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

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06 04:37:46
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

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一】

师恩如歌,伴随着我的成长。

如今,我已年届不惑,站在讲台上,看着一双双或聪敏或纯真的眼睛,听着一声声或响亮或羞涩的问候,我不由自主会想起我的恩师——袁凤春老师。

袁老师只教了我一年级,算是我的启蒙老师了。她和我是一个村的,印象中她好像刚结婚,还没有孩子,皮肤很白,短短的头发,至于什么模样,我却忘记了。只记得她似乎总含着笑,像一朵温柔的莲花。

70年代实行的还是单休日,那时我最不理解的就是为什么要有一个星期天,这一天的不到校,着实给了我巨大的煎熬。百无聊赖中最好的游戏就是到袁老师家门口跳一会儿皮筋,或者踢一会儿毽子,甚至于什么都不做,就傻傻地坐在袁老师家门外的横梁上,看袁老师出出进进也是好的。每个上学的早上是最让人兴奋的一件事。棉裤是不必让姥姥在灶台下烘烤了,不用催,保管起得比兔子还快。胡乱扒拉几口红薯黄面粥,搬着小板凳就来到袁老师家,喊她一起去上学。有时去得早,袁老师还没吃完饭,我们早到的小伙伴便会在外面耐心地等待。袁老师也常邀我们一起吃,我们很羞涩地摇摇头,蹲在地上,你看看我,我看看你,谁也不说话,但内心没来由地充满了欢喜。吃完饭,袁老师会给我们解开头发,重新梳理一下那扎得歪七扭八的小辫子,然后一大堆人就浩浩荡荡地开往学校了。

袁老师讲课是否精彩至今我已没有丝毫印象,但对她用鼓励的方法来“哄”我们的场景却记忆犹新。课堂上听写全对是要在全班反复表扬的,字写得好看就更了不得,那是要打了鲜红的“100分”,然后再贴在教室的墙面上的。最盼望的是她带领着我们十几个小孩子放学回家,总是遇见熟识的人,总是一路报喜。“小三不错,今天能数到100了!”“小红的字是全班最棒的!”“小亮今天爬黑板全写对了!”“小黑当上小组长了!”也不知道为什么袁老师总能找到我们那么多优点,反正她遇到我们的'家长总要大大地表扬一番。因为袁老师的一句句表扬,我们别提多开心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总处在高度兴奋状态。记忆中在课堂上我是不能小声讲话的,因为总是害怕谁回答问题时响亮的声音会超过我,夺走了袁老师对我的表扬;而举手也从来不会把肘放在桌子上,高高地举起手就已经是相当文雅了,后面的男生通常是红着脸,梗着脖子,踩在凳子上拼命举手的;朗读课文尤甚,齐刷刷嘹亮的朗读都能把房顶掀翻,我想,假若有外人到我们教室参观,看到我们一双双玻璃球儿似的圆溜溜的眼睛盯着课文,读的那么带劲儿,一定会吓一跳吧!这种热沸腾的场面刻在我脑海中至今已三十余年,想起来就觉得仿佛还在昨天。

袁老师对学生的耐心超乎寻常,这是我后来才品出来的。记得我们班有一个叫李代明的学生,脑子很笨,每次都是倒数第一,但他却很少因为笨而挨批评。有一次袁老师有事,临时请邻村的一个刘老师带我们半天课。那天上午学得是“禾”字并组词。刘老师在上面读:“禾,禾苗的禾。”然后我们一起跟读。可李代明脑子慢,不转弯,无论老师怎么教,他都不会。后来老师单独教他自己:““禾,禾苗的禾。”他倒是没停顿,却读成了:“禾,禾苗的苗。”老师连教无数遍,他也连读无数遍,最终也没有读成“禾苗的禾”。气得刘老师一摔教鞭:“你,你这个王代明,真教不了你!”李代明说成了王代明,乐得我们捧着肚子大笑,教室里闹翻了天。下午袁老师到校,我们都抢着说李代明的故事,袁老师一听也乐得直不起腰来,叫来李代明,反复组词,总算讲明白了。

