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结伴与独行的作文)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结伴与独行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8-27 16:54:05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结伴与独行的作文)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一】

课改以来,关于语文教学有相当多的话题,相当多的争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如何落实?语文教学的根在哪里?窦桂梅的“三个超越”和主题教学无疑是对语文教学改革方向的最有力的诠释。

(一)语文教学的“三个超越”。

教育是培育生命的事业。当孩子心置校园,开始他生命的体验时,他的生命流程是快乐还是痛苦,是升华还是压抑,是创造还是束缚,这完全系于教师的职业素养和教育追求。

一是学好教材,超越教材。基于教材但不囿于教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其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籍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经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

二是立足课堂,超越课堂。语言已经不只是作为交流情感和思想的工具,语言更是人的生存空间,生存条件,生存方式。学生的生活活动,心灵活动等所有的生命运动都是语文学习的过程。

三是尊重教师,超越教师。是学生体验自己学习所获得知识的过程,是教师和学生思想碰撞和观点交锋的过程,是独立思考、判断的过程,更是追求真实、探求真知、献身真理的过程。要说窦桂梅的“三个超越”是从实践开出的课改之花,那么她的“主题教学”便是勇于创新的教学和思想之果。

(二)语文教学的“主题教学”。

主题教学是目前信息技术教学中非常流行的一个趋势。当然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其他教学形式。也许,相比任务驱动,主题教学显得更生动,活泼,也更能体现出教师对课程认识的深度,知识的广度。好的主题应当是和课程知识点紧密耦合的,主题完成同时也完成了知识点的教学,同时也推动了主题的深入。有些主题教学采用的主题在考虑其中的紧密耦合上缺乏熟虑,比如主题和知识联系的恰当性,主题推动环节如何设置,主题在推动技能需求上是否合理,环节间连贯性如何,是否是自然的必须的连贯,通过获得技能支撑后,是否体现了对主题的认识或者思考的提升。不然,主题只能漂浮在课堂上,文化成为了装饰品。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二】

公共汽车如一位安详的老人缓缓驶来,车近了,我习惯性的起身,用手轻轻拭去身上的灰尘,目视汽车的驶来,车门机械的打开了,我如以往一样投币上车,抬头环视了一下,只看见对面女乘客狐媚浓重的眼妆,令人疑窦是蒲松龄笔下的狐仙转世投胎?那长的想狐仙样的青年女子的目光偏向车门看着我,吓得我心惊胆颤的,以为她要扑过来吃了我。运气不佳,车内只有一个位置了,恰好又是在那女子后面,无奈,我只好带着百般不愿坐下。

车窗外的阳光温柔的照射进来,我眯起眼睛,仿佛看见了彩虹般的光圈,我带上耳机,公车里的喧嚣声被替换成优美的歌声,我静静的坐在座位上,享受着免费的网阳光浴,真的好久没有这样的感觉了。

这时,我看见又一位年轻人上来了,他长的一般,至少不是特别好看的那种,但长的很干净,短发下有着一张有些痘印的脸,嘴角有着一丝不轻易被察觉的微笑,他径直向我走来,站在我身边,望着车窗外,静静的站着。

不知过了多久,我猛然苏醒过来,原来是公车急车,打断了我与周公的约会,我心里不悦,正想埋怨时一声清脆的男子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请问,这个钱包是的吗?”男子很有礼貌的问我前面那女子。女子回过头,莞尔一笑,绕了一下头发说道:“嗯,是我的,谢谢你,”女子伸手去要钱包,男子手一缩,故作神秘的说:“那里面有些什么东西?”女子有些不悦,但还是答道:“有200元钱,一部手机,一张身份证,”男子打开钱包说:“嗯,说的没错”女子满脸不高兴的说:“既然是我的,那就还给我吧。”“那可不行,现在是经济社会,我既然拾到了你的钱包,那就分些给我。”男子说完便把手伸得更近了,我坐在旁边,惊讶地看着他,刚开始对他的评价一下灰飞烟灭,金钱已吞噬了他的灵魂,也吞噬了他的尊严,我眼前的这位年轻人露出了人性的丑陋,也露出了人性的贪婪。这时,女子气愤的站了起来,怒视这他,“你要多少?”男子扬了扬钱包,露出阴险的'笑,“给我20元,我就给你。”女子前面的老大爷看不下去了,握住拐杖站了起来,说:“年轻人,做人要讲良心啊,还是把钱还给人家吧。”男子扬了扬头,不屑的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我是拿回属于我自己的。”女子听后气愤的从口袋里拿出20元甩在地上,“给你”男子恭敬的拾起地上的钱,双手把钱包递给女子,女子黑着脸夺过钱包,把头扭向一边,老大爷也无奈的摇了摇头,全车人向年轻人投来了鄙视的目光。

