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传统文化作文800字大全高中)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传统文化作文800字大全高中)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7 23:22:22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传统文化作文800字大全高中)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一】

初读《文化苦旅》感觉没有什么兴趣,我本就是不喜欢散文的,在作业之下,不得不粗略地将它看完。

近几星期,语文老师给班中每一个同学又发了一本从校图书馆借来的《文化苦旅》,作为阅读课上翻阅之用,这才仔细地阅读。

没想到,初读了几页,就被吸引在其中,它和我之前读过的散文书完全不同,它逻辑严密,有思想,有内容,不空洞,没有华丽的词藻,只有朴实的文字。每一个章节并不只是一篇散文,而是一篇篇引人入胜的小故事,带你重游作者小时的家乡,带你重返清未的莫高窟,带你重回富裕的宋朝,带你重回文革那个艰苦的岁月。

我孤陋寡闻,在读此书之前,并不知道余秋雨何许人也,借着这本书也让我对他有了一个粗略的认识。

在我看来,他首先是一个才华横溢的作家,而后,他又是一个思想深刻的哲学家。

他在《文化苦旅》这本书中,以深刻的文字,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唤醒中化民族的意识和民族情感。

今我印象最深的一段,莫过于王圆箓在莫高窟的所作所为,他的那些丑陋行为让人恶心得发指,同时也体现了一个小国民的无知和愚味,但世人均骂王圆箓,却少有人注意到另一个人——翻译蒋孝琬,他才是一切事情成功的原因,没有他,王圆箓与斯坦因就无法交流,从而斯坦因也无法取走那么多珍贵的经卷。

让我们来看一看他的经为,蒋孝琬谈判的结果,居然只花四块就解决问题,斯坦因立即赞扬他,说这是一场中英外交谈判的胜利,蒋孝琬一听,十分得意,我对他的形为已经无语,我真想知道,连父母之国都不尊重爱护的一个人,名字中还有一个孝字。引用余秋雨先生的原文“我对他的行为十分厌恶,因为他应该知道,所谓的中英外交谈判意味着什么,我并不奢望在他心底会对当时已经极其可怜的父母之邦产生一点小惭愧,我只想,这种桥梁式的人物如果把一方的河岸扒塌了,他们以后还能干什么。”

余秋雨先生在《文化苦旅》的自序中写道:“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

所以,《文化苦旅》不仅是一部散文集,也是从作者身上到历史之上的印射。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二】

在一个暴雨倾盆的'夜晚,昏黄的灯光柔和地映在墨绿色的书封上,它呈现出一种静谧而沉稳的颜色,正如这本《文化苦旅》所呈现的内容——深沉、厚重,它带着我踏上这片有五千年文明的土地,开启一场别样的旅程。

我随余秋雨先生走在中华民族的大地上,借他独特的观察力,用文化艺术最敏锐的直觉历遍这大好河山,同时也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用一种苍老后的年轻,冥思后的放松,行走在陆地、江海,怀着一个个缱绻的梦,探访历史的足迹。

从敦煌到阳关,从四川到苏州,从大漠关山远,到吴侬软语轻。在沙原听驼铃细细,在水乡赏暮雨潇潇。在莫高窟的山脚下独自徘徊,慨叹艺术的博大精深,也行走过苏堤,在雷峰塔废墟旁凝思,叩问那流转的传说。余秋雨先生鄙弃了陈词滥调,以一种细腻的感官享受描绘雄浑壮阔的庐山,他也写飘渺冷艳的西湖,用千钧的笔力谱写出旅程中的悸动走走停停,在山水历史的跋涉间,回忆渗入了笔墨。

文人的裹卷让这山河更加多姿绚丽,它呈现出涌动的生机和魅力,让你因为那诗香的浸染而更能读懂这画境的灵妙,游转其中,仿佛能深刻地体会到人的喜、人的怒、人的哀、人的乐,它浓缩在一个小小的身影里,我们就在这里思索健全的文化人格,以不断找到文化事业的灵魂支点,怀古伤今,怀古论今,溯本追源,文化是一个民族最宝贵的遗产,文化因为有了历史的解释而更加珍贵,这也警醒了我:当我像余秋雨先生一样游山玩水时,我看到了多少呢?

