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里的情愫作文(心灵深处的情愫作文)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心灵深处的情愫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6-10 11:52:28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心灵深处的情愫作文)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一】

一年四季中我最爱秋天。爱秋天的天,高远而纯净;爱秋天的风,清新而凉爽;爱秋天的雨,绵密而灵逸;更爱秋天的海,蔚蓝而壮观。

下午,我和妈妈迎着秋风和落叶,来到海边的沙滩上玩耍。

我脱下鞋子,光着脚丫,在柔软的沙滩上宝来跑去。大海伸出她温柔的小手——海浪,为我拂去脚印,似乎那金黄的沙滩是她满头的金发,不愿让我随意践踏她漂亮的头发。我明白了她的意思,坐在了海边的礁石上。大海好像觉得太寂寞了,又伸出小手拿出了自己的玩具——贝壳,抛向海滩;又轻轻的`收回,玩得可愉快呢!海滩上的小石头,色彩绚丽。那大大小小形态各异的小石头,白的像珍珠,红得像玛瑙,绿的像猫眼。他们在阳光下,全都闪烁着耀眼的光芒。浪涛一会儿扑上来,一会儿又退回去。浪涛退去,沙滩上就回来下那美丽的贝壳和海螺,多的简直数也数不清。

“哗!哗!”海浪拍打着礁石,溅起几尺高的洁白晶莹的水花。海浪涌到岸边,轻轻地抚摸着细软的沙滩,又依依不舍地退回。一次又一次永不停息地抚摸着,在海滩上划出一条条的银边,像是给浩浩荡荡的大海镶上了闪闪发光的银框,使大海变得更加美丽·迷人。

一排排小波浪越来越急,越来越高,犹如千万匹战马齐头奔驰,浩浩荡荡,惊天动地,浪潮撞击着堤岸,轰鸣声震耳欲聋。这是一幅多么雄伟壮的景象啊!

傍晚,秋风悄悄送来醉人的气息,我漫步在海边,远眺大海。海天相接处燃烧着玫瑰色的霞光,落日的余晖,给大海铺上了一层红纱。温柔的风轻拂海面,海水泛着涟漪,涌着破碎,那是大海迷人的笑脸;“哗——哗——”涛声阵阵,那是大海优美的歌声。啊,好一幅壮观的大海晚景图!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二】

那是一个秋日的午后,风也悠悠,阳光爬进窗口。我坐在窗边,翻开最爱的《飞鸟集》,细细品读着。然而,我的本意,是想在书中找到摆脱失落的良药。此时的我如同在一片漆黑的世界中,苦苦追寻那一丝光明。

“天空不曾留下任何痕迹,但我已飞过。”

我似懂非懂,会心地一笑。我闭上双眼,慢慢地品味着,似乎瞬间想到了什么。我睁开眼睛,缓缓地推开窗户。

窗外,柠檬树下,叶儿在风中调皮地挣脱了拥抱了一夏的树妈妈的怀抱,缓缓地随着秋风吹的\'那一曲柔和安静的旋律,和着“沙沙”声,打着旋儿,起舞在我的水平视线上。她们穿着黄褐色的裙子,欢快地摆动着裙子边的衣褶,跳着优雅高贵的华尔兹。而正是她们,并不起眼的她们,在暖暖的阳光下,在自己的生命里,演绎了一个童话般的秋天。她们带给别人的,不是即将结束的落寞与冷酷,而是一个新的希冀与未来。“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蓦然间,处在阴暗里的我,知晓了这是秋日给予我的馈赠。

曾经,我沉浸在梦想和现实交互的生活中。殊不知!人要独立,要学会自己走自己的路。这段历程对于稚气未脱的我而言,光明而坎坷。路上,些许挫折把我压得喘不过气来,些许怯懦悄然地漫上了我的心间。我蜷缩在没有阳光的世界,不敢面对骨感的现实,一味逃避,等待着拯救。

一切仿佛更加宁静了,我走出家门,来到柠檬树下。天很静,阳光很暖,祥和得宛若梦境。树下,落叶旋转着,摇摆着,相交着,错杂着,好一场盛大而唯美的舞会啊!我情不自禁,光着脚丫,踮起脚尖,和着落叶的旋律,起舞着。偶尔树上的落叶像淘气的精灵,兴奋地跳跃下来,落在我手心里,似乎对我说:“有一个地方,梦里面闪着阳光,那是你要去的远方!”

