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精选作文高中叙事)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精选作文高中叙事)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18 13:28:09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精选作文高中叙事)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一】

初中,我盼望了很久。在上小学时,总觉得上初中的大哥哥大姐姐很厉害,那时很羡慕他们,希望能赶快上初中,直到上了初中才知道,原来……

今天是开学第一天,妈妈带着我来学校报到、找班级。车刚停,我就急急忙忙的跳下车,到学校去找我的班级。我从七一班开始找起,一班一班的找起,一直找七五班,但始终没有看见我的名字。我听见我旁边的也是初一的新生说,在五楼还有一个七六班,我又急急忙忙的爬到五楼,去找七六班,结果还是没看见哪张名单上有我的名字。我想会不会是我漏看了,我又从五楼跑到一楼,正巧,看见妈妈在找我,她说:“你乱跑什么?”我说;“我找班级,我想看看我是哪班的,可是找了一圈都没找到。”妈妈说:“你班级不就是在楼到旁边嘛!”我疑惑的说:“这班的名单我看过了,没看见有我的名呀!”

妈妈说:“你再仔细看看,到底有没有。”我又看了一遍名单,但是还是没有看见,我转头看向妈妈说:“还是没有看见啊!”妈妈又似无奈对我说:“你这粗心的毛病什么时候能改改?”我抱着妈妈的胳膊笑着说:“我也想改掉这粗心的毛病,可是谁让我是你的女儿呢!这是遗传了你的,想改也改不了。”我开玩笑的和妈妈说。

妈妈嗔怒的看了我一眼,帮我理了理衣服,又语重心长地和我说:“上了初中了,学的科目多了,作业以后也就多了,以后就没时间玩手机、看电视和玩电脑,多收点心花在学习上,在老师面前好好表现,老师提问时会的题目就赶快举手,不要畏畏缩缩的,初中和高中是很重要的阶段,一定要学好,上完了这六年就轻松了,这学是为你自己上的,现在多学点知识,以后就享福了。”这是妈妈常对我说的话。

我从小和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后来又有了一个小弟弟,快要上初中的时候,爸爸妈妈把我接到了身边,因为不经常见到,所以对他们总感觉到有些陌生和害怕,但是妈妈对我很好,于是我就不怎么怕妈妈了,渐渐地和妈妈亲近了起来。

过了一会儿,班级里的人差不多都齐了,妈妈便催促着我赶快进班找座位坐,因为才开学,所以没有固定的座位,都是随便坐的。这时,班主任也来了,我一早就知道,我的班主任是女的,带体育,我一直认为班主任都是很凶的,更何况这个班主任还是带体育的,但我没想到她很和蔼可亲,还有点幽默。在这开学的第一天中,我又交到了几个朋友,和她们聊天真的很愉快!

如今,我已上初三,有时回过头来静静的想想,才发现,原来,妈妈说的话都是正确的。作业每天一大堆,每个科目的课代表都会按时检查作业,真想回到小学!

只有上了初中才知道,原来初中是这么不好上的,一切基本是从零开始的,还记得的开学第一天时,班主任说了这样一句话:不管我们以前成绩怎么样,只要你认真学,就一定能学好,一切都可以从这里出发。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二】

高三,并没有想象当中的忙碌,也没有想象当中的波澜起伏。更多时候,它更像一汪水,就算我再怎样用力把自己的愤懑融入石头中,然后竭尽全力将它掷往其中,但终究还是惊不起一丝涟漪。

闲来时打打篮球,在教室外的走廊边随便抓几个人来吹吹牛。无聊时干脆就望望天,数数星星,并借此来冲淡心中的忧伤,淡忘掉一些记忆。

依稀记得高一的激情与纯真,高二时的圆滑与老练。但立足在这有些“无情”的高三面前,我都差点忘了,现在的我还剩什么,还能剩什么。

我总喜欢说这么一句话:我把自己封锁地太深,许多人都不得其门。总喜欢把不真实的我从别人认为真实的角度呈现出来,借以迷惑他们,更想迷惑自己。

你甘于平凡吗?我千百次询问自己,但却总是在“是”与“否”的门前来来回回徘徊,开了又关,关了又开。

曾幻想,当我老了的时候,学学陶潜,学学孟光台。一壶浊酒,几盘小菜,与老伴静默而视,看孩子们在田野中奔跑,嬉戏。偶尔发发诗兴,作几首打油时。

也幻想,趁着年少,学学赵云,学学项羽。身披重甲,跨骑骏马,手持长枪,纵前方有百万军士,金戈铁马,我也不会生出一丝畏惧,浑身是胆。

但我知道,改变自己的命运做起来远不如说起来的容易。就像大海当中的船帆,失去了指南针一样。任凭你行驶,也终究不过是在绕着一个不确定的圆轨,一圈又一圈。

“堕落三载为伊故,奋发三季为明朝”。荒废了一年又一年的液,我得到了什么?思念了一遍又一遍,我又是为了什么?为了自由?不,我想不是的。为了快乐?不,我想也不是的。算了,何必想那么多呢?拾掇行装,扬帆起航,重新出发。怀揣着激情,向自己,向未来,向每一个人支持我的人,前进!

