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以德育人教育报国作文)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以德育人教育报国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18 21:59:28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以德育人教育报国作文)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一】

??新为本,思维先行

听了“双童”集团董事长楼仲平的讲课,我对创新思维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他说过中国人天生是感性的,我们要超越思维习惯,培养哲科思维和理性思维。

我觉得他说的很对,中国人虽然从5000年之前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明,也出现了数不胜数的古代科技成就,但都是存在于经验的基础上,所谓经验就是我们人类通过眼耳口鼻的感官所感受到的,确确实实的是一种感性思维,而即使中国在古代的科技成就有多么辉煌,也终究在近代蒸汽机的轰鸣和电的广泛应用中,败下阵来,西方近代科学的诞生伴随着古希腊和罗马的理性思维,所有的文艺复兴,宗教改革,启蒙运动,其根本都是解放人,解放人的目的就是为了发扬人的理性,使人摒弃浅薄的感官认识。

因为有了理性的思考,所以才有了科技逐渐系统化理论化,因为有了理性的指引,我们会不断去追求为什么。而在这追求为什么的过程中其实也是一个思维推导的过程。才会有执果索因,溯本求源,从而看到问题的本质所在。

我们可以看到双童集团有着对员工极高的福利和待遇,有三星级的食堂和宿舍,虽然只是一个做吸管的工厂,但是却实现了生态化,智能化和组织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我尝试着从理性来判断楼董事长这么做的用意。首先,确实对于员工的食堂和宿舍投入了很多经费,但就像邢老师老师所说过的.,每个人看问题角度都不同,你看到的是一张桌子2万块钱,但别人看到的是一张桌子能使用20年,这样平均在每天的花销,其实与一般相差无二。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员工受到了如此的待遇,首先就从心中发自内心的去感激管理层的人,并且也会发自内心的热爱这个集团,这就造就了整个企业富有的凝聚力和活力,我看到双龙集团对于员工的体恤度很高,为了方便一家人在企业中工作,还特意为他们设置了一家人的小型宿舍,我想生活在这样的宿舍中的员工,一定会把公司当做自己的家一样,而这是现代企业中很多企业都缺乏了一点,物质留人,技术留人都不如感情留人,留下一个人才的最好途径就是用感情折服他,让他发自内心的想留下来,既然员工把集团当作家一样,慢慢也会为了整个组织的绩效和利润贡献自己全部的热情,从而也在某种程度上提高了企业的经营效率和利润。娄董事长的一句话说的很对,成本与产出效率有关。既然这些员工能产出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的利润出来,那么所谓的三星级寝室,二十万的桌椅也都不足为道,相对比而言,实际利润率是很高的,而背后隐形的收益也是无法估量的。

第二个部分是“创新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其实创新说到底就是剑走偏锋,从别人看不到的角度重新整合你现有的资源,所以创新是学不会的,因为你学到的只是别人的东西,你既然已经学到了别人的东西,就不是你自己的了,既然是别人的东西,就是旧的不是新的,但我们如何能从别人想不到的角度去重新产生一个新想法呢?

我想这就是和广泛的知识面有关,就像我之前也从来没有想过会有人用哲学,生物学,进化论等等观点去说明创新,但也正是因为楼董事长掌握了各个领域的知识,才能把它们整合起来,全新的应用到新的领域中去,照他所说的一样,如果只追求有用的东西,这条路会一直往下延伸,但是却会非常狭窄。如果盲目追求有用的话,而有用的标准一直都在变,到底什么是有用?怎样才算是有用?这是一个不断变化的概念,也是一个非常笼统的概念,我想到这我们的专业选择一样,现在我们大多追求盲目的追求热门的专业,就我所在的社会科学实验班,热门的金融专业甚至出现了差不多2:1的报名率,这背后反映的现实不由得让我深思,大家都趋之若鹜的东西,真的是最有用的东西了,最有用的东西真的就是最适合我们的东西吗?

人云亦云是创新的大忌,创新最忌讳的是不动自己的脑子思考,而是简单的凭经验或者是盲从其他人的意见。盲从他人的意见,会使我们的大脑逐渐丧失活性,而思维丧失活性是一件非常可怕的事情,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在创新中,创新思维相当于粮草,思维跑在前的人才能剑走偏锋,才能认识创新的真谛。

所谓一根吸管也能获得成功,其实不在于你究竟做了什么,而在于你究竟想到了什么。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二】

故事的.结局想必大家也清楚,一个从城外来的男子在众人的讥笑中搬移了柱子,并得到了奖赏,从此秦国的诚信在诸候中声名远扬,秦国也从此走上了变法之路,成为称霸一方的诸候。

是什么,让如此小的一件事成为秦国崛起的开端进而拉开了争霸的序幕呢?是诚信,一个国家没有诚信,它便不能取得发展,不能在这个世界上生存,一个国家苦没有诚信,它便不能屹立在世界民族之林,故人言:诚信是立国之本,是一个国家的脊梁!诚信为本600字

斯人已逝,风骨犹存:诚信是立国之本。

钱学森在年轻的时候,故事已成美谈,它将作为中民族精神的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诚信是立身之本,若没有诚信,谁愿与之为友,与之为邻呢?诚信是人存活的底线,没有了诚信人生怎么是“人生”?

