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满分作文评析(高考满分作文及评点怎么写好)

高三满分作文评析(高考满分作文及评点怎么写好)

首页大全更新时间:2023-11-19 02:48:50
高三满分作文评析(高考满分作文及评点怎么写好)

高三满分作文评析【一】

例3:3米是多少厘米?2吨50千克是多少千克?

师说:我们先看第一问,3米是多少厘米?

师说:由于1米=100厘米,那么米和厘米比较,米就是高级单位,厘米就是低级单位。所以这道题将米数改写成厘米数,我们就说是将高级单位的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数。

师:1米是100厘米,3米是多少厘米呢?

生:300厘米。

(师板书:3米=300厘米)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由于1米是100厘米,3米就是3个100厘米,也就是300厘米。

师:3米是3个100厘米,如果列式计算,怎么写?

生:100×3=300

(师将这个式子板书在3米=300厘米的下面)

师:在这个乘法算式里,100表示什么?

生:米和厘米之间的进率。

(师将“进率”二字写在100的下面)

师:3表示什么?

生:高级单位的数

(师将“高级单位的数”写在3的下面)

师:300又表示什么?

生: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低给单位的数”写在300的下面。)

师:通过这道题,谁能总结出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的方法)

生:进率×高级单位的数=低级单位的数。

(师将“×”“=”补在式子中)

评析(像3米是多少厘米这样的题学生在三年级就已经掌握,因此教师在这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直接让学生回答,你是怎么想的。而将重点放在300是怎么得来的?当学生回答是100×3=300得来时,教师接着问100、3、300各表示什么?这样就引入到高级单位的名数改写成低级单位的名数上,这样得到的方法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学生容易理解,也就容易掌握了)

高三满分作文评析【二】

人生是一次又一次自我重塑的过程,让我们不断地成长,不断地前进。如果说人生是窗子外的一畦风景,那么当铅华散尽,有人看到的是雅,有人看到的是静,人生多姿,亦有芳华。

“文起八代之衰,道济天下之溺”的韩愈拥有一场“闹”的人生。他本可以在朝廷中安心做他的卿士大夫,平静地钻研古文之学。然而,国家的弊端和民生的疾苦却充斥着他的内心。忧国忧民的性格不仅断送了大好的仕途,还亲手葬送了小女儿的性命。可是,若没有忧心大唐社稷而冒直谏的《论佛骨表》,若没有“知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的落魄与凄凉,若没有“大兵将至,驱尔远离”的《祭鳄文》,那么这还是我们所尊敬的那位“妙著文章济天下,承继道统弘古今”的昌黎先生吗?他从窗框中看到了纷乱嘈杂的“闹”的人生,虽颠沛流离,却也无悔一生。

负箧曳屣,穷冬烈风行于深山巨谷中的宋濂拥有一场“拼”的人生。他少年立志,渴望弘扬学问道法。在“家贫无从致书以观”的困境中,他手写抄录;在“门人弟子填其室”的先达斥责之时,他色恭礼至;在“无鲜肥滋味之享”的旅舍中,他勤俭苦读。一句“以中有足乐者,不觉口体之奉不若人也”是对他最中肯的评价。他让生命成为了一种姿态,让奔跑成为了一种习惯,虽劳心累身,却也享受了成功的乐趣。

删述六经,复振礼乐的孔子拥有一场“雅”的人生。他在礼崩乐坏的先秦坚守“非礼勿听”的礼法准则;在战乱频仍之时倡导“为政以德”的责任与担当;在“圣人之言不著,先贤之行堕灭”的混战年代高举“仁者爱人,克己复礼”的胸怀与宽容,为芸芸众生,浩浩乾坤筑起了一座精神家园,若没有他在道统沉寂之时振兴古制,又怎么会有后世“大成至圣先师”的尊称?他度过了文雅的一生,即使郁郁不得志,却也光泽后世。

文济天下,道弘古今是韩愈的人生;缊袍敝衣,刻苦奋斗是宋濂的人生;振兴礼乐,以仁育人是孔子的人生。

人生本是一幅多姿多彩的画框,不同的人自然会有不同的选择。多姿人生亦芳华,人生百态,各有其味,又何必强求统一,反而丧失了本真的色彩呢?

高三满分作文评析【三】

这篇阐明文所使用的主要阐述法,有引用孟子的话具体解释怎么做叫有骨气的诠释阐述法,还有被编人教材时删节的原文第三段给“骨气”下定义所使用的定义阐述法,另外,主要就是设例阐述法,即通过具体例子,将相对而言较为抽象的论见阐述得更具体、更形象,使读者更感性地领会怎么做叫有骨气。这种方法很容易和证明文的例证法相混淆,但实际上二者差别很大。例证法是通过例子来支撑、证明论点的,为的是使读者相信自己的论点是对的,能够站得住脚。它通常要和具体分析结合在一起使用,正如孙绍振教授所言:“论点要经过反思,材料要全面,至少是正面和反面一起考虑,进行具体分析。”这是因为,多数情况下,议论文中例子的举证,都是简单枚举而很难做到广泛列举,完全列举则更难,甚至根本就不可能。这种情况下,如果缺乏能够揭示例子内涵的理论性的具体分析做支撑,纯粹靠简单枚举归纳推理就下结论,是很难有说服力的,即使“事实胜于雄辩”也不能给我们更多的底气,举再多的例子也形同虚设。实际上,“事实胜于雄辩”这个貌似颠扑不破而其实毫无意义的命题用一种二元对立思维预设了事实和雄辩之间的对立竞争关系,这对二者本身及二者之间的联系,都会造成误导性的扭曲。那么,作为学者的本文作者吴晗先生怎么会在文章开始提出“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论点,然后举三个事例来论证呢?这种简单枚举事例而缺乏具体分析的“论证”有谁会相信呢?实际上,本文根本就不是一篇证明文,吴晗先生也无意去证明什么让读者相信。以证明文的各项规范来解读本文,就会像徐、朱两位老师一样得出如下结论:

文中所举三个人的事例,即便都是毫无缺陷的事实,也不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因为“中国人”是一个集体性概念,指称的是亿万个人。而文天祥等三个人只是这亿万个人中的三个单例,三个单分子不能支撑那个包含亿万个人的集合概念的性质。

两位老师遗憾地感到:面对“用三个人事例充分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这样的教学,学生却提不出――“举三百个汪精卫式的人物是不是更能证明我们中国人是没有骨气的”――这样的`反问。真正弄懂了《谈骨气》的本意,这样的反问也就没有什么意义了。两位老师又说:倘若把“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改作“我们中国人要有骨气”……文章会顺畅许多。殊不知,文章首句所指不正是这个意思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