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与故乡的作文(思念故乡月亮作文)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思念故乡月亮作文)

首页读后感更新时间:2023-11-30 08:00:55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思念故乡月亮作文)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一】

毛姆,被称为英国的莫泊桑,一生创作长篇小说二十多部,短篇小说一百多部。小说特点:最大限度保持作品内容的客观性与真实性,不扬善,不隐恶,让读者自己去观察和判断人物的善恶,因此他笔下的人物各具风采。小说关注焦点:了解人性,暴露人性的弱点。

初次听到书名《月亮与六便士》时,就觉得很有趣,月亮?六便士?这么不相关的两个东西作为标题有什么用意?看到这两个词你又会想到什么?

抬头,你便会看到月亮,月亮是远方的朦胧美,它那么高高在上,令人无法企及,但当你在夜晚看到它时,内心还会充满向往与憧憬,它是你心中的理想,是你内心的冲动,是你那不被人支持与理解的梦想。

低头,你便可以看到六便士,它是天下人熙熙攘攘,来来往往想获得的东西,没有它,你就无法生存,它是你的世俗生活,是你的物质生活,是你在旁人看来活的体面的必需品。

无数人曾在这二者之间做过斗争,多数人选择了六便士;少数人选择了月亮;而很少有人能二者兼顾。而本书要讲的则是那选择月亮的少数人。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二】

事实上截止到今天中午,我就已经不小心花了6个多小时的工夫读完了整部小说。这件事还要“归咎”于一档我新发现的节目,叫《一本好书》(腾讯视频搜索即可)。节目组找了些演员以话剧的形式讲述一本本经典著作,看介绍好像下一本是《万历十五年》,总之相较于众多浅薄的娱乐综艺又发掘出一档好看且相对有趣的节目,而第一集就是将毛姆的这本《月亮与六便士》颁上了荧幕。

注:此文并非一气呵成。事实上我前几天写完了以上第一段时就没有继续书写下去的了,直到刚才我突然看了存在电脑里好久的讲弗吉尼亚·伍尔夫的电影《时时刻刻》:看到第70分钟17秒时戛然而止,我暂停了,强迫自己将其暂停,决定继续把这篇写关于《月》的文字完成。所以下面应该是与我之前构思的写作方向完全不同的。

当然名字不打算有所改动,读这本小说之前的感受似乎依然存在在脑子里,但因为《时时刻刻》而变得又模糊了,只是有一点我清楚了:我的余生很有可能在“沉默中亡”。正如毛姆所说:“海如此镇静,如此沉默,如此冷淡,你心头蓦然略过一阵隐隐的不安。也许这只是我天生的情结,那时候已经非常强烈,觉得这种生活,这种随大流的生活,有点不对劲。我承认其社会价值,我清楚其安稳的幸福,液中却有一股热流需要更狂放的通道。这种轻而易得的快乐似乎应该警惕,我心底渴望更惊险的活法。若能改变,改变并体验未知的激情,我随时准备攀越嶙峋的怪石,涉足阴险的浅滩。”可惜我不敢,即没有出众的才华又没有那样的过人胆识,但内心依然波澜,只是看似平静,这应该就是小众中的大多数悲剧者。日常的繁琐、繁复和冗杂且毫无意思的种种只能让我更加觉得悲凉和毫无链接欲,不甘心之余又无法和众人讲明;正如我一个“一只手数得出的”朋友劝我:不要什么都和大家讲,对大众只聊一般性话题就可以了。我向来不听人劝,但这件事我听他的。

还好在读《月》前看了看那个节目。“月亮”和“六便士”一直是古今中外亘古不变的话题之一。作为一个有艺术类教育背景的人,以高更为原型的故事自然会引起共鸣,不管我真的是不是一个艺术家,至少它总会让我想想,再想想(可能其他人看了就是看了),甚至是哲学角度的“再想想”。40岁的斯特里(高更)突然离开他生活无忧的环境,离开他的家庭,无声无息、一走了之,从一个普通小职员变成了画家。一条天才的逻辑和一条平庸者的逻辑,或许在大部分小众人中“德克”比较多一些。之所以是“读前感”,是因为我还不能用语言把我的“读后感”顺利的组织出来。对于这样的故事,我会非常自然地偏向作者在文中的态度和斯特里(高更)的选择。

之前我还一直在问自己一个问题:什么是我的理想生活。这是一个每个人都应该问问自己的问题。除了做喜欢的事外,我以为,在如此糟糕且实际上大家都过得不是那么开心的现实中,我们更应该“谈笑有鸿儒”一些、在语言和行为上体面一些,来平衡世俗所带来的糟心:比如喝喝茶、聊聊大家读过的书、看过的电影、听过的音乐、参观过的美术馆。但事实就是如此无比的吊轨。每个人在生活中都过得不是太顺利太舒心,却偏偏要演一个积极的、正能量的人;一方面人的内心向往金钱、名利、上流社会,一方面键盘侠们又都在仇富;在虚拟社会中我们“富济贫”,在现实社会中如果看到自己老板的车被人刮碰,一定马上冲出来先极力否定对方以达到拍马屁的效果……不胜枚举。