人生在世,以诚信为本,可结天下之友:以诚信为本,可明之得失!我们都该以诚信为本,在今后的道路中,扬帆起航。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三】

自从“体育进入高考”这一话题被发布,热度便居高不下,支持者们认为这一举措既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又能增强学生体质,无可指摘。我却认为,“将体育纳入高考“弊大于利。

我们无法否认体育锻炼的重要性,也并非不认可提出者渴望提升学生体质的善意初衷。但是高考本就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为了高考,饱受应试教育之苦的学生们本就筋疲力尽、疲惫不堪,更遑论分担多余的精力给体育考试。此外,高考在学生们的心中就是分数的象征,而体育已是为数不多的、能够让学生在繁重的课业之余得以喘口气的科目。一旦将体育纳入高考,使之与分数挂钩,这无疑是”赶鸭子上架“,而众多学生,便成了试验田里的”鸭子“,再也无心真正享受体育锻炼带来的快乐,只能追逐着分数拼命奔走,唯恐落后于他人,这难道不是和这项举措最初的愿景背道而驰了吗?

并且,将体育纳入高考范畴,存在一定的不公平性。体育同音乐、美术一样,是一门极其看重个人天赋的.学科。有的学生天生就具有运动天赋,不用多加训练,就能轻松取得好成绩;有的学生,拼尽全力仅能取得有限的进步;有的学生,则天生体质较差,难以负荷强度太大的体育锻炼,参加体育考试对他们来说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强行把体育纳入高考,不仅会打击这一部分同学的积极性,更会让他们意识到,努力在天赋面前不值一提,从此丧失对学习的积极性。教育应当以学生为本,注重公平,而不是以天赋论英雄。

当然,有人就问,那学生的身体素质就不重要、不需要被关注了?身体素质当然重要。都说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没有一副健康的体魄,何来动力完成繁重的学习任务。但是我们可以采取一个更为恰当的方式,在保障教育公平的前提下,鼓励学生进行体育锻炼。比如设立一个合格线,让绝大部分同学能够通过训练达到标准,既避免了竞争的压力,又能让学生和家长重视体育的重要性,岂不是两全其美?

人才是国家未来的希望,而人才的培养则依赖于国家公平的教育。别让教育失了公平,寒了广大学子的求学之心。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四】

在与家长接触中可询问其子女在家里的生活习惯、学习习惯、家庭教育情况等,掌握他们的思想动态和存在的问题,为顺利开展班级管理工作做好准备。教师与学生交往无论是个体还是群体都要全神贯注,耐心听取学生话语的意义,分享他们的感受和体验。教师会不会听,能不能听,直接决定着对学生的了解程度,决定着学生对老师的反应。实践证明,教师只有认真倾听,准确把握学生话语的意义,才能适时并能针对性地进行反馈,从而促进师生间互动和意义的生成。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五】

开学初,学校下发了本学期的必读书本《育人三部曲》。“比砖头还厚,封面样式平凡,估计又是一本枯燥的纯理论书籍。”这是我对这本书的第一印象。

某个周末的早晨,闲来无事,我抱着打发时间的心态开始翻阅,一页,两页……第30页,60页……作者的文笔犹如魔法中的魔杖一般将我深深吸引。终于明白,为什么几十年过去了,《育人三部曲》依然魅力四射。它的魅力源于它不是枯燥的教育书,它为我们描述了一个我们很多教师都在追求的“理想”教育境界——那里有“幻想角”、“童话室”……一切都是那么新奇有趣、不可思议;那里有天真烂漫、活泼可爱、热爱学习的学生;那里有不管出现在校园的什么地方,总会被一群孩子主动围上前的校长 和老师……

对比我们现在的校园和课堂,学生学习的地方是那么的狭隘;学习对大部分学生而言是在完成一项任务;学生们期盼着下课铃声的响起;(许多老师追随着“立规矩,收骨头”的陈旧教育理念,对学生严加管教,使学生们害怕,课余时间看到老师甚至会逃跑,等等。

在《育人三部曲》中,苏霍姆林斯基突破了这些传统的刻板教育模式。他坚信人的正确认识归根到底来源于实践,因此他设计各种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实践活动,让孩子自己在实践中经历磨练,增长才干,得到体验,而不是只靠片面的灌输。

他相信孩子、信任孩子,相信每个孩子身上都有可贵的积极因素,通过发扬这些积极因素来克服消极因素。他也善于发现孩子身上的积极因素,并且善于培养这种积极因素。

他热情鼓励孩子树立自信,把这种自信看做克服困难、挫折,抵御不良诱惑的强大动力。

他对孩子充满爱,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他也重视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培育孩子的爱心。