诚然,以前的我只是用眼睛去观察美景,我的思想,我的灵魂从没参与。但当我随着先生的笔触,真正融入这人文画般的大自然之中,我会体验到灵魂的震颤,我会动容,会哀思。看吴江凄冷的月,看茫茫的白雪,看那似乎还留有烽火痕迹的断壁残垣,我会对古老的文化产生一种由衷的赞叹,甚至于膜拜,它使我像信徒一样的虔诚,因为我探寻到了它蕴藏的千言万语,那在时间长河缓慢流动里,容易被忽视的最动听的声音。它让我的想象奔突倾涌,情感丰润我的内心,因而再看这奇丽风景时,既有主观上的理性观点,更有渍着艺术想象的激情。

对民族、对生命、对历史、对艺术的探讨是永无止境的,一程一程,一页一页,都在诉说着苍凉深邃的文化。文章的深度撼动着我的心,在充满韵味的文字间,我可以读到那异于寻常游记轻快笔调的苍老,因为它不仅仅是身体上的艰难跋涉,更是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大地默默无语,有悟性的文人却吞吐千年,解放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脚步到了哪里,正确的精神指向就向哪儿打开,大江东去,无法淘尽的千古人物跃然纸上,让你在这书页间,任思想肆意驰骋,激发无限的创造力。

这样万里的山河,这样的多元,这样的无限,才值得来这世上活一遭啊!我在这场苦旅里实现自我的价值,寻找一切美的本源,低徊在光荣与伤毁的群山回唱中,让文化在不朽的质感里,永恒地绽放出光辉。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三】

手棒一本《文化苦旅》,随着作者的笔触在字里行间中游历了大半个中国。旅行结束,本应陶醉于祖国的壮丽山河、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然而我却无法使自己陶醉,心头莫名地涌出一种苦涩的感觉。我一直对《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百思不知其义,起初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秋雨先生说:“如果说人生是一条一划而成的线,那么具有留存价值的只能是一些点。”是的,人生无非是漫长历史的一个缩影。历史从古代走到今天,还要继续走下去。历史的足迹却成了无数人一生的执著追求。历史的魅力便在于它的足迹总是隐藏在山水之间,难于寻找。所以没有博大的历史情怀,深厚的文化内涵的人是永远不会找到这些无价之宝的。无疑,余秋雨教授是“探宝”的胜利者,他的收获便是这本《文化苦旅》。

《文化苦旅》带领着我在历史长河中漫游。我们面前出现曾在历史舞台上演出过的一幕威武雄壮的活剧,一个个伟在大的人物出现了,他们的身上体现了中国文化的良知和高尚的人格,但他们中的多数还是逃脱不掉那悲剧性的结局。我的心被打碎了!但这破碎的心却真的读懂了中国文化。当莫高窟出土了大批极具研究价值的敦煌文物时,人们在为历史喝彩。然而历史却上演了一幕极其荒诞的闹剧,让外国人大摇大摆地将一本本一箱箱的珍贵文物搬到了他们的博物馆里。或许历史是要故意磨砺一下那些过于执著的历史学家们,让他们只能凭借外国博物馆提供的微缩胶卷来研究生长在中国的敦煌学。啼笑皆非的同时,我们不得不反问历史,这种磨砺的代价是否太大了?当然,这部历史更多地留给我的是对人生的思索。

“对历史的多情总会加重人生的负载,由历史沧桑感到引发出人生沦桑感。”这是作者的感叹,也是对读者的启示。人的一生也是一段历史。人生之路是弯弯曲曲;回头看一眼留下的足迹,自豪的同时难免感到一丝惆怅。因为无论你拥有多么辉煌的成功,却总会留下这样或那样的遗憾。作者在山水之间跋涉是为了录求历史的足迹,文化的灵魂;我们在生活中跋涉则是为了录求人生的真谛。

读过《文化苦旅》,留下了苦涩后的回味;那么度过漫长人生后,我们又将留下什么呢?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四】