我以为那是我认为的理想生活,而实际上只是为自己的贫乏和胆怯找了一个看似合理的借口而已。假如我是布兰琪的话,如果真的遇到了斯特里这样的天才,读后感我也无法预判我会做出什么事来。一方面我祈祷我的生活各方面都可以平平淡淡平平安安,另一方面其实是我在担心和害怕出现造成意外的契机,毕竟看似水的水面一旦被搅动起来将一发不可收拾。最诱人的东西永远不会是金钱和地位,它们都只是为了应付大多数麻木者的虚荣心而已。

弗吉尼亚·伍尔夫,我很喜欢她的文字,尽管不确保都能读懂,也或者是我害怕读懂她,毕竟她是恶魔。我想到了一个比喻:生活就像演播室中管控声音设备的推动杆(专有名词叫什么?不知道),大多数人都觉得生活不是“1”就是“100”,殊不知合适的声音都在2~99这个区间内。正如和卢先生对谈时我经常表达的观点……我极其厌烦这种粗鄙的野蛮……具体我们聊过什么,不太正确,不好写。当然,毛姆还是个聪明的作家,也是聪明人。聪明成就了他也阻碍了他的卓越,至于是何种聪明,只有聪明人才知晓了。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三】

“如果他为了另一个女人离开你,你是可以宽恕他的,但是如果他是为了理想离开你,你就不能了对不对?因为你认为前者是对手,可是和后者较量起来就无能为力了”。这是文中的“我”对斯特里克兰德太太解析其丈夫离家出走的原因,一针见、丝毫不给对方留情面,这甚至是对爱情的一种赤裸的羞辱——是的我爱你,但是我更爱我自己。

通常人们讨论的都是爱情和面包的较量,一面是心灵所向,另一面又是生存必须。但是或许我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二者之外还有更加强大、不能令人拒绝的选择,那就是去追求自己的理想。这是一种更加抽象、存在更多不确定性的东西,它让人充满好奇,想要去征服。在这些人看来,钱没有了还可以再赚,爱情没有了还可以再追求,但是如果失去了追寻内心那份执着的勇气,将永远不能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人,而成了“不得不”成为的人。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四】

一名优秀的银行从业者、体贴的丈夫、慈祥的父亲变成而是一个自私、固执、粗鲁、邋遢、活在自我世界的、不在意他人的看法的人。 刚刚看到这里的时候很不能理解他,甚至务必讨厌这样不负责任还口出狂言不讲礼的斯特里克兰。看着他抛弃妻子,看着他又如何伤害对自己最真的朋友,这样一个未被社会传统价值观的人为何能够取得这么伟大的成就?心中很不能理解。但是到后面发现他找到的不是自己,而是一个新的灵魂。或许正是因为他的内心不受羁绊不受束缚才能真真正正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已经40岁有工作有孩子家庭,还能去吃决绝为了梦想起航,仅仅是这样一点就让我觉得自己会望而却步。同《一个人的朝圣》那样,听从内心的声音很重要,希望自己可以发现自己,做真正的自己,发掘潜能与才华,不被外界所干扰,这一点真的还没有做到。斯特里克兰太太也不在是之前那温柔、贤惠的女人,借助“我”的目光,我们看到了她异常悲痛的情绪背后,其实真正担心的并不是自己的处境,而是“别人的看法”。 两个完全不一样的人,确实不适合,也难为你忍受了17年,也应该放手了。

月亮与故乡的作文【五】

故事不到最后一刻,你永远不知道结局是什么。

直到最后一部分一口气读完之后,我才发现自己彻头彻尾地错了。作者将大放异彩的最后一部分放在让人意兴阑珊的伦敦篇和巴黎篇之后,确实很容易失去大部分读者。实际上作者采用的是“双行体撰写的德育故事”,仔细推敲之后,我才发现之前被我猛烈抨击的斯特里克兰的行为的矛盾之处是如此不值一提,因为在整本书的主题之下,这里的所有角色皆是主角。斯特里克兰有时候只是一个活在人们记忆碎片中的线索,但有时候他本身又变成了重要角色。他不仅仅串起了这些类似命运的人的轨迹使其凝聚在一起形成一种有代表性的社会现象,同时他自己的人生经历也是“月亮与六便士”之间选择的结果。

契诃夫说:“如果在第一幕里边出现一把枪的话,那么在第三幕枪一定要响。”在读到小说的最后一部分时,我意外的发现作者对于那些只出现了一两章的人物都进行了过于详细的人物描写。这仿佛就是在暗示读者:看啊,这个人与众不同,以至于“我”在周遭一大群人当中只愿意和他聊天。伊迪丝·华顿的小说理论三原则中提到:“任何值得一读的小说都是‘有目的’的…

任何一幅严肃的生活图景都包含论点。”小说中提到的所有的人物,都在精神与物质上面临着一项抉择:查尔斯在安逸的经纪人生活和追寻艺术梦想上面临着抉择,布兰琪在爱自己的丈夫和斯特里克兰之间面临着抉择,亚伯拉罕在如花美眷、年入百万与贫穷但风光旖旎的亚历山大港之间做出了选择,凡此种种,不胜枚举。我们最后看到的是这些人选择了内心激励自己的。

布鲁诺船长说:“只不过他表达那种的方式是绘画,而我的则是生活。”能过上自己神往的生活,能实现人生最大的愿望,除了强大的意志和坚毅的性格,还有另一个因素——“对上帝的信仰。如果没有信仰,我们早就在人生的道路上迷失了”船长如是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