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无声的爱(无声无息的爱作文600字)

作文无声的爱(无声无息的爱作文6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2-11-26 05:00:44
作文无声的爱(无声无息的爱作文600字)

作文无声的爱【一】

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题记

“莉迪亚了,可他们还不知道”。莉迪亚是家中的老二,是李先生和李太太的掌上明珠,她遗传了作为中国人父亲的黑头发和美国人母亲的蓝眼睛,这对夫妻对她寄予厚望,将所有注意力倾注在她身上,在她的尸体被发现后,家里一直维持着表面的平静终于被打破,最终一家人开始了新的生活,而莉迪亚自的真相,将会永远埋藏在小妹妹汉娜的心底。

故事的背景是70年代的美国,本书探索了身份危机,人生成就,种族,性别,家庭以及个人道路,没有世界名著那样的波澜壮阔,但它是如此的扣人心弦,这本书的感情是如此的力透纸背,就好像在一个明媚的秋天的下午,你刚睡醒午觉,带着再好不过的心情,你拉开了房间的窗帘,然后你发现——阳光洒满了房间。

也许我们这辈子不会遇到与种族有关的敏感问题,但就如书的封面上的那句话一样——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待,找到真正的自己。

我们,有找寻过真正的自己吗?

沉浸在题海里,因为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能出人头地,参加各种补习班,一步一步走向父母给自己设定好的未来,沉迷网络,试图在虚幻的世界中寻找真实,在所谓的爱情里纠缠不清,因为自已还有大把的青春可以挥霍。或者是认为自己再也无法面对那一双双充满期盼的眼睛,像懦夫那样逝去。

我们到底忘记了什么?

忙忙碌碌地过着每一天,自以为自己找到了一个伟大的理想并且要去实践它,结果却在现实中不断迷失自己,辨不清方向,看不清前途,感受不到亲情的温度,体味不到四季的轮回……

我们被虚妄的希望拖下水,然后溺亡在希望的深渊。

站起来吧,扪心自省,找到真正的自己,找到心灵的皈依。

我轻轻的合上散发书香的《无声告白》,站在窗前,看着窗外满眼的透着生命气息的绿色,感受初秋的凉意,卸下一身的燥热,此时,清风拂面,鸣虫静默。

作文无声的爱【二】

“她学习努力,但是她显然不合群。”

浅浅的读完这本《无声告白》,给我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并非是玛丽琳为心中极度渴求实现的梦想而付出的巨大努力,并非是詹姆斯那令人心酸,孤僻且荒芜的童年,并非是内斯从最初希望父母的视线有一天能落到他的身上变成后来他虽洞悉这个家里所发生的一切细节却再也不去在乎的心情,也并非是汉娜处于一个懵懂的年纪却早已习惯躲在餐桌底下观察那间房子里发出的一切动静。

而是莉迪亚去世之后,她的物理老师在报纸上用简短的几句话纪念她的学生,纪念一个在学校的人的眼中,就是一个那样性格的莉迪亚。

学习努力的,一个高一的学生却上着高二的物理课的,一个孤独的、不和任何人来往的、来自混家庭的、难以找到自己的定位的,学生。

莉迪亚无疑是痛苦的。如果痛苦能够被继承,那么她便继承了父母所有的痛苦。在玛丽琳害怕自己重蹈母亲那可悲且虚度的一生后,她选择抛下一切,抛下丈夫和两个年幼的孩子,抛下家务事和一切跟她的梦想无关的事出逃,某种程度上看,玛丽琳是勇敢的,尽管离开学校已经有八年的时间,她仍然背负着害怕自己平庸度过一生的重担而不惜一切代价的奔赴梦想,但她同时又是胆小的,她的身上总是萦绕着一股“不成功便成仁”的决心,她知道这次若是失败了,她将再也没有第二次的勇气重新开始,她选择逃避,仿佛只有避开她眼里阻碍她实现梦想的绊脚石她就能成功一样,如果她压根不留恋这些绊脚石那么她至少会成功一次,可口袋里装着的属于家人的小物品却被她当成了救命稻草一般的寄托,她的脑子里一直有两个人在拔河,一头是梦想,一头是家庭,最后家庭更胜一筹。

