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鸟一样活着作文(像飞鸟一样生活的作文)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像飞鸟一样生活的作文)

首页读后感更新时间:2023-03-24 02:54:01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像飞鸟一样生活的作文)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一】

《活着活着就老了》是冯唐的一本随笔集。看了这题目真有意思,是的,随着岁月的流失,渐渐的我们每个人都会衰老。冯堂是一个特别的人,因为他不需要以字谋生,所以字里行间就多了几分嚣张。翻看他的文章,不难看出他的才思敏捷和霸气侧漏,挺有意思。

这本书集合了他近十年的文章,分为四个部分:那些书,那些人,那些事儿,那些地儿。开篇就说这本小说整体水平低下,吸引好奇的你读下去。讲到好小说的标准,他说结构好的文章远比辞藻华丽的文章好的多,但是如果一本书能让你感动,那么文字、结构、才情神马的就都不重要了。我仔细回想了一下,貌似中文小说里面我最喜欢的作家应该是张爱玲,国外的作家是村上春树,其余的只能谈得上某本书,谈不是某个人了。不过,我个人好像阅读中文小说偏多,是不是意味着我“整体水平低下”呢?呵呵,我想阅读是一件很私人的事情,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自有不同的妙处,不过我也确实需要补充一些外国优秀小说,因为我最近也发现,国外经典小说的结构都还是很不错的。

书里有一段是说冯唐他想趁年轻看完《二十四史》,这是我这大半年来听到的关于传统文化最清新的一句话——这才是文化积淀!党员看讲座,看来看去都是《弟子规》,敢情古人几千年就孕育出这么个东西,书店上架还得放成功学的柜子上。学问不是这么做的,背一句“首孝悌,次谨信”就能做到的话还要警察做什么。急功近利必然适得其反,得慢慢地煲,不是说要煲出个“出口成章”,而是要煲出“学以致用”。

我之前看《战国策》,感觉就像在看两块五一本的《故事会》,到后来有时遇到个什么事,会忽然想到哪本哪本古书里有写过这么一段,该怎么做、有什么后果都写得明明白白。人生苦短,能遇到的事也就那么多,古人都总结好码成字了,这是单说史,要是再看些散文、诗词,什么人啊、情啊、景啊也就没跑了。周国平在《经典的理由》里面说:“我反正不能一辈子生活在与人生无关的某个专业小角落里,怀着囊括人类全部知识的可笑的贪欲,我选择了哲学这门凌驾于一切面对一本随笔集是很难写出框架式读后感的,况且也没有这个必要,毕竟是一些感性的文字,写在这里好像仅仅只是为了纪念:看了这题目,我就情不自禁想读完了此书。

最后要说的是,这本书值得再细读一边,为了体会那些有趣的句子、体会到精彩的人生。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二】

最近几年,原生家庭的话题不时掀起一阵讨论热潮。在某种程度上,原生家庭定义了我们,特别是我们的认知、思维和感受世界的方式,富人家的孩子和穷人家的孩子,显然就生活在两个世界。但是,另一方面,我们又像启蒙思想家所言,是自由的,具有塑造自我的能力,可以摆脱前者的强大影响。因此,并不令人意外的是,当有人感谢父母的时候,有人加入了“父母皆祸害”小组,对父母发起了道德上的控诉。

不妨设想这样一种情景:你生来是个女生,父亲患有躁狂症和被迫害妄想症(宗教上的),母亲则习惯了顺从父亲,与此同时,你有个爱用拳头说话的哥哥(即便是对你也不例外),你的人生可能会是怎样的情形?对部分女生来说,平安长大,嫁给了一个真心相爱的丈夫,远离父母恐怕就算是最好的选择。然而,生活在这种场景里的塔拉·韦斯特弗,不仅成功地离开了这个分裂的家庭,而且拿到了剑桥大学博士学位。可对韦斯特弗来说,这令人遗憾,因为她也失去了很多东西:深爱她的父母,以及部分兄弟姐妹,还有她的世界的完整性。

为了记录自己在受教育过程中的得与失,塔拉写下了《你当像鸟飞往你的山》一书。与很多传记作品不同的是,塔拉隐去了不少兄弟姐妹的名字——读完此书,很容易理解她的做法。塔拉出生于犹他州一个普通的教徒家庭,父亲坚信末日论,整天为世界末日做准备,母亲则是一名助产士,家中兄弟姐妹甚多。由于认为公立学校存在阴谋,父亲坚持让自己的子女待在家中,同时参与工作,减轻家庭的负担。

