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日出即景五年级作文100字)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日出即景五年级作文100字)

首页读后感更新时间:2023-12-04 10:13:21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日出即景五年级作文100字)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一】

图片摘自朋友圈,致谢原作者!

高跟鞋,踱步,白裤子,风衣迎风招展,黑色口罩。运动鞋,两腿前后交替,健身器械,手机,耳机,蓝色口罩。连衣裙,大步流星,柳絮,白色口罩。蓝天,风筝,越飞越高的自由,没有口罩。

许多动物退回原位,将公园拱手相让,戴着各色口罩的人们,再次进入他们设计、建造的人造景观,原本那些动物只是空间的点缀。桃花艳过,风很大,地面残留的花瓣不多。有人形色匆匆,路过桃林时,小声地议论着,再过几天,等桃花都盛开就好看多了。她们不知道,自己已经错过了桃花绚烂的今春。

口罩对于行动的禁锢,让人们尝到了各守一方的自由,以及这种自由延伸出的甜蜜。是补偿,也是一种自我安慰。在隔离的时空中,生活渐渐向人们展现真实:一日长于一年,世界就是角落。

如果生活依然可以改变,人们宁愿选择回到从前。如此这般执着的勇敢,在三月的艳阳天里,人们轻易地选择了本能需要,以简单粗暴的方式获取。为摆脱命运的束缚,人们找到了最后的浪漫。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二】

正是酷暑炎夏,刺眼的日光照射着大地。而鹳山上,只有斑驳的光从树叶的缝隙间照下来。

在台阶上,可以看见那古老的墙面,许多块灰色的砖块构成了一面墙。有几块砖上,青绿色的垂蔓都把灰色藏在身后,叶子一片下面还有一片儿,都被一条绿丝线串起来了。

越往高处走,树也就越多。在半山腰,有一棵大树,它侧着身子,好像一个困难的老人,想睡在地上,挡人们的路。在小道上可听见蝉的歌声“知了知了”,这声音会让人感受到山的幽静,可谓“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在山顶,有块草地。草地上,有野花,在绿色上面衬一点红,这搭配太和谐了。望向富春江,江水在缓缓的移动,上面飘着落下的树枝、树叶。一只小船驶过,水面上像被剪开了一个口子,水都往两边飘去。阳光渐渐的不见了踪影,周围就没有那么热了,但天空中还是亮堂堂的,却没有一朵云。太阳落山不久,就给天空抹上了灿烂的余晖。

天渐渐黑了,整个公园也冷清了不少,四周几乎只有江水流淌的哗哗声和落叶的沙沙声了,仿佛在进行音乐会,但是只有几个观众。一切看起来都是那么幽静---高树、江水……

鹳山的夏日优美、安静,让人一去不复返。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三】

我醒来时刚好是日出时间。

此时眼前万物都像一个深蓝的帐篷,被遮住一般,我们只可以看见缝隙中太阳的少半个球,发出微弱的光,朦朦胧胧。

过了一会儿,帐篷慢慢消失了一半。天空的蓝色变浅了些,只可以见到太阳的小半边脸,他是多么红啊,但是却没有光亮,他还把旁边的云朵也染了色,黄的高兴,红的艳丽,好像也在欢迎太阳公公的到来。

太阳被鼓舞得十分高兴,更加努力。

他先是放出光芒,猛然天空发出了亮光,云更美啦,有了光泽,天空从蓝到白,那美丽的渐变让人感叹。

随着一朵朵云一处处楼顶都有了光芒时,太阳觉得自己该出来了,他靠着山峰爬了上来,一个未煮熟的“蛋黄”便可以“吃”了,光更亮了,天空直接刷入篮的颜料,射入自然的最亮之光,那火红的太阳就这样一步一步的艰难的升了上来,挂在东边天空,拿着“手电筒”照射整个中国。

这景象让我想起了说的“你们青年人朝气蓬勃,正在兴旺时期,好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你们身上”这句话。这景象真美,真壮观啊。

日出即景作文五年级语段【四】

早晨清烟袅袅,我迫不及待的走进公园,花儿香味是那般的芬芳扑鼻,大有“未见其身先闻其香”之势。促使游客情不自禁潜入了一幅美丽的画中。

走两步便是一大片花海映入眼帘,难怪这般香。我目不转睛地看着那花儿绽开迷人的笑脸,向我招手欢迎我的到来。那一片片的花辨时不时落下一滴滴水珠,就犹如一一颗颗晶莹透亮的珍珠。花儿们随风摇摆的样子像极了在舞台上跳华尔兹的舞蹈演员,动作是那么的优雅。旁边一棵大树张开“手臂”像是在保护花儿,真是枝繁叶茂。

走进一望无际的大草坪,那儿风和日丽,一眼望去,无边无际的小草都胸有成竹一般,挺直腰杆,风一来呀,像喝醉了酒一样,360度旋转,动作却又是那般协调有序,犹如军人的步伐,又仿佛大雁一排排的飞,草儿们迫不及待进入舞厅,穿上草叶裙,扭来扭去,那时的“草山草海”非常引人注目。

饱览完草坪,我又来到了大树下面,落日一点一点落下,一个大火球从西边的山上落下,我恍惚意识到已经傍晚了,时间多快呀!原来时间就是一大片金子一样,多么金贵啊!落日回到了自己的家,月亮夫人就蹦了出来,她柔柔地挂在空中,似乎在提醒我该回家了。

公园里的景物真是非常美不胜收啊!让人看了流连忘返。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