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类的作文(关于艺术类的作文1500)

艺术类的作文(关于艺术类的作文1500)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20 03:23:06
艺术类的作文(关于艺术类的作文1500)

艺术类的作文【一】

《艺术的故事》这是一本教人如何欣赏艺术的书。它看起来有4指厚,16开,文字紧凑但阅读舒适,画面精美,非铜版纸,是哑光的一种我不知道但常用的厚实纸张。版式朴素,简洁,封面看起来甚至不那么艺术,高兴的是它没有腰封,因为它完全不需要这种俗气装饰。

看起来很唬人很高大上是不是?有点,但,它真的很有料。艺术听起来不食人间烟火,但这本书就是让你可以用双手触碰得到那些高高在上的艺术品,让你知道它为什么这么做,它带来了什么影响。贡布里希写作此书并非用作教材或学术,而是为我等凡人所学习阅读,无论是茶余饭后书,是睡前枕边书,还是学习知识书,唯一不能成为的是口袋书或旅行书,因为它真的很重很重。我都是半躺着看,把它放在肚皮上的,肚皮上还要放个靠垫否则太低脖子很疲惫。

其实,我只是想说,你翻开了这本书,会感到双眼大开,你会惊奇地发现那些离我们遥远陌生诡异而面熟的世界,皆为有因有果。翻开这本书,开始艺术的探索(这么说丝毫不为过)。因为我记忆差,所以要做读书笔记。基本为各章节的概括总结、摘选。不知能坚持多久,书太厚了,但是能记多少算多少,算是个回顾。

人们对艺术品的评价,总习惯用简单的美或不美来表达。一幅天真孩童的画作,我们看到了细腻的皮肤,睁大的双眼,纯真可爱,我们不必追究画作的细节、技法就能轻易做出判断:这画很美。一幅老妇的肖像,皱纹满布,眼神浑浊,苍老干涩,我们第一反应是,它很丑。可是,等一下,如果我们可以撇开第一主观的感觉,细细地观察,会发现它描绘的老妇其实如此真实,皱纹、发丝刻画如此细腻,神情那么到位,因为你看到了它的沧桑感。那么,这难道不是一幅上好的画作吗?

(大多数喜欢在画中看到自己喜欢的场景、题材,这是自然的倾向)

(事实上,左右我们对一幅画的喜爱之情的往往是画面上某个人物的表现手法。)

当然,逼真不应该成为判断的唯一标准。一幅野兔子的画像真实再现了兔子的眼睛、胡子、皮毛,无疑,再加上专业的技法,这确实是一幅好作品。无论是细致的刻画,还是粗略的勾勒,这是都是真实地表达。但是,那些看起来不逼真的画作,难道就是不好的作品吗?

人们似乎对看起来不对的东西天生地排斥厌恶,尤其在现代艺术中。不过,没有人非议米老鼠这个非常规的老鼠,甚至喜爱有加。如果在看现代画展,那么情况就不同了,虽然米老鼠和乖张的小公鸡实属异曲同工,但是接受起来小公鸡没有那么容易。

(不管我们对现代艺术家的看法如何,我们都可以毫无保留地相信他们有足够的知识,完全能够画得“正确”。如果他们不那样画,其原因可能跟瓦尔特迪斯尼一样)。

(所以,如果我们看到一幅画画得不够正确,那么不要忘记有两个问题应该反躬自问。一个问题是,艺术家是否无端地更改了他所看见的事物的外形。另一个问题是,除非已经证明我们的看法正确而画家不对,否则就不能指责一幅画画得不正确)

