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五年级小学生优秀作文课教学视频)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五年级小学生优秀作文课教学视频)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4-05-26 09:11:13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五年级小学生优秀作文课教学视频)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一】

1、小组自编自演的故事。要求:每个孩子先大声地说说你们故事的题目。先上台前介绍一下自己扮演的角色,并且可以用上一两个动作展示一下自己的个性。

2 当好小评委:其它的孩子认真观看他们的表演,然后 评一评他们的童话编的怎样。全班欣赏、交流、 评价。

3、全班交流、评价。

4、根据学生的评价,教师相机点拔人物的语言、动作、表情。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二】

[课堂教学设计特色] 图文结合,体味古诗内容;文题勾联,感悟诗人情感。

[课堂教学流程实录及设计意图]

检查预习导入

生背诵《观书有感》

(古诗琅琅上口的节奏,简练的文体易于学生背诵,学生上课前大多已会背诵。)

师:光会背还不行,能默写吗?

生:能!

师:还要做一些准备工作吗?

生:翻开课本,看字词。

师:谈一谈有没有要注意的字词?

师生重点交流“鉴”、“徘徊”、“渠”等字词。以“渠”字为例:师:这是上下结构的字,如何在书写上突出“上下结构”呢?生:将“木”的一横写长些。

(字的教学应引导学生把握关键部位,既利于识记字型,又利于正确布局书写。)

生默写并自查

师出示诗句:半亩方塘一鉴开,(重点指导“一鉴开”)

师:“半亩方塘”好理解,“一鉴开”怎么理解呀?谁来帮帮我?要是“一剑开”我肯定知道是指诗人一剑把半亩方塘里的水给劈开了。可这儿用了这个“鉴”字,哎!(师作焦虑状)

生:老师“鉴”是镜子的意思。

师:噢,有这个意思?你怎么知道的,说出理由来听听?

生:我知道的。

师:你真行!会用工具书帮助学习了。据老师了解“鉴”在2000年版本的《现代汉语词典》里有5种意思,你怎么一眼就选中了“镜子”?生不语

(引导学生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犹为重要,这将有效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并获取知识的能力。)

师:再读一下这句。生读后师:读出什么来了吗?

生1:我觉得“鉴”在这句话中应理解为“镜子”。师:你的“这句话”说得好,你会联系句子理解字词了。)

生续说:我看了文中的插图水面比较平静,半亩方塘水平如镜所以“鉴”在这儿应该理解为“镜子”的意思。

师:你不仅能联系句子还能图文结合思考,谢谢你帮我解决了第一个“拦路虎”。可“开”字你们理解吗?

生:当“打开“讲

师:这个老师知道,我是向那位同学学来的(手指先前的同学)

老师课前查过资料了,古代的铜镜有镜袱盖着,用时打开。现在明白这句话的意思吗?生试说

指一生说:半亩方方的池塘像一面打开的镜子。

(查阅工具书,主动收集资料是高年级学生应养成的一种学习习惯。)

师出示:天光云影共徘徊

师:我们经常用镜子照美丽的小脸蛋,诗人说池塘像一面镜子,那此时谁在照呢?

生:天光和云影

师:他们一边照还一边徘徊呢!什么叫“徘徊”?(强调双人旁)

生:来回移动

师:能否说成“晃动”?

生:不行,用“晃动”说明方塘里的风太大了。

师:你怎么知道当时风不大呀?

生:上句说池塘像镜子吗?

师:噢!这就叫联系上文呀!

(古诗教学应培养学生学会图文结合,联系上下句理解感悟,这是一种阅读能力。)

师:天光哥和云影妹在半亩方塘里手拉手散步,心情怎样?

生:好高兴呀!

师:你怎么知道?出示:问渠哪得清如许?

生:这句中说池塘水很清

师:“渠”不是“渠道”吗?你怎么说是池塘呢?

生:上句写诗人看到半亩方塘水清,所以在问的呀,显然“渠”指的就是方塘

师:诗人问什么呀?

生:诗人在问池塘里的水怎么会如此清澈呢?

师:问得好,看来诗人挺会动脑筋的,既然是问话,别忘了问号呦?那么诗人有没有得到答案呢?

(大多古诗都是逗号句号,此处问号有必要作一强调。)

出示:为有源头活水来

生齐读

师:你知道为什么池塘里的水如此清澈吗?

生: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来的。

师:如果没有活水呢?

生1:水面就不会那么清澈了。

生2:池塘就会变成水一潭。

生3:水还会被污染。

生4:天光云影也徘徊不起来。

生5:诗人更不会喜欢这半亩方塘了。

(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让学生展开合理大胆的想象。)

师:是呀!诗人看到这半亩方塘虽然小了些,但因为有活水不断流进,水如此清澈,怎能不喜欢呢?老师曾看到过一个小池塘,里面漂满了污物,夏天还有浓浓的臭味,要是诗人看到这样一个池塘,又会写出什么诗来呢?

生思考后急切地动起笔来。

师选择一生习作,投影出示

观塘有感

陈桥

半亩方塘不见开,

一片污物在徘徊。

问渠哪得脏如许?