尽管如此,但在哥哥泰勒的影响下,在自己内心深处的召唤的作用下,塔拉还是选择为进入大学进行了备考,并顺利进入了杨百翰大学,而后又凭自身的实力(喜欢思考、善于钻研)走进了古老的剑桥大学,成为精英俱乐部的一员。当然,这个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她也不时产生强烈的自我怀疑,认为自己不属于那里——她的家乡,她心心念念的地方,过去现在都是那个偏僻的山村,她会偶尔抗拒周围女同学那种“堕落的”生活方式。

如果进展到这里,故事即便算不上圆满,至少也是皆大欢喜。可没想到的是,塔拉的父母亲拒绝接受这个被人迷惑的女儿,尤其是在家中占据主导权的父亲,他们非但不以她为傲,反而百般刁难。在塔拉和姐姐奥德丽控诉哥哥肖恩的暴力行径时,父亲选择了偏袒,而原本打算站在塔拉一边的母亲,也不再是那位突然之间仿佛接受了女权主义洗礼的新女性,反而以背叛表达了自己对丈夫的忠诚,让人痛心。更有甚者,这对父母还编造了女儿发疯的消息,将塔拉的心理防线彻底击溃。

幸运的是,一度濒临抑郁边缘的塔拉最终走出了这段人生低谷期,并很快以《英美合作思想中的家庭、道德和社会科学》获得了博士学位。更难得的是,塔拉逐渐摆脱了先前那个无力的自我:一个以顺从男权(父亲和兄弟们)和暴力换来短暂的安全的小女孩。相反,她意识到了自己头脑中的哪些思想是父亲灌输的,而哪些又是受教育后凭借自我启蒙(当然也少不了老师们的引导)形成的思想。尽管父亲以她放弃现有的一切“异教思想”为接纳她为女儿的条件,但塔拉选择做自己,“为了我自己而接受自己的决定”。

莉迪亚·戴维斯说,家庭是一副被发好的牌,我们很难选择,只能按照规则行事。原生家庭自然也不例外,我们只有被动接受的份。可正如塔拉所言,“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受教育就是走向这种未来的途径之一。可难得的是,塔拉从来不认为自己是个成功人士,相反,她知道成长的过程中自己失去了很多东西,如果可以重新选择,她未必不会选择另一条道路,而成长的意义兴许就在于可能性的逐渐消失,以及最终的难以回头,那时,你能问心无愧地说声,我不后悔吗?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三】

窗外太阳硬硬的直射,白白的光线晃眼。

打着赤膊,斜躺沙滩椅,品着冯唐的文字。有古义,有幽默,有灵气,有侠气。

冯唐名字取自‘冯唐易老,李广难封’。有时间易逝之意,这本散文集名《活着活着就老了》,其实冯唐当时才30多一点。以后我60岁也写一本,书名叫《活着活着就年轻了》,好像这样才实现冯唐的理想:用文字打败时间。

一直以为冯唐是韩寒郭敬明之流,写点不干不湿的文字,靠炒作成了文化明星。成名之后又不写书了,整天忙其他挣钱。看完这本书后发现冯唐是有一些不同的,起码他有要写10本长篇小说的计划,有写传世之作的野心。

以现在的‘成败决定人生‘’的眼光来看,冯唐是一个牛逼轰轰的.人:北大生,海龟博士,妇科肿瘤博士,麦肯锡咨询高管,国企领导,公司老板等等。上苍偏心,这样的人偏偏还兼具才情,写得一手妙不可言的文字。

冯唐说曾国藩是一个通才,我觉得他也算一个通才。

冯唐对他的文字极其自负,老子天下第一。能入他眼的,中国近百年只有二周一钱(周树人,周作人,钱钟书),二王一钟(王小波,王朔,钟阿诚)。睥睨常人那是无知,睥睨高手才是英雄。要写出伟大的作品,确实需要这种自负。冯唐的伟大作品万事具备,只欠退休时间。

冯唐的文字有自负的资本,极具灵性,有深厚功底,读起来有韵味。例如他的名句:‘春水初生,春林初盛,春风十里,不如你‘。虽是从杜牧的诗句而来,杜牧的诗句1000多年,那么多人熟悉,也没人能化出这么一句绝美的句子来。这样的句子还有不少,文字确实是他所长。

在这样的文字面前,感觉自己的文字迟迟不肯出来相见,怕了羞,就像资质平凡的女人见到了绝世美女。但要想以后写得好,不出来是不行的,丑就丑吧,哪怕丑得天下第一。活着活着就老了,后面还有一句,活着活着就无耻了。以后就和冯唐一样无耻无耻:‘我仗着小学参加过比赛,初中写过,高中写过情书,大学写过入党,脸皮厚起来感觉自己也是个作家,坐在当红写手之间,酒来酒去,毫不脸红’。人生要是不无耻一回,怕是永远不能知道什么叫无耻。

为了让自己的文字能好看一点,以后必须加强古文的修炼,重新补回缺失的幼功。

但文字终究是小技,拼文字就算能拼过今人,但能拼过宋词吗?能拼过《红楼梦》吗? 文字很重要,但不可过于沉迷。华丽炫彩的文字容易流于表面,而失其深度。

发现和冯唐相近,还是那句“非班花不娶,非绝学不学”,这句话是他说的,10成说的他。但也3成说了你我——谁的青春不张狂?

