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中国古代名言读书笔记)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中国古代名言读书笔记)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4-24 01:54:18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中国古代名言读书笔记)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一】

梅因作为英国历史法学派的奠基人和主要代表于1861年发表了《古代法》又名《古代法—它与早期社会历史的联系和现代思想观念的关系》这本书在1933年由商务印书馆翻译出版。1959年,又根据原文另行移译出版,我所看的是由沈景一译的1996年7月版本。怀着一份虔敬之心近期有幸拜读了这部在法学界里颇具影响力的著作。虽然理解的过程很艰辛但总的来说还是受益匪浅。

在古代法发表的19世纪正处于欧洲资产阶级风起云涌的大革命时期。自然法思想正被资产阶级用来做为反封建的最有利的思想武器。理性主义和自然法思想的发展也达到了顶峰。而梅因却一反时代潮流思维的常态;在整个《古代法》中始终贯穿着一种对非历史性的抽象假设的纯理性思维的批判,认为“他们都以人类的非历史的、无法证实的状态作为他们的基本假设”。这首先在欧洲的大革命时期对人们的思想产生了巨大的冲击。梅因这种学术研究上的独立批判精神不能不令人赞叹。

古代法共分为十章,我们大体上可以把它分为两大部分即一至五章作为总论性的部分从整体上论述了法的起源和发展,通过对自然法理性思维的批判而引出法律发展“从身份到契约”的这一为人所熟知的经典论断;六至十章作为分论部分围绕“从身份到契约”这一核心思想,通过古今法律对照,和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梅因对遗嘱的早期史,财产、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等许多古代社会的具体制度进行了专门的研究。具体讲:

第一章,梅因首先给我们推荐了一种研究法律的历史方法路径:即由于早期的历史文件资料没有受到道德的,形而上学概念的影响因此远比后期资料更具有真实可靠价值更有可能包含法律在后来表现自己的一切形式;梅因把法学家对于这些原始资料的探究看做像是地质学家对于原始地壳的研究一样可贵;随后梅因分析了各国法律演变的历史进程,指出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的古代法律渊源都是沿着“判决”(荷马史诗中提到的“地美士”)——“习惯”——“法典”这样的顺序产生发展的。并把远古时代的法律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即“英雄时代”原始君主的“神授”法律,“贵族时代”的不成文习惯法和“法典时代”。

在“英雄时代”最初法是以父权家长或是国王判决形式出现的,这种针对特定案件的,假借神意指示而下的判决并没有形成一般原则,只是法的萌芽状态;随着社会的进化,国王逐渐丧失神圣的权力,而为少数贵族集团所取代,这些贵族集团不再假借神意,而是确立自己的权威。他们依照习惯原则来解决纷争,成为了法律的仓库和执行者,他们所依据的习惯也就成了习惯法,从而法律的发展也就进到了“习惯法”时代;再后来,由于文字的发明,加上大多数人民对于少数贵族的独占法律表示不满与反抗,从而促成了法以法典的形式加以公布,这使得“法典时代”最终到来。习惯和惯例在“法典化”之后,法律性质的自发的发展便告中止,静止的社会便停止下来,只有进步的社会的法才能继续发展下去。

总之,以早期社会的习惯法与法典的规定为论据,推导出“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论断,进而通过对法律的历史和传统的强调,批判从思辩的非历史的角度建立理性主义的自然法,是《古代法》一书的主要思想脉络。

第二章和第三章,法律的自发发展经“法典”宣告中止后梅因提出了在法典化阶段之后进步社会法的继续发展主要依靠三种手段:法律拟制,即指对原有法律在形式上或字面上保持不变,而实际上却以一种假设的或者隐蔽的手法改变了法律的规定。如英国的“判例法”和罗马的“法律解答”都是以拟制为其基础的;衡平方法,即在原有的法律之外,建立一套不同原则的法律规则。例如古罗马以裁判官法来补十二表法之不足,而英国以衡平法补普通法之所失;立法,就是由立法机关制定法律,立法机关虽然可以说是根据“衡平”而制定的,但是其所制定的法律之所以有拘束力,在于立法机关本身的权力,而不是由于立法机关制定法律所根据的原则的权力。

