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我的梦想100字简短作文)

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我的梦想100字简短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12 20:00:15
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我的梦想100字简短作文)

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一】

什么是距离?一个点到另一个点的单位长度就是距离。那什么是最遥远的距离,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的永远分别。也有人说最遥远的距离是我,就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的心思。

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的永远分别……生与,是一个世界到另一个世界那么远,而生就像是地上的世界,就是天上的世界。你永远不会知道天上都发生了什么,也永远不会知道距离是多少。

丁字路口的小狗经历过的应该是少数人也经历过的,小狗的妈妈躺在地上。鲜红的液在它周围流淌着,此时的他已经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陪伴在他的孩子身边了。也不能再跟随着他的主人去散步了。小狗在无助地望向他的妈妈。时不时的在妈妈身上蹭一蹭。终于他的眼泪流了下来,心疼的舔着妈妈的脸。像是在说\"妈妈你快起来。\"就这样,他的妈妈离他远去了,去了天上的那个世界,小狗使出全身力量把妈妈拉到路边。依偎在狗妈妈的身边,他还在享受着最后一点温度。

生与的世界是截然不同的,距离也是最遥远的,因为便是离开了这个充满活力和生命的世界,去了另一个黑的世界,那里永远都没有五彩缤纷的活力,有的只是黑白两色。

最遥远的距离是生与的永远分别,生命距离黑白世界很远。当我们想念那些人或物时。只能通过剪留下的照片来怀念他们。他们离这个具有生命的世界是有多么的远啊?而这两个世界的距离是说不完的单位长度。

遥远的距离由很多,不吃,但是只有生和的永远分别才是最遥远的……

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二】

我们的生活中,有一种叫距离的东西。距离能够让你获得,距离能够让你失去。

于是乎,想起人谈论朋友之间的距离:某人与多年未见的朋友相遇,当年称兄道弟,再见却无话可说;某人又抱怨如何与朋友掏心相告,而对方却以事相欺,多么令人愤怒伤心云云……朋友之间的距离,近了远了,而不同的人也会所以得了失了。有的人无所谓距离,而有朋友终生相伴;有的人哪怕日日相依,仍难逃脱失去。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命运不同吗?其缪也!依余之见,朋友之间,无关乎空间上近甚远乎,而应在于彼此心与心达到“距离”。

有人对待朋友,无事不相告。其本心固然好,其实呢?过度信任意味着谎言就是背叛,哪怕是一个善意的谎言。常言道:爱对方,就要给对方一点空间。爱人尚且如此,况于友人乎?于是,相互之间太过亲近不见得是好的。同样,相距太远也不见得是坏的。犹记李杜之交,相见恨晚,分离多年后,亦有相惜之作。由此可见,朋友之间,时空的距离永远不是决定因素。

那么,何为朋友之间的“距离”呢?答曰:心之间的距离近了,才是“距离”到了。

拉近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便是要使友谊纯净,做到远而不疏,近而不腻。庄子曰:“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纵使若清水般的君子之交,也能化为甘露滋润心田,在激流中相互鼓励,在逆境中相互扶持,最后共享胜利之喜悦。我们向来唾弃这种朋友:没事不搭理,来信寒暄几句,问“哥们可借兄弟一些钱财?”或“能否帮小弟一个小忙?”小人之交难长久。忆往昔助明英宗复位“远乡团”四人,当初联手称兄道弟,最终窝里相斗,支离破碎;而李贤于谦之交,纵政见不合,犹且长存。当我们与朋友为友谊上好道德的保险,以君子之道相待,心间距离便拉近了很多。

即使空间并不是决定性因素,它仍能或多或少影响到心之间的距离。我们不能够任友谊的花朵在时间的暴晒下消弱,也不可让亲近的波涛淹没了它。但当远时,如李白云: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当如一棵树站在高处眺望远方的友人,时不时托清风送去一片树叶的祝福,虽相距远甚,而似比邻。一通电话,一封书信,也可让友谊的花朵常开不谢;而亲近时,给双方一点空间,默默陪你快乐,陪你忧伤,给对方一块得以乘凉的树荫,别让他在自己炽热的友谊下炎热难耐。

