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09-01 03:38:51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作文)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一】

这一天,我在家里诵读了《中华诵经典诵读》这本书。其中,“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这句让我受益匪浅的诗句,就是出自于儒家的圣贤孔子之口。这句包含着一个哲理:“能者为师,虚心请教。”你见过高山吧?它是那样雄伟绵延!你见过大海吧?它是那样壮丽无边!山之高,是因为它不排斥每一块小石头;海之阔,是因为它聚集了千万条小溪流。如果你想具有高山的情怀和大海般渊博的知识,是否就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寻找良师益友,吸收他人的点滴长处呢?这也是曹操的短歌行中的“山不厌高,水不厌深的哲理”啊!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千古传诵的佳句,让我第一次认识《诗经》。“硕鼠硕鼠,无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剥削压榨,忍无可忍,幻想投奔“乐土”的诗。诗人用诗的形式,抒写的却是他们并不平静的心灵。对爱的自主追求,对自由的渴望,对正义的崇奉……每一种感情都是如此的强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颗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诚。阅读《诗经》,我看不到古时人们的闭塞,愚昧与保守,我看到的尽是爱,智慧,自然,希望与阳光。一切美好的词汇,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着每一首诗。那么和暧,那么执著,那么崇高,那么圣洁,每一首诗都是一首动听的歌,每一首诗都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每一首诗都拥有一个美丽而高尚的灵魂。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二】

南浔古镇地处江浙两省交界处,有江南蚕丝名镇的美誉。南浔古镇景区占地面积为34。27平方公里,古镇的旅游景点分为三大区块,第一块是南浔旅游景点富集区,其中内有张右铭故居、刘氏梯号,等景点分布其中。第二块是由小莲庄,嘉业堂,文园,等几点组成的中心景区。第三块是以东街以东的张静江故居,和百间楼为主的东北区块。

第二块景区——小莲庄面积为17399平方米。原为刘氏家庙,从光绪十一年(开始,在池周补植花柳,重栽菡萏,布置台榭,启建家庙,历时四十载,于1924年完成。因慕元代书画家赵孟頫湖州莲花庄,而自名“小莲庄”。我们可以从外面清晰地看到里面的荷花池中的荷花很多,如同天上的星空皓月一般,那蓝天衬托着荷花池,给我一种画一般的美感。

富集区中的张氏故居被简洁的白墙包围着,没有一丝夸张,宅院面临着小河。走进张石故居的大门,吸引人的是中西合璧的建筑物完美的融合了中西文化,这座建筑物不仅有西方的浪漫情调,还融入了很多中华的雕刻技艺,有栩栩如生的砖雕门楼,房梁上的小动物,门窗上的人物,山水雕刻都那么栩栩欲活,令人叹为观止,久久沉醉于古人的情趣品味中。庭院中,耸立的假山,清澈的人造湖,安静的凉亭构成了一副朴实又毫无夸张的画面。最简单的绿植,却看起来是碧玉那么纯洁无瑕。小桥流水与大宅园交相辉映,呈现了人间仙境一般的景色。

最吸引我的是夏季古镇的夜景。去年的暑假,古镇是我们一家人每天晚上打卡的地方,我们一家还没有进古镇的大门就看见里面被一层烟雾和绿光笼罩。走进去,浔溪两旁冒出白色的烟雾,加上绿色的灯光仿佛来到了传说中的瑶池,河岸两边挤满了人都在分分拍照留念。我被一种动听的音乐吸引了,拉着爸爸妈妈往有音乐的地方走去,一会我们来到了一座石桥旁,见桥上帘子一样的东西,帘子里隐约能看到人,我们走到桥正前方的河岸仔细地看着,原来那帘子是水,帘子上所看到的人是投影。这种景象我还是第一次看见,妙不可言。不一会我们就来到了小莲庄外的小公园,这里景色更是迷人一棵棵绿色的大树,冒出白色的浓烟还有绿色的灯光再加上河里的景色,让人叹为观止。这种景象我只正西游记里看到过,没有想到在南浔古镇也能看到,应该是“此景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山月不知心里事,水风空落眼前花,摇曳碧云斜。”南浔就像一幅画卷,只有慢慢地打开,才能感受到他独特的美。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三】

文化是一个国家文明的象征,浓缩着民族的智慧。中华文化其浩瀚的典籍记录了悠久的历史,铸就了中华民族知书达礼的品德,其传统伦理延续了几千年,奠定了中华的凝聚力和向心性。

其独特的思维方法影响了世世代代,构成了东方思维的模式,形成了中华民族的整体性及和暖性,从而使中国成为了一个能包容多种文化及融合数十个民族组成的泱泱大国。中华文化是东方文化的发端,其文化名人、文化典籍、伦理思想皆曾经对东方文化的发展产生了重大影响。所以,中华文化是世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华文化不仅是中国的,而且是全人类的。弘扬中华文化、中华精神,无疑对人类文明有着深远的意义。在这个漫长的暑假,同时也是最清闲、最轻松的暑假我重新拾起《弟子规》细细品读,感触良多。中国是具有五千年灿烂文化的文明古国,知恩图报,尊老爱幼,待人诚恳……这些优良的传统从古至今都为人所熟知,翻开《弟子规》就仿佛置身于文明当中,置身于做人的伦理道当中。