在第三章中,梅因简要回顾了“衡平”的发展史,并指出“万民法”的起源离不开商品经济与对外贸易的发展,通过“衡平”,“万民法”与“自然法”实现了接触与混合。

第四章“自然法的现代史”的论述。他以法国为典型讲述了自然法的现代史,并在此章中提到了宗教,称宗教造成了“原始法律的僵硬性”,导致“社会在幼年时代要招惹到的另外一种危险。”而罗马法律受宗教的束缚、干扰较小,因此成为“一种与众不同的优秀典型”。通过对一些权威学者关于“自然”的学说进行批判的分析,梅因总结指出以自然状态的假设为基础的哲学是“历史方法”的劲敌。以自然法为立论基础,能够得出一些似乎是理所当然的推论,但事实情况与这些推论并不一定总是相符的。梅因通过探寻史实,举出了许多活生生的反例。总之第四章处处透露出这样一种命题:理论的假设与思辩经常与历史现实发生出入。

第五章“原始社会与古代法”具有“总论”的地位。它以家族为中心,论述了家父权、宗亲、亲、妇女的权利与义务、监护制度、奴隶制度等重要内容,呈现了一个以“身份”为纽带的原始社会。并在章末提出了“从身份到契约”的经典命题。在本章中,梅因坚定了自己作为历史法学派杰出代表的学术立场。他反对两种倾向:一是与罗马学理有着同样的思想基础的各种法律学理论所主张的以人类产生之初的“自然状态”为立论基础的,在人类社会各个阶段都应当普遍遵守的自然法理论。二是虽与罗马学理有着同样的思想基础,但却又与众不同的两种著名理论——孟德斯鸠的“论法的精神”与边沁的历史理论,这两者都强调法律的不稳定性和对单个例子的孤立分析,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得过了头。

第六章到第十章,梅因向读者展现了早期社会的许多具体的法律制度,可以将这五章看作《古代法》的“分论”部分。围绕“从身份到契约”这一思想内核,梅因论述了遗嘱继承的早期史,财产的早期史,契约的早期史以及侵权和犯罪的早期史。

通过上述例证梅因试图从中找到人类社会法制发展进化的普遍规律,这条规律就是他指出的“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到此处为止,是一个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所有进步社会的运动在有一点上是一致的。在运动发展的过程中,其特点是家族依附的逐步消灭以及代之而起的个人义务的增长。‘个人’不断地代替了‘家族’,成为民事法律所考虑的单位。前进是以不同速度完成的,有些社会在表面上是停止不前,但实际上并不是绝对停止不前,只要经过缜密研究这些社会所提供的各种现象,就可以看到其中的古代组织是在崩溃。

但是不论前进的速度如何,变化是绝少受到反击或者倒退的,只有在吸收了完全从外国来的古代观念和习惯时,才偶尔发生显然停滞不前的现象。我们也不难看到:用以逐步代替源自‘家族’各项权利义务上那种相互关系形式的,究竟是个人与个人之间的什么关系。用以代替的关系就是‘契约’。在以前,‘人’的一切关系都是被概括在‘家族’关系中的,把这种社会状态作为历史的一个起点,从这一个起点开始,我们似乎是在不断地向着一种新的社会秩序状态移动,所有这些关系都是因‘个人’的自由合意而产生的。”

这种人与人之间契约关系的发现是发达的商品生产和民主政治的表现,是构成现代社会生活各种社会关系中最基础的形态。契约社会的到来,促进了社会经济的极大发展,但法律奉行的是“权利本位”、“个人本位”,这种现代法律依托于“天赋人权”、“人人平等”的理念所设立的抽象的绝对平等的人格基础之上,而这种人格事实上是不存在的,并非人人都是“强有力的智者”,并非人人都有能力和条件掌握一切与其行动有关的信息并且理智的做出判断,人与人之间生来就有着明显的区别。法律形式上的平等无法掩盖实质上的不公平,忽视人与人之间近乎必然的不平等,就必然导致全社会呈现出一种激烈竞争态势下的弱肉强食状态。

