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老师是我生活中的一道光作文)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老师是我生活中的一道光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5-24 08:00:30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老师是我生活中的一道光作文)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一】

昨天早上7点05分,我准时看了少儿频道播出的于丹老师专题讲座《中小学生感恩教育》的演讲,感触很深。

于丹老师在讲座中主要是强调我们中小学生在完成必修课的同时,还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关心他人,让每一个中小学生德、智、体全面发展。

于丹老师首先谈到“孝”。百善孝为先,孝是中华文化传统提倡的行为,一般表现为孝顺,孝敬。要对生活充满感恩的心,感谢父母,尊敬老师。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内在的一种责任。

然后谈到“仁”。仁就是要学会怎样处理两者的关系,要充满爱心,和善待人。《三字经》里说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习相远。”意思是说,人在刚刚出生时,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随着各自生存环境的变化,每个人的习性就会产生差异。教育孩子要与人和睦相处,懂得一个人的痛苦,由两个人分担,痛苦就减少一半,相反,一个人的快乐,两个人分享,快乐就增加了一半,与人交往,多关爱他人,使自己健康,快乐的成长。

最后谈到“自立,自强,自信”。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会直接决定人生的轨迹,孩子的成长不是填鸭式的灌输,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经验和悟性。

通过听了于丹老师的讲座,让我明白了一个道理:学生最重要的并不只是学习,首先要学会“做人”,在学习,做事。如果不会做人的话,就算学习成绩再好,也不是一个健全的人。从小养成树立正确的观念,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师,要有爱心,学会交往分享。有恒心,更重要的是要有信心!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二】

小女巫给了小木偶人类所有的表情,而且还给了他一支红色的钢笔,紧接着女巫就消失了。

小木偶高兴地走在大街上,手里拿着红钢笔。红狐狸又跑过来,不怀好意地说:“小木偶,把你的红钢笔借我用一下,我想记点东西。”

小木偶说:“你坏,我才不借给你呢。”

红狐狸嘿嘿地笑着,趁小木偶不注意,一把就将红钢笔抢到了手,“嗖”的一下就跑了。小木偶一个箭步追了上去。正在这时,巡逻的猫警官拦住了你追我赶的它们,问:“你们跑什么?”

红狐狸笑嘻嘻地说:“他要抢我的红钢笔。”

小木偶生气地大叫:“钢笔是我的,分明是你抢了我的红钢笔。”

红狐狸做贼心虚,哪能逃得过猫警官的眼睛,猫警官一看就知道是红狐狸在作怪,于是他把红狐狸带进了警察局。而且把红钢笔还给了小木偶。小木偶心里暗暗高兴,红狐狸受到了惩罚,终于出了这口恶气。

这天,小木偶不小心摔了一跤,走起路来一瘸一拐的。小乌龟走过来,温柔的说:“小木偶,你怎么了?小木偶痛苦的说:“我的腿好痛。”小乌龟赶紧把小木偶送到医院。经过山羊医生的仔细检查,治好了小木偶的腿。这一次,小木偶感觉到被别人帮助的快乐,他好开心。

小木偶正在街上闲逛,突然愿望女巫出现了。她悄悄地问:“小木偶,你想成为这个世界上的人吗?”小木偶爽快地回答:“想,我要做一个能帮助别人的人,有正义感的人。”看着小木偶坚定的眼神,愿望女巫在它的身上点了几下,小木偶真的变成了一个人。女巫说:“你的愿望实现了,去帮助别人吧!”

