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这节语文课真的很特别作文)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这节语文课真的很特别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0 11:04:28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这节语文课真的很特别作文)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一】

漫步在我们这个城市,随处可见“欧郡豪庭”、“罗马花园”、“北欧小镇”、“奥古斯邦城堡”这些充满异域风情的洋名字。实际上这些小区与外国的地理地貌、风土人情毫不相干。开发商给小区起个响当当的洋名,无非是想抬高身价,暗示自己小区的环境好、档次高,潜意识中流露出“外国的月亮比较圆”的崇洋心理。

这不禁使我想起了“中山窃糟”的故事。故事大意是,中山国酿造的“千日之酒”闻名遐迩。有个在当地做官的鲁国人财迷心窍,偷了店家的酒糟,回到鲁国,用鲁国酒浸泡,逢人便说是地道的中山酒。鲁国人都信以为真。终于有一天,那位店家闻名前来品尝,结果吐而笑曰:是予之糟液也。

我们城市里花里胡哨的洋名字,究其心理,不是崇洋,就是趋俗,甚至媚富。自认为沾上点洋气,“糟粕”就变成“精华”了。其实不然,这只能说明“肉食者鄙”。中国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完全可以用我们的民族文化起个很好听的名字。仅以号称北京老三大药铺的名字为例:同仁堂,同仁之名取自《易经》,意为无论亲疏远近一视同仁,讲究的是一个济世的医德;鹤年堂取《淮南子》中“鹤年千岁,以极其游”之句,祈福之意境高远;千芝堂取“世有千芝,天下共登仁寿”之句,来自千芝堂留存老药目中的话,一样道出了对生命与道德的尊崇。其古风悠悠,文化与道义同在,经时间风雨淘洗而常新,魅力至今依然健在。

无论是酿酒,还是起名儿,我们都不该自欺欺人。“拿来”是可以的,但一定要有所取舍,要“求其方”,而不要“窃其糟”。否则,把无知当有趣,把糟粕当美酒,只会贻笑大方。

处处留心皆学问,世事洞明即文章。愿世人多一些鲁迅先生的“拿来”,少一些鲁国人的“窃糟”。这也是我在生活中学到的语文。

网友作文: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二】

作为语文老师,我常常接触到许多学生的作文。为了追求内容深刻、文字优美,学生们往往很刻意地去撰写一篇文章。结果,有的文章事迹很感人,但让人感觉虚假;有的文章文字优美,但让人感到没有真情实感;有的文章内容繁多,但让人感觉思路不清。当然也有极少数优秀的作文,据作者反映是很随意、很自然地去写的。由此可见,只要作者用心观察生活,又有一定的文化底蕴,就能够很轻松地完成一篇优美的作品。

王维有两句诗“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被誉为“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间,只有简单的几个景物,简单的几笔线条,即广阔的沙漠、直直的孤烟、圆圆的落日、蜿蜒的黄河就构成了一幅美丽的边塞风景图,也遂成为千古名句。

朱自清的散文《春》,也只有几幅简单的图画,即春草图、春花图、春风图、春雨图和迎春图。简简单单的几幅图画就构成了一篇美丽的文章,既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春天刚到来时生机勃勃的景象,又抒发了作者对春天的赞美,对春天的喜爱。

安徒生的童话《卖火柴的小女孩》,也仅仅简单地描绘了小女孩在寒冷的雪夜里四次擦亮火柴时所想像的情景。第一次擦亮火柴时,她仿佛看到了一个温暖的火炉;第二次擦亮火柴时,她仿佛看到了一只放满烤鹅、苹果等美味的桌子;第三次擦亮火柴时,她仿佛看到了一棵挂满礼物的圣诞树;第四次擦亮火柴时,她仿佛看到了她慈祥的奶奶,并要奶奶带她走,她们一起去了没有寒冷、饥饿和忧愁的美丽的天国。简简单单的几幅想像画面就构成了一篇美丽的童话,既生动地描绘了小女孩的悲惨遭遇,又表达了作者对小女孩的同情,对那个冷酷无情社会的谴责。

由此可见,无论,还是散文、小说等体裁,只要作者简简单单地选几个角度或几个方面,再简简单单地用文字描述出来就可以成为一篇优美的文章。简单才是自然,简单才不造作,简单才能流露出真情实感,简单才能打动读者的心。因此,想要写好作文的同学一定要注意,不要把写作文想得太复杂。简单也美丽!但前提条件是你一定要善于留心观察生活,并充实自己的文化底蕴。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三】

