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对纪律问题的心得体会的作文)

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对纪律问题的心得体会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02 16:57:42
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对纪律问题的心得体会的作文)

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一】

如果你想当然地去看一看发生了什么,恭喜你,你为前来营救你的人减轻了负担。他们不用再顾忌绑匪会不会伤害人质,反正人质已经被自己人击毙。

这就是以色列曾经的“风暴行动"中的一幕,几百位以色列人被绑匪劫持。为拯救人质,以色列特种部队用绑匪听不懂的希伯来语要求人质做上述动作。这次行动共有3位人质亡。有两个人就是上述的聪明人,还有一个人遵守了前半部分指令。当以色列特种部队冲入拘押地的时候,他太兴奋,以至于爬起来就向特种部队士兵冲去,于是,他被当做敌人击毙。

这就是纪律,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对纪律的\'服从是维护利益的前提。

也许还会有人说,那么这社会上数以万计的人为什么要违反纪律,不就是为了钻空子、得利益吗?这只能说这是他们的短见。就像两个人过独木桥的游戏一样,规则要求必须有一个人下桥,以决胜负。但如果两个人互相拥抱、转身。那么就取得了“双赢”,不是么?至少他们是这样认为的,但是,这引发的连锁发应的最后果是——游戏无法进行下去,体制崩溃。而如果这种现象存在于社会上,那么,由一个领域向另一个领域传播,最终的结果是社会体制崩溃。在社会上这种”双赢“的现象很常见,承包工程你出钱,我给地,“权钱交易”嘛,多公平,但这却是建立在不公平的机制下的。承包工程不能择优录取,导致财政虚耗,事故频发。而一些正直的承包商可能永远也接不到一个工程。这种行为就如同上述”独木桥“中的拥抱的人一样,体制的混乱,崩溃尽是由此而起。

我们强调对纪律的服从,而并未同意对束缚的屈从,对纪律的服从是一种勇敢,是一种尊重自己、他人、社会的行为。而对束缚的屈从只是一种怯懦。“服从纪律”也许是他们用来逃避的借口,但是,纪律是一种维持自己、他人、社会的行为准则,纪律也是束缚,但它只是束缚恶行。而束缚却是妨碍“善”得到发挥的锁链。

也许,我们每个人都是独木桥上的人。但当我要与对面来的人拥抱转身时,我们可能要付出的,是整个世界。

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二】

今年春节期间,中央电视台推出《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系列报道。伴随着记者的采访镜头,不仅王蒙、冯骥才、莫言、姚明等知名人士和大家分享了自己传承自父母长辈的家风、家训;还有一些普通人、游客、市民等都和大家分享了传承自父母长辈的家风、家训,有“富二代”回答家风就是“不啃老不坑爹”,有小孩说家风就是“爸爸每周打我一次”,甚至有人认为家风就是“老公挣钱老婆花”…… 这让人们在忍俊不禁之中开始重新审视和思考,家风、家训这一古老但并不落伍的话题。

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好家风好家训则是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的精神,落实好中央文明办“厅堂悬挂家训”的要求,全国各地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晒家风诵家训”活动。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的文明进步关系到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自古以来,“家和万事兴”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文化传统中。家风正,则民风淳;家风正,则政风清;家风正,则党风端。国家的长治久安,社会的文明进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体公民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高低。优秀的家风家训引导人们自觉履行法定义务、社会责任、家庭责任,营造劳动光荣、创造伟大的社会氛围,培育知荣辱、讲正气、作奉献、促和谐的良好风尚。