一语惊醒梦中人!原来,我的世界中有一道门,将光明与黑暗隔绝了。落叶正是推开那道门的力量,她以不同寻常的邂逅,给我带来了只有一墙之隔的阳光。我的世界,瞬间,信心的花朵重新绽放!

推开那道门,我发觉,阳光赖在那里不走,不走!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三】

一路上大大小小飞驰的车辆数不胜数,想必南来北往的车轮下卷起的风尘都充满了思乡情切。平坦的路,向车窗后飞驰而去。山坡上的树木已绿意盎然,葱郁静默在塞北初夏的暖腻里。

大小节假日于他们一家而言似乎已形成定势,每到假日他们会雷打不动地踏上归途。对于所有漂泊者而言,无论富庶还是贫瘠,家乡都是温暖的港湾,都是心灵休憩的地方。家乡,永远是游子们心之所向。

妻子斜靠在后座上,脖颈抵在车枕边儿上,半眯着双眼,似睡非睡。儿子一边摆弄着他的那些宝贝玩具,一边有一搭没一搭地说着话;班集里的趣事和书本上的笑谈总会被小家伙津津有味地翻新着。

离乡十多年,他愈来愈感觉到家乡在自己心底的份量。那里不仅有父母殷殷眸光,还有那一道道梁一坡坡树,甚至连途中路过的一座座房屋都那么亲切。即使是一阵风儿吹过,在他心底都有一种说不出的味道。

回想当年他携妻远走他乡时,老父老母没有明确支持,但也没怎么阻拦。但他心里明白,父母还是不舍得他们背井离乡。他是父母唯一的儿子,本该留在老人们身边,但为了生活他别无选择。当他看到许许多多如他们一样匆匆忙忙的探亲者时,离别时的依依不舍逐渐变得有点感伤。

我们不久还会回来的!

他看似安慰着垂老的父母,其实他在心底无数次抚慰着远行的自己。

每每工作之余,他都会沉浸在回忆里。家乡的山水,家乡的人时常从记忆里跳出来,他也总是面带笑容潜回到年少时的那些年那个地方。

僻静的小山村和纯朴的乡亲,这些是他年少时留在记忆里的主线。那时,春天里树上乃至小草吐出的新芽,都会让他兴奋好一阵子。放学后,他与伙伴们在河漕边的柳树下穿行,随手折下一截嫩枝,拧成一枚柳笛,或吹响一片柳叶,那快乐的一幕幕既遥远又真切。

夏日里在村西水塘里嬉戏的情景,还有在清风里、阳光下晾晒的一件件小汗衫,经常叠加在一起闪现于眼前。杏林里一枝枝沉甸甸的大黄甜杏和小伙伴们欢快的歌声;还有一次次攀爬在杨柳树上掏雀窝,在梁地里挖地鼠,偶尔与山蛇的不期而遇,所有那些快乐与惊悚都随着小伙伴们的一天天长大而变得温馨而遥远。

秋日里在收割后的庄稼地里闲逛,一穗麦子,一颗土豆和一根萝卜都曾在他年少的心底里刻下难以忘怀的印痕。偶尔他也会跟着爸妈下地,打羊草薅猪莱,柳筐塞得满满的.青草下也有他孩提时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那个时候,冬雪地里出没的野兔与山鸡也曾承载着那个乡村少年的无限希冀。每每打早出去解下套丝上的野物时,他眼前铺开的都是练习本和一支支好看的钢笔。那些年,小山村以它特有的曲调弹奏着生活的弦律,山里娃们也拥有着自己别样的精神和情感世界。

让他难以忘怀的还有大爷爷那处幽静的院落。那里曾留下了他成长的足迹。大爷爷大奶奶一生无儿无女,于是顽皮的他从未被俩老人嫌弃过。相反,俩老人对他宠爱有加。大爷爷经常将一两块奶糖或几把炒熟的蚕豆塞进他的衣兜里,大奶奶经常做了好吃食后站在窑头上呼唤他,那时他往往正在村子里和小伙伴们玩耍。

时光流转,有关小山村的点点滴滴都于不知不觉间变成了他人生中的典藏。

如今,祖辈们都已故去,村边的坟茔无声地注目着远方。那些玩伴们也已各奔东西南北,父母已于十多年前搬去县城。显然,那个养育了他的小山村已与他渐行渐远。

事实上,长大后的他率先离开了小山村。之后,他几乎每年都在清明节随同父亲回去一次,那里不仅有他少年时的足迹,而且还是他祖辈们长眠的地方。记得结婚后第一次全家人回去祭扫,从小生长在平川的妻对小山村很是讶异。她理解不了那么陡峭的山路,他的亲人们每天怎么汲水;她也吃惊乡亲们世世代代坚持在那些狭小的坡地上耕作;她甚至怀疑他怎么能从那个偏僻的小山村走出去,一步一步缔结人生的丰硕。

