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逝的作文(消逝的时间作文)

消逝的作文(消逝的时间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7 22:17:56
消逝的作文(消逝的时间作文)

消逝的作文【一】

春节,这对于亿万华人而言最为浓墨重彩的节日终于到来,似乎是让人们期盼了一年。这样周而复始,不知过了几千年。

而年究竟是什么呢?是那头传说中的吃人怪兽,还是谷穗下垂的形象?到了今天,恐怕都不是了。年成了一个代名词,成为了一种符号,成了我们中国人的一个标记。

然而,年味似乎正在慢慢地、渐渐地消隐,或是消逝!连我自己都感到了可怖。

在记忆里,依稀还记得年长的姐姐说她不喜欢过年。那时,真的隐隐地刺痛了我的心,只是年少啊!尚未察觉。在回忆里,我又真的感受到了那种痛,不知为什么。

而现在呢?人们真的似乎都淡漠了,我甚至还听到过有的孩子说不喜欢过年。啊!原来不只姐呀!

年究竟是什么?我无法解释,但就我个人的理解,我认为年是一种回归的象征。每个人无论到得何地,过年时总要回家的,或者至少都想着回家――那是心灵的一种回归的渴望。家,可是一个多么温暖的词呀!

现在,姐在北方的一个城市里工作,据说北方的年味儿很浓,那儿的人们都很朴实、和善,特别重视这样一个重大的特殊的节日。因而她才可以早早地回来与家人团聚,又不必担心归期过急了。还好不在南方,据说有的城市只放三天假,那根本就不可能回家了。

而我们中国人又这么重视家。家,不仅只是我们住的地方,那更是一份寄托,一份温馨,更是我们心灵的归宿、灵魂的休憩处。任凭风雨多大,只要有家就不怕。

如果过年了,家人还不能团聚,真的难以想象!

而年味的消逝,在我们这个小城里却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

消逝的作文【二】

春节,是我们中国人一年之中最盛大的节日,每个人都要过,我没加也不例外。到了过年的时候我们大多是在外面放鞭炮,放烟花。可是现在基本不让在自家门口放鞭炮,放烟花,只让在自家门口放。由于这个我们小孩子变少了放鞭炮,放烟花这一项。在除夕夜的晚上我们小孩子便只能玩电脑,玩平板。还记得原来的时候我们小孩子都是见到长辈叩头然后领到自己的红包,而现在大都是在微信(聊天工具)上发,这样也就少了在亲手拆红包时的那种激动和兴奋。那时候年 夜 饭一上来大家都是无尽的赞美和立马坐过去等待长辈们先动筷子,而现在年 夜 饭一上桌大家都拿出手机“咔嚓”“咔嚓”照照片然后发到网上。以前大家都是在桌子上谈这谈那的,而现在大家都是在网上互相点赞。

我想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年味也就这样渐渐消失了吧……

消逝的作文【三】

“滴—滴滴—滴—滴滴滴……”今天下午,在周会课上,我们有幸观看了一部经典的红色影片《永不消失的电波》,它的名字深深的吸引了我,而故事主人公更让我敬佩。

刚看到“永不消逝”四个字,我就产生了好奇:电波怎会永不消逝呢?带着问题,我走进了这部精彩的电影。

故事讲的是在抗战最艰苦的时期,___为加强上海的地下电台工作,就把原来在延安的李侠同志派到了上海,为了给李侠打掩护,党员女工何兰芬就与他假扮成夫妻,在一次工作中,李侠同志不幸被日军逮捕。不仅,日军就怀疑他是重庆国民党特派员,于是就将他释放了,而上海国民党地下组织也误认为他就是重庆国民党的人,就想着威逼利诱地使李侠为国民党工作,李侠没有退缩,保持着坚定的.信念,巧取敌人的情报,并将敌人那些谈判在报上揭露出来,即将解放,敌人开始疯狂搜捕地下电台,而李侠这时也得到命令转移。可是,恰好还有两个紧急的情报要发出,李侠同志为了人民的解放放弃了生的道路,发出了最后的电报,而与此同时,敌人也已经包围了这里,他镇静的发出了最后的告别信号,随后,就英勇就义了。

看完电影后,我顿时明白了“电波”永不消逝的原因:电波,不仅仅是用电台发出的信息,还是主人公李侠同志的___精神,这种精神不会随着他的肉体消失,而是激励着身后千千万万的___志士,而这种精神也会一直传承下去,永不消逝。

电影中最令我感到的是最后的一个片段,李侠同志明明可以在那时不管那两条情报,逃离敌人的魔爪的,可是他竟毫不犹豫地放弃了生的机会,发出了重要的情报,他是那样英勇,又是那样从容,他坚守信念一直到最后,无畏无惧,忘我为公,这些像李侠同志一样的人,是他们的努力与奉献,才换来了我们今天的美好生活,我敬佩你们,你们用电波作为画笔书写生命与青春,愿你们的精神永垂不朽。

消逝的作文【四】

上海这个大都市,整天演奏着忙碌的曲调,马路上车水马龙,但是这些如此忙碌的旋律中还夹杂着一些不和谐的乐章。“现在的上海人真会斤斤计较!”这是许多外来者对上海人的评价。的确,现在经常会看到这样的现象:邻里之间因为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而争吵起来;别人损害了自己的利益,而因钱的事争吵起来,甚至打斗……为什么城市发展得越来越快,但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而渐渐疏远了呢?

记得父母提起过以前的上海市区,是非常热闹与和谐的。那就要回到上海的老弄堂时代了——

那时候的上海,随处可以听到叫卖声和吆喝声:“栀子花,白兰花……”“修洋伞……”而如今,这些都已成为了老上海弄堂的象征罢了。以前每天傍晚,大家就都搬出了家中的藤椅、板凳,坐在门口乘风凉,就这样三三两两地,大家都出来了,挤满了整个弄堂。爷爷奶奶们就都聚在一起喝喝茶、下下棋,爸爸妈妈们就在一起拉拉家常,小孩子们则聚在一起玩一些我们现在连提都不会提起的弄堂游戏,一片其乐融融的景象。

还听父母说过,以前他们小时候吃一顿饭要跑好几家呢!每当晚饭时间,小孩子们就端着饭碗去串门,去东家搛点青菜,去西家挑点肉。不一会儿,饭碗上的菜就堆得像丰收的小山似的`了。

以前邻里之间还互相帮助。下雨了,帮邻居家收被子、收衣服,所以你永远不用愁自家的衣服会被淋湿。看到邻家门前很脏乱,也会帮忙清洁。

而如今,这些和谐的情景被一扇又一扇坚固的防盗门给隔了起来。人们信奉“自家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的原则,变得不再相信任何人,处处提防着别人,生怕别人会损害自己的利益。那消逝的风景——和谐的老上海弄堂去哪了呢?城市的发展越来越国际化,而这个城市以前的风景呢?这些城市之前的风景已慢慢消逝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不和谐的因素,或许再过不久,老上海弄堂会彻底的从人们的记忆中抹去。

这些老上海弄堂的风景真的消逝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