《弟子规》的首篇总序告诉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它从人之根本出发,教育我们要从这几个方面对自身进行德行的塑造。首孝悌,就是说做人首先要心中有爱,要孝敬父母。百善孝为先。行孝是为人子的本分,如果一个人连父母都不懂得孝顺,那么他便丧失做人的根本。一个连自己父母都不懂得孝敬的人是不可能懂得如何善待身边的亲人、朋友、同事,所以也就更谈不上回馈社会。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

意思是和大众交往时要平等仁和,要时常亲近有仁德的人,向他们学习,以上这些事是学习的根本,非做不可。如果做了还有余遐,还要学习一些其它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这是教育我们如何待人处事、如何学习,要经常学习别人的长处,来弥补自己的缺点,从各个方面来约束自己,提高自身的素质和修养。《弟子规》是根据《三字经》编写的。其中的礼仪规范是做人的根本。就像大树,只有根扎得牢,树才会长得茂盛。

做人,只有将最基本的道德建立起来,一个拥有谦虚恭敬仁慈博爱的心的人,才会在今后的生活、工作中立于不败之地。《弟子规》以朴实、精炼、易懂的语言让我更加深刻地懂得做人的`道理,人生百态,最重要的就是品行,欲做事,先做人。文明健康的品行和高尚的道德情操才是真正的自我归宿,是照耀心灵永恒的阳光。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四】

原以为《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只适合小学生阅读,翻了几页后,发现自己的想法是错误的。纵览全书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渊博,能看到中华文化的缩影,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他的阅读对象不应只是中小学生,应该是所有的中华儿女。

德国著名哲学家尼采称赞《老子》“像一个永不枯竭的井泉,满载宝藏,放下汲桶,唾手可得”。诺贝尔文学奖得者、作家赫尔曼.赫塞说:“我们现在急需的智慧,都存在老子的书中。”是的,《老子》是经典的,但《墨子》、《管子》、《左转》、《荀子》……也同样值得我们去一一品味。《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把我们带到千年前的古代尽情翱翔,在传统文化的星空中漫步。

轻叩中华传统的大门,我们应该做到“自知”、“自胜”、“自省”,自然的规律就像拉弓射箭,要射中目标,箭头高时就压低一些,箭头低时就太高一些,老师称它为“损有余而补不足”。里面有很多我们熟悉的故事,《老子》(二)中的第七十八章写到:“水不断地滴到石头上,时间长了就可以把石头滴穿”。这是“水滴石出”的故事的出处。

《中华传统文化经典导读》让我们共享经典,引导我们要坚持不懈、任人唯贤、持之以恒,让我们懂得“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让我们学会“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思想境界应成为我们的人生态度。

可惜的是现在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越来越多,一个丧失传统文化教养的人,同时会丧失其理性的反省力与创造力,如不及时解救,我们的社会将渐渐成为“没有文化而不适合人居住的社会”。愿中华传统文化成为每一个人永远的精神食粮。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五】

鲁迅先生居然有文集叫做《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居然是胡适的文集?大师的文学作品名被改的像“言情小说”引发众人热议。的确,鲁迅先生除了用其犀利的笔锋和独到的见解来抨击社会上的一些荒谬守旧的现象以外,也有“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的`柔情与感慨,但这绝不是无病呻吟的软弱。现代社会把这样的标签强贴到了一代大师的头上,这样真的好吗?

我以为传承文化经典应该“原汁原味”。文化之所以要传承是因为它经典,文化之所以经典是因为它装载了文学大师的思想结晶以及他们对于时代深刻的理解与感悟。一本书或一篇文章的标题往往都是其精华所在,是作者经过思考才慎重选取的,他们可能还会多次修改。如简奥斯汀在写《傲慢与偏见》时开始命名为《最初的印象》,后来才修改,可见标题对于作者来说是有讲究的。在我们肆意篡改标题时,我们其实也在不经意中改变了它的文学性以及其经典之处。修改标题在错误的引导我们走向传承不正统的经典的道路。我认为经典的传承宁少需精,万不可求多而泛。

与此同时,传承文化应是出于本愿的一种自主的行为。博尔赫斯曾言:“在人类使用的各种工具中,最令人惊叹的就是书籍。其他的工具都是人身体的延伸,但书籍是记忆和思想的延伸。”既然书籍是一种“工具”,那么我们使用它的时候只有真正有兴趣去深入了解,才能够使用自如。如果在阅读书籍时常带着一种痛苦的心绪,难免会心浮气躁,无法静下心来潜心就学。在科技日臻完善的今天,人们很容易被网上的一些花边新闻和令人眼花缭乱的电视剧吸引,在这样一个大时代背景下,人们如果没有主动想要去学习的想法,人心浮躁,还想拥有古人的满腹经纶,学富五车恐怕是有点困难了。所谓“宁静而致远”。如果无法宁静,还怎么能够深入研读,选择其精华用于自我陶冶,提高品格性情呢?所以我想我们不应该追求汗牛充栋,而应追求韦编三绝,至四更而不倦的精神。