儿子三岁那年,全家人又一起回去一次。说是回去生养他的地方,其实也只是在祖坟头上祭拜一番,默告先人他家已添丁进口,然后沿山村四处转了转。山还是原来的山,山脚下的河水依然静静地流淌着。儿子新奇于村庄的草木野花,跌跌撞撞地行走在山路上。一瞬间,他似乎又看到了儿时的自己。他尽可能地将小村的现貌印在心底,以至于不愿冷落了任何一个角落。

如今的小山村已没有了他的亲人,那里已名副其实地变成了他的故乡。除去每年回去给先人的坟头添土烧些纸钱,那个地方已真正存活在他的记忆里。

一年又一年的来去,他的鬓角已华发如霜。汽车疾驰在来去匆匆的路上,上坡下坡、转弯直行,亦如自已大半生的跋涉。

感慨之余,他目视远方,影影绰绰的风叶正缓缓地转动在连绵的东山上。

“儿子,快瞧,那些转动着的大风叶下就是咱老家!爸就在那里长大的。”他语气中充满了孩童般的欣喜和激动。

“哦,看到了。”儿子自顾自地摆弄着那些玩具,之所以那么回答完全是出于礼貌。

其实,每次回来路过那座架满风力发电机的大山时,他都会提醒儿子那座山和那些风叶下的小山村在他生命里的特殊意义。但似乎每次小家伙的漫不经心与他的欣喜和激动都难以合拍。也难怪,一个与小山村没有过任何交集的小家伙哪里能理解父亲此时百感交集的心境?

远处,风叶仍在缓缓转动着,像要将他那些埋藏在风叶下的情愫都掀起来,泼洒在整个村庄上空……

日记里的情愫作文【四】

最早的一本日记是用一本作文簿记的,从八六年八月三十一日开始写的。开篇记述是到沙村普通高中报到的事。因第一次乘班车出门,受不了那股汽油味,晕车得厉害,二十多公里山区公路的车程,让我把肚子里黄水吐得出来了。下车后,还在蹲马路旁干呕了好久,才勉强直起身来,继续挑起铺盖和五十斤大米,跟着其他同学一道步行三公里才来到学校。幸好当时的班主任老师人好心细,一见我脸蜡黄蜡黄的\'样子,就让我先在他房间床上躺下来休息。直到下午我醒来后,才发现老师已帮我把大米交到学校,替我开了餐;宿舍也安排好了,替我选好了床位、领了床板,铺好了床,放好了铺盖卷,就等我自己到学校财务处交下费用就报好了名。这篇日记就是吃完晚饭后寄宿生呆在教室自习时,用刚发作文簿写的。写完了报名之后,还有一大段的文字,表示虽然没考上重点高中,但不能气馁,相信事在人为,我只要好好学习,争取考上大学,就能来报答父母和老师的恩情。看来那时真的很有志气,也很有劲。

日记中最让我感到既苦涩又温暖的是,我多次记录了关于高中生活中关于行和吃的事情。虽离家二十多公里,作为农村寄宿生,我们不能每周每月回家,即使有事(如回家背米、拿衣服、拿钱交费等)必须要回家,既为了省车费,也为了能顺利回家,要么一伙人走山路,要么就一起扒钨矿的货车,因为当时经过我们学校所在的乡镇的班车,每天就一个往返,且我们学校放假时,县城的学校也放假,车子到了此地,未必会停,有时停了也上不了客。扒钨矿的货车,碰到难说话的司机,我们就惨了,看到我们扒上去了,要么车子走了一下、中途赶我们下来;要么到了要下车的地方,叫他也不停,让我们自己跳车,结果有时姿势和技巧没把握好,会摔的个鼻青脸肿的;当然世上还是好人多,我们也常碰到好心的司机,就会停下车来让我们上,并告诉我们扶稳坐好,到站了就会停下车让我们慢慢下来。到高三时,我们回家就会借一些年轻老师的自行车用。至于吃的方面,学校食堂分那点饭根本不够我们这些正在长身体的高中生,常常添不饱肚子。那时同学家里普遍比较穷,每家给的伙食钱很少,更别谈零花钱。为了省钱,先是大家就着家里带来的萝卜干、豆腐乳之类的干菜下饭,吃完了就几个人合起伙打一份菜来分着吃,有时打起菜来时甚至先到窗口看一看,有没有认识的师母套点近乎,多打点,哪怕多舀点菜汤也高兴。即使是这样省着,还常出现有的同学用着、用着就没钱卖菜吃的现象。那时,我们最羡慕邻班一个来自钨矿的女孩,虽然她读书很差,但每天都可以用一元钱到学校门口的小商店里买上二两半桂花桃酥,边走边吃,馋得大家流口水,于是送给人家一外号“二两半”。最悲哀的一件事是,我们班一个学习特好的同学没钱买菜吃,中午跑到学校食堂偷了碗猪油和一瓶酱油,想用来拌饭吃,被学校工友逮个现行,结果这同学觉得没面子,尽管老师百般挽留,他还是毅然卷铺盖回家了。而我那时最盼望的是父亲替我送米和钱来学校的日子,他除了给我带来物质上短时的富足,还会捎来一盆妈妈炖好的汤肉,让我大饱口福,至今想起来都会流口水。

