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考试中自己的心理活动的作文)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考试中自己的心理活动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7 07:18:22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考试中自己的心理活动的作文)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一】

看了这本书,第一个感受是纠正了我对一些心理学原理的认识。具体地讲,以前关于教学方面的心理学理论自己是知道一点的,但是看书之后发现,有些理论不是自己以前认识的那样,以前的认识是片面的,有些甚至是错误的。

比如关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我自己在写文章的时候好多次用到这个心理学原理。在看杂志上的文章之时,偶尔也能看到作者引用这个心理学原理。然而,殊不知,艾宾浩斯是利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材料来得出这个遗忘规律的。后来的研究证明,如果学习材料是有意义的概念和原理,一旦学生理解之后,就很难遗忘。这个时候,显然不能用艾宾浩斯的遗忘曲线来描绘概念和原理的学习与遗忘。这段论述对我的冲击是很大的。站在“心理学”面前,我感觉自己真得太渺小了。同时,这段论述也让我联想到了我们平时教学中要多多增加有意义的学习。对此,书中也有类似的论述,例如根据加涅对学习的分类,可知学习有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之分。在言语信息的一个亚类——符号学习中,因为符号学习属于机械学习,故学习者可以在无意义材料中人为地赋予某些意义,使机械学习易于记忆。这种改进记忆的方法被称为记忆术。那么我们可否作这样的推论,对于艾宾浩斯的无意义音节材料,如果记忆者采取记忆术来记忆,那么其遗忘规律就不在是“先快后慢”了。

再如,当前在讨论教学问题时,经常听到“以学生为中心”的说法。那么,到底什么才是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一般的说法是“以学生为中心”就是尊重学生,跟着学生的思维走,等等。这些当然是对的,但显然是不具体的。当今建构主义学习观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指教学时应仔细考虑学生带到教学情境中的已有知识、技能、态度和信念。同时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并不意味着教师放弃教学责任。在“规则学习的过程和条件”一节中更是明确指出:在课堂教学情境中,完全由学生独立发现规则的情况较少,更多的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发现。这样的观点让我联想到,学生虽然是学习的主人,学习是学生自主建构知识的过程,但这个“过程”的发起者是教师,同时教师也是确保这个“过程”得以顺利通畅的关键因素。

类似地情况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常说地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循序渐进等教学原则,一直以为这种教学论是具有一定科学依据的,然而事实是这些教学论就是哲学取向的教学论。科学取向的教学论在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兴起。还有,如看了“学习心理”部分就会发现,机械学习在学习心理学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强化刺激这些手段具有正统的心理学意义。

看了这本书,第二个感受是让我看清了我们平时一些看似“不太好”的做法,其实具有重要的心理学原理。具体地说,在我们平时的教学中,有一些教学方法被“素质教育”或者“新课程”套着一些“帽子”,殊不知,在这些“帽子”下面,隐藏着重要的心理学原理。

比如桑代克根据迷箱实验,提出可以把学习看做是刺激与反应的联接,并在这个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三大学习定律:准备律、练习律、效果律。这三个定律反应了学习动机、练习、强化和反馈在这类学习中的重要作用。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学习的实质是条件反应形成和巩固的过程,其中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条件是动机和强化。虽然这些研究成果与当今建构主义心理学具有一定的差距,但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本质。据此我不得不联想到朱国荣老师在杭州的那堂《长方形面积》:课中,在学生已经发现“长乘宽”就是“每行几个乘几行”之后,朱老师安排了一系列的关于“每行几个,有几行”的强化练习。当时我觉得这个过程有点板,或者说给予学生再次去体悟的成分少了一点,感觉“不太好”。但从今天学习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待这个过程,才发现那是符合心理学规律的。

看了这本书,第三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对教学与心理学关系的理解。具体地说,以前只知道该这么做,但为什么这么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是不知道了,而在看书之后,我找到了教学与心理学的联接。

看了这本书,第四个感受是增加了我做好教学研究的信心。(具体地说,以前总认为教学研究是一件非常深奥的事情,是那些非常聪明的人才能有实力去完成的事情,但是现在,我想我也可以去尝试。

比如,国内外心理学家、学者通过长期的调查研究发现,教学效果同教师的智力水平并无显着的相关,教师的知识水平同学生的学习成绩也无显着相关。

再如,调查显示,不经过大量的课堂教学实践就成为专家教师几乎是不可能的,要成为专家教师,就必须积累丰富的教学经验。

我们都身在教学一线,正在进行着大量的教学实践,我们都有成为教学专家的可能性,因为我们具备这样的条件。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二】