不过即便是这样,我们也很难保证朋友之间不会因思想的距离而分崩离析。这时,我们是否理应给予包容、理解、素心相待?遥想当年,当山涛屈附于司马氏,嵇康作《与山巨源绝交书》与赠。他看似割断了友谊的琴弦,不过实际呢?他解脱了他自己与朋友,使自己不必受官场扰,使朋友不必尴尬于相劝出仕。最后的友谊,恰如临刑前的《广陵散》,美妙而不复。我与你彼此不相迁就也不必勉强,素心相待。但你若坠入谷底,我便甘愿为你兜底,待你如素。

我们的友谊不能长存,但我愿两人皆无遗憾,在这时,我们是因思想距离失去了友谊,不过得到的却是永世不灭的回忆。这段回忆里,你我没有距离。

朋友,是除亲人外陪伴自己走完一生的人,我们能够从他们那得到很多:有欢笑,有泪水,有协助,有支持。维系长久而难忘的友谊,需要我们把握好之间的距离。愿天下友谊终不散。

我与梦想的距离作文100字【三】

\"我们在黑暗中并肩而行,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无法知道是否在走向同一个圣地,因为我们无法向别人甚至向自己说清心中的圣地究竟是怎样的。然而,同样的朝圣热情使我们相信,也许存在着同一个圣地。作为有灵魂的存在物,人的伟大和悲壮尽在于此了。\"

只读过周国平的一本书,叫做《何来何往》。在此之前,在豆瓣上看过一些关于《灵魂只能独行》零星的书评和笔记。当时对这样的一句话印象很深:黑暗之中我们并肩行走,彼此独立,又彼此相依。无惧无惊,无怨无悔,走在各自的朝圣路上。后来在读《何来何往》的过程中发现了和这句话意义很相近的一段话(即第一段引用的话)。而且前几天去图书馆随便翻了他的几本书,发现书与书间有相当部分是雷同的。但如果把他仅作为一个哲学家来看的话,周老师在把文学方面已经很成功了。他已经尽可能的把哲学用直白的、比较文艺化的、适合大众阅读的语言表达出来,让人读起来少了很多枯燥与晦涩。我想对于大多数想通过阅读几本哲学方面的作品来增加一些人生厚度的人来说,他们会选择《灵魂只能独行》而不是《作为意欲和表象的世界》或者《存在与虚无》。

他还有一本叫做《各自的朝圣路》的书。我一直觉得这个题目和《灵魂只能独行》有些什么联系。

在一些个辗转反侧的夜里,这两个关于灵魂和道路的命题一次次的出现在我的脑海里,让我难以入眠。尽管答案已存在于题目表面:要独立的、自顾自的、带着孤独去寻找那条只存在于内心深处的神圣道路,才能得到自己梦想的东西。我相信许多人都有能力独自摸索出这个浅显的道理,尤其是那些已经找到那条通向实现梦想大道上的人。

可是现实生活中,如果你去做一个关于梦想的抽样调查的话,我想有相当一部分人是处在迷茫中的,即不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更别提为梦想而奋斗了。他们只是和许多人走在同一条大家都不知道通往哪的宽敞的路上。因为有许多人,假使前方有危险而不幸自己也遭遇了不测,看到别人同样凄惨的命运会给他们带来许多安慰,许多哲人都说过这样相似的话:缓解痛苦的最好办法就是想着那些受着同样痛苦的人。还有一部分人隐约知道该走向哪条路,却不敢轻易去尝试。因为每一条路看起来都异常崎岖和漫长,人们必须为自己的草率和冲动付出代价,所以他们也处于彷徨和痛苦中,而且甚于前一种人。就好像那首诗说的: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就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却不知道我爱你。有少部分人是已经独行在路上了的,这条路或许不是他们自己试探出来的,他们中有些人也许还不知道自己有多幸福,但他们最终会知道的。他们终有一天会懂得感恩,感谢上苍,感谢父母,感谢把他们引入这一道路上的一切。

