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600字中学作文(以孝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

孝600字中学作文(以孝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2-11-25 13:10:22
孝600字中学作文(以孝为话题的优秀作文600字)

孝600字中学作文【一】

每一个人心里也许都曾立下誓言:我一定要孝顺父母,让他们过上好日子,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的。但是,我们只能的做到了吗?

“24孝”大家应该都听说过,内容打给是:“节假日经常与父母共度,亲自给父母做饭,每周给父母打一个电话,教父母学会上

《陈情表》的李密就是一个典型的孝子。晋武帝多次征召,他因祖母刘氏年老多病,无人牵养,于是上书陈情,辞不赴命,在刘氏久病床榻之时,毅然谢绝了晋武帝的征召而侍奉床前,未曾废离。孝顺父母谈不上轰轰烈烈,很多时候在子女眼中根本就无关紧要的细节,在父母心里却可以掀起惊天波澜。所有题哪怕是帮妈妈做做家务,为爸爸泡一杯茶,他们都会感到莫大的欣慰。一声问候,一会交谈,一次出游……只要我们有心,和父母在一起的每时每处,都可以表现出我们的爱。

孝是本能,是良心,是美德。尊老、敬老、爱老是每一个公民的职责与义务,孝敬自己的父母更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们应该继承并把它发扬光大。

孝600字中学作文【二】

古往今来,孝都是人们所追求,奉行的美好品德。

在中国古代,对孝尤为严格,若丧父,应守孝三年,丧母,守孝一年。

期间不能做官,应考,嫁娶。

因此,留传下来了二十四孝的故事。

其中有一个哭竹生笋的故事,讲道,一个叫做孟宗的人,年少的时候父亲就早早去世,只有年老体衰的母亲和他相依为命。

一日母亲深感不适,经过求医问药,得知用新鲜的竹笋做汤就可以医好母亲。

因为正值凛凛寒冬,根本就没有鲜笋,小孟宗非常希望母亲的身体好起来,可是又无计可施。

担心忧愁中小孟宗独自一人跑到竹林,扶竹而哭。

他的哭声打动了身边的竹子,于是奇迹发生了,只听呼的一声,地上就瞬间长出了许多的嫩笋。

小孟宗看到时心里特别的高兴,他小心的摘取了竹笋,欢欢喜喜的回到了家里。

回到家之后,马上用竹笋为母亲熬好了笋汤。

母亲喝了笋汤之后身体果然大有好转。

而孟宗后来也大有作为。

这个故事到可以接受,因孝顺而感动天地,使竹笋生长。

但埋儿奉母的故事,却让我无法接受。

郭巨原本家道殷实。

父亲后,他把家产分作两份,给了两个弟弟,自己独取母亲供养,对母极孝。

后家境贫困,妻子生一男孩,郭巨担心,养这个孩子会影响供养母亲,遂和妻子商议:不如埋掉儿子,节省些粮食供养母亲。

挖坑时,在地下忽见一坛黄金,上面写:“天赐孝子郭巨,官不得取,民不得夺。

”夫妻得到黄金,回家孝敬母亲,并得以兼养孩子。

因为一个生命而要舍弃另外一个生命,这难道是孝吗?古时的孝有一些过激了。

而反观现代,人们悲哀的`通过法律去规定亲情,那里知道法律只能规定财产,不能规定亲情,与古时相比是走了另一个极端了。

经常有一些情感节目,无非讲兄弟阋墙,母子相争的事,令人无比唏嘘与感慨。

在外国,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更像是朋友,子女可以直呼父母的姓名。

像大仲马与小仲马,他们是父子更是文学界的竞争对手。

大仲马经常以他独特的方式表达对儿子的关爱。

小仲马也以自身出色的文学作品来回报父亲的期望。

百善孝为先,而孝,不是郭巨埋儿,不是法律规定,不是不管不问,而是子女对于父母源自真心的敬奉与爱的表现。

孝600字中学作文【三】

百善孝为先。孝是什么?是儿女奉养父母,顺从父母的意志。每一个人都心存孝敬,可又有多少人尽了自己的孝心呢?

其实做有孝心的儿女并不难,只看你有没有这份孝心。也许是一件华丽的皮草,也许是一件普通的外衣;也许是一桌丰盛的酒席,也许是一桌家常便饭;也许是一栋豪宅,也许是一间平房。可它们在孝心的天秤上是等值的。古时候无论是人主、人臣、还是士民,都是很有孝心的。《孝行览?孝行》中说:“务本莫贵于孝。人主孝,则名章荣,下服听,天下誉。人臣孝,则事君忠,处官廉,临难。士民孝,则耕耘疾,守战固,不罢北。夫孝,三皇五帝之本务,而万事之纪也。”是啊,确定做人的根本,没有比孝道更重要的了。

父母含辛茹苦养育子女,子女长大成人,为事业拼搏,为名利奋斗,功成名就,衣锦还乡时,面对的却是父母的.一方坟墓。这人间悲剧不知何能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请不要等到功成名就时再尽孝心,就从身边的小事做起,尽你一份孝心吧!作为学生的我们,应该怎样孝顺父母呢?我们不仅要努力学习,用最好的成绩回报他们,还要听从他们的教诲,更要学会关心他们,就像他们关心我们一样。开门时的一句问候,疲惫时的一杯白水,冲突时的一次退让就会让父母心满意足。

不要忘记时间的流逝,不要忘记生命的不堪一击,更不要忘记父母的养育之恩。抓紧时间吧,抓紧你每一刻可以尽孝的时间吧,时间是不会等待你的。

孝600字中学作文【四】

有一则漫画讲述了这样的一个小故事:一个小男孩拿着一杯水“孝顺的”递给他爸爸,可是当他爸爸想再要一杯水的时候,小男孩却理直气壮的说:“作业上并没有写这一项,我为什么要做呢?”