亲和效应的主要含义是:人们在交际应酬中,往往会因为彼此之间存在着某种共同之处或者相似之处,从而感到相互之间更加容易接近。这种接近会使双方萌生亲密感,进而促使双方进一步相互接近、相互体谅。一般体现在两个方面:

人们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存在一种倾向,即对于自己较为亲近的对象,比如,有共同的缘、姻缘、地缘、学缘或者业缘关系,有相似的志向、兴趣、爱好、利益,或者是彼此共处于同一团体或同一组织的人,会更加乐于接近。我们通常把这些较为亲近的对象称为“自己人”。

一个人如果想要让身边的同事、朋友把自己当成“自己人”,除了本无法改变的缘外,就要懂得与他人的相处之道。主动让别人对自己产生好感,认同并喜欢自己,就需要拿出“亲和力”。只有这样的人才会把周围的人吸引到自己身边来,才会让别人认同自己,把我们当成“自己人”。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三】

省思自己首先要面对惯性的挑战。我们知道很多寓言哲理,但不懂得。就像栓链子的小象的故事,讲的就是我们自己,实在太形象了。我们在种种规则观念里长大,笼子形成了我们的精神世界,那些栅栏变成了天经地义的存在,从来不会去怀疑,更不会想还有笼子以外的地方。没有家长、老师训诫,自己的理性也会跳出来指手画脚。自己呆在笼子里,看见别人试图把脑袋伸出笼子外面,第一念头还是觉得别人有问题,想阻止他。

我们习惯于用“买东西”这个词儿来表述购买XX,如果要求不能用这个词,你几乎无法表达,这个词已经深入的无法抽离,以至于我们从没意识到这个词以前也是没有的。我们的观念、思想中就有很多这样的东西,我们感觉不到他们的存在,被束缚而不自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帮我们认识到他们的存在。

心理基础读书笔记6

人生的悲剧本身并不一定会导致心理问题,它之所以最后令我们陷入困境,是因为我们想否认自己人生的悲剧性。

对别人战战兢兢,特别想赢得别人的认可,结果赢得的是冷落和嘲讽。后来,她不再关注别人,不再渴求别人的认可,只是“为自己跳舞”,但人们反而走过来,和她一起跳舞。

当你抵触悲伤时,你的心也就远离了你悲惨的人生真相。不过,这只是远离,并不是消失。悲惨的人生真相永远不会因为我们做一些主观努力,就从我们的世界中消失,并不再对我们的心灵发挥消极的影响。

悲伤的过程,是告别不幸的过去的必经之路。

悲剧性是我们心灵的养料。你拒绝悲伤,也拒绝直面自己悲惨的人生真相。你巨大的心理能量都花在了否认真相、与真相较劲上。随着心灵之墙的一一倒塌,你坦然接受了悲惨的人生真相,你不再去否认,也不再去和这注定不可能改变的事实较劲。当你做到这一点时,你的心理能量就获得了解放,它们以前被你投注到外界的人和物上。但现在,这能量回到了你自己身上……。

悲伤,是完结的力量!悲伤所完结的,是人生悲惨的人生真相。当然,这真相永远不会消失,但经由悲伤之路,我们的心灵从这真相中的悲剧中获得了解放。甚至,这真相的悲剧性还会成为我们心灵的养料,促进我们成长。而复生”就是解决“悲伤后遗症”的力量。所有的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有这种力量。任何情绪、感受和体验都是天然产生,它们都在告诉我们一些信息,在指引我们走向好的成长之路。

悲伤把你的注意力从积极的生活中转移开,聚焦于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情。当你损失惨重或处于极度悲痛的时候,你会想到对你最重要的人,而不是个人的成功,是人生的深层规划,而不是令人精力涣散的小玩意以及娱乐项目。

相信许多人有这种体验:一场大病、一场灾难或一场意外的亡,改变了我们的人生态度,使得我们明白什么是人生中真正重要的。这也是悲惨的人生真相必将带给我们的馈赠。

一系列的人生悲剧,既可以令一个人变成祥林嫂,只是喋喋不休地向别人重复诉说自己的苦难,以赢取别人的同情,也可以令一个人变成贝多芬,紧紧扼住命运的咽喉,唱响自己生命的最强音。