一会儿,女子下车了,男子慢慢的走向老大爷的旁边,说道:“大爷,这是您的20元,”大爷有些迷糊了,“我的?”大爷随即又摸了摸口袋,“年轻人,谢谢你了,大爷错怪你了,”“怎么回事?”我心想,年轻人说:“刚才急刹车时,您的20元钱掉在地上,那位女子趁大家没看到拾起了您的20元,但没想到在拾钱时自己的钱包也掉了,我为了上她拿出20元钱,才出此下策。”原来如此,这时,我又感觉到了年轻人身上散发的人性的智慧与勇敢,这时,全车人又投来了赞许的目光。

坏人?不,他是好人!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三】

窦桂梅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她是一个本份的教师,也在尽一个教师的本份,她的起点并不高,基础也不厚实,她的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窦老师的成长告诉我们,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教师的自我专业追求如果内化为信念,就不会被消除,从而形成坚毅持恒的信念。追求就在自身的土壤中,一旦拥有它,生命的种子就会迸发无限潜能,生根、发芽、开发、结果,从而结出丰硕的果实。

(一)激情不老,伸展个性。

马克思说,激情是人追求自己的对象世界的一种本质力量。只要生命在,激情就在。窦老师认为教师的激情就是要点燃学生的情绪,照亮学生的心灵。对教育的激情,应该从现在的外在表象化为内在的精神气质。的确,真正的激情不会因年龄的增长,化境的改变地位的升降而改变。窦老师的这种不老的激情不仅体现在课堂上,她每天坚持一小时以上的阅读,几年来,阅读量达300多万字,记下了20多万字的读书笔记,500多万字的读书卡片。联想自己,我的阅读量实在是太少了。古典文学修养和哲学修养的不足,所以我必须读书学习进行自身知识的弥补和充实,要像干燥的海绵一样不断地吸收和纳取。教师不能没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不能没有鲜明的个性。随波逐浪,循规蹈矩是自己成长的最大敌人。

(二)爱在细节,海纳百川。

窦老师提到,教师要学会爱,爱在细节,因为教育就是一堆细节。比如,对待生活在当今社会环境的学生,教师缺少的不是强力和果断,缺少的是教养和耐心,需要的是更多的等待和细心。“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尤其对所谓的学习、心理有“障碍”的学生,要学会做“雪中”去“送碳”的人,更要成为学生在困难或痛苦中及时送去精神安慰的人。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四】

在新教育教师专业成长的旗帜下,学校购买了一批各学科特级教师名著。一直没能静下心来好好读。一方面被大部头的书吓倒,这么厚,怎样才能读完。一直沉浸在单篇文章的阅读中,现在越来越觉得应去阅读整本书。

前几天看白老师文章,说他一天能读一本书,我觉得这不可能实现,那么厚,怎么读。上网看看,有许多阅读达人的快速阅读经验。

细想想,确实是应该有这样的能力,如果没有大量的阅读,就不会有专业的成长。

以前做过一段时间的高效阅读教学研究,其中许多方法确实是可借鉴的。一本书不一定像读一篇文章一样要精读细读,可以先浏览,然后抓住重要的精彩部分,有价值的部分,进行精读细读,我想这样,速度就会加快。读书的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完整系统的了解作者写了什么。而是看作者的哪些经验能够为我所有,改变自己的工作。所以那种认为读整本书就是把这本书的所有内容都吸收掉消化掉的想法,是不必要的,实质上,无论读得再细,归根结底还是自己的认识,永远无法达到作者认识的深度。老是抱着把一本书彻底读懂读细的想法去读书,那样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博览群书的,实质上这样去做也没有必要。读书的目的就是为了为我所用,应该抱着得意而忘书的目的去读,有选择的读,这样去读,一天读一本书,是能够实现的。读完以后也有实实在在的收获。