信息的时空不对称、每个人起点的不一致、成长环境的巨大差异造就了现代契约型“平等”社会下的极端两极分化,当代中国社会的客观现实就是此种现象的明证,而且有不可遏止的愈演愈烈之势。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言“法治秩序的好处未得,而破坏礼治的弊病却已经先发生了”。在农村被剥夺得近乎绝望的农民,在城市卖身的社会底层的民工,形成了当代中国的数量庞大的弱势群体。经济是发展了,可是社会问题极其尖锐的凸现了出来。法律在一定程度上隐形化了,社会弱者不得不诉诸法律以外的力量,我们是不是要考虑到,当代中国的法律可能沦为富人的游戏,这与我国立法、司法、执法等等方面都不无关系。通过掌握在社会强势群体手中的.权力更加有力地维持了这样的法律秩序,契约性社会岌岌可危。

再者,契约性社会蕴含着深层的道德危机,毫无节制的彰显自由和人性解放可能导致一个私欲膨胀的社会,过分追求个人私欲,就削弱了维护社会公益方面的认同和共有的道德基础,并在与他人利益的衡量上也隐含否定的道德危机,这时就需要以“身份”(对社会弱势、强势群体的认定)为基准的社会法(新的法律领域,以契约性社会下的社会公正为准向)来干预了。如果说专制法中的“等级身份”是为了保护特权,市民法中的“单一身份”是为了保护平等,那么社会法中的“身份”则是为了保护弱者(通过“义务先定”、“法定优先”、“团体优位”以及“政府介入”等方式),这恰恰反映了一种从身份到契约再到“身份”的回归。

梅因提出的“身份到契约”的运动这一论题在当时从法律史的角度深刻的描述了资本主义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性变化。然而在经过140多年历史发展之后的今天随着社会的发展变化现代社会法律由个人本位向社会本位的过渡已经从根本上逆转了“从身份到契约”的进程。

套用梅因的社会进化理论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是不断发展变化的没有哪一种事物是永恒不变的,没有哪一种理论是永恒绝对的“从身份到契约”的理论亦然,古代法既然做为历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所给我们的肯定不止这些。

梅因的《古代法》的价值不仅在于得出了法律发展的规律,提出了法律“从身份到契约”的运动的经典论断。更在于,他提出了从历史的角度,以历史的方法分析研究法律,开劈了法学研究的新的方法论。他主张把法作为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考察研究要理解法律,应当考察它的历史形态、历史进程,应该考察那些非法律的因素。

首先,梅因的《古代法》中对古典自然法批判,不仅表现在其理论方面认为自然法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先天假设,是非历史的、先验的和形而上学的。并且从方法论的角度批判,把自然法理论看做是对历史研究方法应用的一种极大的妨碍。

在《古代法》第一章节中梅因针对自然法学提出:“我们的法律科学所以处于这样不能令人满意的状态,主要由于对于这些观念除了最肤浅的研究之外,采取了一概加以拒绝的草率态度或偏见。在采用观察的方法以代替假设法之前,法学家进行调查研究的方法真和物理学与生物学中所采用的调查研究方法十分近似。凡是似乎可信的内容丰富的,但绝对未经证实的各种理论,像“自然法”或“社会契约”之类,往往为一般人所爱好,很少有踏实地探究社会和法律的原始历史的;这些理论不但使注意力离开了可以发现真理的惟一出处,并且当它们一度被接受和相信了以后,就有可能使法律学以后各个阶段都受到最真实和最大的影响,因而也就模糊了真理”

“实际上究竟是怎样的。这些纯理论的创造者详细地观察了他们自己时代的各种制度文明以及在某种程度能迎合他们心理的其他时代的各种制度和文明,但是当他们把其注意力转向和他们自己的在表面上有极大差别的古代社会状态时,他们便一致地停止观察而开始猜想了。因此,他们所犯的错误,正和一个考察物质宇宙规律的人,把他的考察从作为一个统一体的现存物理世界开始而不以作为其最简构成要素的各个分子着手时所犯的错误,很相类似。这种在科学上违背常理的方法,在任何其他思想领域中不可采用,那在法律学中当然也是同样不足取的。”