不过,我们也需警惕另一种倾向:命运的强迫性重复。

譬如Z,那次悲伤令她形成了“置之地而后生”的人生哲学。结果,生活一旦平静下来,她就会觉得,自己需要重新一次“置于地”,她深信那会极大地激发她的生命能量。

愤怒,给予你力量和动力,让你生命的每一分钟都具有创意,每一分钟都能表现出你自己的风采。没有愤怒,你就会在不适当的地方屈服,就会手足无措。

——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

我们惧怕愤怒,因愤怒看上去易伤害关系,让我们与别人疏远。但愤怒是必须的。

因为,我们既需要亲密关系,也需要保持独立空间,从而保持住自己的个性和判断力。愤怒,是保护独立空间的最有力武器,甚至是唯一的武器。

假若你接受自己的愤怒,那么,当有人试图与你建立坏的关系时,无论他的借口多漂亮,他都难以得逞,因为愤怒告诉你,他这样做不对。

你的愤怒释放后,会令他知难而退,而你则捍卫了自己的空间。这样,通过愤怒,你拒绝了一次坏的关系,或者拒绝了一个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

由此,美国心理学家托马斯·摩尔在其著作《灵魂的黑夜》中说:“当人们清楚明白地表达出愤怒的情感时,它就能为一个人和一种关系做出很大贡献;但是当愤怒被遮掩隐藏起来时,它的影响则正好相反。”

与关系有好坏之分一样,愤怒也有好的愤怒和坏的愤怒。好的愤怒,直接捍卫了你的个人空间,并最终阻止了一个好的关系向坏的方向发展。坏的愤怒则做不到这一点。

“一些愤怒之所以成为坏的愤怒,正是因为我们一开始压抑了自己的愤怒。”

愤怒强的人,力量就强,这是因为愤怒既是保护自己的力量,也是激发自己争取和战斗的力量。”

好的愤怒,针对的必须是导致你愤怒的那个人。你对这个人愤怒,你才能捍卫自己的空间,并且愤怒的表达才会有效果。如果这个人惹了你,你不敢对他愤怒,你跑去把愤怒发泄到其他人身上。那么,你发泄得再厉害都没用,因为对象选错了,那样愤怒就没有任何意义。”他解释说。

愤怒,是对入侵的直接反应,并且,重要的不是要宣泄愤怒,而首先是理解自己的愤怒。因为和其他所有的情绪一样,愤怒首先是一个信号,它告诉你有人过分地侵入了你的空间,过分地控制了你。如果你感受到了愤怒并理解了愤怒传来的这个信号,那么你就会明白,侵入你空间的那个人,无论其理由是多么美好,你都应当捍卫自己。

最常见的入侵恰恰来自最亲密的人,如父母、配偶、亲友和同事。关系越亲密,入侵者越容易打出冠冕堂皇的借口,如“我爱你,所以才这样做”。这种借口很容易迷惑我们的理智,让我们陷入迷茫,开始相信他们的确是为了自己好才这么做。毕竟,理智很容易被欺骗。

但是,情绪决不会被欺骗。第一时间产生的情绪,都是基于真相的最直接反应。愤怒也是如此,假若你能全然地接受第一时间产生的愤怒,那么你永远不会被欺骗,不管多么聪明的入侵者都不会得逞。或许,你不得不暂时接受一些强势人物的入侵,但你清楚地知道,这不是爱,这不是为了你好,这是入侵,这是不对的。

我们付出的时候,就会觉得有权利,我们接受的时候,就会感到有义务。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四】

经过本次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学习,让我了解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义以及它的重要性,现谈谈自我本次学习的心得体会: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关键是教师,教师要尊重学生。

不可有私心讲究诚信,要创设和谐、宜人的教育教学物质环境,给孩子一片空气,让他们自由呼吸;给孩子一块绿地,让他们栽花种草;给孩子一片绘画壁,让孩子自由描绘;给孩子一片饲养园地,让他们感受动物的可爱。顺孩子之天性,让他们欢乐的成长。创设优美、安全、舒适的物质环境。

整洁优美的物质环境唤起了大学生对生活的热爱,陶冶了大学生情操,充实了大学生生活,激发了大学生的求知欲,培养了大学生的探索精神与生活情趣。

要创设民主、和谐的教育教学精神环境,平等相待学生在人际交往中,真诚是最重要的,要做到能理解别人,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