(在欣赏伟大的艺术作品时,最大的障碍就是不肯摒弃陋习和偏见)。前人这么画的,那么就是这个样子,比如圣经。

我们认为艺术家为之焦虑的事情,一般是美的表现和美,但是真正困扰艺术家的是很难用语言表达的。所以一般谈论中的“艺术”都是非文字性的艺术,如果能用语言表达艺术那么这些画作雕塑等等似乎也没了存在的必要。艺术家们只追求一个听起来很简单的东西,合适。这“合适”似乎很难有个明确的度,但多一分少一分,一切都不一样了,就像做菜。艺术家们对着作品,寻找着自己认为的平衡,而这种平衡就是作品本身的平衡,当它传到到观众眼里,也同样差别在分毫间,也让我们觉得,它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最合适的。艺术家为了达到这样的平衡,练习自不必说,无数的改动、试验,看似就更改一个颜色、位置,加减一笔,但事实上是复杂而严肃的事情,而非随意随性。如果我们为他到底为什么要这样改,他也无法回答。

在艺术领域,确实有评论家归纳总结规则,但是事实证明,那些墨守成规的庸才画家们淹没在了历史潮流中。艺术家们在离经叛道的征途上获得前所未有的新的和谐。

艺术类的作文【二】

爱美大概也算是人的天性吧,宇宙间美的东西很多,音乐在其中占重要的地位。伟在的音乐家贝多芬说:“音乐是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

在六月5日那天,文化周末室内乐团在我们的学校大电教室举行一场音乐盛宴,乐团五人踏着艺术的长虹缓缓向我们走来。

“各位师生,各位来宾们,今天我们文化周末室内乐团为你们演奏‘欧洲古典音乐’‘中国民音’与‘动漫音乐’,让我一起被艺术熏陶,接受音乐的洗礼吧……”主持人热情洋溢的介绍结束后,团长颜乐紧接着一一介绍乐团的成员。

开始演奏了!第一板块是“欧美经典”。五位音乐家各自对视一眼,当团长颜乐一点头,五人同时一起演奏。四个琴各自被主人往肩上一搭,四根弓随后乖乖地躺在琴肚上,随着弓一放,《一步之遥》从琴里悠悠传来。时而涓涓细流,时而“飞流直下”,时而“黄河远上白云间”,时而“滚滚长江东逝水”……五位音乐家合上眼睛,摇头晃脑的,很享受的样子。大电教室显得异常肃穆,只有音符在跳动。同学们都沉浸在音乐之中。有的翘首凝视,有的吊梢眉头,有的碗口嘴,有的……无不是随乐而变,随心而动。我觉得这一种境界是颇耐人寻味的。

一系列的音乐变化也勾出了我内心的一些记忆。那一天老师通知我要去参加机器人比赛。赛前,我默默地努力,加班加点坚持训练;赛时,我抱着必胜的信念,热沸腾;赛后,离成功只有一步之遥,万分沮丧。这一切的回忆都是源于眼前的音乐家,源于他们演奏的音乐,源于我的生活经验。生活与艺术完美结合,生活与艺术产生了共鸣啊!我明白了!

艺术源于生活!

每个人都是自己的艺术家,我们的每一次选择,就是选择着一种颜色,一个音符……

艺术类的作文【三】

从书中艺术的历史发展,可以看出艺术实际是人类对事物的认知方式。也就是在不同历史时期我们是如何认识这个世界、自然、社会、人,或者看待他的方式。艺术其实是在社会普遍认知的基础上在不断探索新的认知方式。

对于艺术的历史可以概括为5个阶段:概念、现象、结构、功能、关系。首先是埃及艺术的概念阶段,人类认识世界的方式起于概念阶段,艺术表现的同样是存在于大脑中的概念,与现实中的客观存在关系不大。第二个阶段是希腊时期现象阶段,对于世界客观表象的详细观察,通过阴影,缩短透视等对世界无比真实、详细的表现。第三个阶段是英国、北欧的结构阶段,人们不再满足知道事物外表多么详尽的变化,而是去探索事物相对稳定的内部结构。第四个阶段是美国为首的功能阶段,我们不再对事物的外表及内部结构感兴趣,只关注它的作用和价值。第五个阶段是我自己添加的关系的阶段,我们的认知从独立的个体扩展到整体关系,事物是由本身内部各种关系组成,同时受外部各种关系影响。

