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高中作文怎么写才有质量)

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高中作文怎么写才有质量)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6-28 23:52:35
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高中作文怎么写才有质量)

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一】

这天下午,正好我值日。我关好门窗后,就撑起雨伞,准备回家。忽然,我看到学校门口有一个熟悉的背影,我慢慢地走上前去,原来是朝华,她躲在屋檐下避雨,正呆呆地望着外面的雨帘,衣角都被雨丝打湿了。我正想上前去帮她,却想起昨天发生的事……

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我们在进行数学时,我正要修改一道题,发现自己忘带橡皮擦了。我向她借,她装作没听见,我到现在还生她的气呢!我现在为什么要帮她?

我故意从她身边走过,走了大约十几步,我停了下来,想:她不借给我橡皮,一定有她的\'原因,我不能为了这件小事而斤斤计较呀。再说现在天也快黑了,雨又下得这么大,她该有多着急啊,还是去帮帮她吧。

于是,我走到她身边,对她说:“小华,我带了伞,我们一起回家吧!”她惊讶得张大了嘴巴,然后使劲地点了点头。于是,我们就共一把雨伞冒着雨回家了。

她的家到了,她红着脸拉着我的手,说:“小琳,你为了我,衣裳都被雨淋湿了。昨天的事,真是对不起。”“没关系,我们还是好朋友呢,这也是我应该做的事。”说完,我们互相道了别,我又撑着伞冲进雨里回家了。

虽然我身上湿漉漉的,但心里还是乐滋滋的。

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二】

我们的“未来教育家成长工作坊”成立一年了。好像有很多老师对“教育家”这个名称还是不敢大声说出来,唯恐别人笑话自己。其实不必,因为当初成立这个组织,就是为了让大家在一起种植教育家的美好梦想。然后通过这个平台我们一起互相激励,共同成长。不在乎结果,在乎的是在追梦的路上我们一起前行。

有梦想就有希望。如今,翻阅着每位教师的成长手册,为“我们都有了梦想”而感到喜悦,为在梦想的路上取得的进步而感到欣慰。瞧:于慧用博文记录了她成长路上的反思感悟,赵梦颖在自己的教育人生规划目标中也一步步前进,段金均、王芳、闫妍、闫雪、翟娜、王春晓……都稳步行走在梦想的路上。

教育家的梦想其实并不遥远。

有幸得到李振村先生主编的《当代教育家》全部期刊,反复拜读,我从中读懂了“教育家的梦想其实真得并不遥远”。

李希贵校长说:教育家就在我们身边,就在平凡的课堂上。李振村先生说:推动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成长和发展,唤醒更多校长和教师的教育家梦想,分享教育家的智慧和思想。这是《当代教育家》杂志诞生和存在的理由。再看看从里面朝我们走来的一位位教育家:雷夫、佐藤、常丽华、王春易……

美国教师雷夫,25年时间,在第56号教室里创造了轰动美国的教育奇迹——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孩子们如此热爱自己的学校、热爱自己的教室:每天自愿提前两个小时到学校,放学后还不愿意离去;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把那些称为“小魔鬼”的顽劣学生,塑造成小绅士、小淑女,一个个品行端正、彬彬有礼、气质儒雅;他仅用短短一年的时间,就让那些来自贫困移民家的孩子,学习热情飞速提升,长大后纷纷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名校就读。雷夫的成功是什么——热爱和激情。正因为热爱和激情,才执着的投身于教育,才创造出促孩子们发展的丰富的课程。

常丽华,有人说是“中国的雷夫”,也有人说应该成雷夫是“中国的常丽华”。多次听她诗意的报告,很羡慕她们的“小蚂蚁教室”。也正是因为有了热爱和激情——她才能执着的坚守住自己的教室,带领着孩子们走过幸福的充盈的\'童年。常老师的孩子们太幸福了,既有诗词歌赋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游学课程拓宽视野;既有话剧表演的锻炼,又有经典电影的吸纳……常老师给孩子们是一个真正多姿多彩的童年啊!