最可笑的要数李代明做加法数学题。非常简单的“1+2=3”,他非得算成是“1+2=12”,你让他扳指头算,那结果肯定是3,可是一到数学本上列算式,就百分之百是12了。袁老师用扳指头、数棒法、分堆法一一教授,可效果为零。小孩子如若鄙视起一个人,那就会像刀子一样锋利。李代明的爷爷外号是叫“法加”的(至于为什么叫“法加”,现在无从考究,也许应该是“发家”吧),课下我们把李代明围在中间,一起冲着他大喊:“法加不会做加法!法加不会做加法!”那个年代,爷爷的名字(尤其是外号)被人喊,是一种莫大的侮辱,更何况我们又在嘲笑他的笨!李代明哭着像发了疯一样,逮着谁咬谁。很快袁老师知道了这个消息,把李代明抱在怀里,快速而又严厉地扫了我们一眼,一句话也没说,我们就吓得噤声不语了。后来,李代明终究学会了加法,虽然比我们慢些,但一直到他弃学(家里穷,一年级没上完就辍学回家了),我们都觉得他是和我们一样快乐的孩子,袁老师在他的世界里必然是没有阴影的。

一年级的日子是多么快活呀!充满快乐的课堂总是笑声阵阵,做数学题会得到表扬,爬黑板总是你挤我搡,连值日扫地都充满了甜蜜。早晨的阳光总是那么明媚,一天的时光却短的没法形容,看着沉沉下落的夕阳,我的心里充满了沉甸甸的惆怅。袁老师是知道我们对她的依恋的。有一次放学时,袁老师对我说:“军杰,晚上到我家睡吧,给我做个伴。“我欣喜若狂,连连点头。吃过晚饭就要去找袁老师,结果小姨一把拉住我:“人家袁老师那么爱干净,你脚丫子脏脏的,还乱擤鼻涕,弄脏人家床咋办?”我一下子想到了自己每个早上总要把鼻涕抹在自家土墙上的样子,一下子泄了气。第二天袁老师问我为啥没去她家,我嗫嚅着说怕擤鼻涕,逗得袁老师一边摸着我的头一边大笑。还有一次我生病发高烧,袁老师来看我,,我哭着说:“我不能去上学了,老师你要等着我,不要开新课呀!“袁老师一听扑哧一声笑了,扭头对我妈说:“这孩子就是爱学习。”我妈接口说:“你没见那天,才叫傻呢!一个人躺在院子里的晾衣台上,跟了一样。你猜她在干啥?背书呢!”妈妈叹口气:“唉!这妮子,离开袁老师就活不了了!”

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我再也没有见过袁凤春老师。她也许没有想到,一年的经历,会给一个小姑娘带来一生难忘的回忆。现在每当我对学生失望,甚至发火时,就会不由自主想起当年的我,想起袁老师不经意间对我的影响,心中就不由得充满了宽容与温柔。

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二】

从小学三年级开始,我便渴望有一辆自行车。看到哥哥姐姐们在车上飒爽的英姿,心中便无比羡慕。在我的多次恳求下,我终于有了一辆属于自己的自行车,从那时起,我的生活便少不了它。

它有着一对羊角似的车头,即使再狭窄的地方也能灵活的转弯。车头上方有一个馒头似的铃铛,无论我走到哪里都时刻提醒着他人:“车来了,车来了,小心啦!”车头的前端是一对手刹,仿佛总是对我唠叨个不停:“前面有车,前面是红灯,有人跑过来了……”教导着我减速慢行。向后看便是三角形车架,它巧妙地运用了三角形的稳定性,使车身千摔不烂。圆滚滚的车轮,更让每一次的骑行都畅快淋漓,给人幸福的享受。