为有世人乱扔来。

指小作者朗读,该生一脸愤怒状

师:你好生气呀!我知道你是要世人保护好水源是吗?

(联系生活情景,注重学生情感体验,并适时让学生学诗练笔。)

出示《观塘有感》于前面依次呈现的四句诗前。

众生:不对!不对!是《观书有感》!

师:细看课本,作迷惑状,知道老师想什么吗?

生:老师肯定想:诗的内容明明写的是诗人观塘的感受,怎么又以《观书有感》为题呢?

师:你跟老师想到一起了,难怪这么肯定。可老师想不通呀?你们再帮帮我,好吗?

引导学生观看插图

生:诗人手中抓着书,身旁还有一些厚厚的`书,我想诗人肯定很爱学习。

师:是啊!出示关于诗人的资料。着重强调“南宋著名理学家、教育家。他的诗能用鲜明的形象把抽象的东西具体化。有的诗寓意含蓄,具有哲理性。

师:读了关于诗人的介绍,能帮我回答问题了吗?

生举手欲答,师:再想想好吗?

情景辅助理解:师手拿书本,黑板上出示半亩方塘的简笔画,眼光从书本移向方塘并吟诵《观书有感》,忽然师似有所悟。眼光从池塘回到书本,并出示:

方塘如此清澈,是因为有源源不断的活水流进呀!我要想变得英明有远见,看来要——————————————。

生思考填空

生1:要源源不断读书,获取新知识才行。

生2:不能满足现有的知识,所谓“少壮工夫老始成”,要活到老学到老。

生3:不断学习,永不满足,才能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

师:你们终于到了诗人当时的感受。这种感受还是对池塘吗?

众生:不是,不是!诗人写这首诗的主要目的是用半亩方塘来比喻自己读书的感受。

师:诗人和我们都明白了读书的道理。

出示:半亩方塘就像——————————————。

源源不断的活水就像——————————————。

生一一作答

师:你们读懂了诗的内容,有没有读懂诗人呢?手指关于诗人的介绍材料,想对他说什么吗?

生1:谢谢您,朱大师,您让我明白了人应该不断学习,才能使自己更聪明。

生2:朱熹啊!您真是个善于观察,勤于思考的人呀!

生3:朱熹啊!您不愧是一个大理学家,一个池塘也能让您想到读书的道理。

生4:您的题目真含蓄呀,让我们想了好半天才明白呢!

生5:我一定要向您学习,不断获取新的知识,充实自己!

(入情入境入理,明理悟道导行,跨越时空的交流,使学生真正走进诗人。)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三】

师:同学们,今天我想和大家谈谈学习

(板书学习)

师:当你看到这两个字,第一个想法是什么?

生:人生需要学习

生:知识改变命运

生:要好好学习

师:那么,学习最需要什么呢?作为九年级学生,大家已经是资深学习者,请大家谈谈自己的看法

(学生发言,教师板书)方法态度技巧思维方式习惯勤奋坚持

师:那么到底哪一个是最需要的呢?需要你说点理由来说服大家,请写下来

生:学习需要思考,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充分证明思考的重要性,我我们身边读书,读书的人大有人在,这样是不能提高学习效果的。

生:学习需要态度,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只有真正从内心里热爱学习的人才可能取得好的学习效果。

师:这两位同学的发言都能引用恰当的道理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这点很好。对于议论文来说,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哪一个更有说服力?

生:事实论据

师:那么请大家一起为一个观点写一个事实论据?我们选择哪一个论点呢?

请大家为勤奋提供一个事实论据,请按照最基本的叙事方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如何的结构写下来。

学生书写,教师巡回查看

师:在大家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发现大家的速度明显没有刚才快,这说明大家写议论文的最难的一个而环节环节出现了,那就是没有论据,我对大家不够了解,但我对自己的学生比较了解,属于思维比较活跃但是积累比较少的,这就出现大家的文章不够有说服力。在离中招仅有三十天的时候,我有一个方法改善一下这个状况,大家想不想知道?想?那就把你写的读给我听。

生:匡衡凿壁偷光

生:苏秦头悬梁锥刺股

生:宋濂小时候抄书来读

生:王羲之练字将门前的一池水都写黑了。

师:我发现古人比现代人勤奋多了,对不对?那么你知道哪一个现代名人?明星?电视上也算?

生:莫言,

生:刘伟,

生:林书豪

师:一个成功的人成功原因往往不是单方面,他可以适应你多方面写作要求。

师:对于一篇议论文来说,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至少应该有三个好事例。从结构上看“三个好事例”一般要求有:一个大事例;一个小事例;一组排比小事例。从内容上看“三个好事例”最好同时有:一个正面事例;一个反面事例;一个递进事例。

师:那么你觉得刚才这些人物中谁可以做大事例?

生:宋濂

生:张海迪,

师:张海迪的事例你熟悉吗?

生:不熟悉。

生:不熟悉你可以作为大事例吗?不可以,你不熟悉就没有办法写的吸引人,就更不用说写的有说服力了。所以第一要素是熟悉,然后再选择你最喜欢的那个人来写,你喜欢的你同龄人大多也愿意来读。

那么谁可以作为反面事例来写?