在玛丽琳心里,梦想磨灭了也还有个念想,她的女儿,莉迪亚。在她把梦想和那些本科的教材书、笔记本一起尘封进塑料纸箱之后,她开始把自己的所有念想都寄托在莉迪亚身上,与其说是她认为她的女儿是个十分具有天赋,聪明且听话的人,不如说她更希望莉迪亚成为那样的人,成为她想象中她原本可以成为的人,好像只要莉迪亚成功了,便是她成功了。

生活与梦想,在本书中成为了矛盾的对立面。像力与反作用力,一个得到,另一个就会失去。玛丽琳得到了可以与心爱的人共度一生的权力,便接二连三的失去了梦想与梦想的继承人。詹姆斯得到了一个终生教授的职位,终于可以让玛丽琳不要再出现要出去工作的想法以此来满足他一直以来想要与周围人变得一模一样的,却失去了与重要的人之间的理解、沟通和心平气和。莉迪亚,在之前她从未得到过什么,在之后,她至少得到了解脱。

对于一个十五岁的孩子来说,合群比努力学习更为重要。更何况,她已经与周围的孩子与众不同了。与众不同,并不是一件很酷的事情,如果那并不能让她交到朋友的话。

一直以来,她在家中呈现出的是一个懂事、听话、善解人意的形象,她戴着一副面具生活,遵从她的父亲詹姆斯送她的那本书里写的那样“你不想微笑,怎么办?逼自己笑。”于是她微笑着对母亲说“好的”,微笑着对父亲说“我很喜欢这份礼物”。到底好不好,到底喜不喜欢,只有她自己知道,她一定无数次躲进自己的房间里在脑海中勾勒出一幅歇斯底里,声嘶力竭反驳别人的画面,可她做不到,因为她害怕母亲会再次在这个家里消失。

母亲消失的时候她曾想过,不论让她做什么都行只要母亲回来,后来母亲回来了,她还有什么理由不听话?

莉迪亚肩上的石头从未滑落,甚至于玛丽琳和詹姆斯一直将爱的石头摞在她的肩膀上,好像摞的越高,他们的女儿就越优秀。是这块石头把她压沉至湖底,是这块石头让她的背脊贴着布满沙泥的湖床,最后动弹不得,水灌入五脏六腑,她再也听不到任何声音。

故事的结局呈现出了一种缺憾美,他们最终接受了莉迪亚已经彻底从这个家里消失掉的现实,因为错误而犯下的错误——丈夫的出轨,内斯压抑着心中长久以来的怒火对那个沉默的爱着他的男人大打出手,都得到了原谅,这是一种夹杂着救赎的原谅,而错误的源头,莉迪亚,没有人会忘记她。

他们知道,有句话只能永远深藏于心底,又或许他们无时无刻不在虔诚且沉默的说出来,那句我爱你,终究变成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无声告白。

作文无声的爱【三】

《无声告白》是我花一天时间读完的一本小说。看完之后,总觉得想写点儿什么。这本小说作者是居住在美国的华裔,不明白是不是华裔的骨子里面都有潜在的自卑感,因此个性渴望“成功”或者借由子女的“成功”来赢得别人眼中的赞许,从而肯定自身的价值。所以,这部小说在种族方面、男女平等方面、子女教育方面都充满了作者主观的感受,可能很多资料都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小说中的母亲是美国人,但是其言谈和行为却十分中国化,以致我读的时候总会有点儿“出戏”。我甚至我觉得,如果忽略书中的美国背景,把种族差异换成城乡差异,整个情节放到中国,也十分适宜。举个例子,家长们是不是都很喜欢送书给孩子作为礼物

中国人个性重视对子女的教育,很多家长都会将自己无法实现的人生理想寄托到孩子身上。所以,这本书封面上的一句话很值得中国家长记住:我们终此一生,就是要摆脱他人的期盼,找到真正的自己。你是想让孩子重复一条你自己的道路呢,还是就应让他自我发现兴趣所在遗憾的是,目前中国的教育体制和浮躁的社会环境都给不了孩子自我发现自身兴趣和特长的时间,家长们的群众焦虑直接导致孩子们脸上呈现日益凝重的表情。

我以前坐在少年宫的大厅里观察过来来往往的孩子,年龄越小,脸上的笑容越多;年龄越大,表情越凝重。我很期望我的两个女儿脸上的笑容能够持久些。虽然在目前的环境下,快乐学习很难成为现实。但是,多陪陪孩子,多了解孩子真实的想法,就应还是能够做到的。从这天开始,少一点儿灌输,多一点儿沟通,给孩子们的成长多一点儿空间和时间。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