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案例)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案例)

首页读后感更新时间:2023-11-24 21:39:03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中国传统文化作文素材案例)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一】

古人云:“半部《论语》治天下”。而在二十一世纪的现代社会,我从它简洁朴实的文字里,懂得了很多人生之道。书中让我感触最深的一句话是:“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感叹时光飞逝,感慨人生世事竟像流水一样不停地流逝,一去不复返。

时间虽然可以很长很长,但也可以很短很短,也有人认为时间是世界上最无情的事物,不愿多等待一秒钟,可时间就是如此,如果你不珍惜,它不会等待任何一个人,就像高尔基曾经说过:时间是最公平合理的,他从不多给谁一分。人生中我们走过很长很远的路,一步两步,一秒两秒,一年两年,一直积成我们烟花般灿烂辉煌的人生。

世事变迁如此之快,我们要好好珍惜,虽然我们没有超能力让时间停止或者倒退,但是我们可以过好每一秒钟。在这大好青春年华里,我手持一本书——《论语》,坐在梦幻一般的教室中品读书中教给我的人生真理。时间就是金钱,时间就是生命,虽说时间无情,但它又是有情的,它对每一个人又都是公平公正的,如果你珍惜时间,那么时间将会回报你的付出,如果你认真对待它,它一定不会辜负你。时间会帮助那些珍惜每一分每一秒的人,因为他们明白时间是真正宝贵的,人生是珍贵的!。

如果我们能把握人生的每一秒,我们的人生才不会显得空虚,我们要珍惜它,不要看着时间让它从我们指尖流逝。每天中我们都会浪费许多时间,可他们并不知道那些浪费的时间对那些已经到生命尽头的人来说是何等的重要。

曾经听我班主任说过:“时间不会等你,只有你去等待时间。如果你浪费别人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谋,如果你浪费自己的时间,那你就是在自。”俗话说: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可世上不会有后悔药,也不会有时光机,如果不想让未来的自己后悔,那么此刻我们要珍惜生命中的每一分每一秒,不要等到生命的尽头才知道时间的可贵。

时间是宝贵的,但它总是悄无声息地从我们身边溜走。为了让将来的自己感谢现在的我们,所以此刻要珍惜时间才能拥有更辉煌的明天。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二】

以前我是一个很骄傲、很爱炫耀的孩子,从不懂什么叫谦虚,就拿一个故事来说吧!

一次,我的作文被刊登在校级刊物上,我高兴地告诉了父母让父母分享我的快乐。他们听了后不住地夸我,但也不住告诫我:“不能骄傲哟!”我哪里能听进去,由于我早已被骄傲给“驾驭”了!

就在我兴奋的同时,我的性格也有了极大的变化——变得更加骄傲、暴躁了。一有在比谁的作文写得好时,我就在他们比面前炫耀,若不顺心便“发挥”出我暴躁的脾气;和同学们聊天时也会炫耀我的“光辉”史……我就和同学们比了下去,最后到了一个朋友都没有了,我心里却想:不就是妒忌我作文写的好吗?我还不想和你们在一起呢!从此我骄傲成了瘾,暴躁成了性,一发不可收拾。直到有一天,我彻底改变了。那次测验,我原本以为只要一动笔,就能写出一篇文章,可是我错了,上午两节课,我居然才写出了一个题目几句话,结果可想而知,我不仅受到了老师的批评,还受到了父母的教育。其实,他们都语重心长地对我说:“孩子呀!记住一句话‘满招损,谦受益’千万不能骄傲啊!”我就不名其中的含义。

自从我校掀起了“诵读了《国学经典诵读》”的活动,我也积极地参加活动并被《国学经典诵读》里的一桩桩,一件件动人的故事所陶醉感染。特别是冯异的谦逊把我给震撼住了。他被大家称为“大树将军”,他自幼好学,率领的x队有规矩,为人谦逊。特别是每次将军们围坐争功领赏时,只有他从不居功自傲,总是只身一人坐在大树下思考战斗的经验和教训,正是由于他与众不同的作风,才有了“大树将军”的美名。而刘秀发现他的行为习惯与作风之后,就更器重他了。我从这个故事中明白了许多道理,如:“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也。”“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这些道理不但使我学会了戒骄戒躁,而且还让我学会了要厚物载德,更要有一颗赤子之心。