什么是爱,有人说爱就是不打我、不骂我,常常给我钱,也有人说爱就是爱情,是小两口之间的感情。但从来没有人说过严也是一种爱。也许现在的学生都不愿意被严所困住。但是,人们常常说,“严师出高徒”。虽然这样说,但现在没有人愿意管自己太严。我也是这样的,但经过一件事后我改变了看法。

我出生在一个教师家庭中。我爸爸现在是数学老师,我妈妈以前是语文老师,他们对我的期望很高,也正因为他们都是老师,所以在买作业的时候,两人都分头找作业,当付钱的时候,他们两个都买了4本。这是最苦恼的。

记得我在六年级时,有一次,我和爸爸买了四本关于语文的书,我强忍着说:“爸爸,妈妈这是买给四个人做的吧!”爸爸、妈妈却大声吼道:“当然是你一个人的,你不想读就回去放牛吧!”本来就很生气,他们又这样一吼,真是怒火三丈。我一气之下跑到家里,刚扑到床上,就听见爸爸妈妈叫我:“赶快出去做作业。”我没有理他们。过了一会儿,他们却进来把我拉出来做作业。当你看到这个样子,你肯定会笑,爸爸讲题,妈妈捉住我的头好让我专心听。我听的不耐烦了,便打了一个哈欠。谁知一个有力的巴掌打在我的脸上。这下我可真的恼火了,我气冲冲的跑到教室,晚饭也不吃,我在教室和同学聊天,就连聊天我也没有那个雅兴。我猛然想起今天是星期天。果然上课铃响了,数学老师拿着试卷走进了教室,原来要。卷子一发下来,我就惊呆了,这全是我爸爸讲过的题。考试上,我顺利的做题,同学们都急得团团转……

卷子改完了以后,我清楚的看到,第一名是我满分,第二名是60分……竟然隔这么多。我终于到父亲的用心良苦。我含泪跑回家,跪在父母面前:“爸妈我错了……”

从此,我试着理解父母的爱——“严”。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四】

在竹林中央有条小道,爷爷在小道末端建了个小亭子。在亭子的檐上,有一幅郑板桥的“墨竹”,这幅画自然不是郑板桥的真迹,而是爷爷年轻时,在一个杂货铺子买来的。伴随着竹香我开始了阅读。想必当年的文人,客也不过如此吧,比起那些争名于朝争利于市的人,他们可真是雅兴啊。

到了晌午,天气越来越热,就算在竹林里,也抵挡不住那火辣辣的太阳。这时,爷爷叫我出去喝茶,我当然是迫不及待地赶去了。来到前院,看到爷爷正在往茶杯里放竹叶,我惊讶了一番,前去制止他。爷爷,这竹叶怎么能吃了,您糊涂了吧。爷爷没有生气,反而笑道说,一会儿你喝了就知道了。半信半疑的'抿了一口,顿时眼睛睁得老大,因为这竹叶泡得茶竟然如此爽口,体内的燥热一下就没了。爷爷说,《本草纲目》中有记载,竹叶泡茶有着解渴消暑的功能,这竹子啊,浑身都是宝,它的每一个部位都可以药用。真没想到,原来竹子有这么多的好处。爷爷可真是给我上了一堂语文课啊。

又来到竹林,刚一进去,就看到一棵竹树上长着一朵红白相间的花,我惊喜的把爷爷叫来,指给爷爷看那朵娇艳的花朵。原本以为爷爷会高兴,没想到爷爷深深地叹了一口气。我问爷爷为什么叹气,爷爷说,竹子每几十年才开一次花,并且开花后就会,只能等到来年才会重新长出来。后来学了一些名人诗词句,才知道为什么那么多人喜爱竹子了。因为它坚强不屈,意志坚定的品格吸引了人们。

爷爷给我上的那一堂语文课,让我深受启发,做人就要像竹子那样,坚韧不拔,面对严寒酷暑都要坚定着心中的信念。

原来这也是一堂语文课作文【五】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因此,学好语文对每一个人尤其是每一个青少年学生来说是最起码也是至关重要的。那么,怎样才能学好语文?怎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培养学生的语感是最重要的路径?

