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与你相逢的美好优秀作文)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与你相逢的美好优秀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7-12 03:12:52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与你相逢的美好优秀作文)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一】

读了丁昌桂《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受益匪浅,我觉得他里面很多话很有道理。其实,不仅仅是名教师需要写作,普通教师也需要写作。写作能够丰富教师的专业智慧,提升教师的专业技能。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这就需要写作。

记得有一次在宜兴市实验小学听讲座,主讲者是管建刚老师,他讲怎么教学生写作,怎样激发学生写作的积极性,口才非常好,滔滔不绝,让人佩服之至。翻阅有些作文杂志,也经常能够看到他的教学生写作的文章,当然一些教育杂志上的论文更多了。很好奇:这个管建刚老师是如何有这么好的文笔,这么多文章见报。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有一次看他的《教师成长的秘密》一书,才豁然明白。“一个老师要从‘平凡’走向‘卓越’,他的10%是什么?现在,我要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告诉你,就是两个字:记录!”坚持记录。“只要上班,我就记录,不记录不回家。这是我一年出一本书的秘诀所在。 ”管建刚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不做教书匠》《一线教师》等等,记录的就是一个个鲜活的教育故事,记录里多了思考,多了分析,多了研究。

管老师在书中提到:每天花48分钟的时间用在记录上,记录当天的教育喜悦,教育烦恼,教育小失败,教育小智慧,记上三年,你一定能从平凡走向优秀,再记5年,你一定能从优秀走向卓越。细想我们身边,不乏教育故事,不乏教育灵感,缺乏的是记录的手。只有记录下来,才会永远保存,记录,不是写文章,它是随意的,一两句,可以,八十句更好。不用构思,不求成篇,只要真实与及时。真实,才有价值。及时,是怕遗忘。遗忘非常可怕,当初的一点感想,第二天就会遗忘掉一大半,过几天就忘得所剩无几。只有记录,才会让你的灵感永远的保存。

记录只是管建刚写作的一部分,正因为他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写作,才从一个普通教师走向成功,成为特级教师,名教师。

所以,我觉得记录是个不错的写作方法。平时可以记录哪些呢?

一是教学的成功之处。每节课下来,我们总会有一些好的地方,词语教学中,你是怎么样教学生记住词语的。比如,今年教三年级语文,在教“聪”字时,这个字很难记,我就这样教:一个人要想变聪明,首先要用耳朵听。在黑板上写下“耳”。还要用眼睛看,这两点就像是人的两只眼睛,在黑板上写下点和撇。还要口中说,在黑板上写个“口”,还要心里想,再写一个心字。通过这样形象生动的拆字,学生很容易就记住了聪字。以后只要说到怎么写“聪”字,学生就会说:“耳朵要听,眼睛要看,嘴巴要说,心中要想。”这个聪字的教学很成功,这就是教学中的一个亮点,我们可以把它记录下来。

二是教学的失败之处。即使是特级教师,也不可能每节课都成功。教学中,总会遇到一些设计自己觉得很不错,但教学效果却一般的。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把失败的地方记录下来。

三是对比着来写。同一节课,同一个教学环节,采用不同的方式来教学,教学效果肯定也不一样,把这样的对比记下来也是不错的素材。将来写教学论文的时候,就可以运用上这些。

当然,除了一些技巧之外,我觉得要想真正成为管建刚这样的人才,更加需要的是坚持不懈。

《名教师是写出来的》一书,值得每一位教师拜读。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二】

人间处处有温暖,只需要我们用心灵去发现,去体会它们的存在。又到了周五放学的时候,可外面却下着朦胧的小雨,给回家的喜悦中蒙上的一层薄薄的阴影。

我推着自行车走出校园,“看来今天只能冒着雨回家了。”我跨上自行车沿着那条熟悉的路向家的方向骑去。雨不停地下着,无论是马路上的车,还是人行道的人都在快速的移动着,大概都在赶着回到温暖的家里去吧。忽然,我看到前方有一双身影,他们速度十分缓慢,吸引了我的注意,让我不禁放慢了速度。