《文化苦旅》这本书是余秋里教授第一本文化散文集。全书共235万字,有三十七篇。这本书的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隐藏着人们不为人知的一面,而作者运其妙笔,给我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其中最为感触的是《道士塔》。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就拿道士塔的第二节来说吧,文章是这样写的:真不知道一个堂堂佛教圣地,怎么会让一个道士来看管。中国的文官都到哪里去了,他们滔滔的奏折怎么从不提一句敦煌的事由?其时已是20世纪初年,欧美的艺术家正在酝酿着新世纪的突破。

罗丹正在他的工作室里雕塑,雷诺阿、德加、塞尚已处于创作晚期,马奈早就展出过他的《草地上的午餐》。他们中有人已向东方艺术家投来羡慕的眼光,而敦煌艺术,正在王道士手上。王道士每天起得很早,喜欢到洞窟里转转,就像一个老农,看看他的宅院。

他对洞窟里的壁画有点不满,暗乎乎的,看着有点眼花。亮堂一点多好呢,他找了两个帮手,拎来一桶石灰。草扎的刷子装上一个长把,在石灰桶里蘸一蘸,开始他的粉刷。第一遍石灰刷得太薄,五颜六色还隐隐显现,农民做事就讲个认真,他再细细刷上第二遍。这儿空气干燥,一会儿石灰已经干透。什么也没有了,唐代的笑容,宋代的衣冠,洞中成了一片净白。道士擦了一把汗憨厚地一笑,顺便打听了一下石灰的市价。

他算来算去,觉得暂时没有必要把更多的洞窟刷白,就刷这几个吧,他达观地放下了刷把。当几面洞壁全都刷白,中座的雕塑就显得过分惹眼。在一个干干净净的农舍里,她们婀娜的体态过于招摇,她们柔柔的浅笑有点尴尬。道士想起了自己的身份,一个道士,何不在这里搞上几个天师、灵官菩萨?他吩咐帮手去借几个铁锤,让原先几座雕塑委曲一下。事情干得不赖,才几下,婀娜的体态变成碎片,柔美的浅笑变成了泥巴。

听说邻村有几个泥匠,请了来,拌点泥,开始堆塑他的天师和灵官。泥匠说从没干过这种活计,道士安慰道,不妨,有那点意思就成。于是,像顽童堆造雪人,这里是鼻子,这里是手脚,总算也能稳稳坐住。行了,再拿石灰,把他们刷白。画一双眼,还有胡子,像模象样。道士吐了一口气,谢过几个泥匠,再作下一步筹划。今天我走进这几个洞窟,对着惨白的墙壁、惨白的怪像,脑中也是一片惨白。我几乎不会言动,眼前直晃动着那些刷把和铁锤。“住手!”我在心底痛苦地呼喊,只见王道士转过脸来,满眼迷惑不解。是啊,他在整理他的宅院,闲人何必喧哗?我甚至想向他跪下,低声求他:“请等一等,等一等……”但是等什么呢?我脑中依然一片惨白。

《文化苦旅》让我领悟到了“苦”字的意义所在,更让我学会了惋惜,更学会了如何不让惋惜存在……

看这本书,同时还要慢、要细,里面的思考,非常人所思,非常人所见。

读了余秋雨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等又让我感受倍深,感受到了中国的文化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也让我深深体验了“书中自有黄金屋”。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五】

在短短的一个寒假里我做了很多有意义的事情,比如去社会实践。虽然比较忙但我还是做了一件我认为最有意思的事情。我把余秋雨教授写的《文化苦旅》大致看了一遍。

虽然来不及仔细去揣摩但确实让我感触很深,尤其是《风雨天一阁》至今都使我记忆忧心。

一个家族背负着艰守一座藏书楼(中国古老文化的命运。范钦一个拥有强大毅力和强烈的爱国精神的藏书家让中国留下了一座具有文化代表意义的藏书楼,直到到现在都有它的痕迹,但是岁月的沧桑,历史的风尘还是将它掩埋了。范氏天一阁之所以留下来的原因是什么呢?这正式余教授所说的“超越意气,嗜好,才情,甚至是时间的意志力”而这种毅力有是什么呢?