长期以来,急功近利思想的作用下学生们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都投注到短期可以见效益的学科上。于是,语文这门需要长期付出,厚积薄发的学科自然就被渐渐冷落。加上繁重的作业致使学生课外阅读的时间不足,阅读教学的低效也磨灭了学生的阅读兴趣。从教学的实际看,必须立足于语文课堂,开展语文主题学习,增加学生课堂的阅读容量,提高学生阅读的质量,从而有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素养”的含义,简而言之即对语文有长久的修养和训练。这是一个复合性概念,尽管它的内涵和构成要素十分丰富,但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都离不开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是世界上最美、最丰富的语言,鼓励学生读背一些文质兼美、情文并茂的篇章,是学生积累知识、培养语感很重要的途径。

“听话是凭借语言理解说话者所讲的意思。听的言语活动不是机械、被动地接受和简单重复反映信息,而是积极主动思考,重组语言材料,创造性地理解和接受信息的过程。”可见,听是接收信息最有效的手段之一。鉴于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举行了课前美文欣赏活动: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接收优美的语言,经过大脑的加工后,对听到的美文进行评价,表达出自己的想法。我认为在教学中要积极帮助学生端正听的态度,培养学生多听、会听,在听中积极感知语感。如此经常练习,学生的语感能力就会不断提高。

阅读是提高学生人文底蕴、提高语文能力、培养积累语感的有效途径。多读、熟读、读后深思,能有效地激发语感,所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的就是诵读的效果。古时的私塾先生们就很看重诵读,他们要生反复读、仔细读,做到熟读成诵,“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便是对诵读的评价。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诵读中语调、节奏、语流反复刺激,便在学习者特定的精神上留下了“声音映像”,这种内在的映像遇到外界的刺激,熟悉的语言流便会自然而然地从记忆中溢出。

有一种文化现象值得注意:只要一提起意大利民族文化,人们就会很自然地联想到但丁的《神曲》、达?芬奇的绘画;提起俄罗斯民族文化,人们就会想到普希金的、托尔斯泰的小说;提起日耳曼民族文化,就会想到歌德、海涅的诗歌、剧作和贝多芬的音乐……由此可见,无论东方还是西方,世界各民族都有自己独具特色的文化,都有一批能经受得起时间考验、长久不衰的经典。丢掉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不仅是民族自身的悲哀,也是人类文化的损失。同理,语文课程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其内容在与时俱进,加强时代性,满足社会实际需要(实用的同时,必须加强其经典性,提高课程的文化含量。

作为民族共同语的教育,当前我们的语文课程尤其需要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革命传统文化,也就是需要大力加强对民族优秀文化的理解和吸收,创造和发展。这是因为,在当今世界上,语言都是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民族的文字,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不仅仅是一个符号系统或交际工具。一方面,语言文字本身可以反映一个民族认识客观世界的思维方式;另一方面,民族文化也依附于语言文字得以继承和发展。所以民族文化就蕴涵于民族的语言文字之中,任何一个民族的语言文字都是其深厚的民族精神的积淀。它直接与民族感情相联系,构成了维系民族成员的心理纽带,是民族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然,中华民族文化是一个丰富博大的有机整体:既包括汉民族的文化;也包括各少数民族的文化;既包括悠久的古代文化,也包括近代和现代文化;而且弘扬民族文化也不排斥外来的优秀文化,因为任何一个开放的民族,它的文化发展都离不开学习和吸收世界其他国家和民族的优秀文化成果。

在语文学科,民族文化主要表现为民族的文字文化和语言文化。语言文化,内涵非常复杂,大致说来,就是指以语言文字为载体的精神遗产,具体表现为两种类别,即文学和典籍。因此,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非常关键的一点就是加强文学和典籍方面的修养,这是把语言文字包含的文化素养转化为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必由之路。但问题又在于人的文学方面的修养和典籍方面的修养是内隐的,不像人的言语交际能力,是外化的,对象化的,可以通过一个外在的表现来进行评价。也正是由于不易检测评价的原因,文学方面修养和典籍方面修养的培养在实际的语文教学中长期不受重视。而旧有的应试教育体系和语文考试模式,更为“不考就不教不学”的功利主义不断滋长和蔓延推波助澜,它的直接负面作用就是导致学生少读经典,甚至不读经典。这对语文教育来说,真是致命的一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