在这本书里又找到一些相近处:

例如都喜欢古龙(语文成绩不好,大部分原因是古龙害的,课本下经常夹一本古龙的小说。)金庸大侠和古龙大侠,以前写过一篇文章专门讨论过,把金大侠比作宝钗,古大侠就是黛玉,喜欢金大侠的人更多,金大侠知识渊博、学识超群、才学无双,我无比佩服。但就性情来说,更接近古龙,就女人来说,更喜欢黛玉,没有道理可讲。

例如都是王小波的粉丝,冯唐和小波风格很像,都是理工男出身,却以写字为己任,都是体制外的作家,文字幽默,充满灵性,同时又有较强的逻辑性。

正如冯唐评小波:成也幽默,缺也幽默。冯唐成也文字,缺也文字。

幽默和文字,两者都有个限度,都不能过,过就是贫,就是耍。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四】

你可以用很多说法来称呼这个自我:转变,蜕变,虚伪,背叛。

而我称之为:教育。作者塔拉在书的末尾这样写道。

这个拥有拗口书名的故事,英文版只有一个英文单词极简题目:Educated。在我看来,英文版书名是术,中文版书名则是道。走出去接受教育,塔拉才飞往自己的山。

所以教育的意义是什么?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如何影响一个人?

16岁之前,塔拉没有接受过学校教育,家庭教育也是缺位的。或者说,家庭给她带来的伤害多于温暖,禁锢多于自由。

“我开始明白,我们为一种话语发生,这种话语的目的是丧失人性和残酷地对待他人——因为培养这种话语更容易,因为保有权力总是让人感觉在前进。”

塔拉所面对的是令人绝望的境况:有双相情感障碍的父亲病态地、暴君般统治着整个家族。不上学、不就医,他和所有现代文明主动截断联系,一切行为准则都来自于自己的信仰。

从几个孩子的情况也可以看到,凡是留在这个家庭的,则被吞噬,走出去则获新生。父母出于不同的认知水平、社会背景为自己的孩子引路。对自我的认识总是存在盲区,父母过早将孩子的道路切割,这种的人生到底是得到得多还是失去的多呢?各种自觉抑或不自觉的“为你好”难道不是一种“统治的”吗?

只有一种声音,这无疑是偏见。为了对抗学校、社会的偏见,却进入另一个偏见的漩涡。即使是真理在握,没有“伪”又何来对照。存在正确的生活吗?底线至少是不违背人性。

“所有台词我都烂熟于心。但排练时,我一个人坐在那里,假装研究我的黑色活页夹。轮到我上台时,我会毫不犹豫地大声背诵台词。这给了我自信,如果我无话可说,至少安妮有的说。”

十岁,塔拉借安妮的灵魂发声。她开始发现,和废料场有一点点不一样的生活,即使那是安妮的生活。

在和父母权利极不对等的状况下,命运把塔拉压得透不过来气的时候,还是给了塔拉一点点缝隙。勇气哪里是凭空而来的。如果没有泰利的先驱,没有查尔斯的不断提点,塔拉又怎知自己生活在“楚门的世界”,生命还有另一种书写的可能。母亲和塔拉,两个女性的生命轨迹相观照,母亲由年轻时的活力、好奇到暮年与父亲的一致轨迹,塔拉则由幼时的弱小无助到成年后的自我救赎。母亲早已消磨反抗的勇气,塔拉则慢慢盔甲傍身。

你什么时候开始有了勇气?开始自我发现的时候。什么是时候愈战愈勇?当你发现能够自我实现的时候。出发的时候,自己也不知道能走多远。塔拉最初的想法也只是在镇上当个售货员,只要不在收解废料就好。

“现在回想起来,偷报税单的那天是否意味着我首次为了离家回到巴克峰。那天晚上,我以一个入侵者的身份进入父亲的家。这是一种心理语言的转变,是我对家乡的放弃。”