最让我觉得很英雄、很骄傲的一篇日记是记的我们班为学校搞勤工俭学的事情。高二那年的十一月十四日,我们班四十八人,带上铺盖草席、南瓜冬瓜和萝卜干、大米和油盐,步行来到了离学校二十多公里外的一个几近废弃的校办林场,开展为期一周的采摘木梓(注:木梓籽可以用来压榨成木梓油,是一种上好的食用油)劳动教育活动。当天中午学校出发,山路忒难走,走到目的地就天黑了。那林场仅有一栋早已无人居住的土打垒房,一间堂屋外加两个厢房,其中一个厢房还是个厨房。一到屋里,大家放下行李后,五位女同学赶紧下厨做饭,男同学则到老表家要了些稻草铺在两间屋子地上打好地铺,又接着把各自背的米集中到两个新的蛇皮袋里,以便腾出袋子用来采摘和搬运木梓。半响功夫,女生做的饭也好了,尽管半生不熟的,但大家就着一盏煤油灯和一轮清冷的明月依然吃得个精光。饭后大家就到屋后的小溪里洗了一下脸和脚,男的在堂屋,女的在厢房,便倒头便睡了。接下来的几天,女生在留屋里做饭,男同学全部上山采摘木梓。因木梓树太高,加上山又多年没砍放山,木梓树边上的灌木茅草比我们小个子人都高,我们走进去,人都看不见,更不要说去寻摘木梓,于是,为了安全起见,班主任把我们几个当作搬运工,负责将同学们采摘的木梓从山上运回四里开外的驻地,返回时则送饭菜、和工具上山去。那时的我们真很听话,每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脸和手被荆刺划开了口子、肩膀被磨破了皮,但我们一周下来,居然采了四、五万斤湿木梓,放在堂屋里,高高地堆着,足足占了堂屋一半空间。回来的时候,我们真的有点像当年溃败的打仗队伍,每个男生不但身上又脏又破,而且还背着自己黑乎乎的被子,肩上还驮着三十斤湿木梓,疲惫不堪,走走停停,队伍拉得好长好长。那天我们是早晨天亮从林场出发走到了下午二点多,最后一个同学才回到了学校,虽然哭着回来,但三十斤湿木梓还是背回来了。看到这里,我还记得那个时候,我们经常替学校干一些诸如到农场插秧、割稻、送粪,为学校建房运砖挑沙之类的体力活,但我们没哪个人说过不字,都是不折不扣地完成班级的任务。于是我想,好在我们当年是农村娃,平时都要干农活,还能扛得住,要是换在现在,又有哪个学校敢这样做?又有几个学生能吃这样的苦,又有几个家长舍得让自己的孩子去吃这样的苦呢?

就这样一边看一边想,我如痴如醉地沉迷其中,就连女儿走到我身边也没察觉。如今看到这些文字,虽事隔二十余年,但仿佛这些事就发生在昨天。虽然这些日记本已经发黄,但它记载着我人生很多成长的故事,既有幸运的欢笑,也有困难中彷徨。在一行行青涩柔弱稚气的字里行间,透过业已开始淡化的字迹,更多地流露出一个农家男孩那种想走出大山、走出农村的渴望、记录着我为之不屈不饶的那一股闯劲和那一份付出的艰辛。于是,我决定把这些日记本带到城里的家来好好收藏,有空的时候拿出来和妻女一道来读一读,一起来回味着那一段青春往事。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