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带题目)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带题目)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6 09:11:53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以习惯为话题的作文600字带题目)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一】

细想,人活着就是累。为了改变生活拼命赚钱。生活改变了,还是不满足,随之人性也改变了。改变了“人之初,性本善”。让人自己都觉得悲哀。说起悲哀,女人尤为悲哀,坚固的`守着传统道德的负累,却走不出自己画的牢。这个世界似乎是男人主宰着,男人可以为所欲为,可以轻易的背叛誓言,甚至是同甘共苦的结发妻子。

一个女人接受一个男人不容易,一旦接受也许会相许一生。可以一生守着这个男人,但是让女人离开自己深爱的男人更难上百倍。即使面对男人的背叛,女人也会在伤心之后想起他种种好处原谅对方。可是又有几个好男人来珍惜这种宽容的委曲求全的爱呢?我为同性抱不平。

感情这东西就是奇怪而微妙,说不清人类为什么总是在挣扎,在挣扎中随时光流转。快乐时候也许有苦涩,苦涩中又有莫名的欢愉,就是在这交织中品尝人生苦辣酸甜。

唉,悲哀也是自己找的,女人怎么啦,为什么做男人生活的附属品,完全可以挣脱枷锁。不是有些女人活的很轻松嘛,为自己活一次有错吗?可是又有几个女人做得到呢?

这世界就是不公平,谁让我们是女人呢,命该如此。

其实都一样,哭着来,走时悄无声息。唉!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二】

我有点惊讶,自从上高中后学校离家的距离就少了许多,根本不需要来接我,况且我放学从来不用家长来接的,我奇怪地问:“妈,你怎么来了?”您边帮我卸下书包,边递给我一杯牛奶,“我今天出来买牛奶了,顺便来接你。”

我一边活动着被书包压疼的肩膀,一边捧着手中的热牛奶,温暖着我冻僵的双手。“牛奶是热的快趁热喝吧,”您笑着说。我尝了一口,甘甜香浓萦绕在唇齿间,那饱含着关爱和鼓励的牛奶,滚滚涌入我心房。抬头望着星空,感到力量又回到了身上,对明天又充满了希望。

此后的每一天,当我走出校门时都看到那熟悉的.身影,我感到每天有您的陪伴,有那一杯牛奶是一件无比幸福的事。当我走出校门时看到那充满关爱的笑脸都有一点小小的激动。每当我失意、对明天没有信心、身心疲惫的时候,有了您的陪伴,真的很温暖。

可就在昨天,我期盼的身影却没有出现,心里有点失落,“可能有事没来吧。”我想,匆匆地赶回家去,却发现您不在家,“怎么没在家,不应该啊,”我疑惑地想,“也许最近有些忙,加班的?”我放下书包向往常一样挑灯夜战。学了一会却总是进不了状态,抬头看看滴答滴答的闹钟,已经是十点半了。

我再也安不下心来,跑下楼向学校跑去,路两边的商店都已经关门了,我借着灯光向前方望去,那熟悉的身影竟在校门口徘徊,我飞快地跑过去,您却愣了一下。我说:“我都回家等你半天了。”您一边递给我牛奶边说:“我以为你还没出来。”我接过牛奶,已经冰凉了,显然等了很长时间。“你怎么不先回去啊!”我问,您淡淡地说:“我这不是等你吗?”我心里笑您“傻”,笑过后却是深深地感动。走在回家的路上,我们还在调侃着这件事,我们都笑了,你笑自己眼力不好,没发现我出校门,我笑您太“傻”,对我关心太多,也“笑”自己对你的关心不够。

捧着冰冷的牛奶,打开盖,您见状,连忙说:“已经凉了,喝了对胃不好。”我笑了一下,喝了一口,虽然是凉的,但我的心还是被温暖着,刹那间,我尝到了幸福的味道。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三】

比赛开始了,我们穿着整洁的校服,戴着鲜艳的红领巾和洁白的手套,精神抖擞地站在舞台上,心情既激动又紧张。想到老师一次又一次不辞辛劳地指导我们排练,我决心一定要好好表现,绝不能让老师的'心白费。

一位小主持人面带微笑走上台来,声音甜美而清脆:“现在,由四年级五班演唱——《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演唱开始了,大家心灵相通,非常默契,无论是曲调还是动作,我们都表现得完美无缺。观众们倾听着我们美妙的歌声,我们也在投入地唱着:今天是你的生日,我的中国。清晨,我放飞一群白鸽,为你衔来一枚橄榄叶,鸽子在崇山峻岭飞过……唱完了歌没有宣誓可不行,我们全班同学真心地说:“我发誓,好好学习,积极向上,报效祖国!”话音未落,全场响起了经久不息的掌声,台下还有人向我们挥手欢呼。我们在掌声和欢呼声中走下了舞台。

大家的努力没有白费,我们终于取得了满意的结果——第一名!