塔拉“背叛”家乡,“背叛”命运。这种负罪感一直折磨着她。即使她早就拥有了“靠自己胜算大”的直觉,但是她即使飞到大洋彼岸也逃不出巴克峰的风。

“决定你是谁的最强大因素来自你的内心。”他说,“斯坦伯格教授说这是《卖花女》。想想那个故事吧,塔拉。”他停顿了一下,目光如炬,声音洪亮,“她只是一个穿着漂亮衣服的伦敦人。直到她相信自己。那时,她穿什么衣服已经无关紧要了。”

还好塔拉最终与自己和解。

我不想把塔拉的故事描述成一个“娜拉出走”式的女性解放的故事,更不想把它渲染成“风雨哈佛路”式的励志案例,我无意拔高作者自己的精神内在,我看到通篇是不断与自己的内心对话,纠结、折磨、进步、退步、痛苦、解放,一句自强不息、坚忍不拔实在太轻飘飘了。

只能庆幸强大的精神控制,没让塔拉崩溃,塔拉家族还有三个人逃出这个天罗地网。所以重新回到那个中心问题,教育的意义是什么?教育或许让人能对抗偏见,让人有走另一条路的可能,让人有机会自我发现,让人有打开更多扇看世界的窗子。

我想,比较理想的教育的根本在于,作为父母,我告诉你我践行生命的道路,而除此之外,亦有其他的选择。

回到那个经典的话题“父母皆祸害”。

记得小学时我特别喜欢的语文老师兼班主任送给考第一名的同学的礼物是:《哈佛女孩刘亦婷》。带着强烈的自尊心,我自己买了一本来看。深入我父母心的就是用扑克牌练口算,也如此操练了我一番。还有一些什么抓冰训练注意力之类的。现在回想起来,刘亦婷有一个“处心积虑”的人生。她的父母可以说是步步为营,铺排好她的道路。当时还有个特别有名的小作家(非蒋方舟),将自己的日记出版成书,尚在小学的我只能哀叹,默默祈祷爸妈可千万别让我写日记啊。以及通话郑渊洁把自己的孩子郑亚旗留着家里自己教。

我无意去贬斥刘亦婷或者小神童的父母,只是,家长的一意孤行,很有可能是偏执的伤害。可能走进学校的第一重意义在于对抗偏见。

我讨厌那种背后自带高光与庞大资源的心机成功学——明明只有非常丰厚的学识与经历才能在与社会教育观念的碰撞中为孩子撑起一片天,而多少人只看到“带回家,自己教”这个最直观的手段。我讨厌那种将小几率的成功不断加持大光圈,仿佛放诸四海而皆准的鸡汤成功学——成功本来就是个动态标准,又如何去评价教育的成功呢?比如郑亚旗,基本上事业的核心还是围绕着其父亲的资源。

也算是从事教育事业几年,越发感受到无力,想要改变一个人多难。我只希望他们头脑中能够常常自省,觉察自己的偏见。而无论生活以何种面目展现,你要相信你有你的山。

像鸟一样活着作文【五】

我避免了解任何背景资料,用完整且空白的心态读完这本书。每一次不由自主地收紧内心,每一次毫无意识地攥紧十指,是在读到塔拉一次次地遭受暴力和胁迫,一次次地被重新拽回到巴克峰,一次次地形成内心极大的落差以及无数次的被否认。

塔拉在开始接受教育后的很多年里获得的那些光环和知识依然无法覆盖和治愈原生家庭的痛,所以,令我们受到震撼的不是那些熠熠生辉的光亮,也不是原生家庭的荒诞与戏剧。是一次又一次的争取、无法理解、失败,见证了她不凡的勇气,不懈的坚持。这些词,在她身上有了光环。

“过去是一个幽灵,虚无缥缈,没什么影响力。只有未来才有分量。”

荒诞不代表冷漠和无情,这也是塔拉一直相信并且坚持的—爱,“世界末日来临时我可以去接你”,这份爱在很长时间里被所谓的“信仰”打败了,最终它还是出现了,但是要在战胜自己之后。

主题是“教育”,教育给了塔拉生命无限的.可能性。但这不是我们被要求去学些什么,也不是被要求去明白的理论和定义,是“一千个哈姆雷特”般的理解,是感知和思考的无限循环。

“教育意味着获得不同的视角,理解不同的人、经历和历史。接受教育,但不要让你的教育僵化成傲慢。教育应该是思想的拓展,同理心的深化,视野的开阔。它不应该使你的偏见变得更顽固。如果人们受过教育,他们应该变得不那么确定,而不是更确定。他们应该多听,少说,对差异满怀激情,热爱那些不同于他们的想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