范钦曾经顶撞过拥有巨大权势的皇亲国戚,而因次遭到仗打这样的重刑,还进过监狱。但他豪不畏惧,始终毫不顾惜坚持自己的信仰,相信真理。最后谁都奈何不了他,这就是一个古代藏书家,一个真正称职的藏书家所表现出来的超越常人的强健的职业道德品质。

说到这里,我们是否应该反思一下,我们这些学生,有哪一个能像范钦那样监守正义,监守自己的岗位。或许有但也是极少数的。我不是故意要借古代成功人氏来讽刺现代人,但是我还是要批判我们不好的地方,包括我自己在内,同学们,所有读书的人们,我们早就应该反省一下了。对我们来说范钦的意志力乍看之下,显得不近人情,然而我们的毅力呢?可以说连他的二分之一都没有。我们读书,在遇到挫折的时候该怎么办呢?学成之后又为了什么呢?等等这些尖锐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深思。

继续往下说,时间的流逝,光阴的短暂,80岁高龄的范钦中将走到生命的尽头,但他连生命的最后一刻都要监守岗位。他将自己的财产分成两部分,一份是他监守一生的藏书楼,另外一份是一张万两银票。他让他的两个孩子去选择自己想要拿的一份。

我想如果事情放到现在,有谁会愿意继承藏书楼,又不能卖而且不但没好处还要惹得一身的麻烦。然而有范钦这样伟大的父亲,就会有像他一样伟大的儿子。他的大儿子范天冲毅然的选择了子承父业,他继承了藏书楼。中国的古老文化就是因为有了像范氏父子这样的真正的读书人而保存到现在的。

说到这里我又要开始批判些什么。想到读书人,现在的读书人(有些人说说是书生,毫不考虑自己的言行举止,说不该说的话做不该做的动作。而且读书为的尽是一些私人的事情,只为那黄金屋或是颜如玉,而且做人都做的很自我,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别人则很苛刻,只要自己好就万事大吉,毫不顾虑别人,更不用说是监守岗位和保护民族的历史文化了,一点都没有范钦那样的奉献精神。

还有那些可恶致极的污吏,他们丝毫没有一点职业道德,简直像行尸走肉一样活在世界上比狗都不如。范钦好比是天使,而这些贪污的官,滥用职权的人就是恶魔,总有一天这些恶魔,会被天上的那些像范钦这样的天使给带去,进化那肮脏的心的。

《文化苦旅》使我对读书有了更深一层的了解,我们读书人读书不能只为自己,要为这个社会这个国家奉献自己的微薄之力,这样读书人才是读书人。

而且我们所学的文化有多少是古人用自己一身的心换来的啊,文化的保留是艰难的,因此我们要好好珍惜这来自不意的文化,不虚度光阴,真正的领悟中华民族的优异文化,并且发扬古人身上的良知和意志力,坚决不做学成之后,而忘本的人,也不做半途因为搓责和困难而放弃学业的人。

一个人拥有了良知和强大的毅力才能领悟到我们祖先的精神,继承和发扬炎黄子孙数千百年来的优良传统。余教授的《文化苦旅》就如一艘导航船,她将带领我去深思更多中国文化的发展史。我也会将其细细品尝的。

安徽文化作文800字高中范文【六】

初读《文化苦旅》,对其中的“苦”字特别不理解。余秋雨先生虽说不是什么大富大贵,但是在旅程中也绝对称不上是“苦”。这么一看,《文化苦旅》倒是改为《文化之旅》也无妨了。可后来再看,发现细细思索起来,这“苦”字是自有其内涵的。

所谓“苦”,并不体现在余秋雨先生本身旅程中的苦,而是一种从古至今,从文人到文物再到文化所经受的“苦”:从《莫高窟》、《道士塔》中王道士对文物的漠视,到苏轼、柳宗元等文人无端遭到贬谪;从《风雨天一阁》中描写的天一阁的藏书多次遭受磨难,再到“文革”中余秋雨先生所见的进步青年的悲惨遭遇……古往今来,中国的文人、文物、文化大多游离于主流的意识思想之外,游离于统治者的眼光之外,稍有不慎,便因为这样或那样的原因,成为了这样或者那样的牺牲品。文人们和有识之士的抗争,大多没有结果,甚至有的时候,面对文化与文明的破坏,根本无人抗争。中华文明的文化发展史,在一定程度上来说,伴随着的是一段文物与文人的泪史。

