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关于春天的古诗名言作文400字)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关于春天的古诗名言作文4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20 16:11:58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关于春天的古诗名言作文400字)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一】

在广阔无边的原野上,绿茵茵的烟草遍布其上,高低起伏,就像在快乐地舞蹈。轻柔的晚风吹拂着野草,发出“刷刷”的声音,那声音是多么悦耳,多么动听,仿佛是一首优美的钢琴曲。

白天去放牛的牧童还没有回来,却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牧童那悠扬飘逸的笛声,愈来愈近,弃去那一阵天的疲劳,使人浑身顺服,心中的烦恼顿时无影无踪。牧笛声时断时续,隐隐约约地随风飘来,令人回味无穷。

随着轻快的笛声,牧童骑着黄牛回家了。等牧童吃饱饭后,已是黄昏之后,夕阳就快落山了。牧童也不脱蓑衣,躺在柔软的草地上。在皎洁的月光下,牧童若有所思的望着明月,明天还能这么惬意吗?想着想着,便进入了梦乡……

不脱蓑衣的牧童,静静地躺在草地上,与月光融成了一色…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二】

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诗的历史渊源流长,名家辈出,名篇佳作卷帙浩繁,在中华文明中蔚为壮观。诗,以它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文字抒发了作者的感受。

打开记忆闸门,我寻觅到了一首我最喜爱的诗。那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作品——《山行》。全诗共四句,是这样写的“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深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诗描写诗人深秋时节在山中行走时所见到的美丽景色。诗人巧妙地捕捉了山行途中所见的几副景观:远望一条山石铺成的山路蜿蜒曲折,伸向高山之颠近看山间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显现出几户人家,四周枫叶如火般,更显得红艳娇美,远远胜过早春二月的花。在这里,有白云、有红叶,色彩明丽;山路、枫林、人家,和谐温馨;还有因爱这枫林晚景而停车观赏的诗人也在这幅画中,使画面更显得有情有意。写秋景,全诗却无半点悲凉萧瑟的气氛。特别是最后一句,把枫叶与花相比,十分新颖。二月的鲜花固然美丽迷人,但春风一吹,春雨一淋,就零落成泥,随流水而去。而枫叶却是在同秋风、秋雨、秋霜的搏击中,变成火红,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这就是诗人之所以特别喜爱枫林的原因。也是这首诗流传千古、脍炙人口的魅力之所在。

漫步在古诗苑中,我们可以欣赏到各式各样的古诗。古诗中的离情别绪、春夏秋冬,古诗中的风花雪月、山水风光、名胜古迹,这些都是古代诗人为我们后代人留下的遗产,是中华民族的宝藏。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三】

在茫茫的原野里,放眼一望,全部都是一些长势茂盛的草,随风摆动,似一位位可爱又顽皮的“小矮人”。在美丽的黄昏下,加上一颗颗顽皮的“小矮人”,再加上既动听又悦耳的笛声,那是多么美妙啊!

一位小牧童在黄昏下的草地上,演奏着一首悠扬悦耳的笛声,花们随着动听的笛声,情不自禁地成为了伴舞的美丽“小姑娘”。在这么美的环境下,连风儿都成了伴奏声。

已是吃晚饭的时候了,牧童依依不舍的离开了这美妙的地方。就在牧童离开的那一瞬间,小草们有恢复了平静,风姑娘也走了,这里的一切又变成了开始的平静……

牧童吃过饭以后,拿上了笛子,又回到了刚才的地方,牧童连蓑衣也不脱,直接倒在了小草的身上,晚风呼呼吹来,在牧童的耳边似乎用温柔的声音说道:做个好梦!

牧童睡着了,梦见了和刚才他们一起演奏的曲子。

牧童醒了,一边笑着回忆刚才的情景,一边又静静的观赏着月夜的美景……

关于春天的诗的作文400字【四】

后青春,是因她作为一个不过十四来岁的女子,却显得那么成熟与周到,为了不让黛玉猜忌,她尽量对宝玉远避,大度,与黛玉迥然不同,她具有着青春尾巴尖上的稳重感,似一长者,耐人寻味。

初读宝钗,只觉得她是个古灵精怪,带着孩子气的女孩,她作的诗,虽没有“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的那般惹人怜爱,却有着对世俗愤恨的影子,她讽刺官场“酒味敌腥还用菊,性防积冷定须姜”,她最爱《山门·寄生草》,只是因为与之志同道合,如一孩子对生活的不满。

表面上,做着一位举止娴雅的封建淑女,心中却流露出极大的不满,可敬的薛大姑娘,伟大的诗

再读宝钗,为其忧而忧,为其喜而喜,她默默地受着黛玉的冷言冷语,贾母渐渐的.疏远,甚至在她大喜之日,大家都只关心到黛玉之悲,难道宝钗心喜?因“金玉”之说,她不也遵守了母亲的指姻!她的结局固没有黛玉那般凄凉,但宝玉心中挂念着黛玉,终去做了和尚,宝钗不也是大悲的结局?一个理性沉着的女子,却败在世俗的婚姻上,宝钗的大悲,让我心寒。

宝钗独立的思维,换来的是贾母的排挤,贾政的不满,可悲的女子,为她而泣。

常想着,若宝钗生在现代,应是个完美的姑娘吧,她待人平等,无论小姐,奶奶,丫头,甚至是贾环,她都体贴入微,她没有特别亲近的朋友(包括湘云),不像宝玉,待袭人与他人不同。她只知道不亲不远,不近不疏,淡眼忘穿人生。她知书达礼,思维活跃,很有主见,来到现代,应是个受人仰慕的大诗人,或说的头头是道的哲学家,甚至是爱民亲民的某位首长,又或是一位年仅14的天才儿童?

但,她注定生活在那抹不灭的红楼,守着那“金玉”之谈。

宝钗,后青春的诗,只可惜,浑浊的泥土完全覆盖了这首诗,不留一点痕迹……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