我认为要让灵魂独自走上这条朝圣路需要相当的运气,也可以将其称为天意。幸运的人很快就会发现那条对于自己来说正确的路,运气差点的就只能一边鼓舞自己尽人事,听天命一边继续尝试了。但如果从唯物主义的角度来看,起至关重要作用的应该是他们孩童时期的引导者,尤其是父母。对于对这个尘世还一无所知的孩子,父母是最好的引路人,一个明智成功的父母也许会首先考虑遗传因素,然后将其与孩子的性格特点相结合,再给孩子指出一条比较接近理想的道路,让他们少了许多或许不必要的尝试,从而缩短了实现理想的时间。然而拥有这样的父母归根结底也是好运气的一种。

人生短暂,白衣苍狗,有些人终其一生都会在内心的挣扎和痛苦的抉择的纠缠中度过。但这种人是值得尊敬的,他们就好像直面惨淡人生的勇士,哪怕最终得不到俗世的认可。

许多年来,也曾试探着走过几条路,但都浅尝辄止,最终无功而返。许多年后,每当想起那些最宝贵的童年时光,我都会问自己,如果当时坚持下来了,那现在的我会是什么样子?但那只是如果,但人生没有如果。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慢慢的,我发现我开始疲于尝试,或许是累了,或许是到了这样一个注定会茫然的年龄。我觉得我的周围除了一片迷茫什么也看不见,我觉得我失去了一切,我觉得我彻彻底底的迷路了。虽然一直牢记着这样的话:当你一无所有的时候,就是你开始得到的时候。虽然也看见别人这样写到过:你不会找到路,直到你迷路的那一天。

式微、式微,胡不归?可是我连回去的\'路都记不得了。此时的我已深陷堕落的泥潭,在痛苦迷茫之间苦苦挣扎,dota成了我的麻醉剂,让我还可以沉醉在为自己编织的谎言里,妄想着有一天能将dota作为自己的职业。尽管我深知这种可能性微乎其微。

有些爱好不能称之为爱好,这一点直至今日我才渐渐懂得。一眼能看到终点的路我们不要去走,明知是徒劳无功的事不要去做。大二寒假在没日没夜苦练dota的休息间隙,我完整的读完了一本《心经述议笔录》。在开学的前一晚我鬼使神差的在qq上发了个状态:再见,dota。于是直到今天我没再打过一次dota,这是近几年来我觉得挺神奇的一件事。但是那段有dota陪伴的日子,却是一段幸福与痛苦交织的复杂时光。记得那时我会赋予其中每一个人物特殊的意义,让他们栩栩如生的存在于我的脑海里,我甚至一度爱它如恋人。时至今日,我也时常会想起它,想那些静静躺在文件夹里的replay记录我一次次的辉煌,想念我最喜欢的奈门摩尔。

从《心经》开始逐渐重拾读书的爱好。心里的那份负罪感和躁动也随之慢慢的平息下来。但四周还是一片雾茫茫,迷茫依旧没有散去。佛法接触了一些,但除了让我平静下来,并没有为我拨开迷雾。在旅行早已成为陈词滥调的今天,我开始偶尔出去走走,因为觉得这20年来自己实在太闭塞了。不奢求也不相信什么间隔年,我只是想走走。

但是脚永远不能代替心灵走路,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大半个中国走过,依旧分不清方向,但是心态里乐观的成分却增添了不少,这让我有继续尝试的勇气。

虽然同意一些关于悲观论的一些宗教或是哲学观点。对叔本华的人生是由痛苦和无聊组成的理论深表赞同,也对佛陀的教诲诸漏皆苦深信不疑。但是对于资质平庸的我们来说,当乐观来袭时,还是会不自主的嘴角上扬,内心洒满阳光。

带着久违的笑容,再一次开始在迷雾中探索。在偶尔夜不能寐的日子,默念一段揭,尽量让自己沉静下来,以更好的姿态迎接第二天的朝阳。

不懂耶稣,却也祈祷。不拜佛祖,但也读经。不信真主,仍有颗朝圣的心。

前方的路依然影影绰绰,但维以不永伤的日子却已经一去不返。生而为人,何尝不是一种幸福。既然前世那么虚无,来生又那么缥缈,那就紧紧抓住当下的每一天吧。

灵魂只能独行在各自的朝圣路上,或许每个人的解脱之道都存在于内心最深处,耐心的等待着最终被发现的一天。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