我定眼一看,那是一个中年男子,打着一把黑色的大伞,他推着一个轮椅,轮椅上坐着一位年迈的老奶奶,那大概是他的母亲吧!我看到他还时不时地弯下身对着老奶奶说着什么,当从他们身旁经过的那一瞬间,我猛然发现男子撑着的那把伞一直是倾斜着,它遮住了老奶奶的全部身体,而他的后背已经湿透了。

看到了这样一幕,让我心中荡漾起了阵阵温意,这也让我想起了我的妈妈。虽然我和我的妈妈有时也会吵架绊嘴,但是我们还是会像朋友一样谈心交流,妈妈对我的那一句句唠叨,有哪一句不是充满着她对我满满的爱呢!她在我出门前的叮嘱,不也是对我的爱吗?妈妈对我的爱,我无以回报,这也让我再次感到了亲人之间的亲情给我带来的温暖。

回到家时,我全身都湿透了,可我并不冷,反面心中有着丝丝温暖。温暖就在我们身边,而我与温暖悄然相逢。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三】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者也。教师的传统作用就是作为教材的有声注解,将教材中的字句篇章嚼碎“喂”给学生,教材如是说,教师就如是说。知识的传承需要这种细致的讲授,但只有讲授是不够的。很多学生在进入大学以后,学习都有一段停滞期、迷茫期,因为大学里的教师大部分不会将教材打开到具体的页数,然后一句一句的讲解,课堂中的许多理论都是源于教材而高于教材,甚至与教材不相合,那么如何去读手中的教材呢?该怎样选择不同的意见呢?新的理论该如何有序合理地安插到原有的知识体系中去呢?

教材犹如是一扇神秘的大门,打开门后的世界更加精彩,学生想要打开这扇门,特别是刚刚进入学习状态的学生,离不开教师的帮助。我们经常说在辅导学生学习时要由扶到放,逐渐让学生摸索出学习的方法,积累学习的经验。一百个读者有一百种对文章的不同理解,不同的学生对于教材的理解也会有不同,教师不是教材的代言人,给学生的只能是方向和方法,至于学生最终会得出什么样的感悟,那就需要他们自己去思考和探求,让学生在离开我们以后也能有效地进行自学。一句话,我们是教材和学生间的纽带,必需却又不着痕迹。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四】

家是每个人心中温暖的一个角落,有很多的元素构成。在生活美学家蔡颖卿的这本书里,是她对家的理解,对家装修的经历和感悟。看到了空间与生活与实务的结合,诠释了美好生活的空间意义。

本书从对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慢慢细说各种设计理念和空间美学,数百张实拍照片今昔对比解说,向我们读者完整呈现30个空间的生活表达。

作者蔡颖卿对于空间的追求是实用与美的结合,实用比美更重要。

蔡颖卿对于生活,对于空间,对于美,对于饮食的细腻是最为打动我的地方。现在的生活节奏这么快,大家都在向外走,往外看,很少把心思放在好好生活上。喜欢作者对于生活的态度,忠于自己,也忠于简单纯粹的生活。从生活中感悟爱,并将爱返还给生活。

家是我们卸下面具,最让人轻松的地方。家的设计体现了主人对生活的追求与品味。

一个好的居家环境,是一个家庭生活有质量的基础,所谓的豪宅,就是“好宅”,赏心悦目,各种用具都待在它们该待的地方,取拿方便,起居舒适。一个好的住宅,需要具备各种应有的功能,以及与居住在其中的人的作息密切结合。

“用”,空间才有人的能量;而“维护”是表达我们对空间的敬意。无论身在何处,人与空间都是彼此照顾、彼此效力的。

房子是用来生活的,它的好坏也决定着我们的生活质量。我非常喜欢序中的一段话:我们在这空间中呼吸和成长,所有的情绪,包括喜、怒、哀、乐,甚至是每个人的生、老、病、,都发生在这里。这也是为什么打造一个舒适安定的家、一个更美好的\'生活空间,可以带给自己和全家人乐趣及安全感,甚至能提升对生活的体验,同时衍生更新的了解与喜爱。

