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平凡中的美好优秀作文)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平凡中的美好优秀作文)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8 22:27:37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平凡中的美好优秀作文)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一】

“呼——呼——”风使劲地刮着,光秃秃的树干被吹得东摇西晃。地上洒满了一层厚厚的淡黄色的树叶,踩上去咔嚓咔嚓的响,人们也都裹上了厚厚的衣服。冬天来临了。

在这个格外寒冷的冬季,始终有那么一群人不畏严寒,每天按时出现在室外打扫卫生。他们戴着一顶橘红色的帽子,穿着同样是橘红色的宽大外衣,外面罩着翠绿色的马甲,腿上套着一条深褐色的粗布裤,推着一辆早已生锈的破旧小推车,用戴白布手套的粗糙双手握着一把年头已久的大扫帚。他们分布在这个城市的各个角落,总是在天刚蒙蒙亮时就出来工作,保证我们的生活环境。他们就是被我们一再忽略的环卫工人。

王阿婆是负责打扫我们家周围环境的环卫工人,我每天早上都会准时听见王阿婆的扫帚和地面摩擦所发出的声音。那是一个周末,天空阴沉沉的,好像要塌下来似的。斜斜刮着的风中夹杂着豆大般的雨粒,还时不时地伴随着轰隆隆的雷声,怪吓人的。我以为这样的坏天气王阿婆不会再来了,可没想到,王阿婆依旧准时地出现在我们家周围。她穿着雨衣,用那把破扫帚小心翼翼地将雨水扫到下水道里,再将淋湿的树叶放到她的小推车上去,露出一个欣慰、满意的笑容,最后推着小推车离开。望着王阿婆离去的背影,我的心中感慨万千:一个环卫工人如此敬业,用她的努力工作换回了城市的良好环境,我们难道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

环卫工人,这个城市最平凡的象征,我却敬佩他们敬业、守业的心。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二】

嗨,醒醒。

沉默。

醒醒,要走了!

依旧是沉默。

细数往事,这已经不是你第一次对我的呼唤沉默以对了。

还记得是学龄前的最后一年,我认识了你。一根弯曲的木棍,插上几根小木棍,再加上一个木桶,两根钢丝。如此平凡,如此不起眼,甚至还有些寒酸,我却莫名地向往。第一次握起弓,用力一拉,幻想中的乐声并没有响起,反倒是一声刺耳的哀鸣,如锯木头般的空洞。那一刻,我的内心掠过一丝讶异,却又隐约地感觉我们之间会有一段缘分,在你极其平凡的外表下,我会有不一样的发现。

后来,你就证明了我是对的。你那细细的两根琴弦似乎蕴藏了无穷的能量。琴弓一拉,松香如雪般扬起,随风飘散,又静静飘落在地上,一推,又是一阵。循环往复的推拉中,我来到了草原,看风吹过齐腰的绿草,激起千层浪;望远处的汉子,跃马扬鞭,进行着激烈的比赛。马蹄声渐渐响起,渐渐近了,又渐渐远了。取而代之的是欢歌乐舞,那是人们在庆祝。在热情的夏夜,我陶醉在如火的热情之中。

可是,定了定神,一切却恍如隔世。我震惊于你的能量,可你却不为所动,静定沉默。

日后几年,你又相伴着我走过了许多地方:初春早晨,走入雾霭弥漫的山中,谛听空山鸟语;中秋之夜,坐在园林深处,静望良宵美景;丰收季节,跨越天山南北,看一串串葡萄熟了,心中满是欣喜;枫叶红时,登上长城,共对飒爽秋风,感叹岁月永恒,历史沧桑;还有,还有,我们曾经一起徜徉在洪湖,心中一同激荡着风起水涌的壮志豪情……

八年了,终点又回到起点,又是月圆夜,又是一方园林,我们又并肩坐着,凝望二泉映月。月,还是那样静静地挂在天边;夜,还是那样暗暗地垂在四周。不变的,是周遭的环境;改变的,是我与你的外表:我已然从幼稚的孩童变成了一个高大健壮有思想的少年,原本青涩的你的身上也泛起了岁月的油光,那是在我千百次的抚摸中留下的痕迹,更是在那一支支二胡曲的滋润下泛起的自信的光芒!在你的身上,留下了我们不同时期的不同的心境。而此刻,我只让琴声响起,让我们一起来缅怀阿炳,那位盲人,那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盲人,想象当年阿炳的心路历程。想必,他也是在年幼时遇见了你;想必,你也曾跟随着他走过大江南北:在他幸福快乐的时候,有你跳跃的琴弓奏响了他心中的欢歌;在他艰难困苦的时候,有你深沉的胸膛接纳着他满怀的哀伤;他流浪飘泊,孤苦零丁,但你的不离不弃安慰了他,成就了他,也感动了当时及后世无数的人们,为这个世界留下了一笔不可多得的音乐财富。是的,毋容置疑,他在你极其平凡的外表下有了自己的发现,给他平凡而又不平凡的生活增加了许多色彩,让他更有勇气和力量面对这个世界。

我相信,这些乐曲的背后,一定还有更多更多的东西等着我去发现。

背上了沉默的你,我跨出了家门,相信我们的缘分还将继续,也一定会发现各自平凡的外表下愈加丰富的内涵。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三】

在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平凡的人却做着令人感动的事。清洁工—再平凡不过的人,却经常出现在我们面前,做着看似不起眼的工作,但没有他们,我们生活的环境却无法想象,而我们却常常忽略他们。