有这样的知识,我想阅读整本书可以实现的。前两天对某个问题有兴趣,从网上买了一本书,300多页,拿到书后用了三个小时,就读完了。而且画出了关键的词语,对其意思理解比较好。读书的关键是有兴趣,有知识背景,精力集中。

于是开始做,读整本书的尝试。先读第一本书《窦桂梅与主题教学》。午休起来3点开始,读到6点,完成了对这本书阅读的一大半,先浏览了一遍,掌握了大概内容,找到有价值的部分,然后有选择的精读。如果再有一天时间应该能够读得差不多了。可见,快速读整本书也是可以实现的,只要注意方法。

对窦桂梅的大名,很早以前就知道了,也简单的看过几篇文章,今天在读完他的这本书以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这是一位学者型的教师,被誉为中国基础教育的最强音。

首先他是一名教师,他立足于日常繁忙的教学。虽然后来做了教学管理,但是依然深入课堂。从这里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理想和对人生的定位。

但他对自己的定位不是一个平凡的角色。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他对自己的定位可能有不同,但都是卓越的,优秀的。在不同的人生阶段,不断的超越自己,达到高峰。在上学时很优秀,被留校,然后去追求做一名教师打造优质课堂,后来有了自己的教学主张。再后来参与学校教学管理,教学主张达到高层次。现在虽然成为中国基础教育最强音,但是依然走在不断探索的道路上。

他是一名学者。在大学里,著作等身,广泛阅读,知识渊博,是学者。他虽然是一名教师,工作在基础教育的小学里,但是她的阅读量,思考的问题,她的著作,丝毫不逊于学者。

从他对主题教学的思考可以看出博览群书,有自己的思考。他提出的几个观点,都是那么深刻。他提出的一些问题,大多数我也思考过,但是他往往能一语中的,得出正确的结论。这种见识,一源于他的博览群书,视野的广阔,更源于他深入的实践,对事业的追求。

看他的一些对语文教学的论述,自己的心仿佛也亮堂起来了。

他提出的主题教学与新教育提倡的儿童课程,十分接近。他提倡课堂要关注学生的生命体验,大阅读量和语文的实践活动,与新教育中的理想课堂和晨诵、午读、暮省和各种各样的行动高度相似。可见很多事情,重要的不是形式,而是内容,一个相同的认识和思想,因为人们的角度不同,表述的方法不同,但是它的内容可能完全是相同的。对阅读诵读和反省的认识,新教育用了那样一套表达系统,他用主题教学这一种语言表达出来。读完以后,马上发现他们两个讲的是一回事。

第2个观点,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的认识。这个是语文教学的老话题。他敢于坚持自己的观点,有些想法以前我也有认识,但不敢坚持,不能深入。他的主题教学主张中,这个认识是根源之一。

第3个观点,他提到了专业自尊和专业自我,一个教师不能人云亦云,必须有自己的思考,有自己的主张,才能创造最佳的业绩。

第4点,他对于语文备课过程的认识,有些确实是非常有深度,有个性,有自己的独特主张。

这相当于新教育研发卓越课程中讲的,对国家课程的二次研发。窦桂梅,他站得更高更远,从更本质的角度进行二次研发,他的主题教学无疑就是一次很有深度的二次研发,甚至可以说,他的研发,远远超过了教材和课程标准本身的深度。这可能又是他所提的三个超越的一个含义,要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在小学和初中要全面铺开使用的部颁语文教材,全国几千万语文老师,他们拿的是同一本教材,但是每个老师在教学的时候,采用的方法肯定是不一样的。每一个老师都有自己二次研发的独特方式。按照不同的分类标准,可以分成很多的层次。比如说,有工具训练派,还有人文为主派,有二者融合派,还有核心素养派,还有应试派,有情智派,诗意派,城市派,农村派,朗读派,海量读写派,题海战术派,导读派等等,没有哪一种派别是绝对优秀的,因为语文教学的极端复杂性,都要根据自己对人生和职业的定位,根据现实的条件,只要扎扎实实的去做,做出成效,对于自己来说都是好的。但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教学主张,并且能够深入开拓坚持下去,效率最低的肯定是没有派别和主张,人云亦云随风倒的教学。