豪宅就是好宅,虽然不是室内设计师,对美的感受从不缺失。一个舒心的居住空间,一份生活的热情。

我心目中的豪宅,就是‘好宅’,两个人的餐桌,两个人的家,如此温暖。

家应该是简单,朴素,温馨,协调而有质感的空间。

特别喜欢书中的一句话:“空间是一个容器,装的生活。”而我一直心心念念可以拥有一方天地,空间无须多大,容得下我一人三餐四季即可,如果可以,再加一猫或一狗就完美了。这俨然已经成为我生活的动力源泉,只希望这动力源可以持久再持久些。

清洁是环境美学的基础。没有清洁的观念,空间的质量得不到维护。改变一个空间的质量,不一定是要通过重新装修,毕竟装修的机会不是说有就有的,但清洁却能使空间立即发亮。所以,平凡如我,买不起豪宅,也没有室内设计和对于美学的才能,只有撸起袖子,勤劳的多做做清洁了。

我们在空间中所见到的颜色是环境中所有色彩彼此影响的总结,它不像调色盘,颜色的相混有其规则可循,而已经是各种感受的归纳。

空间是充满灵气的,并非毫无活力,所以我们要认真对待,让她“活”起来,美起来。

读完,有很多收获。特别令人感动和羡慕的是作者文字中的生活得稳和美!人终究需要有一个固定的住所,以便漫游时有出发点和归宿之处。家 无需要多奢华,打造一个让自己舒服心安的避风港即可。

烹饪、缝纫、装修与写作都是蔡颖卿无师而成的。从烹饪到缝纫到装修,对于美的领悟是相通的。当每一种工作到临时,她从没想过“我不会”,而是透过自己对生活的有主见,广阔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美的追求和想象力,不畏辛劳的身体力行,无比强大的执行力意志力获得成功的。这本书通过分析空间来分析生活,让我们再一次领略了她生活中的精彩一面。

人生一世,总需要那么一个温馨的地方来安放我们的心灵和身体。家,总能使我们身有所安,心有所依。

生活中的我,对于空间、设计,是没有什么概念的。这本书中,蔡颖卿也在说她不是内行,但真的特别喜欢她的装修和设计风格。以后,要是我有自己的房子了,也要试一试装修和设计,让家温馨,充满柔和和关爱。

与美好相逢作文700字【五】

暑假,我读了丁昌桂老师的《名教师是写出来的》这本书,这本书说明了教育写作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重要性,从专业发展的角度提供了教育写作的路径和方法。所以,我想就为什么要教育写作、教育写作写什么、教学写作怎样写这三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首先是为什么要教育写作?

“鼓励从低起点的功利性追求起步,但绝不能因此停步,而应向着更高的目标与价值取向迈进,达到把职业价值与人生价值和谐统一的美妙境界。”书里是这么说的。说实话,大部分教师刚开始进行教育写作都是基本都是迫于外界压力:或许是为了评职称、或许是学校要求、或许是为了考核、又或许是为了稿费和荣誉……总之,目的都不单纯,很少有人为因为人生价值和职业价值而自发的进行写作,这也就是说教育写作基本是从功利性追求起步的,创作的思想境界也不高。但是,起步低没关系,只要不停下来沾沾自喜,而是追求更好的目标与价值,那教育写作就有发展和提升的可能。