看完这个故事,你有什么感想?是不是跟我一样对小男孩的行为感到气愤不已,感到小男孩忤逆不孝。可是这幅漫画却反映出时下中国社会教育孩子的一种可悲的现象。如今社会很多家庭大部分是独生子女,一个孩子,全家上下轮番像伺候得像“公主、少爷”一样,捧在手里怕碎了,含在嘴里怕化了。为了孩子的学习,一切都让路。孩子们每天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日子,仿佛只要学习好,就衣食无忧了。所以,孩子们对父母感恩的心渐渐的磨灭了,不仅会养成“一不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就会大哭大闹”的习惯,长大后,很可能还会不孝顺父母。

20xx年2月14日,北大学生吴谢宇在福州一所中学教职工宿舍,将母亲残忍害,将尸体用塑料布严密包裹,并层层塞入活性炭除臭,他伪造母亲辞职信,还用母亲手机编造理由,向亲戚们借款144万元,之后逃之夭夭。谁都没想到,这个看似完美的北大学霸,竟然干出亲手害母亲的事情。

古代也有不孝的事情,古代有个徐姓,兄弟两个人,住的相距才十余里路而已,他的母亲每五天兄弟轮一次,但是哥哥比较贫穷,弟弟稍微宽裕一点。结果这次哥哥奉养母亲还剩两天,实在没有粮食了,只好让母亲先去弟弟那。结果母亲到了小儿子家,那个小儿子连门都不开。母亲只好流着泪走了。才走没多久,突然雷电交加,就劈进他们家里去了,结果妻子在门附近,丈夫在厅堂。

这两个故事告诉我们:不孝父母,不仅自己会事业下滑,还会家庭不和睦,而且还会出现许多因果报应。

但是还有许多孝顺事件,汉朝时期,孝子黄香的母亲早逝,他知书达理,在炎热的夏天,他用扇子扇凉席子让父亲睡。冬天则先钻进被窝温热被子让父亲睡。

有个人曾经说过一句话:“生命应是一杯渐渐变淡的酒,但孝心却是一叶永远不沉的舟。”愿所有的儿女们对自己的父母永怀孝心!

孝600字中学作文【五】

历史上天子有谏诤之臣七人,即使不行正道,但是还不会失去天下。这就是因为谏诤之臣在起作用,而且还不是一两个臣子,是一个谏诤的团队在集体起作用。诸侯有谏诤之臣五人。有了这些谏臣,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诸侯国。诸侯之下的`大夫,需要有谏诤之臣三人,即使不行正道,还是不会失去他的家。即使是无道者,因为有了争臣,就可以挽救“失天下”、“亡家国”的悲惨命运。这可以看到谏诤所具有的重大意义与价值!士有谏诤的朋友,那么自身就不会离开美好的声誉。父有劝谏的儿子,那么自身就不会陷入不义之中。

面对不合道义的,那么儿子不可以不向父亲劝谏,臣子不可以不向君主劝谏。如果“不争”,那就不是孝子,不是忠臣。面对不道义的,就要劝谏;听从父亲之命令的,又哪里能算是孝呢?

《论语·里仁》有云:“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就是说对父母不同的意见,可以婉转地批评,不要闹翻了,还是恭敬地操劳,不怨恨。这也是一种进谏的智慧。

孔子不是一个方而不圆的“圣人”,而是一个能方能圆的“圣之时者”。孔子说过:“当仁不让于师。”(《论语·卫灵公》)虽然“师道尊严”,但是他庄严地宣称,面对着仁,就是对老师也不必谦让。这就是孔子的辩证“师道”观。同样虽然要谨守孝敬孝顺,但是“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这是孔子的辩证的“孝道”观。同时在采用怎样的谏诤方法上,孔子也教人须灵性十足。

孝,不是盲目地“愚孝”,是有“义”、“不义”的问题在的,有“是”与“非”的原则在。孔子还告诉人们,历史的经验是:对当权者的谏诤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越往高层越是需要众多的人来进谏,这是一种必需的监督机制。当权者可能会“无道”,但对于一个天下、国家来说,那还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没有“谏诤之臣”。谏诤之臣的重大价值,在于可以挽救“无道”当权者的将要被倾覆、失去的“其天下”、“其国”、“其家”。再降层而言之,有争友,则使士“身不离于令名”。有争子,则使父“身不陷于不义”。在臣、在子这一方,固然要“当不义则争之”;而在当权者这一方,如天子、诸侯、卿大夫,也要接受谏诤,认识到谏诤的重要意义与价值,这是关系到天下、诸侯国、卿大夫之家的存亡大问题。

孔子这里是“执古御今”,我们现代人何尝不可以也来一番“执古御今”的借鉴?

孝600字中学作文【六】

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君叫臣,臣不得不,可以说是忠吗?人们误解太深了。孝,不是盲目地“愚孝”,是有是与非的原则的。

曾子曰:“若夫慈爱、恭敬、安亲、扬名,则闻命矣。敢问子从父之令,可谓孝乎?”

子曰:“是何言与?是何言与!昔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故当不义,则子不可以不争于父,臣不可以不争于君。故当不义则争之,从父之令,又焉得为孝乎?”

儿子听从父亲的命令,可以说是孝吗?

人们误解太深了。在孔子看来,“父之令”,是不能笼统地一概而论的。其中或善或恶,或对或错,或道义或不道义,均要分而析之,区而别之,不可笼统对待,不可盲目听从。因此孔子感慨系之,觉得曾子疑之深、惑之大,而为之再作解惑。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