新教育有一套他的语言和表达系统和工作形式,比如说理想课堂这一块,有六度和三重境界,当然他的观点应该学习,但这仅仅是一个提纲,是一个大概的主张,是一个导向。新教育更加提倡教师的专业学习,他希望站在专家的肩膀上走得更远,他提的专家范围,绝不仅仅限于新教育的专家。对于学科教学来说,只抓住理想课堂的几条是不够的,必须广泛的涉猎有关教育名家的著作,所以学校购买各科特级教师专著是恰当和正确。专业的领域,需要有更加专业和具体的知识,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比如窦桂梅,他的专业定位很明确,就是小学语文教学,更重要的是,他的教学主张更加明确,他在学校教学管理中主管的也是语文教学,对其他学科涉及很少。

在新教育实验中,要把新教育的工作形式,工作内容,与日常工作融合起来,要把新教育做为一个主导思想,与其他学派其他教学思想融合在一起,这样才能使新教育落地生根,源远流长,兼收并蓄,发扬光大。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五】

这个暑假我静下心来认认真真地读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这本书,还没有读完就让我感慨颇深,让我学的东西很多很多。

窦老师当初的追求,“一个朴素的愿望”就是站在普通的讲台上,做一名真正的教师。我被窦老师的追求久久的感动着,而我已经拥有这一份令当时的窦老师羡慕不已的人生坐标。却没有感到这份荣耀,没有感到如此的神圣。有时更多的则是累,更多的是为单调枯燥的循环往复而牢满腹,窦老师的对教育事业的挚诚,对学生的真心的爱让我感动。从这本书里,从窦老师的身上我才真真切切地明白了什么是激情。今年我所教的是一年级,经过半年的时间和孩子们接触,我明显地感觉到心有余而力不足。孩子们上课毫无精神,无精打采,好像还累得要命,课堂上只有几个孩子在发言,其它的孩子吃的也有,玩的也有,就是没有学习的,趴着的,拐着的,迟到的……语文课上进行起来很困难,孩子们不愿意读书,读起书来声音也特别地小。每节课我都用心准备,课堂上我大讲特讲,自己总觉得自己很有激情,可是孩子们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反差呢?我百思不得其解。看了窦老师的书后,我才彻底地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激情:那就是对语文教学的热爱,对孩子的爱。

超越教材、超越课堂、超越教师是窦老师富有创意的理念。看了窦老师的课堂教学实录以及教学理念,原来窦老师特别注重孩子的阅读量,六年的时间窦老师带领学生积累了300多首古今诗词,精选了180篇文章,泛读了84篇文章,精讲了72篇文章,略读了24篇等等。可见超越教材,就是让我们带领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积累知识。让我们引领学生走进阅读的空天阔海。再来审视我的语文教学,我只顾着让孩子透过一本教材教学生阅读、学习,从而让孩子明白其中的道理。

超越课堂不仅仅把语文从课堂延伸到学生的生活中去,还要触及学生的心灵。窦老师通过开展家长和孩子的心灵对话,老师和孩子的心灵对话的过程,不仅让她和她的孩子,也让我了解到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感受自然、发现社会、体悟人生,才是为学生的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教师的自我超越,是富有时代魅力精神境界的行为,是自己成为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新,成为学生心中一本不读不厌的大书。是啊,经验早就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孩子的心灵深处都有做好孩子的愿望,老师的使命就是强化这种愿望,呵护这种愿望。从窦老师的书里,实录中,我知道她就是这么做的,而我也要向她学习,做一个真正为孩子终身发展的好老师。