这本书不仅使我从一个“游手好闲的小皇帝”,变成了一个勤劳的“忠仆”,还让我明白了中国的一句古语“百善孝为先”的含义:只有“孝”才能推进社会的和谐发展,做一个让人尊敬的人。现在我已学会了为劳累了一天的爸妈端上一杯清香的茶,为奶奶端上一碗热腾腾的米饭,并且学会了做饭,洗衣等家务活,为父母减轻了一半的负担。

《国学经典诵读》这本书使我与骄傲绝交,与暴躁断绝,最后又让我走上了正直、谦虚、诚实与爱国的人生征途,大家都来从这本书里感悟真谛吧!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三】

上个世纪九十年代的时候,不知道是不是有批判传统文化的风潮。总之,王小波先生那时发表的文章是很合时宜的。即使放到现在来看,那些道理也未免过时,在一些人眼里依然正确。

《沉默的大多数》是暑假翻的,基本上把感兴趣的篇目都看完了。这本书涉及的主题很杂,国学,知识分子,道德,信仰,科学等等。笔记中全面的涉及和讨论是不现实的,碍于读书太少,见解也不甚完善。这里摘其对国学的一些看法,杂糅个人评价,漫谈一二。

在《我看国学》一文中,王小波用辛辣诙谐的笔触谈了对孔孟程朱的看法。他说孔子是个一本正经的说大实话的老天真,虽然学不到什么真正的东西,但是向往那时的学习气氛。又说孟子是个凶巴巴令人讨厌的人,甚是偏执,动不动就称人禽兽。王小波一点都不喜欢他。他还说程朱的格物致知和阴阳五行虽是民族宝贵遗产,却失之于简单。与西方的自然科学无法相比。研究伦理学和政治哲学(说白了就是人际关系)的古代儒士们更是无法与拥有天才的思维能力的牛顿爱因斯坦相提并论。一门学问研究了两千年,即使内容本身不值得研究,也足以挟之以自重。而那被研究的东西和研究它们的人,实在难以想象变成了什么样子。

在《智慧与国学》一文中,王小波说中国人对待学问一大问题就是太过于重实用,看重“器物之用”而不关心背后的方法与技能以及对自然的了解。这点大概在晚清“中体西用”“师夷长技以制夷”时最为明显,在天朝皇帝眼里,西方的器物只是器物而已,没有任何别的价值。这荒谬已经达到了令人同情的地步。反过来说,古代中国人也不知道除了“实用”还能有什么。为何读书,不过是做官。而做官以后,早已不在做学问的范畴里了。

四书五经注来注去,注出来的是什么?王朝的覆灭?写满耻辱与黑暗的历史?如果问国学能给人来什么,我真不知道怎么回答。君不见皇帝的库房,外国使臣送来的落满尘土的科学仪器。君不见国人曾经极端的愚昧与迂腐。国学给这个受苦受难的国度带来了什么?诚然,有的人会辩解,中华千年的历史之所以得以延续,正因为有这门学问得以维稳。但这门学问能否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孕育先进的文明?这恐怕就难以回答了。

恰恰相反,西方人总有一种想让自己聪明和获得真正智慧的劲头和兴趣,所以从古希腊人开始就有辩论的传统,所以他们研究看起来没什么“用”的科学。在他们眼里,中国人研究了两千年的东西不过是些包装起来的废话。

在中西方不同的学习过程中,也形成了对学习不同的看法。对中国人来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悬梁刺股、十年寒窗。学习从来不可能是快乐的事情,至少在古代,熟背四书五经就是真正的学习了。因为中国人不知道什么叫追求真正的智慧。我一直觉得,博大精深这个词,主要是漫长历史的必然积累,而非真的有许多精妙之处。

他还说到中国人研究学问就像“大山临盆”,壮烈过后生下的是一只耗子。当然,这个例子可能不太妥当,但是也说明了一点东西。历史课上讲到苏格拉底,他说他知道的唯一东西就是他一无所知。而从孔子开始“知天命,不逾矩”,后人“天不生仲尼,万古如长夜”,中国人早觉得已经懂得了一切,就等万国来敬仰和皈依了。他们觉得自己拥有了超级知识,没有不知道的东西。在无尽的考据和训诂后,只剩无所事事的闲着。

