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班级故事600字优秀作文)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班级故事600字优秀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2 15:48:15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班级故事600字优秀作文)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一】

这时,陆老师在黑板上写了“写纸条”三个大字。然后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条,让第一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时间”,第二组的同学在纸条上写“谁”,第三组的同学写“在哪里”,第四组的同学写“干什么”。陆老师还神秘兮兮地说:“大家写的.时候可不能相互交流哟,你们写出来的内容越新颖、越离奇、越古怪越好,老师看看谁最动脑筋!”我一听,马上用左手把自己的纸条捂得就剩一个小口,然后拿起笔来准备写。我是第三组的,应该写地点,但是写什么呢?要新奇,古怪……对,有了!我就写“在月球上”。等我把写好的纸条折好,看看其他同学也已经把小纸条折好拿在手里了。这时,老师请同学们把纸条放到自己组里的小盒子里。红、橙、黄、绿四个小盒子在讲台上一字儿排开,老师说:“我现在请一位同学分别从四个盒子里取出一张纸条组成一句话,大声念给大家听。”

第一个上场的是王超,只见他分别打开四张纸条看了一遍,立刻对着班长府佳怡笑个不停,在同学们的催促下,他终于忍住笑,念出了:“晚上府佳怡在北极钓鱼”。话音刚落,同学们哄堂大笑。你看,朱超越笑得露出了两个大板牙;府佳怡捂着嘴巴笑红了脸;陆敏笑得东倒西歪;王玉婷笑得更夸张,又是跺脚又是用手不停地拍课桌。接下来,同学们更是争先恐后地要上去读。

“星期天的早晨,猪八戒在讲台上跳舞。”“春天,我和爸爸在沙漠里游泳。”“2012年,小鸡在月球上玩电脑。”……同学们笑得前俯后仰,连陆老师都笑得不停地用餐巾纸擦眼泪。

“写纸条”游戏真是太有趣了!它带给我们无限快乐,我们多么想把这快乐的时光永远留住啊!

教师点评:能围绕“有趣”两个字来写这次活动,同学们写的纸条内容十分有趣,“读纸条”的场面写得更是精彩。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二】

今天在笔畅作文课上,我们玩了一个游戏,名字叫“纸条里的秘密”。

听到玩游戏,同学们都乐的炸开了锅,迫不及待地期待着游戏开始。老师宣布了游戏规则:全班分三组,一组写时间地点,二组写人物,三组写干什么,然后选同学上台从每组里抽一张纸条组成一句话。同学们都拿到了自己的小纸条,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有的同学迅速地在纸条上书写着,还有的同学埋头思索好一会儿,才拿起笔神神秘秘地写了起来,我写得是“干什么”,在上面写什么呢?我灵光一闪,对,就写“唱歌”。这时同学们也都陆续写完了,交了上去。

激动人心的时刻到了,同学们都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想上去抽纸条揭开纸条里的秘密。结果第一个上去抽纸条的是史晓博,只见他大步流星地走上台,飞快地抽出了三张纸条读了起来“在世界末日前10秒,刘备在天空中玩电脑。”不等他读完,大家就哈哈大笑起来。我自己听了也笑弯了腰,“真是哪有的事呀!”

我很荣幸被选中了第二个上台抽纸条,不知道我抽出来的句子会是什么,心里特别激动,抽的时候手都有点抖了,不过看到组成的句子后,我便乐呵呵地读了起来:“20世纪,仙女在唐山看电视”这时同学们又一次发出阵阵笑声,尤其是赵晓帆听后的反应最有趣了,刚喝的一口水全喷到了地上。我想真是有意思,仙女怎么还跑到唐山看电视呀。接下来还有更搞笑的:“赵云在石家庄的游乐场荡秋千。”“王

小红在冰箱里打妖怪。”……大家都沉浸在游戏的欢乐中。

这节课真是太有意思了,不过也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在写作文时一写要合理搭配好时间、地点、人物和事情,否则就会闹大笑话哦!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三】

