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文化多样性的作文800字)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文化多样性的作文8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2-05-02 05:21:28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文化多样性的作文800字)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一】

从小沈阳的走红看草根文化

小沈阳在春晚之后一夜走红,从500元的出场费一下急增到10万,赵本山的栽培没有白费。

从刘老根大舞台走出来的东北民间演员小沈阳,最初认识到他是在赵本山的《乡村爱情2》中饰演的王天来,他那带着娘娘腔的表演风格让我对他有了一些认识。不过,在本山的众多弟子中他并非是出类拔萃的,他能得到赵本山的青睐并力推至中央电视台,我想这与他对赵本山一口一个“爸爸”有关。春晚过后,小沈阳的名字一下子成了各大网站搜索和点击最高的词汇之一,关于他的新闻报道也成了各网民搜索的热词。

媒体的造势可以在一夜之间让人身价百倍,也可以在顷刻之间让人遗臭万年,不能不让人感叹。想当年的陈佩斯、朱时茂可谓是小品的人气王,然而在一场与央视版权之争中成了娱乐的牺牲品,从此便打入冷宫,至今还没有完全翻身,反观赵本山,不但在央视左右逢源、玲珑八面,每年的春晚也把他的小品当作压箱底的东西进行宣传和制作,他的主见和要求央视也尽量满足。

凭小沈阳的演技和搞笑艺术远不及赵本山,然而这几天在网上看到的尽是些“赵本山有了接班人”、“赵氏搞笑风格得到延续”的报道。客观地说,小沈阳的走红是在预料之中的事,能跟赵本山这样的大牌合作,就算是普普通通的山野小民也会爆红,我没有看到更多小沈阳的作品,对于他的艺术才能不敢妄论。看惯了哪些俗不可耐的偶像文艺,人们更加想看到能贴进生活的作品,从民间走来的小沈阳带着草根艺术进入央视得到人们的青睐也在情理之中,这也是人们艺术欣赏水平返璞归真的一种境界。

如同当初郭德纲的崛起,靠的是打着民间艺术和草根文化的牌,短短几个月让他红遍大江南北。不过,当他溶入这个娱乐圈的时候,一切就已经变味了,挡不住金钱的'诱惑,成了文艺公司赚钱的工具。当初信誓旦旦要扎根于民间舞台,要将中国相声发扬光大。当他真正成名后,接二连三地拍片,上电视,到各地作宣传,当初的誓言变得苍白无力,艺术文化成了市场经济作用下的牺牲品。

小沈阳是幸运的,他在众多的本山弟子中也是幸运的,为了能上央视的春晚,许多艺人劳其一生,费尽心思,哪怕是倾家荡产也在所不惜,为的就是在这样一个全球华人聚焦的联欢晚会中获得露脸的机会。在这里祝贺小沈阳,祝他成功,希望他能在以后的舞台生涯中戒骄戒躁,多从前辈们的失败中吸取教训,只有真正的扎根于民间,才能让作品更有贴进生活的元素,人们才会真正的喜欢,那些靠着噱头活着的艺人们会随着民众文化修养的提高而滚出人们的视野。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二】

喜欢读余秋雨先生的书,先生总是将自己独特的见解溶于文字中,领导读者理解问题,思辨问题。先生的文字逻辑性强,见解独特,含义深刻。每读一次都会让我深深地震撼。

《文化苦旅》这本书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你千万不要因此认为读余先生的书会心旷神怡,轻松自在。整本书还没读完,我就已经被民族意识唤醒后的沉重与悲哀压的喘不过气来。在我们欣赏历史留给我们的有形“著作”——古迹时?谁又会去潜心探究这一处处古迹背后到底隐藏了多少不为人知的秘密。而余先生恰恰做到了。他运其妙笔,给我们的心灵写下了“震撼”两个大字......

曾在网上看过这样一句评论: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余秋雨先生凭借自己丰富的文史知识功底,优美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化长河中。是的,他的这本著作《文化苦旅》也深深印在每个读者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力量。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开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这些话道出了我的心声。我之所以要写出来与大家分享,是想要表达我至深的敬意。在《文化苦旅》中,余秋雨展现给我们那一处处古迹背后的辛酸和沉痛以唤醒我们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情感。让铭记我们历史的教训!