此外,我们还应该避免“假传承”。有一些人为了在当今社会显示其文化素养超脱常人往往喜欢捧着书本装样子,其实只是泛泛而览并未汲取到多少精华和养分,这样是不可取的。既然想要阅读经典,就应该要传承大师独特有力之处,兴许其文字笑里藏刀的隐晦,或者其跨时代的文学历史意义。捧着书而不去阅读就像一个穷人坐到精美丰盛的一桌食物前连筷子都不屑于动一般。最后穷人只有饿或者随意捡拾些残羹冷炙来勉强充饥。这样无谓的折磨是毫无意义且不必要的。

马尔克斯说过:“一旦人们到了只顾自己乘头等车厢,却用火车厢装运书籍的那一天,就是人类的末日。”现代的人们有许多正在一步步将自己推送至深渊而不自知。只有我们拿起知识的武器,传承祖辈们的思想精髓与文化经典才能够武装自己,使自己在这物欲横流的时代仍有一个清静的小角落没有人侵入,保持着内心的本真,纯洁,使自己更加睿智。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六】

“读经典古诗文,做美少年君子”。多读古诗文能陶冶我们的情操,能丰富我们的知识,我爱读古诗文。

在中华民族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中,精髓莫过于国学;在岁月的长河中,国学是华夏沃土灿若晨星的瑰宝。为了使我们感受到国学的博大精深,学校给我们每位同学送了一份“礼物”――一本《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

六年级的《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主要收录了《新古文观止》和《古体诗词》中的名篇。其中我最喜欢的莫过于北宋周敦颐的《爱莲说》。

《爱莲说》主要表达了作者无意于隐逸,也不贪图荣华富贵,志在坚贞不渝地保持君子的操守,既抒发了感情,又讽刺了世态。

当我读到“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时,我可以感受到作者不赞同当一个用隐逸来逃避社会责任的隐士,也不赞同当一个贪图荣华富贵的世俗小人,作者只想当一个正直、清高的君子。

当我读到“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时,我可以感受到在这个社会上大多数人都贪图荣华富贵,只有少数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出淤泥而不染”,不阿世俗。贪图荣华富贵的人,就是喜欢“牡丹”的人,他们为了名利,成了世俗之人。而像周敦颐那样的人,即为“爱莲者”,他们为人洒脱,仙风道骨,多数都是思想家、理学家,他们为世俗者所不能了解,算是人群中的圣人,这多么可叹啊!

《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中像《爱莲说》这样的名篇比比皆是,这些名篇潜移默化使人变得知书达理、善良聪慧和乐观坚定。《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当之无愧的经典阅读。

从品读学习中我知道了做人的尊严、人格的力量。感谢《中华文化经典教育读本》,因为有了它,让我的生活不再单调乏味,让我的心灵受到洗礼,它真是一碗“心灵鸡汤”!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的作文【七】

从上小学三年级认了几个字开始,父母就开始让我读少儿版的《诗经》、《大学》等等,当时真是一头雾水,读一页还要老老实实翻半天词典。直到现在已学了不少,虽然只是大略上的,却觉得自己已“满腹经纶”了,倒真有了顿悟的感觉。

这顿悟一,便是传统文化–她的躯干、她的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她就来源于社会,存在于自然,孔孟的功劳就是智慧的发掘,让我们这些后辈可以用手捧着读。而且绵延几千年的几件事,诸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以及它们代表的国民级文化也诞生于春秋战国,我们的国家民族也诞生在战国末期。

这顿悟二,正是照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她的载体–典籍,我的态度与大多数人有细微的差别。文化经典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代一代地赋予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想,才得以看见现在书上浩如烟海的注释。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孟以及以后千千万万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经历了千年浩荡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正确认识到这文章中的原意?其实,我们都不是圣人,也只能断章取义从中取来我们能利用的零件,装进脑子里,待日久天长,它们在那里自然发酵,酿成各自的美酒。

现在,我们的文化经典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我们把她当成通往更高经济水平的精神跳板;我们把她当成唯一文化加以再次推崇,如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现代翻版。甚至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传统文化仍然被用以抵抗诸如美国腐化和拜金主义的入侵。只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已经不堪重负了,这是伟大的孔子孟子所没有想到的吧。我想,这局势倒真象生物课上学的蛋白质翻译–从DNA上截一小段,再送到核外去加工一下,人见人爱的蛋白质就诞生了。读了这么多的文化经典,放下书本,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信念是自己总结的,拾先人之牙慧也绝非信念。

圣贤说过:敏于行讷于言。不错,读到这句话就应该抬起头,拨开书林去眺望天地了。在那里一定要保持认知的敏感和自知之明的沉默。这就是我读中国文化经典所感、所言。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