迅速看完《贝多芬传》之后速成的一篇读书笔记。写得仓促,但是可能没时间修改了,放这存着吧。这读书笔记基本上是以贝多芬爷爷著名的交响乐为主体的,而《贝多芬传》里提到一些其他体裁的音乐作品不在本文范围内。

以下:

开宗明义:我就是来乱的。

罗曼罗兰是法国人。法国音乐,以香颂,世俗音乐为代表,并不盛产演奏家和指挥家。经典音乐可以说与法国的性格是格格不入的。让他去解析一部经典作品或者有浓郁古典色彩痕迹的音乐家必然会有一些偏颇,即注重于其身上同样浓郁的浪漫气息。

贝多芬的英雄色彩在传记中被大加描写。客观地想,这样也是合理的。贝多芬是一个时代的总结,同时又开启了新的时代,并给出了这个时代一个不可逾越的标杆。小学老师跟我们说过:承上启下的过渡句要放在“启下”的那一段。同理,浪漫主义应该占有更大的比重。

但贝多芬本人,一生崇敬的音乐家却是莫扎特,那个古典时期的天才。

莫扎特的作品特色是无论怎样的生存困境,其作品永远充满着用各种表现力赞颂平和的神来之笔,打个不恰当的比方可以看做随手画出的完美的圆,或者是罗马式的建筑风格。贝一贝二也能发现这种特色:灵活,大胆,从心所欲不逾矩。在古典主义所有音乐家里,贝多芬可以称为天才,但并不如莫扎特的天才光辉灿烂,有如神助。

时代的洪涛感染每一个艺术家,大浪淘沙,随着席卷欧洲的政治潮流,贝三惊世而出。他划时代地把很多在小品乐章中常见的浓烈情绪应用到交响乐中的作品,从技术上来讲难度惊人,但他做到了!这种对英雄个人的赞美,这种力量,彰显的是贝多芬本人性格在作品中的觉醒,而到贝五则完全是呐喊。

很多人认为浪漫主义是那种温柔的,甜蜜或忧伤的。但我个人理解(好吧,是老师讲的)浪漫主义是一种对自我感情的宣泄,富于表情变化的都可以是浪漫主义。情绪,力量,思考,贝多芬的交响曲给出了浪漫主义所能达到的顶峰参照。

贝多芬本人曾经是我童年印象中德意志精神的形象代言人。

谨慎,有能力,抗争,哲学性,同时情绪化。由于个人对德奥气质音乐的偏好,这样纵横捭阖,大气磅礴中寻找完美的作品才是我心目中的浪漫主义。他不同于一些小家碧玉温言软语神情黯然,而是生生不息的生命力。继续不恰当的比方,二者有如李煜与李白的区别。

但贝多芬不只是李白。

在论文攻坚阶段,我会整天循环贝七贝八来鼓励自己。在这两部作品中能看出他在融合,或者再扩展一些,从田园交响曲开始,他把自己的古典天赋与情绪力量结合起来,其中贝七第二乐章的allegretto堪称典范。他告诉我们什么叫力量,不是暴烈,而是控制力。

正如最宏亮的声音是掷地有声而不是嘶吼。这段富于逻辑性的乐章在整个有些恣意喧嚣感觉的交响曲中的作用与其说是平衡,不如说是奠定一个基调。而这基调并不是纯粹的古典主义,而是一种对德意志液的自我意识的抒发描写,天衣无缝。假如只听后两乐章会认为这是喧闹,由于前两乐章的存在,这种喧闹是有根基的。

这种融合,好像李白杜甫碰撞了。

之所以整天循环贝七贝八,还因为这两部融合古典与浪漫的不可复制的经典之作,在贝多芬爷爷的作品里的.地位竟然犹如辉煌前的阵痛。在这之后,贝九,又名《合唱》诞生了(贝多芬阵痛,诞生贝九,我听贝七贝八阵痛,诞生垃圾论文,庐山瀑布汗!)。

我们无法得知这部作品创作期的各种艰辛,也无须知道。这种故事的渲染作用在如此伟大的作品面前太过脆弱。这部作品本身就是一座圣坛,每一基石几近完美。一步步向上攀登,每一步都有新的视野和隆重的反思。同时也是对自己天才一生的总结,比如刚才提到的贝七第二乐章,贝九第三几乎同理。