《文化苦旅》这本书在告诉我们中国古代历史的同时,告诉了我们更深一层的道理。

跟随作者走到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推引,走上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一次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充满意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报纸上说我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苦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凉,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是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峻。”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千年之前的那场浩劫,绝不能只是过眼云烟。我们要吸取教训,将文化的精神永贮于华夏大地!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和人群,每每,处处不在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三】

细雨淋湿在青石板铺就的小道上,羊肠古巷,夕阳西斜,徘徊在小巷中,怀揣着一个不能说的秘密。巷已然成了沉浮时光中的甬道,绵亘不断地连接着过去和未来。它在我脑海中已然成了一副剪影——于是,心潮澎湃。

巷是一个小镇上的古雅的胎记。撑着油纸伞,依稀有一位丁香般忧愁的女子,缓缓地巷中穿行而过。寂寥,冷雨,望舒先生的笔下,小巷是美好情愫的积淀之地,爱在这里与回忆盘根相绕,开出馨香洁白的杏花。明朝的杏花是否依旧飘零呢?小楼一夜听春雨,是往昔叹息的咏调,而今,去哪里寻觅这天籁之声呢?

我达达的马蹄是个美丽的错误,你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般开落,是郑愁予的马蹄声叩击这青石小道……侧耳一听,仿佛仍有千百年来游子令人心碎的“得得”声,马蹄莲暗香浮动,深闺中一帘幽梦。巷是永恒的记忆源泉,顺着这股清流,可以生发出多少可叹可泣的故事呢?时空与现实物质的交错,使人心驰神往,仿佛所有的心事都暂时抛却遗失在长长的甬道中,你于是决绝而又迷茫地行走在幽长,幽长又寂寥的雨巷。

心的驿站里,饱含现代都市里从未有过的诗意,可以静言思之,读一本书;或者在小楼上安闲地打个瞌睡。就连小巷中的狗吠也那样饱含深情。虽没有“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那样的情境,倒也是可以闭眼畅想的。这华夏五千年留下的胎记,隐隐地默默地从未消失,那抹古色古香的寂寥恬淡给了飘荡不安的游子多少甘之如饴的幸福,又给了多少诗人咏叹的灵感。细雨濛濛,厦门的古巷中,雨打在行人肩头,冻成了霜,也亮晶晶地冻白了他的眉梢。待伸手拂去时,就是人的一生啊。古巷化作灰白翩跹的蝴蝶,从大陆穿过浅浅的海峡,飞入台北的老屋中,听听那冷雨,诗人黯然神伤。

巷是永恒的诗。也定格在无数回忆的画作中,真真切切。

电影中,张曼玉着一身繁复秀美的旗袍而凹凸有致,孤独地走在黑暗中的小巷。巷在歌唱,抑或在流泪。

幸而在厦门小岛上还能够找到些许巷的踪迹。真的,厚厚的青苔填补着墙壁的裂纹,爬山虎正纠结盘缠覆满着失去的记忆,一汪浓盛的绿与巷的灰白,于人有时光倒流的错觉。巷永恒地静默着。这时忽然下起了雨——那是游子的眼泪,诗作的精魂,百姓的喜怒哀乐,记忆的咏叹……光与影的包围下,它依然在那里, 唯有岁月能读懂。

前尘隔海,小巷永恒。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四】

人有人品,书有书性。为官者善深沉,从商者善钻营,平头百性太随性。因此人品与书性往往很一致。

作为一介草民,参不透官场机密,悟不明商业道理,只得随性随心。况且本人天生苦命,对苦字分外亲近。因此,当我一看到余秋雨先生的《文化苦旅》,便有一种阅读的冲动。读完后,我对之前《文化苦旅》中的“苦”字理解:认为无非是指旅行的劳苦,现在才发觉这实在过于幼稚的理解。其实,苦于身无所谓苦,苦于心才实为苦。作者曾感慨:“文人似乎注定要与苦旅连在一起。”我以为,这乃是文人最大的财富。苦涩过后总会留下一丝回味——对历史的感悟,对文化的理解,对人生的思索,全部融在这苦涩后的回味中了。