这些被大家公认的“当代教育家”,他们没有高深的理论,他们有的是对教育的热爱和激情,有的是对卓越人生执着的追求,有的是对生命不断思考的力量,有的是躬身于实践的谦卑。

高中要写有深度的作文应该怎样做【三】

偶然的一次机会得到了辽宁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我们应该怎样做教师》一书,该书虽由两位中学校长所著,但其中许多教育教学案例隐含的意义使我们幼儿园教师也深受启发。书中的言语亲切自然,发人深省,故此书令人爱不释手,其中有些句子引起了我的共鸣。

为了建立积极的纪律,孩子们首先应具备的思想是分清好坏;教师的任务在于使孩子不要混淆好和不动,也不要混淆坏与活动,然而旧的纪律常常把它们混淆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积极的纪律、工作的纪律、良好的纪律。而不是建立静止不动的纪律、被动的纪律、屈从的纪律。

反思目前幼儿园的常规教育,大多希望孩子安静地坐着、听着,认为那样才是好孩子,才叫守纪律。我曾观摩过一次音乐活动,教师通过巧妙的图谱设计,专业的音乐技能引领,使幼儿完全浸润在唯美的“山谷回声”中,幼儿的活动兴趣和能力完全被调动起来,大家手舞足蹈。可当个别幼儿忍不住站起来配合教师进行和声部分练习时,教师立刻加以制止。这种现象在幼儿园里并不少见。表面看来,教师似乎维持了良好的课堂纪律,但实质上混淆了“好和不动”,从而扼了幼儿灵动的表现力。我想,让幼儿静而灵动、动而有序才是我们应该追求的。为此,我们要摒弃“好是不动,动是不好”的思想,用好的教学内容与形式吸引孩子,让爱“动”与爱“静”的孩子均能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而不是静止不动或游离在外。 真正有个性的思考常常跳出习惯思维,在美好的教育情境中,教师应该认可与欣赏学生思考中那些建设性的、创造性的。甚至与标准答案激烈冲突的想法——教师应该相信,所有思维火花都是值得谈论的,而值得谈论的问题当然是有益的,只有思与思的碰撞加之心与心的接纳与宽容,才会有教育的超越。在教育教学中,奇思异想是创造的火苗,万不可轻易掐灭!

这段话给我们的感触特别深,很多教师能够欣赏学生建设性的、创造性的想法,但很难接受学生与标准答案存在激烈冲突的、有悖常理或道德的想法。笔者曾观摩过一个活动“忙忙碌碌的夜晚”,它的主要目标是让幼儿了解夜晚有许多人在辛勤工作,以引发幼儿的感激与敬佩之情。活动中,教师问:什么人在晚上工作?大多数幼儿说保安、医生等,其中一个幼儿的回答出乎意料:小偷。这当即引起了其他幼儿的哄笑,而教师也马上给予否定。如果当时教师能认识到“另类”答案很可能说明该孩子有与别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并采取一些有效的方法,如引导幼儿谈论“小偷这样做对吗?‘偷’是工作吗”,那么就有可能了解他已有的经验,保护他的自尊心和积极性,促使他进一步思考。

学生不是橡皮泥,而是刚刚挖掘出来的树根。在雕塑家的眼中,橡皮泥是可以按着自己的意志任意揉捏成想要的形象的。但“根雕”的原则正好相反,你必须尊重那树根的原始形状,尊重它的本质特征,然后因势象形,装饰它的优点,夸张它的造型,才能将它塑造成完美的工艺品。

纵观我们的学校教育,确实有不少教师把学生当作橡皮泥。教师将一切预设得相当周全,在活动实施过程中,一旦节外生枝,教师便会及时制止。或采用“巧妙的方法”把他们硬拉到预设的框架中。如,在一次大班科学活动中,在讲菱角的外形特征时,教师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请你们看看菱是什么颜色、什么形状的,摸摸有什么感觉,闻闻有什么味道。于是,幼儿开始观察、触摸菱角。有一幼儿叫道:“老师,某某小朋友在掐菱!”教师马上制止幼儿的“掐菱”动作,强调是看看摸摸闻闻。在这里,教师把幼儿当成了橡皮泥,不顾幼儿的实际表现,按自己的意志揉捏。其实,教师让幼儿摸菱的目的是感知菱的软硬,难道“掐一下”就远离教育目标了吗?我们认为教师应把幼儿看成有待雕塑的“树根”,尊重他原有的\'探索方法,因势利导,如:“你掐了一下发现了什么?你为什么要用这种方法?”以引导幼儿围绕教育目标积极思维,促进幼儿获得新的发展。

书中像这样值得我们回味和深思的句段随处可拾。轻轻地掩上书本,等待下一次的重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