作为教师,在学生面前必须表现一个真实的自我,用真诚的爱去对待每位学生,才能使学生感到真实、可信师生心理交融的基础是感性的交情,也是爱的投入。教师应重视那些存在各种缺点的学生,多关心有心理障碍的学生。因为这些学生常常由于这样或那样的原因,心理上受到压抑,失去平衡,性格比较孤僻,心理也比较脆弱。当学生遇到不顺心的事时,就会产生不良情绪,并对学习和生活造成必须的影响。

如何让这种消极的影响降到最大?我认为教师应深入了解学生,善于与学生沟通,进行谈心、交流,进而开导学生,倾听学生的内心境感,感知学生的内心世界,以教师真诚的爱去关心、呵护每个学生,让学生的心灵得以寄托,让学生的情感得到倾诉,精神得到依靠。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应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帮忙学生,使学生幼大的心灵得到鼓舞,让学生相信自我必须能行,逐步养成良好的心理品质。

总之,加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当前学校教育改革在新形势下的新视角,它注重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发展,虽然,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有很多,但我个人认为,事实也证明了,当学生需要关心、帮忙时,教师仅有对学生倾注真情的爱,才能更好地塑造、净化学生的心灵,才能让学生更好地去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学生仅有在教师“真爱”的陶冶下,才能更进取地投入到学习中,这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不可缺的方法与手段。

考试后的心理变化800字作文【五】

一、行为心理学是打开学生心门的钥匙

什么是心理学?心理学在英文中psychololoy,意思是讲述关于灵魂的科学。

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及其发展规律的学科,既研究人类行为和心理活动的科学。其中我最欣赏的是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他也是社会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马斯洛认为人的需求包括五种: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会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的需要。这五个层次要按照次序实现,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在这个过程中人的动机更是不可忽视的。那么动机的种类包括内在的动机和外在动机。如学生为了获得知识努力读书时内在动机。外在动机是教师和家长的.好评等。

那么行为心理学在教育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呢?

1、指导学生养成良好的习惯

2、帮助教师更好地了解学生

3、认清学生动机,保护学生心理

二、内心感觉影响外在行为

1、喜怒哀乐影响我们的行动;2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塑造态度;3、喜欢让我们产生兴趣

三、行之有效的行为心理效应

1、延迟满足  好处:让学生学会等待、学会分享、学会抗挫

2、酝酿效应又称直觉思维,指的是反复探索一个问题的解决而毫无结果时把问题搁置,过一段时间会找到解决办法。

3、淬火效应既冷却效应,类似挫折教育可以使思考更周全,办法更稳妥。

4、内酬心理告诉我们人要适当地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这样人会格外快乐,精神状态就会有极大的提高。适当的奖励把物质和精神奖励结合,后者为主,前者为辅不可过滥。

5、热情效应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

6、情绪正念:情绪需要管理,正念让人身心愉快。如何让学生运用呢?学会体察自己的情绪;能适当表达自己的情绪;学会纾解情绪。

四、异常行为背后的行为心理

1、表征性启发又称代表性其启发,是指人们根据当前信息或事件与其认为的典型信息或事件的相似程度进行判断。所以在教学时候应注意突破经验思维;抛弃以貌取人;预防情感定式。

2、心理定式

3、拖延心理

4、利己偏差

5、信念固着

6、超限效应

7、钟摆效应提醒我们在社会中,大多数数学生的思维与行为都是处于一种相对摇摆不定的状态。

五、行为心理让我们读懂学生

作为教师要想真正教育好学生必须要限挖掘学生的内心,只有抓住他们的真实思想,才能够对症下药,进而药到病除。

1、渴望尊重是孩子的内心需求。所以教师应该关爱学生,欣赏学生,包容学生。

2、渴望融入集体。针对孩子这种心理教师应该注意:培养学生的集体意识;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帮学生找回自信。

3、好奇心理

4、模仿心理

5、竞争心理的应对措施:树立竞争观念;为学生创造竞争的机会;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竞争对象。

6、矛盾心理

行为心理学告诉我们,要深入地洞察一个人的内心,可以从行为的角度去研判分析,因为我们的行为就是我们内心的反映,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想法。这是由人的行为与外界刺激之间建立的规律反应所决定的。通过认真学习这本书,深觉受益良多,争取在今后工作中活学活用,做一个真正能读懂学生的好老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