举个苹果的例子:概念阶段是对大脑中想象的苹果进行表现,例如圆圆的红色;现象阶段是如实的表现苹果样子,包括颜色的变化、精准的形状、阴影。结构阶段是苹果解构,苹果核、苹果皮、果肉等,所有的苹果具有同样的结构,不去认识各种各样不同的每个苹果。功能阶段是对于苹果味道营养的认知,我们不仅要知道它的形状和结构,我们更想知道他是甜的还是酸的,是脆的还是软的,营养元素是否健康。最后是关系阶段,我们发现苹果形状味道不仅和树木品种、树根、树叶、树干有关系,还和土壤、水、阳光、温度等等很多事物存在无比复杂的关系。这就是五个不同阶段对于事物的认知方式,艺术同样是在探索认知事物的方式并进行表现传达。

所以当前不管是什么艺术或者设计,只要是在探索关系,就是处在符合时代的最新趋势之上。

艺术类的作文【四】

我一直想学一门艺术,妈妈见我对书法情有独钟,决定带我去报读书法班。我感到非常的开心。打这天以后,一到双休日,我就到少年宫学习书法。

一开始的时候,我学得津津有味。书法老师教我们使用毛笔,教我们蘸墨,教我们写字的正确姿势,还教导我们学书法一定要认真,不能有一点马虎。老师讲的这些基础知识,我几乎都能背出来了。由于学得认真,我的毛笔字写得很好,不时得到老师的称赞。我心里甜滋滋的,谁说学一门艺术有多难呢?其实也不过如此吗!

可是后来,书法老师的要求越来越高,每天回去都要练习最基本的笔画,一写就是十几张,写完了还得让老师亲自检查。我开始厌倦了这些枯燥无味的练习,让我失去了自由。书法成了我的负担。有一次,我向书法老师抱怨,为什么这么简单的练习都要写那么多遍?

书法老师并没有生气,只是很严肃地对我说:“学书法就需要认真,坚持,不经一番彻骨寒,怎得梅花扑鼻香……”随后,老师又给我讲了王曦之学书法的故事和达.芬奇画鸡蛋的故事,还教导我说,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我认真地琢磨了老师讲的一番话,觉得很有道理。和王羲之相比,我真是太惭愧了!于是我又全身心地投入书法的学习中。

暑去寒来,经过不懈的努力,我终于学到了书法的真本领,其他基本功更不在话下。在读法的漫漫长路上,我愿意一直走下去。我深知,不经一番彻骨寒,不得梅花扑鼻香。

艺术类的作文【五】

《艺术的故事》是一本将艺术和历史结合起来的书,介绍了相关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家自身的经历,让我们在认识各位名家及其作品的基础上,加深了解他们创作的前因后果。

今天是《艺术的故事》的最后一个故事:多元化的今天。

20世纪上半叶,人们生活中发生了令人难以想象的巨大变化:那些原来依靠二轮小马车从事日常事务的人们,现在可以乘坐汽车出行了;电话和其他技术的发展简化了通讯的过程;科学和医学的进步改善了人们的健康,甚至拯救了那些身患绝症之人的生命。社会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20世纪初的文学艺术运动层出不穷,永久地改变了绘画的面貌。绘画似乎突然间在各种观念、领域中找到了自我,所涵盖的内容包罗万象,艺术家们开始关注于“活着的当下意义”,多种多样的艺术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经历了现实主义、抽象主义、极少主义等形式之后,艺术领域也衍生出了一种原始而粗犷的风情。

进入到21世纪以后,绘画并没有出现一个主导的风格,而是多种风格并存,不同的艺术家们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影响着现代观众,他们探究事物的内在和本质,似乎在用一种忐忑不安的情绪在作画,他们用自己的独特的技术和风格,为我们描绘了一个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在今天的内容里,我们所看到的艺术故事的年代跨越似乎有些大,但是他们都是现代艺术中不可缺少的重要一部分,经历了自由发展的艺术家们,要试图在一个全新的时代里创造出全新的艺术风格,这对于所有人来说都是一个极大的挑战。与此同时,科技的进步与政治的变化同样也影响到了艺术的创作。