“教育写作,改变了教师述而不作的定势,让教师从传统的知识搬运工变成了知识的生产者,从感性的实践者变为理性的思考者。”“教师的实践智慧和专业技能,需要在实践中淬炼,更需要在反思中提升,著名特级教师孙双金说,写作改变了他的思维品质,使他怡情养性,静下心来。特级教师管建刚认为,不停地写作使他更新了教育教学观念,提升了教学能力和技术,也提高了教学效能。”这些也正说明了教育写作的发展与提升对教师的成长是很有帮助的。随着教育写作能力的进步,教师对教育与教学的思考也会逐渐深入。照本宣科、几十年如一日的机械式教学也许永远在原地踏步,而教育写作可能让教师在反思中提升、在创造中深化。积极的教育写作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是有积极作用的,它能够锻炼教师的思维能力,更新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教育写作是基于教育生活中问题的观察,思考与表达,通过仔细观察,勤奋思考,渐渐的洞察力和敏感度增强了。”教育写作有助于梳理教师在教学中的获得的种种想法,能够让模糊的思绪变成清晰的思想,更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观察力、思考力和表达力。因此,教育写作是必须的,是基本积极的。

其次就是教育写作写什么?

丁昌桂老师说,教育写作是写问题,问题也就是矛盾。那么问题从哪来呢?我想讲的是“问题从哪来”中的一个小小的点——问题是“从学习中思考辨析而来”。

书中有两个例子,第一个是《清明上河图》。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一直被认为是歌颂北宋的繁荣的画作,我从来没有对这种理解产生疑惑。但是丁桂昌老师在书中写道:“看似包罗万象的《清明上河图》上,少了两种最常见的动物——马和羊。”他认为马匹和羊皮都是军队中必不可少的东西,从而暗示了北宋重文轻武的窘境,但是皇帝却只读出了歌颂,因此,北宋的积病没有得到救治,最终灭亡。丁老师对《清明上河图》的解读就是创造性解读,在这之前我从未注意到《清明上河图》还能有此深意,这种解读开阔了我的思路。

第二个例子则是对《我不是最弱小的》创造性、深入型解读。在之前的备课中,我对这一课的理解一直流连于课内,却从来没想过思考过为什么“一家四口出行,居然只带一件雨衣”的问题。丁老师从作者入手,终于从他的一本著作中找到了原因:原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很多孩子都有严重的心灵创伤,所以设定一家四口只带一件雨衣,是为了让孩子去经受风雨的洗礼,因为阳光总在风雨后。那为什么又要保护蔷薇花呢?因为当时粮食匮乏,蔷薇花果酱要供过冬使用,所以文中的深意是家长会等待时机在暴风雨中教育孩子,保护更弱小的花儿。

这就是从学习阅读中思考辨析,发现问题并创造性解读。因此我们在进行教育写作的过程中,也要像这样敏锐地发现问题,发现矛盾,创新解读,写出问题,解读问题。

最后就是教育写作怎么写?

不仅文学创作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发起步的,教育写业也是从思想感情的触动起步的。面对同样的外在现象,有的人会受到触发,而有的人却无动于衷。正所谓“日有所思、夜有所梦”,如果没有对教育材料的高度关注以及敏锐的思想,那么,就不可能抓住灵感、引发触动。

但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发,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所以仅仅有触动,是不能完成教育写作的,触发就像灵感一样,只是一个大体的目标,朦胧的想法。如果你不能够沿着这个思路,一直深入地研究下去,探索下去,那么这个触动,也仅仅只能成为镜花水月,转瞬即逝。如果把教育写作的过程是一个人形成的过程,那么触发就是构成人的骨架,它可以帮助你确定大体方向和模糊框架;而对这个触发进行深化,有意识地收集材料,则是为人带来支撑点与肉;接着,对这些材料进行熔炼、进行规划,、进行精简,也就是所谓的“意化”,这个人才能变得“肌理匀称”;而通过序化,调整并规划教育写作的文章结构,则让这个人的人体结构合理、和谐;再对教育文章进行物化,则是为这个人编织美丽合身的外衣;最后,对教育写作的成果进行“冷却”、“窖藏”,就是让这个人沉淀出出众的“气质”。

这就是教学写作的过程。

“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丁昌桂老师对教育写作的理解实在太透彻了,这本书只读一遍远远不够,只有常读常思考,才会常有新感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