我的自行车车身全长约2米,高0。9米至1。2米,是由不锈钢打造而成。这种材料非常坚固耐用,即使饱经岁月沧桑,也只是象征性的蜕去一层颜色,却依然能驰骋于大街之上。车轮是由橡胶制成,既能减少摩擦对车轮的损害,又能使车子在崎岖不平的路上骑却仍能如履平地。这些都让自行车的维护简单方便,只需偶尔涂涂油,打打气,清洗清洗便够了。而不像小汽车,摩托车那样,要像对待“老爷”一样小心“伺候”。

我的自行车的骑行舒适无比还因为它有海绵式的坐垫,柔软而有质感的龙头,有弹簧的车轴,能调速的车轮,还有头盔,护额,护膝,护腕等安全设备,都使得我每次的骑行都是那样的享受,那样的令人难忘,那样的安全快乐。

自行车让我的日常生活变得方便迅捷、有滋有味。它像伴读小书童一样,每天陪伴我上学。以前上学放学时常花费我一个半小时,而自从有了它,一个往返也就半个小时,给我节省出更多的时间做作业和复习。它也像一枚奖章,每周末我都带着它出门装酷,来到空地飙车,单手骑,空手骑,漂移都为我赢来了一排羡慕的眼神。他更像一台快乐释放机,无论我是伤心,失落,孤单,亦或是生气,愤怒,迷茫,只要骑上去便能忘却烦恼,滋生幸福。

自行车——我的好朋友,生活中的其它可有可无,但无论何时都不能没有的,就是你。

忘不了我的恩师作文400字【三】

灰尘,一种在生活中惹人厌恶的渺小颗粒,却有着重大意义。

它本是悬浮在空气中的微粒。直径一般在万分之一到百分之一毫米之间,通常小于500微米,只有在高倍显微镜下才能见到其“庐山真面目”。人类可用肉眼看到的灰尘,通常是灰尘中的庞然大物,又或是成百上千万的灰尘颗粒聚成的群体。

古往今来,人们总是“时时勤拂试,勿使惹尘埃。”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地球上所有生物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灰尘。

没有灰尘,那些来自大自然所给予的美景,也将不复存在。如果大气中的灰尘消失,太阳光就得不到吸收、反射、散射和折射。如此一来,天空中的云层将不复存在。蓝天白云这一当今常见之景便会褪去。此外,云层中大量被水珠包裹的灰尘,经过阳光的一系列照射,还可产生彩虹日晕等美丽的自然景观。简而言之,没有灰尘的存在,世界上就不会有风雪雨露,也不会有霞晕霓虹,少了许多令人神往的画卷。若把大自然比作一幅图画,那么灰尘就是绘染它的色彩,没有了它,画卷也将黯然失色,变得单调。

灰尘还是吸湿性微粒,它可以吸附空气中的水汽。若把灰尘比作一只领头羊,那么那些水汽便是依附着它的羊群。没有灰尘这一个核心,群羊便无首领,空气中的水汽将无法凝华在一起。如此,到处都会变成湿漉漉的。适宜的环境突然改变,人们的生活也将遭受诸多不便,这不亚于一条生活水里的鱼突然到了陆地上。再者,若是没有灰尘的存在,天气不是冷到极致,便是热到极端。这般境地,怕是会致使“民不聊生”了。除此之外,没有灰尘,水汽将无法凝华,更别说形成降雨。土地就会因此变得干旱贫瘠。如此,农民种地,颗粒无收,岂不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如果没有灰尘,那浩瀚宇宙之中的许多有害射线就会毫无阻拦地闯进地球表面,并对人类和各种生物长生致命的威胁。美丽的生命将从世界上陨落,而世界也会渐渐走向灭亡。想想这是多么可怕的一件事呀!

看来任何事物都有其优劣。像灰尘那样,虽令人们不胜其弊,却也在生活中不可或缺。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