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故乡中秋节的风俗400字作文)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故乡中秋节的风俗400字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03 23:11:31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故乡中秋节的风俗400字作文)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一】

端午节快到了,说起端午节的习俗各地都不一样,但总的想法都是一样的。在我们家乡每到此时就会有很多习俗,比如门口插艾、吃煮鸡蛋煮大蒜,讲究一些的家庭是吃粽子、吃炸水饺、然后就是在手腕脚腕上系五彩绳,脖子上挂香布袋,鼻子、耳朵、肚脐抹雄黄酒。

端午节的前一天大人们就到地里拔回一些艾插在门上,听老年人说,端午节拔回的艾菌驱邪效果最佳,把艾插在门口上,既起到菌作用,又能避邪驱鬼魅。现在在城里,一到这个时候一些山区的农民就会在野地里拔一些艾到城里卖给城里人赚钱,我记得小时候,我们家乡的坡坡岭岭上到处长的都有,到了端午节你在地里检一些长的又粗又壮的艾拔下来,拿回家插在门上就行了。

关于吃粽子、鸡蛋、大蒜,小时候我们也不知道什么用意,后来我才明白主要是纪念屈原。据《读齐谐记》载,屈原五月初五投汩罗江,人们听说后竞相划船来救他,但为时已晚,人们为了缅怀他,每到这一天,就会向江里投煮熟的鸡蛋、大蒜和用竹筒装着的江米,让屈原的在天之灵享用,以寄托人们对屈原的敬仰之情。但投进江里的江米常常被蛟龙偷吃,有一个聪明人就把江米包进棕叶里,再用五彩线捆上,蛟龙害怕这种东西,就不敢再偷吃了。后来人们为了求富祈祥,就用竹叶或者苇叶包成各种各样的粽子,从而演变成了一种求富祈祥的风俗。

关于佩戴香包、抹雄黄酒习俗。小时候听老年人说是为了避邪,其实不然,据《帝京岁时记胜》记载:五月初,女人们剪“彩”叠“福”,用软布裁制成“老寿星”、老虎、蒜头等小包包,包里装上香草、薄荷、杨杞枝、艾草等中草药,给小孩带上,有的家庭用中草药制成雄黄酒,抹在小孩的鼻子上、耳朵上、肚脐上,主要都是防止夏天毒虫的侵袭。端午节佩戴香囊的习俗由来已久,早在春秋战国时代,人们就佩戴芳香药物以祛除不祥和防止污浊气味的侵袭,《楚辞.离》:“扈江离御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另据书载,汉代疫疠流行,“温气毒疠,千户灭门”,人们用薰草等7种药物,制成香囊“佩之可以疠”,由此可以看到,古代人们佩戴芳香药物香囊,与当时防疠流行有一定的关系。

另据现代有些专家研究称,佩戴药物香囊能改善人的免疫状态,能起到预防感冒的作用。所以民间习俗都有一定的出处,它是劳动人民智慧和实践的结晶,也记录着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形成的价值观念和审美理念。是我们中华民族悠久历史的见证,也为中华民族的文明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二】

中国地缘广大,人口众多,风俗各异,中秋节的过法也是多种多样,并带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福建浦城,女子过中秋要穿行南浦桥,以求长寿。在建宁,中秋夜以挂灯为向月宫求子的吉兆。上杭县人过中秋,儿女多在拜月时请月姑。龙岩人吃月饼时,家长会在中央挖出直径二、三寸的圆饼供长辈食用,意思是秘密事不能让晚辈知道。这个习俗是源于月饼中藏有反元敌讯息的传说。金门中秋拜月前要先拜天公。

广东潮汕各地有中秋拜月的习俗,主要是妇女和小孩,有男不圆月,女不祭灶的俗谚。晚上,皓月初升,妇女们便在院子里、阳台上设案当空祷拜。银烛高燃,香烟缭绕,桌上还摆满佳果和饼食作为祭礼。当地还有中秋吃芋头的习惯,潮汕有俗谚:河溪对嘴,芋仔食到。八月间,正是芋的收成时节,农民都习惯以芋头来祭拜祖先。这固然与农事有关,但民间还有一则流传广泛的传说:1279年,蒙古贵族灭了南宋,建立元朝,对汉人进行了残酷的统治。马发据守潮州抗元,城破后,百姓惨遭屠。为了不忘胡人统治之苦,后人就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以此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中秋夜烧塔在一些地方也很盛行。塔高1-3公尺不等,多用碎瓦片砌成,大的塔还要用砖块砌成,约占塔高的1/4,然后再用瓦片叠砌而成,顶端留一个塔口,供投放燃料用。中秋晚上便点火燃烧,燃料有木、竹、谷壳等,火旺时泼松香粉,引焰助威,极为壮观。民间还有赛烧塔规例,谁把瓦塔烧得全座红透则胜,不及的或在燃烧过程倒塌的则负,胜的由主持人发给彩旗、奖金或奖品。据传烧塔也是元朝末年,汉族人民反抗残暴统治者,于中秋起义时举火为号的由来。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三】

中秋食芋头,则寓意辟邪消灾,并有表示不信邪之意。清乾隆癸未年的《潮州府志》曰:“中秋玩月,剥芋头食之,谓之剥鬼皮”。剥鬼而食之,大有钟馗驱鬼的气概,可敬。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四】

提起我的家乡,是一个大省,那就是齐鲁大地山东。家乡的风俗还真不少。

这里只说说过年时的习俗吧,从腊月23开始就算过年了,到没出正月还是年的说法。到了腊月二十三,是民间“辞灶”的日子,人们称之为“过小年”了。一家人在一起吃饺子,到了大年三十的早晨,人们开始贴春联,请福字。