在这本书中,我重点阅读了《我的教育主题——为生命奠基》这部分,对于主题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何谓主题教学?窦老师认为:主题教学就是在课堂教学中围绕一定的主题,充分重视个体以验,通过与具有共同主题的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在重过程的生成理解中,实现课程主题意义建构的一种开放性教学。这里的主题,既非思想主题,亦非知识主题,而是一种文化主题。它主张在实际教学中,将内容零散、形式单一但却有着共同主题的语文学习文本重新作一番统整。这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策略,使课堂教学的功能增强,容量变大。它不仅是组合教材的一种方式,更是实施教学、改革课堂的一把钥匙。

窦老师在文章中谈道:“主题教学有一个基本操作框架,即:话题切入——探究文本——比较拓展——链接生活——升华自我。”我认为这是一个开放的框架。我们现在的语文教材都是按主题设单元,应根据不同主题的特点,充分挖掘可以利用的教学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方式和策略,让学生“入境”,所谓“入境始与新”,再通过对重点文本的揣摩、领悟、反思、感受文本主题的内涵和语言的魅力,窦老师称之为“典范方为范”;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走进广阔的语文天地,进行主题阅读的拓展或者相关的语文实践,丰富学生的积累,扩大学生的视野,所谓“拓展求发展”。

窦老师之所以能够快速成长,源于她的自立,自觉和自醒,正确的信念就是稳定的动力。她的成长经历告诉我,只要我们拥有追求,拥有信念,像她一样通过不断地读,去思考,实践,努力寻找新的进展,而不是原地踏步,裹足不前,愿我们都能够成为孩子生命中的贵人。

合群与独行的主题作文【六】

每每看到身边优秀的老师,我都羡慕不已。他们的课堂都有自己独特的风格,或激情四射,或沉稳干练,我也想拥有自己的教学风格。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我花了更多的时间看书、备课、上课,但至今,我似乎还没有自己的教学风格。看了《窦桂梅与主题教学》一书,我找到了症结所在:无论备课,还是上课,我都缺失了自己。所以,重要的是“找到自己”,也只有这样,才能拥有自己的专业尊严。

窦老师认为要想拥有专业尊严,就要拥有专业自信,专业技能,专业自我。有些老师走的是成功的“快车道”——上公开课“一炮走红”,继而被重点培养;而更多的老师靠的是坚持读书、写作、实践、反思,来提升专业素养,才会拥有属于自己独特风格的专业特色。

幸运的是,我也经历过公开课的磨砺。每次磨课都让我刻骨铭心。有的名师上课之前会把课文烂熟于心,上课时才能信手拈来。我自知资质太浅,名师都这样做了,我不更要烂熟于心吗?于是,备课的第一步便是背诵课文,无论长短。课文背会后,感觉理解的还只是皮毛而已,便翻阅教参。教参解释的确实详细、深刻。看了之后,对文本的理解自然深了一个层次。但是,“阅读”不等同于“阅读教学”,我不可能也不愿意把教参上的理解照搬到课堂上,那样的课堂我都觉得索然无味,更何况学生呢?再加上是公开课,我更是想让课堂教学高于平时的家常课,怎样才能让自己的课堂有亮点,能吸引学生的眼球,又一难题困扰着我。在一次次的试讲中尝试着,探索着,再加上学校有经验的老师也给我出谋划策,我的公开课才有所长进。但是,正是因为对文本的理解靠的是教参,不是自己;对难点的突破靠的是有经验的老师,也不是自己。所以,每次公开课虽然都是一次蜕变,但回到家常课时,却觉得怎么还是涛声依旧。如果说有改变,估计也是微不足道的。

之所以没有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归根结底是因为没有找到自己。只有自己对文本有了独特的理解,才会拥有足够的教育智慧,来应对课堂上出现的措手不及的问题,才能在自己的课堂上做出明智的判断与抉择,才能拥有鲜活的生成,才能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

要想找到自我,必须沿着读书、写作、教学、反思这条路义无反顾地走下去。也许,这条路上荆棘丛生,但走着走着,或许你会发现教学风格已悄无声息地定格在你的课堂上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