从此以后,小木偶就在这个世界上美好的生活着,他帮助了很多很多人。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三】

自从小女巫给了小木偶人类所有的表情之后,他一直想找小红狐要回背包。

小木偶回到家,向老木匠说了自己的遭遇,又让老木匠给了一个红背包,里面装了一盒青菜,几根胡萝卜,就上路了。

小木偶找到了小白兔,从红背包里拿出几根胡萝卜,请小白兔吃,小白兔高兴地说:“对不起,小木偶,刚才我冤枉你了。”“没关系。”小木偶说完,就去找老婆婆了。

小木偶找到老婆婆,给了老婆婆一盒青菜。老婆婆说:“谢谢你,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不用谢,老婆婆。”小木偶说完就去把红背包还给了老木匠。

小木偶想让小红狐还给他红背包,这时,小红狐走到小蜗牛旁边说:“小蜗牛你背这么多包不累吗?我帮你背一个吧。”小蜗牛高兴极了,说:“谢谢你,小红狐。”不料,小红狐一拿到包就飞快地跑,小蜗牛哭了起来,“别哭,别哭,我帮你拿回来。”小木偶提起木头腿,一下就追上了小红狐。这时,熊警官来了说:“吵什么,你们想闹上法庭吗?”“不是,小红狐骗了我和小蜗牛的包。”“那是我的,我的。”小红狐还想狡辩。“小木偶说的对,这包是我的。”这时,小蜗牛气喘吁吁地赶来了。小红狐见事不妙,拔腿就跑。

小木偶和熊警官打开了小红狐家的门,一看满地都是赃物,熊警官通知所有小动物来领自己的东西。也找到了小蜗牛的包和小木偶的红背包。

过了一个星期,熊警官特别检查了小红狐的家,熊警官没有发现小红狐骗来的一点儿赃物……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四】

这天,风和日丽,大街上热闹非凡。小木偶迈动长长的两条细腿,在人群中兴冲冲地大步向前走。突然,他的眼前出现了一只小红狐,背上背着一个红背包。红背包的颜色是那么鲜艳,让小木偶的眼睛不禁一亮:那不是我的背包吗?

那不是抢走我背包的小红狐吗?

来不及多想,小木偶三步并作两步,追上小红狐,拽住他毛茸茸的大尾巴,大声喊道:“还我背包!还我背包!”

“放开!放开!”小红狐拼命挣扎。

“吵什么?吵什么?”熊警官闻声赶过来,使出九牛二虎之力,才把他们拉开。

“报告警官,他背上的包是我的!”小木偶涨红着脸尖叫道。

“不是他的,是我的!是我的!”小红狐撒谎一点儿也不脸红。

熊警官看看小红狐,小红狐满脸愤怒;再看看小木偶,小木偶也是满脸愤怒。熊警官不知道谁说的是真话,谁说的是假话,就把背包拿走了,说等查明真相再说。

一连三天,小木偶天天来找熊警官要背包,但是小红狐一次也没敢来找熊警官。熊警官有点明白了。经过明查暗访,真相大白,红背包果然是小木偶的,熊警官把背包物归原主。

背上失而复得的背包,小木偶的脸上堆满了灿烂的笑容。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五】

在探讨此问题之前,首先要交代一个背景,即当时官员的家庭结构问题。一般而言,当时官员的家庭构成往往不仅包括夫妻子女,而且还包括前来投靠的亲戚。学者陈弱水最近发表了一篇题为《试探唐代妇女与本家的关系》的论文。文中指出唐代妇女在丈夫后回本家(即娘家)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我们知道,妇女回娘家住往往还要带着孩子,这样就造成了一个个比较大的家庭,使娘家的父亲或兄弟在生活中需要负担的人口变的多起来,再加上当时似乎有个惯例,亲戚投奔拿俸禄的官员,或者说拿俸禄的官员养活前来投靠的亲戚(甚至朋友)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于是家庭成员增多了,家庭规模变大了,家庭负担也就随之变得重了起来。我们举几个例子。比如贞元元和间的名臣阳城与兄弟住在一起,又“有寡妹依城以居,有生(甥)年四十余,痴不能如人,常与弟负之以游”,则阳城不仅养活了自己的弟弟,还养活着妹妹及妹妹的儿子。