在以梵高为代表的后印象主义出现之后,这种直面心灵的描绘影响到了其他的一些年轻人,他们饱含着炽烈的感情,想要把这种喷薄而出的情感表达出来。他们追求更为主观和强烈的艺术表现,画风不再特别讲究透视和明暗,而是采用更加平面化的构图、暗面与亮面的强烈对比,用纯粹的写实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他们就是野兽主义。

似乎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现代主义的艺术家们都有一种强烈的表现自己的意愿。在1905年位于巴黎的一个秋季沙龙展览上,一批前卫艺术家们的画作在同一层展厅共同展览,一位记者站在色彩刺目、形式大胆的展览中,忽然发现了一件具有文艺复兴风格的小型铜像,不由得惊叫起来:“多纳泰罗被关在野兽笼中!”(多纳泰罗是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的杰出雕像家。)野兽主义的得名就是这样而来的。不久,这一俏皮话便在杂志上被刊登出来,而“野兽主义”这一略含贬义的称呼也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野兽主义画家们打破了以自然色彩为依据的着色传统,他们的原则就是通过颜色起到光的作用,以达到空间经营的效果。他们还从非洲和东方画中汲取灵感,利用粗犷的题材,强烈的色彩来颂扬气质上的激烈表情。野兽主义的代表人物马蒂斯(Matisse)始终坚信色彩有其自身的独特能量。他根据感情的需要,将高纯度的平面色块在画中组合,使其形成冲突对比或平衡和谐的关系,产生音乐般的节奏,他的画往往传达着某种欢快的情感,散发着生命的朝气,正如这幅《舞蹈》所表现出的活力一样。

巴勃罗·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和90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在20世纪的艺术统治地位无出其右。

巴勃罗·毕加索,当代西方最有创造性和影响最为深远的艺术家,他是现代艺术的创始人,也是西方现代派绘画的主要代表,大量风格多样的作品和90年的艺术生涯,使他在20世纪的艺术统治地位无出其右。

毕加索《读书》,毕加索是有史以来第一个在有生之年亲眼看到自己的作品被收藏进卢浮宫的画家。

一战和二战给人带来的伤痛和反思急需寻找一个发泄的出口,在这种背景下,一批战后艺术应运而生。超现实主义在1920年兴起于巴黎,是由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法国青年发起的学派主义,他们目睹了战争的荒谬和破坏,对传统的理想、文化和道德产生了怀疑。他们以所谓的“超现实”“超理智”的梦境、幻觉作为艺术创作的源泉,认为只有这种超越现实的“无意识”,世界才能摆脱一切束缚,最真实地显示客观事实的真面目,这种偶发梦境和信马由缰的主张鼓励了艺术家创作出各种荒诞的、不合情理和不协调的作品。《记忆的永恒》就是最为出名的超现实主义作品,作者达利(Dali)引入了有关柔软和正在消融的手表的概念,在这个清晰而令人困扰的梦境般的幻象中,坚硬的物体熔化、变形,蚂蚁爬满了金属怀表,借此意象探讨了人与时间的关系。

同样地,毕加索也用一幅《格尔尼卡》表达他对毫无益处的战争的厌恶之情。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英国艺术家们选择将肉之躯作为绘画的题材,展现出一种扭曲和孤立的形象,甚至发明了一种脏污的涂抹和泼洒颜料的独特画法,为他们的画作加入了风险和不确定的因素。

表现主义兴起于20世纪初的德国,最初是用来区别印象派的一个术语,后来逐渐流行于法国、奥地利、北欧和俄罗斯。

表现主义的作品多通过扭曲的人物来表达内心的恐惧,因此他们一般不会选择欢快的色彩和主题,但是后来随着艺术家们的不断发展,表现主义逐渐成为一切表现内心感情的艺术代名词,它代表着画家们突破事物表象而凸显其本质,突破对人的行为的描写而深入其内在的灵魂,突破对暂时性现象的描写而展示永恒的品质等。表现主义用颜色和狂乱的线条来表达自我,瓦西里·康定斯基(Wassily Kandinsky)就是如此,他认为仅用颜色和形状就可以传达艺术家的感觉和情绪,由此,他转向了抽象主义的范畴。