春节即农历正月初一,古代有元日、元旦、元正、元辰、元朔、三元、三朝、三正、正旦、正朔等30多种名称。辛亥革命后,改行公历,这天被定为春节,以区别公历新年的元旦,但一般人们仍习惯把它看作年节,俗称“过年”、“过大年”。

旧俗春节从初一零点开始,山东各地一般开门前先放一挂火鞭,春节的第一顿饭都是吃饺子。煮饺子时,要鸣放鞭炮。为驱邪恶、求吉利,有的地区烧火煮饺子要用芝麻秸,意味着新一年象芝麻开花节节高,日子越过越好。

春节的饺子里多包有钱、枣、栗子等,吃到红枣,意味着新一年能起早干活,勤劳致富;吃到栗子,意味着新的一年能出大力,流大汗;吃到花生米,就能长命百岁;吃到钱,就能发财。不管谁吃到其中的哪一种,大家都衷心地祝贺。如果小孩吃到了钱,家长更十分高兴,认为孩子有出息,除了鼓励以外,还要赏钱,以示祝贺。许多地方初一吃素馅饺子,取“素静一年”之意。

春节拜年的习俗由来已久,至今不衰。首先进行家拜,一家人中,晚辈给长辈拜年,平辈之间互相拜年;尔后进行近拜,就是给没出五服的长辈拜年;最后是远拜,给出了五服的长辈和亲朋好友拜年。旧时拜年要磕头,现在一般只是问好。商人拜年,除了问好外,还要互道恭喜发财。晚辈向长辈拜年时,长辈要给压岁钱。到了初一早晨,孩子们都在忙着数着给谁拜年,能得到多少押岁钱。

初一忌讳很多,各地大同小异。临沂则初一忌扫地,忌动针钱,忌吃荤,最忌初一打破东西,万一打破东西,要在打破器物之后,念吉语“岁岁(碎碎)平安”来破解。初一煮饺子,破了不可说“破了”,要改说“挣(赚)了”。

春节的庆祝活动,从初一开始,一直持续到正月十四。要摆贡品,焚香烧纸,鸣放鞭炮。接连不断地鸣放鞭炮,十分热闹。祭祀时,烧香叩头,街坊邻居也带着香纸,到商人家祭祀财神,祝贺生意兴隆,主人则以酒肴招待,表示感谢。

串亲是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串亲拜年的顺序各地不一,春节串亲,都要带一些礼物。新婚女婿给岳父的礼物十分讲究,一般是四色、六色、有的甚至八色、十色。四色就是酒、肉、鸡、鱼。此外,香烟、糖块必不可少,但不算一色。鸡要带两只,鲤鱼要带两条,各色礼物,均要双数,切忌单数。新婚夫妇串亲一般都在双日,意为成双成对,大吉大利。

春节期间开展娱乐活动,在山东民间极为普遍。秧歌、龙灯、狮子舞、跑旱船、武术表演等形式多样。柳琴、大鼓、评书等地方戏表演,有卖木璇玩具、卖花炮、卖花鼓、捏泥人、卖泥哨的,卖油炸糕、爆米花、糖葫芦、芝麻棒的等诸种摊贩。

我爱家乡的习俗,更爱我的家乡以及勤劳纯朴的父老乡亲。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五】

中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但我最喜欢过中秋节。到了中秋节,人们都会赏月、吃月饼。

农历八月十五的晚上,我们带了一些水果和月饼上天台,一边吃,一边欣赏着又大又圆的月亮。小朋友带着灯笼到处跑,玩捉迷藏,可开心了!

妈妈告诉我,中秋节有个传说——嫦娥奔月。相传古时候有十个太阳,晒得民不聊生,一个叫后羿的英雄,力大无穷,他同情受苦的百姓,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太阳,并严令最后一个太阳按时起落,为民造福。

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后羿的名声越来越大,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心术不正的逢蒙也混了进来。为了不让逢蒙得到不药,嫦娥自己吃下,飞上月亮成仙。后羿为了纪念嫦娥,就对月亮拜祭,从此就有了中秋赏月的习俗。

我听了这个传说,觉得中秋节更美了!我们一边吃月饼,一边赏月,还有烧烤,其乐融融!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六】

中秋节到了,中秋节的习俗有很多,而且每个地方的习俗都不太一样,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真的是耐人寻味,唯一不变的就是天上的月亮了,中秋节这天的月亮是最美的,它的月光能够照亮整片天空,为每一个想家的人指明方向。

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中秋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习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家乡的习俗中秋节作文400字【七】

远处飘来阵阵清香,似草又似花,无声无息。雨中散着清新,恍若那片深绿,荡涤在我的心中。——题记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伴着蒙蒙的细雨,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放眼望去,只见艾草在雨中摇曳,随着微风,在朦胧间显出那一片深绿,透出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像艾草团,软软的,甜甜的,伴着我进入梦乡

清明总是有阴阴沉沉的湿雨,从清晨至黄昏,在弥漫的烟雨中,总有几个孤影,蹒跚独行,渲染出一片无尽的哀思。有谁想过在如此寂的时节,会有绿得发亮,青得刺眼的艾草,会有这样一丝期望。在静想灵魂世界时,有谁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望那片深绿,轻轻地嗅一嗅着清香,感受艾草团的轻柔?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

外婆的艾草团,家乡的风俗。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