又如殿中侍御史李虚中“昆弟六人,先君(指李虚中)而殁者四人。其一人尝为郑之荥泽尉,信道士长生不之说,既去官,绝不营人事。故四门之寡妻孤孩,与荥泽之妻子衣食百须,皆由君(指李虚中)出”。李虚中没办法,为了养家,只好去“佐河南水陆运使。换两使,经七年不去,所以为供给教养者”。这是说以一人俸禄养五家人口,可知负担之重。从中还可知,若担任像水陆运使这类财政官员的属官,收入比较可观。第三个例子是亲王长史李仁钧。他在汴州当官时对朋友很好,后来到了洛阳,“则又不忍其(指旧时朋友)三族之寒饥,聚而馆之,疏远毕至”。这就不仅是养家实际还包括抚养朋友的子女及亲戚,以致弄得“禄不足以养”,迫使自己的儿子李础不得不“从事于外”,以减轻父亲养家的困难。类似的例子真是多到不胜枚举。因此这样一种亲戚朋友投靠有俸禄者,以及有俸禄者有义务养活他们的习俗或惯例,影响了当时许多人的生活水平,韩愈就是其中之一。

就总的生活水平而言韩愈应该属于不太富裕的阶层。特别是元和八年(813年)他四十六岁之前,除短时期外,生活一直比较艰辛。众所周知,韩愈三岁丧父,养于兄韩会处。差不多十二岁时兄,由嫂子抚养成人,这其中的艰辛可想而知。也正是由于家庭生活困难,为了养家,韩愈遂西上长安,所谓“家贫不足以自活,应举觅官”就是这个意思。这样,在贞元二年(786年)韩愈十九岁时,他开始了自己的生活。从这时直至二十九岁时入汴为董晋的观察推官止,十年间他中进士考宏词,四处求官不得,生活艰难,“终朝苦寒饥”。那么这一段他既然没有得到官,其生活来源又是什么呢?关于这一点,由于史料缺乏,我们只能作一点推测:估计就像他后来经常资助朋友和找上门来的士子们一样,他也只能靠投靠权贵来求得一些帮助。从三次《上宰相书》中我们可见那求人的诚恳和迫切。后人往往以此讥笑韩愈,其实从韩愈当时的生活境况及当时的社会风气看,这都是完全正常的。韩愈求人资助留下来的唯一实例是他求到了北平王马燧头上。韩愈后来追述说:“余初冠,应进士贡在京师,穷不自存,以故人(指韩愈兄韩弇)稚弟,拜北平王于马前。王问而怜之……轸其寒饥,赐食与衣。”唐代士子应进士举,在京师的生活总的说来比较艰难。他们长时间得不到官,没有俸禄,只好求人度日。

韩愈自贞元十二年(796年)为汴州董晋的观察推官,十五年(799年)为徐州张建封的节度推官,到十六年(800年)冬回京参选,这段日子过得比较舒服。前引所谓“于汴徐二州,仆皆为从事,日月有所入,比之前时,丰约百倍”,讲的就是这段生活。他在《此日足可惜赠张籍》诗中也说在徐州“箧中有馀衣,盎中有馀粮。闭门读书史,窗户忽已凉”,心情悠闲,远非求官时的燥急可比。这里我们还想指出一点,即在唐后期,同是地方官,做节度使观察使的幕府官员如推官巡官之类,收入是比较丰厚的。卫中行的哥哥到岭南去炼黄金,“药贵不可得,以干容帅。帅且曰:若能从事于我,可一日具。许之”。只因为入了容管经略使的幕府,就有钱炼黄金了,可见幕府官员收入之丰。因此当时的许多著名处士,让他当县尉、参军他不干,却纷纷进入了节度使观察使的幕府,像洛阳名士石洪、温造,江淮“四夔”之一的卢东美等就都是如此。明白这一点很重要,由此可知唐后期士人纷纷投靠幕府的一个重要原因。同时也知道,幕府官员俸禄的高下,大约是由府主自己决定的。