他不仅要求自己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个教师,而只有这样,孩子才会把一切告诉他。

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和方式让我受益匪浅。教育需要智慧,教师需要思考。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中,我将结合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念,不断反思、总结和提升自己。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最初认识他的书是《给老师的100条建议》,给新老师多好的启发建议,受益匪浅,教学过程中处处有用,使我在成为名师的道路上添了翅膀,又读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该书由三部名著构成:一是《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它涉及的是小学儿童阶段的乐学生活;二是《公民的诞生》——它涉及的是中学少年阶段的和谐发展;三是《给儿子的信》。 我通过阅读收获到了很多未知的东西,有些内容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对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很大的启发,他不但给老师提供了教育的理论指导,也给家长指了一条教育的明路。我从中充分感受到苏霍姆林斯基对孩子对教育真诚而持之以恒的爱。

读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这部《育人三部曲》,我对“教书育人”又有了新的理解。他的所谓“和谐教育”意味着:一是处理好认识世界(即理论学习)与改造世界(即实践活动)这两者的关系,使之处于相互促进的和谐之中;二是处理好各个表现领域的和谐关系,使每个学生在其天赋所在的一切领域中(而不只限于学习中),充分表现自己并且出类超群;三是使学生因某事取得成功而带来的自尊、自信、自豪感,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去并取得同样的成功。总之,要找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让每个学生“抬起头来走路”,确认自己是“大写的我”,以此找到并打开全面发展的突破口,从而推动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为了一切孩子”,这个在今天的中国几乎成了每一个学校最响亮的口号,可在苏霍姆林斯基那里,不是口号,而是贯穿一生的每一天的具体实践。

全书语言生动,精湛的教育思想通过丰富的事例层层展开,使本书具有了通俗易懂的特点。读着他的书,情不自禁地被这位教育同仁景仰的老人的教育机智和教育灵性所打动。但给我感受最深的还是充盈于字里行间的、那浓浓的——爱。包括他对教育事业执着的爱,对孩子真挚的爱,以及对孩子实施爱的教育——让他们拥有爱心、懂得怎样去爱别人。他说:“每个孩子都引起我的兴趣,总想知道他的主要精力倾注在什么上面,他最关心和最感兴趣的是什么,他有哪些快乐和痛苦等等。”这位伟大的教育家,当初也只不过是一个乡村小学的教师,作为一个普通的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的确应该反思自身,从书中汲取营养,获得更好的成长。

他对孩子对教育几十年如一日始终保持的一颗纯真透明的赤子之心。他对孩子没有半点私心,他对教育没有半点功利之心。从没有想过要通过孩子来发财,从没有想过要通过教育来谋取教育之外的东西。教育就是他的宗教,孩子就是他的上帝。他对孩子的爱,不是一种教育艺术,更不是一种教育策略或技巧,而是从心底散发出来的人性芬芳。

苏霍姆林斯基是一个纯真的人,面对纯真的孩子,从事着纯真的事业,从没有想过要借教育而名扬天下,流芳千古,但他的名字和事业却因此而不朽。

在苏霍姆林斯基看来,所谓“教育”,并不教师单方面地往学生空荡荡的大脑中灌注“美好的思想道德”,而是尽量设法点燃儿童心灵深处“想做好人”的愿望;甚至他认为儿童心中本身就蕴含有许多美好善良的道德萌芽,而教育者的任务就是扶持,让其茁壮成长。

在他那里,这种教育决不是教条口号式的灌输,而是针对学生的心理由近及远、由浅入深、“润物细无声”一般的潜移默化。我们应该学习苏霍姆林斯基,不能把科研的目光老盯着“上面的精神”,而应该把教育科研的目光对准具体的学生,对准学生的心灵。

对孩子的爱应该是始终如一的,坚持不懈的,面向全体的。更重要的是,他爱的纯粹、爱得慷慨、爱得真诚、爱得投入,不是施舍,毫不吝啬,不虚情假义,不掺杂功利。正如大家书中所言:“教师不仅要成为一个教导者,而且还要成为学生的朋友,和他们一起克服困难,一起感受欢乐和忧愁,要忘记自己是教师,而这时,孩子才会把一切都告诉他。我想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而孩子们的快乐,对于我就是最大的幸福。正因为这样,他把孩子放在自己的心灵深处怜惜、爱护,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了解他们的喜怒哀乐,做他们的知心朋友,和他们一起欢笑,一起忧伤,才赢得孩子们的心,才真正到一个教师所有的幸福和快乐。这才是真正的教育。

育人为本的教育作文【六】

通过转换视角和地位来思考问题,凡事先问一下如果我是学生会怎么样,体验一下学生的感受,领悟对方的思想与情感。教师与学生说话不能居高临下,要把学生放在平等的地位进行交流。只要我们在与学生沟通与交往时多点设身处地,多点体验对方感受,就更能接近他们的思想、感情,产生更多的共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