继续攀登,即将登上顶端的时候,人声从天而降。说到这想打个岔,本人自幼对除京剧之外的人声音乐有一种天然的排斥,导致了一直不太懂得欣赏歌剧,也导致了对贝九的第一印象并不好。一直到长大了一点,大概初中的时候,重温贝多芬交响乐全集,听到那个男声忽然觉得所谓文艺复兴的历史地位不过如此啊:告诉人们原来“人”可以如此重要。

艺术发展到极致原来是“人”啊。这段合唱多么直白地强调了人性,而这辉煌又在赞美欢乐。继而顶峰之后又见顶峰,攀升,再攀升,光华灿烂。套用闻一多先生的说法,贝九可称之为“交响中的交响,顶峰中的顶峰”。语言的赞美在音乐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前又一次苍白。庄严么,不全是;古典吗,不显著;浪漫吗,不纯粹;而是这一切都在为其相辅相成,达成音乐史上的最强一音。

如果说贝多芬开创了浪漫主义音乐,令后人感到莫名悲哀的便是他也创立了这种音乐无法企及的高度。类似于屈原之于楚辞。

罗曼罗兰激赏这种风格,并主要用这种风格来确定《贝多芬传》的初衷,即推动激情,鼓舞伟大。贝多芬传与其说是传记,不如说是树立一座丰碑。

作者对个人气质,对英雄主义的赞扬,是对贝多芬作品中力量与激情的放大。但在我看来,他忽略了或者说刻意忽略了溶于液的古典精神和深沉的思考。平心而论,贝多芬的交响作品旋律并不足以动人,但是震撼听众。这震撼也不太励志,是对人的生命力的思考,是澎湃的思想的力量。

自文艺复兴,至革命潮流席卷欧洲,“人本”被推至前所未有的高度,严谨细致得可以用数学计算出的音乐(比如平均律)被束之高阁,全身心地属神的赞美诗(巴赫众多作品)被听众冷落,平和灵动的古典主义集大成者天才莫扎特也不能满足时代的需求。全欧洲全世界都亟需描述“人”的艺术作品,表现出饱满鲜明的时代特性。

贝多芬壮丽的张力和控制力使人无法无动于衷,甚至歌德称之谓“使他乱”“屋宇为之震动”,如此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震撼力表达的是对人,对自我的强调,直击这段历史的核心推动力。于是习惯性地,后人愿意节选出了贝多芬作品中明显浪漫主义色彩的片段大加渲染,并对贝多芬本人的病痛斗争史和感情史,甚至思想史都赋予一些传奇的意义。

然而古典主义的根基连同德意志精神的思想性在贝多芬本人应该是骨经脉,有了这些,他的力量,他的情绪,他的壮丽感才是坚实的。斗争也好,赞颂也好,总不至于成为空中的楼阁。贝多芬是被称为“乐圣”的,试想一下,只有或控诉或热爱的激情没有思辨或平衡,怎能成圣,最多是一个大学生而已,热情而迷茫。

回想一下,真正能感受到思辨的,并具备足够高艺术价值的音乐家,贝多芬后,也就是瓦格纳了。我们都知道,瓦格纳是贝多芬的骨灰级粉丝。都是德国作曲家,都是在动荡中生存。说到德国,再多说一句,本人对德国的第一印象就是随着贝多芬的作品轰然形成的一个国家。

我始终相信地域对文化的影响力,所以贝多芬的交响乐福尔特文格勒或卡拉扬的指挥才能表现成功。至于很多人喜欢的托斯卡尼尼和索尔蒂总不太能让我彻底融入作品的情绪。每个指挥家都有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并以精湛的技术驾驭,当技术层面大家不相上下时,我更倾向于本国音乐家一脉相承似的理解力。