韩愈自贞元十六年(800年)冬在京师待选,十八年(802年)为四门博士,十九年(803年)贬为连州阳山令,二十一年(顺宗永贞元年,805年)为江陵府法曹参军,元和元年(806年)再拜国子博士,二年(807年)分司东都,直至元和七年(812年)三为国子博士,这一段时间的生活也不富裕。在待选期间,韩愈已经收留了侄子韩老成一家,加上乳母奴婢,“家累三十口”。所以虽然很快得到了四门博士一官,但养家实为困难。不得已,他又恢复了求人资助的行为,曾经给山南东道节度使于頔写信,写下了“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的词句。在连州为阳山令是“酸寒何足道”;在江陵府为法曹参军时是“掾俸之酸寒”。分司东都,日子依然不好过。这不仅因为国子博士的俸禄不高,而且因为韩愈这时又收留了堂兄韩俞后留给他的子女。因此他“不知孤遗多,举族仰薄宦。有时未朝餐,得米日已晏”,以致于在送贾岛归范阳时,竟无东西可赠,自嘲说“欲以金帛酬,举室常顑颔”。待到三为国子博士,生活仍不见好转,以至学生都嘲笑他是“冬暖而儿号寒,年丰而妻啼饥”,可见国子博士虽月有俸钱四十贯,但用它来应付一个大家庭的日常生活,是捉襟见肘的。

从元和八年(813年)韩愈为比部郎中后,直至晚年为兵部、吏部侍郎,虽中间曾被贬为潮州刺史量移袁州刺史,但其生活水平已经有了比较大的提高。韩愈留下的诗文中,对这十年的生活再也没有提到过贫寒。究其原因,这十年韩愈除了有较丰厚的俸禄外,还能靠写碑铭获得许多额外收入。当时的流氓文人刘义曾“持(韩)愈金数斤去,曰:此谀墓中人所得耳,不若与刘君为寿”。话虽有些无赖,所言恐怕也是事实。我们看韩愈留下的二通有关文字,即《谢许受王用男人事物状》和《谢许受韩弘物状》,从中可知韩愈因写碑文,在前者那里得到“马一匹并鞍衔、白玉腰带一条”,在后者那里得到“绢五百匹”。当时物价,绢一匹“直钱八百”,则五百匹就是四十万即四百贯钱。“四百贯”钱是个什么概念呢?当时一斤盐仅卖四十文,一斗米五十文。四百贯钱可以买一万斤盐,八百石米。当时的成年男子一年所需口粮是七石二斗,则八百石米可供一百人吃一年。又,元和九年(814年)孟郊,孟郊的朋友韩愈等人凑了一百贯为他营葬,“尚有馀资”,再加上郑余庆派人“所送二百七十千”,则“足以益业,为遗孀永久之赖”,即三百贯钱左右就可以使人过一辈子了。看来四百贯钱不是一个小数,而韩愈一次就得钱四百贯,由此可知韩愈的“润笔费”之多。当然,由于“争为碑志”是当时的社会风气,以致有“贫不可堪,何不求碑志见救”的说法,因此靠写碑志挣钱补贴家用似乎也无可厚非。元和十四、十五年(819、820年)韩愈在做潮州刺史和袁州刺史时,虽然心情不好,生活却并不坏。刺史的俸钱,据《唐会要》卷九一《内外官料钱上》,在元和十四年(819年),紧州为一百八十贯,中州为一百五十贯。潮州为下州,估计月俸应在一百贯上下。按说这已经不少了,但观察使仍“虑有阙乏,每月别给钱五十千,以送使钱充”。由此可知节度使观察使手中掌握的这一笔“送使钱”,可以自由支配,其中一项开支就是能够酌情给手下的属官加俸。这五十贯加上后,韩愈的俸钱就达一百五十贯左右,是国子博士俸钱的四倍。因此他在潮州时,可以“出己俸百千(即一百贯)以为举本,收其赢馀”用作州学学生的饮食费用。同样,在袁州刺史任上,韩愈也曾“以私钱十万”助修湘君夫人神庙。从这种出手之大方,亦可见韩愈生活水平的提高。