关于习惯为题的作文【四】

中国的教育理念习惯于让受教育者严格按照教育主持者的意志、愿望、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几千年以来,无论是封建社会的教育体制还是近代现代的教育体制,虽然在教育的内容上有了很大的改变,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领导与被领导、支配与被支配的这种关系,却从根本上没有得到改变,学生与教师之间始终存在着一定的不平等的距离。

现在的教育虽然倡导让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由于受不同层次、不同类别的的影响,教师学生都有一种“放不开”之感。在这种情况下,学生不按教师的目的去学习,能考出好成绩吗?面对这样的现实,如何既让学生成才又要与教育要求相协调呢?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首先需要弄清楚的是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那么教育的终极目的到底是什么呢?笔者认为,教育的终极目的应该是:教育者对被教育者进行的对生活、对学习、对工作、对行为等方方面面的一种良好的综合习惯的培养。

中国有一句俗语叫“书到用时方恨少”,这句话隐含了这样一个道理:学习是没有时间限制的,无论是少年、青年还是老年,都要养成不断学习的习惯,这样才能不断进步,这实际上与现在提倡的终身学习是一脉相通的。而要养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在对事物开始感知认知的青少年阶段尤为重要。这个阶段如果养成了良好的综合习惯,对一生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

如何养成这种良好的综合习惯呢?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工作者做好对学生从小就进行“习惯成自然”的培养。前几年媒体上曾报道过这样的新闻:中日两国青少年学生举行“冬令营”联欢活动,日本的学生只有教师组织带队,而中国的学生大多数有家长陪护;日本的学生能够自己亲手制作饭菜,而中国的学生却需要大人们的照顾;日本的学生在寒冷的冬天仅穿着单薄的衣裳,而中国的学生却着数件棉袄还不停地颤抖。两相比较得出的结论是:日本的学生有自己照顾自己的习惯,中国的学生有依赖大人照顾的习惯。

此处笔者并非是褒日贬中,举这个例的目的是要说明:同是生活在一个星球上、同食五谷杂粮的孩子,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差异?这难道还不能引起人们的深思吗?日本的孩子为什么从小就会自己照顾自己,而中国的孩子为什么不会照顾自己,这应该与从小接受的教育习惯有关,而且至关重要!

国外发达国家究竟是怎样教育孩子的,我们大多数人只能从媒体的报道上了解一些。但我们是怎样对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的呢?我们完全可以对照自己的教育方式来进行一下反思:孩子在未入学之前,我们对他们进行的是“孔融让梨”的“礼义”式教育;带孩子去朋友家做客,事先要对孩子进行“循规蹈矩”的“规矩”式教育;孩子不小心做错了事,则对孩子进行“棍棒成才”的“打骂”式教育;孩子们在一起玩游戏,就要对他们进行“爱护新装”的“干净”式教育。孩子在入学之后,我们对他们的教育要求就相应地升了一级:成绩在班上一定要进入前三名,一定要获得“优秀三好学生”的荣誉,各种比赛一定要获奖,在学校一定不能犯任何错误,一定要遵守校规班纪,一定要考上重点高中、考上重点大学;更甚者还对孩子作出了许多“不能”的要求:不能与同学追逐打闹,不能与异性交朋友,不能多管与学习无关的“闲事”,不能去同学家玩,不能带同学来家里玩,不能看电视,不能去上网。凡此种种,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少见吗?这样教育培养的结果,不难想象,会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如果我们的教育总是这样延续下去,那恐怕与世界发达国家的差距会越来越大。

综上,我们对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报予重新认识和理解。笔者以为,教育并不是一定要教给学生全部的“师知所知”的知识,而是要教会学生“师知所会”的方法,进而使学生养成对学习、对生活、对工作、对做人、对劳动、对行为、对社会等方方面面的良好的综合习惯。学生一旦养成了这种良好的综合习惯,就能使这种习惯伴随一生。这种习惯一旦形成,我们的孩子还需要大人们处处都去呵护吗?所以,我们需要的教育并不是教多少知识给孩子,而是要教会孩子养成一种终身受益的行为习惯。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