读完此书,感觉自己对古代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认识。这部文化散文集让我感受到这正是一种苦涩的回忆,焦灼后的会心,冥思后的放松。其中也夹杂着对青年人为文化沦丧的不满,同时也为中老年对于世事的无奈和老年人沧桑的惋惜。

该书从风景秀丽的江南到大漠孤烟的大西北,从色彩斑斓的莫高窟文化到浑厚凝重的北魏都不展现出人类文化的一种积淀,一种象征。

书中有以柔婉清新的江南为景的《白发苏州》、《江南小镇》,也有那如水柔顺却又错综的《风雨天一阁》、《青云谱随想》,都以人物为基础,展现了风景背后的人文感受。同时也有与江南截然不同的《莫高窟》中的热烈奔放,《这里真安静》中沉静冷冽地对战争的反思。作者在每一处的反思都是对文化的一种苦苦探寻,一种欣欣向往。

在山水解读历史,在历史中解读文化,在文化中看透山水,让自己的心灵也受到文化的熏染,精神的洗礼,这便是我读《文化苦旅》获得的最强烈的感受。虽不能说我完全理解了余先生对文化的解读,但我可以品味出文化的一种现象,对美丽文化背后的一种宣誓。在我们青年一代人,时常最容易丢失,最容易遗忘的就“文化”。而如今,理解古代文化,欣赏古代文化,解读古代文化,就常常是那些“聊发少年狂”的老夫们了。其实这才是对文化的一种传承,一种无形的保护。金钱和权力使王道士变得如此的残忍,让一尊尊美丽的雕像就这样的灰飞烟灭。这无不暗示了一句话“有钱可使鬼推磨”。看到这里的时候我感到一丝丝的惋惜与无奈。

看完这本书之后,看这许多的文化在面前一幕幕的消失。突然想到了中国的近代,在那些蹉跎的岁月里。人们不在乎“文化”,只求“苟全性命于乱世”。一张张沾满泪水的图片——**战争炮火、**对古代人们一种打击,火烧圆明园对这座旷世奇座毁灭性的摧毁。就连最近电影《新少林寺》都有鹬蚌相争,洋人得利于珠宝的情节。文化发人深思。我们的国家一天天强大,这正是我开始要寻回属于我们自己的文化,那是对中华民族的一种传承,对华夏文明的一直传承。

文化“苦”旅,苦的是种经历,苦的是种感受,苦的更是种震惊人们心灵的良药。写到这里,我也可以发觉其实在苦中也可以寻求快乐的真谛。这一路“苦”来,虽征程漫漫,寒窗数载,却终究走出了他的“文化苦旅”。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五】

从上小学三年级认了几个字开始,父母就开始让我读少儿版的《诗经》、《大学》等等,当时真是一头雾水,读一页还要老老实实翻半天词典。直到现在已学了不少,虽然只是大略上的,却觉得自己已“满腹经纶”了,倒真有了顿悟的感觉。

这顿悟一,便是传统文化–她的躯干、她的精神并不是高高在上不可触及的`。她就来源于社会,存在于自然,孔孟的功劳就是智慧的发掘,让我们这些后辈可以用手捧着读。而且绵延几千年的几件事,诸如春节、端午、重阳、中秋以及它们代表的国民级文化也诞生于春秋战国,我们的国家民族也诞生在战国末期。

这顿悟二,正是照应了那句话:“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于传统文化以及她的载体–典籍,我的态度与大多数人有细微的差别。文化经典一代一代地传下来,一代一代地赋予那个时代的精神和思想,才得以看见现在书上浩如烟海的注释。我们可以想象到孔孟以及以后千千万万的思想家们的思想,在经历了千年浩荡之后,我们是否还能正确认识到这文章中的原意?其实,我们都不是圣人,也只能断章取义从中取来我们能利用的零件,装进脑子里,待日久天长,它们在那里自然发酵,酿成各自的美酒。