抽象主义更是一种自由发展的画派,画家们想要探索并进行绘画形式的实验,他们认为作品和形式本身就可以成为题材,他们希望创作充满感情和表现力的作品,同时强调画作创作过程的自发性。这是首次在美国兴起的艺术运动,它标志着在此后一段时间里,西方现代艺术的中心终于从巴黎转移到纽约。

抽象主义的艺术家们会在巨大的画布上进行创作,他们甚至发明了新的滴落画法,即把画布铺在地面上,运用颜料滴落的方法,强调创作的随机性。这种做法看起来有些太随意了,甚至有人会批判这根本不算什么艺术,但是正是波洛克(Pollock)开创的这种画法成了抽象主义的主要表现方式。他们笔触自由,奔放大胆,桀骜不驯。以波洛克为代表的抽象主义画家认为,绘画有它自己的生命,而他们只是力求让这种生命出现,因此,在抽象主义的画作中总是充满着一种纯粹的和谐。

随着抽象主义的兴起,西方艺术中心的转移,美国人民终于开始发挥出他们向往自由的天性了。波普艺术,又称为流行艺术(Pop Art)开始出现在美国的大街小巷,这是在美国现代文明影响下而产生的一种国际性艺术运动,其灵感来源于流行文化,包括流行音乐、电影、漫画、通俗文化产品和广告等,他们把熟悉的日常物品拿来创作,直接打破了高雅和低俗文化的区别。

其实,所谓的“波普”也是英语中“棒棒糖”(Lollipop)的一个简化的口语词,也可以指酒瓶或可乐瓶开启的声音,不论是哪个,波普艺术都带着一种轻松娱乐的享受感,与之前的流行艺术不同,波普艺术真正实现了让所有人都能接触到艺术这一使命,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系列名人头像,例如《玛丽莲·梦露像》,就是出自这一时期的艺术家之手。

新现代主义首先诞生于现实问题最多的德国,艺术家们用粗砺、原始的笔触,依靠扭曲和疯狂的人物形态,借鉴报纸、神话中的各种资源,表达了自己内心的力量,他们并不是直指政治或战争的惨状,而是用一些抽象的表现形式,甚至是卡通般的画法,用一丝黑色幽默,微妙地涉及了国家与政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后,德国分裂为东德与西德,这种现实的分裂给人们带来了永远无法弥补的伤痛,人们对自己的身份认知产生了怀疑。随着科学上的巨大进步,人们开始怀疑过去已有认知的真理性,同时也开始意识到科学无法解决任何问题。生活的复杂性与艺术互相碰撞,这就是后现代主义的崛起。

后现代主义画家们结合了大量的科技手段,比如他们将一些照片用创作的形式重新呈现,或者是通过对一些摄影照片直接进行变形处理,表现出一种模糊又浑然一体的风格。

但是随着生活节奏的逐渐加快,现代人又产生了新的焦虑,包括社会压力、国际局势、恐怖主义、女权问题等等,这些都在现代艺术中有所反映,宽松的政治环境也使得艺术家们得以更加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感。时至今日,可以说只有你想象不到,没有艺术家们做不到的艺术风格,在多样性和多元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艺术家们最为关注的,还是他们那越发躁动和焦虑的内心。

图伊曼斯(Tuymans),当代最伟大的画家之一,创作了一大批内容题材极其丰富的画作,从羁于纳粹毒气室的紧张痛苦的图像,到日常花卉的平平无奇的再现,这些抽象化的图像带着几乎病态的色系,表达了作者心中的不安和冷漠感,似乎在诉说着现代人的内心。