纵观韩愈从官近四十年的生活状况,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在贞元长庆年间,韩愈以及与他相似的阶层的官员,如果没有田产只靠俸禄生活,又如果负担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的话,不论他是正七品下的法曹参军事、正七品上的四门博士,还是正五品上的国子博士,其生活水平都不很高,甚至是比较艰难的。差不多是同一阶层的官员如县丞崔斯立,是“秩卑俸薄食口众”;国子助教薛公达,是“禄又不足以活身”;县尉毕坰,“既卒,家无一钱”;太原府参军苗藩,养“四室之孤男女凡二十人”,时“遗资无十金,无田无宫以为归”。如此等等,生活都很艰辛。相反,如果是做了节度使观察使的幕府从事(特别是盐铁使、水陆运使的佐官),或者升到朝官中郎中侍郎、地方官刺史一级,生活状况就比较好了。要是再有些额外收入如润笔钱之类,生活就会更好。当然,如果成了宰相功臣如裴度、马燧,或节度使观察使如韩弘、于頔,其生活就说得上是奢侈是豪富了。他们的生活水平又远在一般官员之上。明白唐代官员中不同阶层的不同生活水平,对于研究唐代社会生活是非常重要的。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六】

以我这个俗人的眼光看来,一本书的好坏除了内容详实,三观正确,给人以启发之外,更要有趣味性。如果少了趣味性,读起来就多少有些无聊。

能够在寓教于乐中给人以智慧,使人进步,那是所有人求之不得的事。于赓哲先生的《隋唐人的日常生活》满足了我上述的所有要求。

如果你是《百家讲坛》的忠实观众,应该对于赓哲先生不陌生。他对唐代历史文化的研究相当了得,往往三言两语之间,就能够准确概括某历史人物的生平功过,或某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

本次出版的这本书,是他根据电视讲座内容整理编辑而来。通俗易懂,简单有趣,分门别类讲述隋唐人的各种生活习惯。配合着唐诗、传奇故事,引经据典说历史文化。对那段历史感兴趣的朋友一定不要错过。

老师日常生活记录的小作文【七】

河流的坚冰面目木然,山野的树表情漠然,一切都在半梦半醒之中,昏昏然……现实此刻还远离想象,顺其自然的面对,不属于你的个体选择范畴,唯一的,就是坦然地接受。

这个时候,对于我来说,相守着时光,读几页书,听一段音乐,再来一杯咖啡抑或是红酒,是等待中消磨冷清的有效途径……淡然的情绪,因此安静而从容。

几页书的阅读,会把一些关于季节关于生命关于情感之类的文字带入你联想和想象中,让你的向往冲破冷寂飞向遥远……不知不觉中,冷寂的时光似乎缩短了许多。

一段音乐在反复的倾听中,会让我有些发木的思维渐渐舒活,犹如律动在五弦上的那些音符,微微地跳荡,舒缓了听觉,也舒缓了神经,让一些念想释放,也让一些情绪恢复……

用咖啡来醒脑,这是多年来养成的习惯。尤其是在这样乍暖还寒的'时令里,一天一杯淡味的咖啡,让一些忙碌后的疲惫“绝尘而去”,让一些沉积中的盎然“卷土重来”……

这样的等待已成了多年的习惯,没有落寞感,很充实也很宁静。不急不躁地等待春光漫过来再漫过来……一个人,守着这样的时光打发时光,不说悠然,自然悠然。在风儿将一季的灰白轻抚为一点点鹅黄再到一片片的葱绿时,憧憬变为现实,心境里悄然升腾的欣喜,让整个人神清气爽。

习惯了等待,自知那到来的一切都在季节的计划书中。会按照季节的计划一步步地靠近你或一步步地远离你,这不是宿命,这是规律。你的等待只需遵从规律,因此安下心来,等待季节给予你的又一次更迭。这自然而来的一切,跟你或者我为了改变命运,抓住机会去努力做好什么完全不同。

对于季节,等待的结果,自然会达成你的希望看到的结果;急不可耐的等待,烦躁不安的等待会让你身心处于煎熬的状态,也是一种折磨。季节,不会以你的意志为转移。由是,心平静气地等待,是最好的选择。这样的选择是一种修养或者心态,更是因为对自然法则的理解和敬畏。

翻累了书,喝一口咖啡听听音乐;到户外走走,在渐暖的阳光里伸展四肢,做一次深呼吸,向远处深深地遥望……就这样,等待的日子便不再漫长而悠远;相反,那期盼中的一切,会在你不经意的等待中,惬意地停靠在了心灵的海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