现在,我们的文化经典已经被赋予了太多太多的意义:我们把她当成通往更高经济水平的精神跳板;我们把她当成唯一文化加以再次推崇,如同汉武帝独尊儒术的现代翻版。甚至在世界大融合的今天,传统文化仍然被用以抵抗诸如美国腐化和拜金主义的入侵。只是这源远流长的文化已经不堪重负了,这是伟大的孔子孟子所没有想到的吧。我想,这局势倒真象生物课上学的蛋白质翻译–从DNA上截一小段,再送到核外去加工一下,人见人爱的蛋白质就诞生了。读了这么多的文化经典,放下书本,也该有自己的想法了,信念是自己总结的,拾先人之牙慧也绝非信念。

圣贤说过:敏于行讷于言。不错,读到这句话就应该抬起头,拨开书林去眺望天地了。在那里一定要保持认知的敏感和自知之明的沉默。这就是我读中国文化经典所感、所言。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六】

《第五元素》(The Fifth Element),这个电影名吸引了我,感觉很有梦幻色彩。于是便细细欣赏了这部电影。

看完这部电影,虽然说它是一部1997年上映的,剧情有些单调,现在看起来很一般,但认真去也会感觉到这部电影给我们带来科幻、刺激的视觉盛宴。《第五元素》是一部,兼科幻、惊悚、动作、冒险这些类别的电影巨作,曾授为1998奥斯卡最佳特效及音效。 1914年,蒙度沙瓦人的太空船降落到埃及这片热土上,拿走了祭坛的四块元素神石,水、土、火、空气。此片中的四块神石用来保护地球的,抵御三百年来一次的恶魔。

三百年过去了,到了二十三世纪,此时的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高科技的家用设备,汽车在空中穿梭,让人置身于科技时代的氛围中,那是一种多么刺激的感觉。而此时的地球正面临着被摧毁的危险。在纽约的核研所利用第五元素残骸的DNA,地球人成功地重新构造了第五元素:一个漂亮的红发女郎——莉露,身上绑着热能带。拥有20万组DNA的的莉露是那么的完美无瑕,还讲着神国语言(能与宇宙交流)。在逃离核研所时,意外的和柯达遇见了,柯达也因为莉露的哀求救了她。卡神父从莉露口中得知,风火水土四大元素神石并非与莉露在一起,而是由蒙度沙瓦人委托一名外星歌唱家狄娃带到了“失乐园”星球。神父决定前往失园取回四块神石。地球上的`一个地位显赫的败类——卓格受到火球的诱惑(第一幕说火球是个智慧的“生物”)与孟加罗人勾结,妄图夺取四块神石。但是,令卓格大为恼火的是,孟加罗人带给他的只是一只空箱子,而不是他渴望已久的四块神石。但想到它们冒而来,便作为报酬送了一箱ZF1神枪给它们, 此枪具有多功能 ,还有新急冻系统地球联邦的总统也从蒙度沙瓦人处得知四块神石被带到了失乐园,于是命令一位将军派特工人员去取神石。将军立即找到了退役的特种部队上校科本—达拉斯,希望他能完成这项任务。

鲁比广播巨星,多才多艺,很多女性粉丝,但身上也散发着娘娘腔的气息。由起初采访柯达到加入这个任务中去。经过争夺四块神石的惊险过程,我们也不能不赞叹当时在科技技术还不是那么完善的前提下还能拍出如此复杂的高难度动作和高科技工具,不得不让人叫好称绝。狄娃了,卓格也因他的主观意识而毁了自己。此时,神父、莉露、鲁比还有柯达他们来到了埃及祭坛,去想如何布阵,经过一番探究后,发现了布阵的方式,于是便放好了土、水、火、空气这四块神石,但还是不知如何发挥它的作用。