但是,苦又怎样呢?文人们面对着苦难,没有屈服,书中描写的很多文化成就,都是在逆境中达成的。甚至正是因为逆境,才使文人与文化,蜕变出了一种别样的精神。苏轼被贬谪到黄州,诗文和思想却都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却写出了《永州八记》这样的名篇……正如书中的《柳侯祠》一文中所说:“朝廷万万未曾想到,正是发配南方的御批,点化了民族的精灵。”

而余秋雨先生本人,却也与这些文人有些相似之处。所谓“苦”之于余先生本身,并不在身体,而在思想与心灵。余先生的文章写得很平实,有些也似乎仅仅是在写风景,但在风景背后,蕴含着的,却是对中国的文化,以及文人命运的深沉思索。他写的是风景,但绝不只关注于那一方风景,而是以长远的眼光,和博大的人文情怀,去看山水背后的文化与精神。他既通过这些文章,来使中国文化的历史与现状得到展现,并对之作了深刻的思考;又试图作为先导,通过自己的思考引领中国文化朝着新的方向发展。读余秋雨先生的文章,可以清楚地感受到,他在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使命感与责任感,他的深刻思考与博大的人文关怀精神,他对中国文化的热爱与反思,等等等等。余秋雨先生自己的思考,总是深沉的,以致于仔细读来,倒觉得他的内心,该是有几分痛苦的了。但是他的这种或隐或现的痛苦,却是为了中国的文化,为了今日的文人、文物与文化免遭先前的“苦”。

就现今来看,虽然当下人对待文化的态度已经有了很大的改观,但是对文人、文物与文化的漠视甚至压制,仍然在以自上而下,或者自下而上的方式,时隐时显地存在着。在这种环境下,余秋雨先生的这本书,就显得十分可贵。因为这本书中所蕴含的对文化的尊重与关怀,对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甚至是人格的思考,正是当下所缺乏的一笔宝贵的财富。

在反复读过秋雨先生《文化苦旅》的“都江堰”之后,震撼于心底而生,震撼李冰以使命为学校;震撼李冰的三字经——“深淘滩,低作堰”;震撼李冰的八字真言——“遇弯截角,逢正抽心”,他的治水方案永远水气淋漓,成为水利工程的圭臬。

李冰没有被挂在墙上,没有被写在书里回忆,却为祖国筑建好了一座两千年仍在工作的都江堰。他就像一匹骏马,没有成为泥土间的化石,没有成为古墓里的雕塑,而今天还踯躅在家园四周的高坡上,守护着每一个清晨和夜晚,这难道不是奇迹吗?难道心底能不震撼吗?

更让人敬佩的是李冰让自己的儿子也奉献在这个岗位上。不仅生前,生后还要化为雕塑矗立在滔滔江水中,不惧怕江水的严寒与冰冻。只要李冰惊魂不散,李冰的儿子会代代繁衍。轰鸣的江水,便是至圣至善的遗言!

青城山是道家圣地,把水作为教义的象征。水,看似柔顺无骨,却能变得气势滚滚,波涌浪叠,无比强大;看似无味无色,却能挥洒出茫茫绿野,累累硕果,万紫千红;看似自处低下,却能蒸腾九霄,为云为雨,为虹为霞……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实际上,却是人领悟了水,顺应了水,听从了水。只有这样,才能天人合一。这便是道。这让我从新认识了“人”、“水”和“道”以及他们之间的平衡关系。都江堰与青城山相邻,互相映衬,互相佐证,成为研究中国哲学的最浓缩课堂。余教授留给道士的一幅对子:

拜水都江堰·问道青城山

拜水和问道,有机会我一定亲自去拜水,问道,领悟这中华的一大秘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