天还是很蓝,但未来,却因出发而更加光明。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三】

以前的我是个畏缩不前、毫无主见的小孩子,惧怕陌生人,惧怕任务,所以,那时的我什么都得依靠大人,衣食住行,都是依靠家长忙里忙外。

一天,外婆吃完酒宴回来带了一包糖,说这包是给舅妈的,妈妈想着外婆腿脚不好,自己要给外婆做晚饭,就想让我们小孩去。“你们哪个可以送糖去大舅家?”我的弟弟、妹妹、姐姐、侄子什么的,就一个劲地喊自己去。我家亲戚不知道哪来这么多,奶奶家的外婆家的,加起来起码有几十来个,什么大舅、舅妈,我连认都不认识,又不知道在什么地方,于是我选择了沉默。可是妈妈注意到沉默不语的我,果断地把糖递给我说:“你去。”我的脸上写满了问号,手似乎动不了了,没有去接那盒糖。“我……”“舅妈家在后面山上的'那棵最高的树旁边,周围有一片玉米地。”妈妈淡定地对我说。“我不想去,我怕……”我胆怯地对妈妈说。妈妈皱皱眉头,说:“不行!就你去!有什么好怕的,你得改改你胆小的毛病,想让比你小的弟弟妹妹都喊你胆小鬼吗?”我这个人很爱面子,别人说我胆小我还真不情愿,于是结结巴巴地答应了。

我拿着糖出发了,按照妈妈说的路线走,要先走到一个岔口往右拐。我看着周围杂乱的树枝,觉得自己陷入了一片树林的迷宫,无法走出去。路上黄泥可以盖过脚了,周围一些已经从树上折断交叉在一起的杂枝,犹如恶魔的瓜子在向我招手。我害怕极了,抱怨着:这糖非送不可吗?干嘛让我送?明知道我最怕来这种深山老林了!

走着走着,终于走到了岔路口,我果断地选择了向右走。谁知,路上突然蹿出来一条蛇,横卧在路上,虎视眈眈地瞪着我。我还要被蛇咬一口当买路钱吗?这叫我怎么走啊,我冷汗直冒,又不敢向前走。我心里又在一遍遍提醒着自己:不要慌,要镇定。我于是小心翼翼地迈开双脚,默念着:“放松啊,放轻松,不要怕,不看就好了。”我向前走去,没有看那条狰狞的让我冷汗直冒的蛇。不知是不是我的诚心打动了它,它竟像通了人性似的,慢慢地走开,让出了路。我又一步一步地小心地走过去,这才舒了口气。

我似乎不那么害怕了,加快了步伐,很快就上了平坦的大路。到了大舅家,他们亲切地招呼我,并给妈打电话说我已经送到了东西。告别大舅,我又一个人轻轻松松地下了山。

回来后,我似乎不那么胆小了。每次家里有任务,我会抢着接,也不怕是一个人了。妈妈也说,我变勇敢了,已经不再是以前那个胆小怕事的我了。

成长总需要锻炼,需要无数次出发,而那次出发,是我最难忘的。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四】

那是深秋十月,天黑的早,傍晚,我走在校园里,月光冷冷地洒向大地,凛冽的风吹过我单薄的衣裳。不远处,一个中年男子正对着我招手,那是爸爸,心虚的我立即把头低了下去,像极了被逮捕到的罪犯,等待着警察的呵斥。此刻,路在我面前变得十分艰难。我缓慢的走到爸爸面前,低着头,吱吱唔唔的说道:“爸,对不起,我,没。”然后,一滴泪水夺出眼眶,空气中似乎弥漫着一股失望的气息。爸爸仍是沉默,看了看我,拍了拍我的肩膀,一瞬间,我愣住了,但随即便哭了出来。这样不打不骂的父亲从我长大到现在,还是第一次见到。这样的气氛让我窒息。一路上,我的头始终低着。到了家,爸爸接过我的书包,默默地进了厨房,忙活起来“晚饭一定吃不好了”我这样想着,然后躲进房间,把自己埋进作业中。“吃饭了”爸爸叫道,看着桌上的菜,都是我平日里爱吃的,今天我却怎么也提不起筷子。一直埋头吃着自己眼前白花花的米饭,无味的米饭使我哽咽。突然,一双筷子夹着一片牛肉送入我碗中,我微微抬起头,看了爸爸一眼,发现爸爸也正在看着我,“没事,学会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站起来,从现在开始努力,即刻出发还来得及”突然地,我的眼前形成一层水雾,爸爸的话如巨浪般在一瞬间击垮了我放弃的念头。月光透过窗户静静的洒在我身上,我走到窗前,抬头仰望着摧残的星空,回想起爸爸的话,此刻爸爸的目光,是如此祥和而坚定,为什么我从未发现呢?爸爸如山般的爱不就我最大的依靠吗?我走出屋子,昂起头凝望着漫天的星斗,虽然不是每一颗星星都璀璨,但它们的美却各有不同,虽然我不是最优秀的,但我要做最好的自己。

爸爸的话依然回荡在耳畔“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站起来,从现在开始努力,即刻出发还来得及”

出发作文叙事文高中【五】

不经风雨,怎能见到彩虹,彩虹有了风雨的衬托更显得美好,人生不应是一帆风顺的,这样的人生是枯燥的,索然无味的。

人生之所以美好,是因为它不单单包含了成功与如愿,也包含了挫折与矢败,人生如果是一帆风顺的,那么就不能体会到努力给自己带来成功和喜悦,安稳的度过了多年,就不能一下子面对从天而降的挫折,从此就会一直堕落下去。因此人们过于平静并不太好,有一句话是这样说的:“吃的苦中苦,方为人上人吗。”

在历史上有许多的名人和伟人都是经过挫折的磨难才成功的,比如海伦·凯勒的一生,在看不见光明时仍然在挫折中奋斗,写下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的文学巨著,才成了名人。有许多和和海伦·凯勒的人在挫折中成长。如《水浒传》中的108个好汉一样,虽然活下来的很少,但也出了力。

我们应该像他们一样伴着挫折出发,得到磨练使生活更加完善,使人生充满乐趣与挑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