推广到所有听众中,包括罗曼罗兰在内的听众们都按自己的经历与意愿去理解贝多芬,都是一家之言。虽然我们的理解不太同,但是本人欣赏罗曼罗兰把自己降得很低很低的那种态度。整个《贝多芬传》,我看到的是一个粉丝的笔记,而不是一个颐指气使的思想家评论家。

传纸条的故事作文600字【四】

——题记

阳光暖暖地洒下,映在四个好朋友脸上,笑声,荡漾了春风;笑容,融化了小溪。黑黑的眸子里,飘扬着一股暖暖的深情,就这么互相看着,看着,青春的时光,就如此在人生中缓缓流淌。那黄昏四个手拉手的身影,被夕阳无限延长……

谁都没想到,这温馨的友情,也会有戛然而止的时刻。

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到学校一年一度的读书节课本剧比赛。这次,我们班演《白雪公主》改编版。大家都期待着,能当上主角,在同学与老师面前好好表演一番。

角色单发下来了,主角是颖和青,分别当“灰姑娘”与“白雪公主”奇当“王子”。而我,竟只是个“小红帽”,愕然着翻开了剧本,台词只有两三句,戏份却是我最不擅长的哭戏与摔戏,只演个十多秒便下了台,还是一身狼狈地下台,这让我在老师和同学面前情何以堪,颜面何存?

排演开始了,我却总是心不在焉的练习,摔了哭,哭了摔,反反复复,却总也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还惹来旁人一阵阵笑声。看着台上青和颖的演出,让大家拍手叫好,哈哈大笑,笑的是那么赞赏。

为什么主角总是她们几个?为什么她们总是光彩夺目,而我却只有旁人无尽的嘲笑。我怒气冲冲地说:“我不会演”就转身离去。

命运为何只会眷顾那些优秀的人,却总不肯低头望望那些失败的,平凡的人呢?或许它也是太骄傲了吧。

那几天,我总是独来独往,没有朋友,没有同学,我只会垒起一堵高高的围墙,将世界隔离在外面。既然她们那么优秀,那么一定不介意少了一个朋友。

偶然听闻,青对我极为生气,说为了我的角色费了多少时间,多少精力,有多少人想演呢。才几十秒的时间,能费得了多少精力,多少时间吗?既然别人想演那就让他们去演,何必在乎我呢?

青倔,我也倔,不演就不演!从那以后,我再也没搭理过她们,一个人哭,一个人笑,一个人玩闹。还是玩以前的游戏,只不过,不是一样的人,一样的笑容了,内心感到寂寞,这就是孤独吧,但一个人,我也能生活得很好,哪怕没有朋友。

“参加课本剧的.同学去排练了!”青的声音又在教室里回荡着,然后是一批同学在羡慕的目光下走出教室,只不过,那批同学中再不可能有我。

“你不去吗?”同桌问我。

“我才不去呢!我又没参加!”

我是那么冷漠地回答,但内心,仍是抑制不住动摇的决心,我真的和她们要绝交吗?我真的忍心不去课本剧表演吗?眼角控制不住泪,眼泪不知不觉滑下来,落在手心,冰凉着。

正如丁立梅所说,人世间,最让人不能消受的不是伤痛,而是孤独。

两个星期过去了,我已经14天没和她们说话了,孤独化成泪水,随着思念流淌。

那天,极平常的一天,我的桌角贴着纸条,是她们写的,我及不在意的撕下,内心却激动一已,跑到一个没人的地方,将纸张打开读:萱,我们已经好久没说话了,我们的组合需要你……

读着读着,泪水打湿了纸张。字很少,极短,却无时不刻透露着真情。

我感动不已,就像丁立梅不经意间打的电话,竟送去了对方多少的温暖,多少的幸福。一个电话,竟有十个春天的温暖,这一张纸条,竟也有万份友情的重量。

合上书页,品味着那一个电话,十个春天。无论一个人是多么的平凡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但世界总有个角落会将他搁置,总有一个人会需要他的存在,我的存在,就是为了那张友谊的纸条,是的,一个电话,十个春天。

那一张摇曳心灵的纸条随风飘扬着,上面绪叙着的是我们如花般的友谊与青春年少的张扬。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