火球正向地球的方向飞来,一场地球的灭顶之灾也将来临,谁也没有办法去解决,只有默默地等待亡和奇迹。但唯一能救地球的,只有莉露一人。但她在学习“war”这个单词的时候,她发现人类是多么的残暴,没有人性,不停地战争,生等,在莉露眼里看来,这个星球是没有必要在生存下去的。在着千钧一发的时刻,我们谁也没有丧失的是情感,我们还有爱情,这是值得去挽救的,柯达也在关键时刻说出他的心里话,“他爱莉露”。在柯达鼓励底下,莉露在最后关头终于汇集风火水土四大元素的力量,身上发出一束强光,直冲上天,制止了火热星球的推进,避免了末日的来临。

是的,这部电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反思,我们是在毁了地球,还是在拯救地球,我们是向往和平还是喜欢戮,在这个充满智慧与生命的地球上,我们人类都是有感情的,我们要珍惜和平,消灭戮,没有强权,地球将生生不息。让我们去畅想地球的未来,去探所人类的奥秘。

关于文化元素的作文800字【七】

《文化苦旅》介绍了一处处令人流连忘返的风景名胜与历史古迹,但是,在那一处处古迹的的背后却使我看到了作者的文化底蕴,妙笔生花,给我心灵的“震撼”是巨大的。

有人评价过余秋雨:余秋雨以历史文化散文而名世。凭借自己丰厚的文史知识功底,美丽的文辞,引领读者泛舟于千年文明长河之中。余秋雨的艺术理论著作,也备受学术界重视和尊崇。例如他在1983年出版的《戏剧理论史稿》,是中国大陆首部完整阐释世界各国自远古到现代的戏剧思想发展的史论著作。有评论家誉之为:左手写散文,不流之于浅薄;右手撰述艺术理论,也不失其丰赡高深。

是的,他的《文化苦旅》深深印在我们的脑海里。有人说,中国散文的天空星光灿烂,而《文化苦旅》是一条河系,其中每一颗星星都散发着一种魅力非凡的深不可测的光晕。

有人称他是本世纪最后一位大师级的散文作家,是新一代散文新风的第一位诗人。

《文化苦旅》,展现给我的是那一处处古迹,一句句的教诲,铭记在心……

跟随作者走进书中,我们不得不因那历史和文化的推引,走向前去----眼前出现了莫高窟的石洞,石洞依旧壮观,石像、壁画依然不言,跟随作者静静看着光影投射在石壁上的变化,如同它们静静地看着敦煌千年的变迁。千年前的第一刀划下,开启了千年后莫高窟的壮丽。它曾遭遇浩劫,多年后的今天,那神秘又布满足义的洞窟,能引起大家的注目并非外表炫丽,而是一种人性的、深层的蕴藏。

跟随余秋雨走在中华民族的土地上,用其独特的观察力和洞悉力去深思这古老民族的深层文化,那细腻的笔触,丰富的词汇,震撼心灵的文字伴随着这趟巡视华夏文化的苦旅。

静听风声鸟声

大地默默无语

我似乎看到

封存久远的文化内涵

从作者的文笔下

哗哗的奔泻

尽情的释放

...

「浅渚波光云彩,小桥流水江村」--道尽了江南小镇的魅力。江南小镇它不是经由大自然雕琢出的自然山水,而是属于华夏古老文化的人文山水。

我不曾到过此处,但书中的江南小镇却给予我一种回到家中那般安闲,那般享受。

带着虔诚去尊敬余秋雨的文化意识及人格,带着崇敬来仰望这位大文豪,“报纸上说我写书写得轻松潇洒,其实完全不是如此。那是一种很给自己过不去的劳累活,一提笔就感到年岁徒增,不管是春温秋肃,是大喜悦大悲愤,最后总得要闭一闭眼睛,平一平心跳,回归于历史的冷漠,理性的严重。”这是余秋雨教授在《文化苦旅》中的自序。

合上书卷,走向窗前,看着流动的车潮及人群,每每、处处无不宣泄着一种文化,而深埋千年文化的故土呢?

我们真的应该去辽阔的土地上走走、看看、咀嚼、体验...释放自己那涌动着满心、满眼、满脑的渴念。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