生:伤仲永

师:那么剩下的这几个谁可以作为一组排比小事例?

生:匡衡苏秦宋濂王羲之

师:好,到现在为止,文章的骨头有了,但是光把论据往这里一写,这叫做记叙文,不叫议论文,议论文必须有由论据得出观点的过程。那么如何把论点论据有机的连接在一起呢?在大事例和小事例后面,要紧跟说理论证,所谓“有据有理”。对应试作文来说,我们主要掌握两种方法:

(1)因果推论法。因为非常勤奋,所以宋濂可以遍读群书。因为王羲之的心苦练,终成一代大家。

(2)假设分析法。假如莫言没有数十年笔耕不辍,那么诺贝尔奖什么时候才轮到中国人来发言呢?假如刘伟在失去双臂之后,没有不懈的勤奋的'去练习弹钢琴,怎么会有中国达人秀上那感动亿万中国人的一幕呢?

那么现在请大家选择其中一组论据,在叙述事例之后,加入你的议论。

(学生写作,老师巡回查看,大部分同学写的较好,个别人无从下笔,随手收了三个学生的随笔。)

师:对于一篇文章来说,主干部分有了,还少了关键的两个部分,一是开头,一是结尾

那么调动大家的知识储量来告诉我,开头有个重要作用,那就是吸引读者,那么常用的吸引读者的方法有哪些?

生:讲述故事法,

生:引用名言法,

生:引用歌词罚

师:哦,引用歌词法,大家为什么喜欢歌词呢?因为它会运用一些修辞,合辙押韵,非常好听,这就是运用修辞法。

师:那么,结尾的一个重要作用是:点明中心,发出号召。还有结尾应该简洁有力

时间关系,我们分组来写南边同学写开头,北边同学写结尾

(学生书写,教师查看,随手收了两个同学)

师:在我开始读的时候。我手里这三张论据是随手开始读呢?还是得有个顺序?

生:有顺序

师:王羲之林书豪刘伟,谁排第一?

生:王羲之,因为他最老。

师:林书豪和刘伟呢?

生:我选择刘伟,因为我觉得他影响力最大。

师:开始读:

自古以来,勤奋就是一个永恒的话题,只有勤奋,才能学业有成,事业鼎盛。我国著名的作家鲁迅说过“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只要挤总会有的,我只不过是把别人喝咖啡的时间用在了学习上。”伟大的科学家爱因斯坦说过:“成功等于百分之一的灵感加百分九十九的勤奋。”可见成功需要勤奋。

学习需要勤奋,王羲之九岁开始练字,立志要做书法家,无论严寒酷暑,还是刮风下雨,从不间断。他在绍兴兰亭的一个水池边练字,池水都被他洗笔砚染黑了,他那俊秀飘逸的字体,千百年来被人们奉为瑰宝,假如王羲之不勤奋,那么,王羲之也不为我们后人所知。由此可见,勤奋对一个人来说是多么重要呀!

成功需要勤奋练习,上演“草根传奇”的林书豪,开始只是个“板凳球员”,是他的不断进取,不断追求,永不言弃的坚持精神,打开了他通往“罗马”的大门。林书豪的追求、坚持几乎达到了极限,像他这样怀揣NBA梦想,不停辗转各球队试训,哪怕只为一个板凳上的末席名额的球员,在美国大有人在,其中绝大多数人都失败了,可林书豪没有满足,没有停步,他最终成功了,他表示,不管路途有多少风雨,都永不满足,去取得更好的战绩了,与勤奋同行的林书豪,用他的汗水证明黄皮肤也可以在NBA占据一席之地。

成功需要勤奋,刘伟10岁时因一场事故而被截去双臂;12岁时,他在康复医院的水疗池学会了游泳,2年后在全国残疾人游泳锦标赛上夺得两枚金牌;16岁他学习打字;19岁学习钢琴,一年后就达到相当于用手弹钢琴的专业7级水平;22岁挑战吉尼斯世界纪录,一分钟打出了233个字母,成为世界上用脚打字最快的人;23岁他登上了维也纳金色大厅舞台,让世界见证了中国男孩的奇迹。假如刘伟在失去双臂后一蹶不振,还会有那个中国达人秀上感动中国人的一幕吗?(师:这里有个问题,先寄放一下)

“业精于勤,荒于嬉!”没有哪一个人的成功不是建立在勤奋的基础上的。我们中学生崇拜那些成绩卓越的伟大人物,不该只羡慕人家是“超人”,而要从吸取他们成功的真正经验教训出发,要有恒心,努力拼搏,去开辟理想之路,迎接光辉的明天!

师:这篇文章好不好?

生:好

师:那么刚才有个问题,刘伟这段,假如刘伟一蹶不振这样的分析,有点跑题了。文章的论点是勤奋。

好,总结一下,临考作文五字决:一二三四五,上山打老虎

一,一个好中心,一笔好字

二,两遍写作,草稿提纲,正文誊写

三,三个好事例

四,四个好句子

五,五个基本段落。

布置作业:写一篇以勤奋为话题的议论文,或者写学习需要……的议论文,不少于600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