其次,梅因的方法论中不仅包括历史的方法还包括比较的方法。即横向的国与国之间法律的比较和纵向的一国或几国的不同历史时期的法作为对象进行的比较,在分析作为比较对象的法律所产生的社会经济背景以及演化进程的基础上,揭示出这些不同类型的法律的特征并从更深层次上认识法律。

比如第六章“遗嘱继承的早期史”梅因通过古今纵向对照和古罗马与英国的法律制度横向比较,运用历史方法论的研究方法对遗嘱继承的早期发展史进行了专门研究。在古罗马社会里,遗嘱不是分配者财产的方式,只是家族内部身份关系的延续。在当时立遗嘱是公开进行的;主要采取口头宣告的形式;遗嘱和继承是同时完成的双方行为,不能更改或取消;遗嘱在立遗嘱人生前就已经发生法律效力了。并且只适用于家族内部身份关系的延续。

这种遗嘱的继承往往是一种概括性的继承,权利与义务的同时转移,受让人也是同一个,但继承的内容主要是一种家族权力的流转。随着历史发展,遗嘱继承逐渐呈现出一些发展趋势,即继承人由严格限定为家族内部的成员到继承人范围的逐渐放宽,由强调继承人的身份到强调遗嘱人的个人意志;由口头遗嘱向书面遗嘱转变,立遗嘱的形式、程序也在由固定、单一向多样化发展;遗嘱人的权利得到了扩大和延伸:遗嘱由不可撤销到准许可以撤销,遗嘱生效的时间由遗嘱做出时推迟到遗嘱人亡时。

作者为了对这一发展过程进行论述,旁征博引了许多国家的制度,包括了罗马法、日尔曼法、印度法、孟加拉法等古代法有关遗嘱的论述,这些例证无疑对于遗嘱早期发展的历史有了清晰的说明。最后作者还对与在无遗嘱继承人时的继承问题进行了论述,认为衡平法和裁判官法的对于这种情况实际上起到了有用的补充作用,但遗嘱继承的主体形式实际上仍旧是“曼企帕地荷”的形式。这样,我们就可以从历史的发展经过中领悟到遗嘱继承的大致发展历程了。对于史实的引证在当代而言是较之自然法的推理方法更为人们所愿意的接受的。

再次,梅因运用的历史方法与以往的历史法学有着根本的区别:德国历史法学代表萨维尼认为法律是特定民族的历史的产物因民族而具有多样性而梅因在运用历史的方法论述古代法时引入了“社会进化论”历史观中加入了进化论的维度,这样历史呈现了规律性与普遍性,映在法律发展上,就是“从身份到契约”的逐步“进化”过程。

因此,梅因的《古代法》开辟的这种法学研究方法论是一种历史的、比较的、进化的法学方法论。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二】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有许多格言可以激励我们不断进取,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格言是“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句格言出自唐宋八大家之首的韩愈笔下。意思是学习贵在勤奋、刻苦,它时刻提醒着我要不怕苦,多读书。

以前我做事非常懒惰,怕吃苦。进入五年级后,老师为了让我们保证早读的时间,规定每天早晨提前20分钟到校晨读。可是每天清早我都舍不得离开那热乎乎的被窝,时钟的指针已经指向七点了,我还赖着不肯起床。结果每天早晨我都是伴着上课铃走进教室。读书的时间没有了保障,我的语文成绩也慢慢下降了。

一段,我们学校参加县里举行的“国学经典诵读比赛”,我也被抽到了,一开始我非常高兴。可是练了两天我就受不了了。因为每天中午、晚上都要加班排练,并且老师要求的也非常严格。我怕吃苦,就放弃了。可事后看到别人都在有声有色地排练,我的心里后悔极了!可是,后悔又有什么用呢?这就是怕吃苦的下场啊!以后,我绝不再犯这样的错误了。

事实证明,不勤奋、怕吃苦,是什么事情也做不成的。为了提醒自己,我把这句格言贴在了我的书桌上方,让它时刻提醒我、督促我,让我勇于挑战困难、战胜挫折。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将使我受益终生。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三】