记着冬季的一天早上,大概六点多钟,天刚蒙蒙亮。我起床无意间透过窗户看到了一个人在空旷的道路上做着什么,因为冬天的寒冷,路上基本没有什么行人,所以他引起了我的注意。只见他穿着厚重的橘黄色的工作服,在清晨微弱阳光的照耀下笨拙的拿着铁锹在铲雪,时不时用戴着脏手套的手擦一下脸上微微浸出的汗水。这么寒冷的冬天,而且是清晨,难道他不冷吗?看着他不畏严寒的劳动着,心里说不出的心酸。看他的动作也是很大的年龄了,却做着这样辛苦的工作。这让我不禁想到他是为了生活,但更多的是为了我们大家的生活环境,为了让大家在冬季出行的路上更安全些。想到这些,我对他们有了更多的敬意。渐渐地,清洁工走远了,身影越来越模糊,但他清扫过的道路却越来越清晰。

清洁工人的工作是多么辛苦!夏季,烈日下,风雨中,依然有他们的身影,为了给我们一个洁净的环境而挥洒汗水。尽管路上的行人毫不注意他们,随手把垃圾扔到地上,可他们却毫无怨言的把地上形形色色的垃圾一点一点的拾起来扔进垃圾桶里。这是多么高尚的一种品质啊!冬季,外面虽然刮着风下着雪,他们依然坚守着岗位。寒冷的冬季,路上的人们被冻得瑟瑟发抖,从清洁工人身边匆匆走过,没有谁会注意到在他们通红的脸上为了行人的安全已经流下了冰冷的汗水。道路在他们的清理中减少了行人因路滑而摔跤的危险。他们为了给我们一个美丽而清洁的环境辛勤的付出着。我们不应该学习他们的精神吗?是他们不畏炎热、风雨、寒冷、冰雪,危险,在干净的道路上留下了自己的汗水。

让我们不要再乱丢垃圾,为了我们生活的环境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四】

在这里,菊花一丝丝地撑开了它的美丽,像秀发一般,一团团一点点;荷花一片片地舒展着它的纯洁,像少女一般,一株株一朵朵。而远方的胡杨,只是枯瘦的老人,忍受着烈日的炙烤。

普通的胡杨

离开了美丽,离开了温和,离开了内敛。来到这无趣、孤独的地域。燥热的空气独具强大的阵势,吸附着整个沙漠的灵魂。胡杨,战胜了这个强大的恶魔,疯狂地挺立着。它没有柔美的枝条,也没有优雅的躯干,更不用提光滑的树皮,单单是枯脊的干,已经差远了那些尊贵的树木。那些树木,是强健的青年,是优雅的少女,他们将这风烛残年的.老人打发到边疆,自己享受着养尊处优的生活。

平凡的胡杨树,平凡的姿态。

沙漠的脊梁

穿越了繁华,穿越了氤柔,穿越了温情。胡杨看似脆弱的身躯中却是顽强的生命,是饱经沧桑的历程。它们也有无限的豪情与奔放,他们把恶劣的环境震撼到深处,自己却更好地从对手的脊背上汲取营养。这样的环境,对于那些枯而不落,甚至是枯而不黄的植物成了沙漠中又一迷人景色。沙漠中也只有靠它为脊梁,才会有生命的顽强。

平凡的胡杨树,却是沙漠的脊梁。

不朽的坚强

脱离了柔弱,脱离了婆娑,脱离了娇生惯养。从生来到去,无论柔弱,无论苍老,总有一抹生命染绿了枝头。生而一千年不,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也许这就是它们生活的真谛。身居塔克拉玛干,这一株株和几乎去的荒漠作斗争,能将自己的根深深地扎在想要剥夺它生命的无情的沙土里,尽情地汲取着营养,努力奋斗地向上生长着。虽然无法脱离这片土地,但是我想,它赢了,战胜了一个控制自己生命的困难。

平凡的胡杨树,拥有着这样不朽的意志。

这是屹立在毫无生机的大漠上的胡杨树。世俗咏着菊花,抒发隐居于野的情怀;颂着荷花,赞美出泥不染的品格。但在塔克拉玛干的那片沙漠上,折射出这平凡胡杨树美丽坚强的光辉。

平凡中的一抹光作文【五】

我知道,爱国有很多种方式。从梁启超的“少年强则国强”,到周恩来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古往今来,无数中华儿女为我们伟大的祖国默默奉献。我的身边就有一位平凡而伟大的爱国践行者。

我的妈妈是一名法官。她总是说:“我只有认真对待每一起案件,才不会辜负国家和人民的信任。”法院的工作繁杂而琐碎,妈妈每天早出晚归、忙忙碌碌,有时吃饭也眉头紧锁,时不时和爸爸探讨一些法律问题。由于法院案多人少,妈妈时常要熬夜加班,每当妈妈下班拎回那只大大的、鼓鼓的公文包时,我就知道,晚上她又要熬夜整理案卷了。深夜,偶尔会听到妈妈用高兴的语调对爸爸说:“这个判决书终于写完了!”此时,我由衷为妈妈感到高兴。她严肃认真对待工作的态度,不正是我学习的榜样吗?

疫情防控期间,我以为妈妈终于可以暂时放下她手中的工作,在家陪陪我了。然而,年假一结束,妈妈接到了单位可以正常上班的通知,便回到了工作岗位。妈妈对待工作、对待当事人严谨而积极的态度,令我敬佩。

我的妈妈同样也是一位非常有爱心的人,每年都会带着我到贫困村庄奉献爱心。妈妈说我没有吃过苦,想让我通过这项活动真正懂得“只要人人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一道理,真正做到爱身边的人、爱社会、爱国家。

妈妈用她的.实际行动热爱祖国,在妈妈的耳濡目染下,我也逐渐培养起浓厚的爱国情感。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一定会努力学习,奋发图强,同时尽自己的所能帮助有需要的人,献出自己的爱心,在成为一名合格小学生的同时,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