坦白地说,读王小波的文字我是有共鸣的。有的人会说这是崇洋媚外,缺乏民族感情。但无法清醒的认识民族文化就是热爱吗?有的人说这是科学主义,但我只能说你错解了科学主义。

我一直以为,国学就是一个“史”字。考据训诂基本概括了它的内容。弘扬传统文化,重振国学之风,最近几年也是频频强调。我想,也许我们尊敬的,应该是那股勤奋与钻研的民族精神,应该是民族顽强的凝聚力和生命力。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意味着我们应该清醒的认识什么是真正国学,明白我们拥有的,也清楚我们失去和缺少的。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四】

在为人处世上,我也从国学经典中学到不少。曾学到过孟子的这样一句话:“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社会,更应该以此做为自身的行事标准。人可以穷,但是要有骨气,要有奋斗的决心,现在这个时代,只要勤劳,就能创造财富。做为一个农民的孩子,我从小就是吃苦长大的。但是我却很感激少年时的贫穷,它就是一笔财富。它让我知道一切都来得不容易,更懂得珍惜。它让我早早地体会到父母的艰辛,从而成为一个孝顺的孩子。它更让我从小就知道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靠自己的劳动去创造财富。让我成为一个正直,勤劳的人。现代社会机遇很多,造就了很多骤富的人,但是,由于来得太容易,所以一切都显得那么不塌实。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才过上好日子没几年,不能满足。我想不只是那些富二代,处在这个太平盛世的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以“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来要求自己。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引起了众多外国学者的关注。她们来中国旅游,来中国留学。那些哈韩、哈日、学Hip-Pop的孩子们都睁开眼好好看看吧。我们虽然不能像晚清时期的满洲贵族那样妄自尊大、闭关锁国。但是当京剧、武术、中医等国粹渐渐远离我们的视线的时候,作为炎黄子孙的我们是不是应该把自己的经典都拿出来品好了,再去学其他的好东西,甚至去教那些外国人。我们有很多好的东西,很多值得学的东西,个人认为把我们的根本学好了,才不愧为一个中国人。

经典国学传统文化作文素材【五】

读国学学经典,从我个人来说,有不少的收获和体会。收获可以从两方面来说:

一、提高自身素养,为教育工作打好基础。我从国学与经典中学习到不少教育理念,可以学以致用。

二、从国学经典中学到做人的道理,处世的哲学。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快,自己在学校里学到的知识太有限,根本赶不上时代的变化。要做好新时代的教师,能适应时代的需求,现代教师必须有活到老学到老的观念。而学习,应该海纳百川,应该博而精。新时代的知识技能固然要学。而我国古文化博大精深,更应该是学习的宝库,知识的海洋。《论语》中说“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国学经典里的知识也一样,就像陈年佳酿,越品越有味道。而且也只有国学经典才经得起推敲,经得起品味。《论语述而》中还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话对我影响很深,读书时我是个自信得有些自负的人,莫名其妙的盲目地自傲。工作后利用业余时间粗略地看了《论语》,现在,在工作的环境中才知道那句话说得太对了。“人外有人,山外有山。”同事中人才济济,读大学出来的她们基本功非常扎实,书法、绘画,音乐样样都懂。而且教学多年的她们经验非常丰富,面对问题学生都能轻松应对。原本认为自己能像他们一样应付自如,但是结果却出乎意料。真是让我佩服得五体投地。也下定决心虚心向有经验的同事请教,并利用假期练习书法,争取把自己的基本功练得更扎实。收效还挺不错,在工作上我也慢慢积累了一些自己的心得。

在对学生的观念上,《论语》里说:“因材施教。”真是经久不衰的真理。刚参加工作时,由于没有经验,对所有的学生“一视同仁”,我自认为做到了人人平等。其实却是违背学生发展规律的。由于没有重点,也没有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导致教学结果很不理想。事后,我反思了自己的教学行为存在那些不足,也向其他同事征询建议。最后得出结论: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比如我教毕业的几个孩子有什么问题经常跑来和我说。例如,到中学学习压力大,厌学等等。我就不再像以前一样,要求她们必须记硬背文化知识。而是建议一个身体素质比较好的孩子朝体育方面去发展,一个爱绘画并且很有天赋的孩子朝美术方面去发展、使她们找到自己的特长,重新树立学习的信心。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