家风源于我国古代乡土亲缘社会,也就是传统的家庭教育,包括传承价值观、论理观与道德观,也包括传承的基本方法与规矩。优良的家风、家训其终极目的就是达到“家和”,达到“万事兴”,达到家族的世代繁盛。因此,“家训”的关键往往是在家庭中强调尊老抚幼,成员间互为体谅,坦诚以处,包容信任,而禁忌猜疑、抱怨甚至指责。就绝大部分的家庭而言,各自的家训侧重点是针对下一代,对下一代提出的严格要求,希望下一代能尊奉之,践行之,并传承下去。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安世之道。千百年来,中华优秀文化通过一代代家庭长辈的言传身教和家风传承,深入到每个中国人的脉中。家风、家训作为传承中华文明的微观载体,以一种无言的教育,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影响着人们的心灵,对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直接作用。。中国的家训文化历史悠久,最早萌芽于五帝时代,明清达到鼎盛。据《中国丛书综录》所列书目记载,我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有120多种,包括《朱子家训》、《章氏家训》、《颜氏家训》、《钱氏家训》等流传至今,是中华传统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在大兴节俭办事之风的当下,重温一下这些古训更是大有裨益。我国历代都有一些著名人物,他们在各自的家族中都制定了极为严格的家法家规、家训家风。

在同全国妇联新一届领导班子集体谈话时强调,“千千万万个家庭的家风好,子女教育得好,社会风气好才有基础”,“家风是一个家庭的精神内核,也是一个社会的价值缩影。良好家风和家庭美德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现实生活中的直观体现。”还强调,“要注重发挥妇女在弘扬中华民族家庭美德、树立良好家风方面的独特作用。”

家是最小国,国是千万家。家风的形成,无关贫富,只关德行,家风在一定程度上促进和影响着社会之风。从家风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个是具体行动,一个是精神层面,逐渐升华。家风是社会的产物,与时俱进,历史的变革,或早或迟,总会赋予家风、家规、家训以新的意蕴,除旧布新。时下,引领崇德向善、奋发向上的时代风尚,顺理成章地成为家风家训的重要内涵。

论遵守纪律的必要性作文【三】

家风,是一个家庭的风气、风格、风尚的具体体现,是传承中华民族文明的载体。好的家风,成就名门望族,比如曲阜孔家、邹城孟家。“孟母三迁”的故事我们都耳熟能详,孟母最大的智慧就在于选择良好的环境培养孩子,但这些何尝不是家风的具体体现呢?“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主要说的是时代的更替、世事的变迁,但从另一个角度分析,王家、谢家昌盛于魏晋,但后来却趋于平凡、普通,除了时代的变化外,有没有家风的问题呢?

“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这是明代画家徐渭晚年撰写的一副对联,一个“好”字,耐人寻味:少年时期正是读书的好时光,但没有明白读书的重要性而不喜欢读书;年纪大了,懂得了读书的重要性,但毕竟老眼昏花,又不能好好读书了。一副对联,是徐渭对子孙的谆谆教诲,是希望自己的儿孙们能够好好读书。

同样的,难得糊涂的.郑板桥也为儿孙写就一副对联:“咬定几句有用书,可忘饮食;养成数竿新生竹,直似儿孙。”

这些都是良好家风的具体体现。

对于家风问题,颜之推说:“父子之严,不可以狎;骨肉之爱,不可以简。简则慈孝不接,狎则怠慢生焉。”朱伯庐说:“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封侯拜相的曾国藩的家庭教育有着令人瞩目的成就。他有两个儿子,大儿子曾纪泽从小聪明过人,但曾国藩认为这个孩子缺乏浑厚的品格,就告诫他说:“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在曾国藩的谆谆教诲下,曾纪泽成为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外交家,在签署中俄《伊犁条约》时尽最大的可能维护了国家的利益。曾纪泽后来的贡献,就跟曾国藩的家风密不可分。

著名作家老舍,对女儿、女婿的生活十分关心。他曾经写了一副对联给孩子:“劳逸妥安排,健康多福;油盐休浪费,勤俭持家。”为女儿的生活作了长远规划,希望她治家有道,健康有方,体现了慈父对女儿的爱护和关心。

由此可见,孩子的教育关键在于家风,家风是一个家庭的主旋律,是家庭成员品格、修养的具体体现。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