在假期里我用十天时间读完了《中国古代神话》徜徉在奇幻的神话世界里,我会为中国古人的奇思妙想而不断惊叹,会为我们祖先的聪明智慧感到骄傲,在得到精神的滋养与艺术的享受的同时,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

盘古开天辟地、女娲捏土造人、伏羲出世、后羿射日、嫦娥奔月、吴刚伐桂、天女散花……这些想象力丰富的神话传说,塑造出了外形和性格各异的神仙、妖怪、野兽、英雄形象,构建了一个充满奇幻色彩、令人无限神住的神话世界……

我最喜欢《天女散花》。花神为取净土,不远千里往西走了一万一千一百一十一里;为取真水,往东走了三万三千三百三十三里;为取善水,往南走了六万六千六百六十六里;为取美水,往北走了九万九千九百九十九里……有如此的毅力和智慧,何愁种不出百花?

我被花神的精神所感动。她坚忍不拔不言放弃,对“真、善、美"的不懈追求,才使人间变得更如此五彩斑斓美丽至极!

无论在学习上,生活上,我都要学习花神的无私奉献、百折不挠的精神,做一个新时代的好少年。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四】

每当我偷懒的时候,是它提醒了我;每当我沉迷于游戏的时候,是它教育了我;每当我想放弃的时候,是它鼓励了我。那就是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有一天,妈妈准备去上班。为了培养我的独立生活能力,出门前她特地嘱咐我一个人在家里收拾房间和洗衣服。妈妈走后,整个家都成了我的天地:看电视,玩玩具……早把妈妈交代的事忘到了九霄云外。此时,我的脑子里闪过了这句格言: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如果小时侯不学会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练就一颗独立自主的心,那么长大后怎么立足于这个社会呢?于是我立刻关掉电视,收拾好玩具,开始整理房间……妈妈回来后,看见焕然一新的房间和那一件件干净的衣服,她欣慰地笑了,还夸我真能干。听了妈妈的话,我也笑了……

还有一次,妈妈有事出去,临走时打开电脑,说:“儿子,你乖乖在家做作业,做完了可以玩一会儿电脑。”妈妈走了,我坐在桌子前做作业,可是我的心思早已飞到了电脑游戏里。赛尔号游戏是如此的吸引着我,我就象得了“多动症”,在凳子上扭来扭去。就这样煎熬了二十多分钟,我终于受不了了,一屁股蹭了起来,“一本正经”地玩起了电脑。但是我的心里总是火辣辣地疼,就象偷偷摸摸地做了一件极不光彩的事似的忐忑不安。猛地,我心里有个声音在对我说:“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顿时,我感到羞愧万分,重新回到了书桌旁,认认真真的做完了作业……

想想那些伟人,之所以能够在各自的领域内成绩卓越,无不是真正领悟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的内涵,珍惜时间。“发明大王”爱迪生每天工作超过18个小时;巴尔扎克在生命的最后几年里更是拼命工作,一天只睡4个小时……

我将“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提醒自己,鞭策自己,做一个珍惜时间,勤奋努力的人。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五】

一提起我们中国的祖先,自豪、激动便溢于言表。上下五千年的古文明,在整个世界都是屈指可数的。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更是世界文学宝库中耀眼的明珠,让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为此骄傲。自小孩子们就会背“鹅,鹅,鹅,曲项向天歌……”“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一些千古名句更是跨越时空,留传至今。如“何意百练刚,化为绕指柔”“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屈原的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一度被我们作为年度述职报告的总结句。

虽然从小到大也接触了不少古诗古文,但对于这些古文化,仍象藏在盒子里的宝贝一样,充满神秘的魅力。怀着一种崇敬、好奇的心理,我阅读了自先秦到唐五代的`部分文学作品,感触颇深。在这里我品位了情深景真、风神摇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感受了楚国诗人屈原悲愤忧郁,战国策士们纵横雄辩的气派,诸子散文,思想深刻,耐人寻味,百家争鸣,西汉司马迁行刑后发愤著书,完成了著作《史记》,魏晋南北朝时的建安七子,唐五代的王维,李白,杜甫,韩愈更把我国的古代文学推到了巅峰。

这么多的文学佳作,我不可能一一细说,只能撷取一枝半叶与大家共赏:

在我的印象中,曹操是一位'雄,欣赏了他的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短歌行》之后,我不禁被他的文学才华所折服。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慨当以慷,忧思难忘。何以解忧,惟有杜康。青青子衿,悠悠我心,但为君故,沉吟至今。呦呦鹿鸣,食野之苹。我有嘉宾,鼓瑟吹笙。明明如月,何时可掇?忧从中来,不可断绝。越陌度阡,枉用相存。契阔谈宴,心念旧恩。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山不厌高,水不厌深。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这是一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诗,表达方式委婉曲折,前八句为感慨人生短促,中十六句表达了成就功业的急迫追求,其中有求贤不得的苦闷,也有礼贤下士的热忱。情感几经起伏,充分表达了诗人内心情感的激荡不平,最后八句抒发了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诗中有忧郁,有感慨,有激情。让读者真切的体会他的复杂感情。他巧妙的引用前人的句子,表达自己的情感。如“青青子衿,悠悠我心”表达自己思念贤才的愿望。最后运用“周公吐哺,天下归心”表达自己的志向。比喻生动形象。用朝露比喻人生短促,以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比喻贤才奔走四方。语言质朴自然,具有强烈的节奏感。

作为一名小学语文教师,我感觉古文学的言简意赅与当代作文教学存在着很大的差异。我们一直强调孩子要把句子写具体,想方设法的要把一个简单的句子复杂化,而古文中,简简单单的四个字,含义是多么的深刻啊 !如何在此寻求一个承接点?也许是我们可以考虑的问题。还是谈些这本书对我工作的帮助吧

在教学上,它增强了我在此方面的知识,让我在孩子心目中的印象更加的有威信。二册课文中就有两课《古诗两首》。记得学习《春晓》时,孩子对孟浩然产生了兴趣。我就利用古文学所得给孩子们介绍了孟浩然的生平,几个平日里特爱钻牛角尖的还不够,还想知道他的一些其他作品,我就顺势介绍了他的《过故人庄》,还有同一时期的李白、杜甫、王维,孩子们听得津津有味,课后纷纷找来《唐诗三百首》阅读,对我国的古文化产生了较大的兴趣。

古文学用词讲究,耐人寻味,读起来琅琅上口。但对于一年级的孩子未必有这样深的体会。为了让孩子们能体会一些古文学的精妙。我特意修改了古诗《村居》教案,原教案注重让学生理解古诗的意思,出示配图的古诗,讲讲你读懂了什么?现在我主要让孩子体会古文的用词精妙,含义深刻的魅力。先出示一幅图片,在一个杨柳依依,春风拂面的春天,一群活泼可爱的孩子正在放风筝。然后请孩子们说说。班里有几个学生讲的不错,“春天来了,小草从地里钻了出来,黄莺在蓝天愉快的飞来飞去。”“柳树的枝条变绿了,长长的柳条垂下来像小女孩的长发。”大家都报以了热烈的掌声。我把说得较好的四句话写在黑板上。在此基础上,我再引导学生来学习古人高鼎是怎样说的。“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在这样的比较下,学生就能体会出古诗的用词讲究,含义深刻。小陆说:“现在我真正感到古诗写的太好了,怪不得,到现代我们还要学。”

古代读书名言作文【六】

我喜欢《中国古代神话故事》,这里头有我很喜欢的故事比如神农尝百草、黄果树瀑布、女娲补天......

其中神农尝百草,的故事是,神农教人们种植五谷,帮人们解决了饿肚子的问题可是还有一个问题就是经常生病,于是神农就摘了各种草花,一种一种的常尝到了能治病的或者会生病的都记录下来有一次神农尝到了断肠药神农为了造福人类把这个草准确的记录了下来,并告诉人千万不要使用,天帝被神农感动了,他派向西王母要来不药,治好了神农的病,还赐给他一根赭鞭,这根赭鞭可神奇了,不管什么花草树木,是要用它打一下就会显示出来,这样神农干起来就不会累了。

为了纪念神农种五谷、尝百草的功效人们把他常药的山命名为神农源。

这可以告诉我古代的故事文化,所以喜欢这本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