现代艺术并不是一种终结的陈述,而是一种对绘画的证明。艺术家们一方面试图造就艺术的存在,一方面又质疑这种存在的本质。这就是这个时代能给艺术带来的最好,也是最坏的结局。艺术陷入了被质疑与自我质疑的循环,艺术家们也面临着更多的焦虑与不安。但是我们回顾这些天来所看到过的艺术历史就会发现,从始至终,艺术都只是人类社会的一种表达方式。

关于《艺术的故事》到此就结束了。

艺术类的作文【六】

记得是春天的一个晚上,我们一家正在吃饭,爸爸说:“这附近来了个皮影戏剧团,吃完饭我们一起去瞧瞧。“那时的我觉得十分新鲜,不知是啥样。我吃了几口饭便要去。路上我又蹦又跳,不一会儿,我和爸爸妈妈老远就听见锣鼓喧天,喝彩声吵作一团。演皮影戏的场地被里三屋外三层的观众包得严严实实,好不容易才挤了进去,只见那儿摆了一个一米高的木架子。框架上绷着一块半透明的驴皮,驴皮上武松把老虎摁在地上挥动着铁锤大的拳头向老虎头上猛击。大老虎咆哮起来,不住的扒着地下的\'什么东西。老虎一用劲翻身一扑、一掀、一剪三般都抓不着武松,劲儿先泻了一半。武松随手拿起的哨棒,一阵乱打,老虎倒下了。接着又表演了《西游记》《哪吒闹海》《葫芦娃》……精彩绝伦,让人流连忘返。节目结束了,我还意犹未尽。我走到架子旁,发现了许多带木棒的图片,爸爸走过来说:“这是用牛皮做的,在上面做了彩绘,就立刻变得非常精致。”这皮影大部分是仿照人的关节制成的,让我越发喜欢皮影了。

皮影戏是我国文化的瑰宝,它有独特的魅力和深层的文化内涵,我爱皮影戏。

艺术类的作文【七】

生活就像一架钢琴,那些白色的琴键代表着和谐与美好,而那些黑色琴键则代表着生活中的磨难,只有当黑白键交加方可弹奏出一曲美妙的乐章——生活。

从古至今音乐就是人们生活的一部分,伯牙鼓琴犹如高山流水,一泻千里,子期闻之则成画于脑海之间,于是便有了一段知音的佳话。

英俊潇洒的梁山伯与美丽动人的祝英台曾为世人留下了艺术的象征,他们的生活便是艺术,而艺术也不曾离他们远去。尘世给了他们凄惨与伤痛,他们却用化蝶双飞给世人见证了真情,也因此便有了遍布世界的千古绝唱《梁祝》。

回到过去,我看到了十二月充满忧伤的克莱得曼,用他音乐的灵魂弹奏出了那凄美的《梦中的婚礼》,用他的心灵为自己的祖国鸣奏了《c小调练习曲》,用艺术的方式给敌人留下了美丽的背影,这便是生活演绎出的艺术境界。

生活中的技术遍布生活的每个角落,无论是放羊的牧民,还是田地里的农民,他们嘴里哼着的便是生活赋予他们的艺术。艺术,不需要华丽的修饰,因此才体现出了它自身的价值。艺术的价值是自身散发的,无论演奏者身上穿的有多么朴素,他演奏的艺术才是代表他是否美丽的凭证,欣赏他的内心世界才是真正欣赏,才是欣赏真正的艺术,这才称得上是知音。

无论是对彼此知心的条件的伯牙和子期,还是相亲相爱的梁山伯与祝英台,他们所创造的艺术不是因人而美,而是因为它们为彼此所付出的真心的美丽,这才是艺术所追求的至高点,才是艺术的本质。

艺术家的灵感来自于对生活的感知,他们对生活深刻的理解之上才建造出了艺术,给自己寻找一个感情的载体,所以生活离不开艺术,而人永远在艺术之后,所以演奏也并不是突出演奏者的美,而是艺术的美,艺术是源于生活,但却比生活高雅。

有时候我们也在为感情找载体,不管载体的对与错,能表达自己的心声那便是艺术。

艺术源于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