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中国文化为题的议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中国文化为题的议论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4 11:42:09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中国文化为题的议论文)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一】

说起2007年,文化不多,文化事件却倒不少,不管你是走马观花回眸一瞥,还是“侧目而视”仔细打捞,映入眼帘的大抵是“一地鸡毛”而已。漫长360多天沉淀下来的文化积累,如果用“没文化”来形容,那大概是最合适不过的,而就拿这些“不能称化”的“文化”来说,它们既不像“鸟巢”那样有个“骨架”,也不像“水立方”那般有张皮肤。

盘点2007年的“文化”,虽说寥然甚亏令人寒碜,但说头儿多少有一点:“快乐男生”一成功举办电视台就笑了,作协副主席陈忠实书会受骗就哭了;博客点击突至网络第三当年明月就笑了,众歌星的演唱会票价都超过2000元许多追星族就哭了;于丹一走上“百家讲坛”就笑了,“超女”们一看到“超级男生”举办就哭了;“嫦娥一号”成功飞入太空中国人民就笑了,韩寒看到了郭敬明被破格批准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就哭了……笑了哭,哭了笑,或真实,或虚拟,2007年中国的文化“历程”就这样了。

不过也的确,现在的我们,真的就是“没文化”;如今的中国,也就是“缺文化”。看看电视上被众人所津津乐道,且每个参赛选手个个都自称是“江湖中人”的“武林大会”,你就会明白:三分的舞蹈“干货”,原来是可是被稀释成一档30多分钟的名牌节目来做的。不愧是武术“原产国”的做法。再看看《红楼梦》再拍的准备“花絮”,其间的“龙套”走得百姓果真是“眼花缭乱”没有一点“头绪”,光一个林黛玉的扮演者都能“如火如荼”上这么长时间,在众人都把它作为一个成名机会的情况下,有关单位还像搞“学问”似的举办了一个“选秀大赛”。这作为四大名着之一的《红楼梦》也着实是名副其实的够“红”的,不仅带动了其间的演员“红”了起来,而且还带动了其相关的投资商家的钞票“红”了起来,真的是落实了“共同富裕”的伟大宏旨。如果曹雪芹先生九泉有知,不知道会不会“红”得给“乐”活过来?另外,同为四大名着之一的《水浒传》,那也是“巾帼不让须眉”!准备重拍的剧本连一个字都还没有“加点”,宣传的“新闻”却都在网络上传得沸沸扬扬了。可是“言立”半年后,却还没见到这些爱“临时抱佛脚”的炒作者们有所“立足”。如此接二连三的“蛊惑”民心,“欺诈”百姓,不知道这些被金钱遮蔽了双眸的“鼓腰包”们到底想干些什么?中国有句俗语叫:“流言止于智者。”但屡次被“诈”之后为什么类似的“流言”还没有停止呢?可见那些自称是“文化人”的“文化人”并不是所谓的“智者”。

再看看如今被人高度追捧的“百家讲坛”,那可是独领着中国国学教育“文化”,“名家云集”的名台,别看是一座和老师上课教学并没有什么区别的三尺讲台,可那上面站的都是所谓的“名家”。“名家”们只要能站在上面“啼笑皆非”般的把孔子说成丧家狗,把庄子说成处处求人等米下锅的“乞丐”,然后再加上自己满腹经纶般的长篇大论,给台下的观众讲上几个已经“生米煮成熟饭”的`故事,然后就大功告成,名利双收。如此个“近水楼台先得月”的“风水宝台”,可想而知台下那些其它的名家对这座“台子”觊觎的颈项伸得有多么不可高攀。然而就是这种有悖于人类正常思维导向的“导举”,“名家”给“吹口气”还能在百姓中间“刮阵旋风”,这可见我们骄傲无知的现代白领人对中国家传统文化熟知的“白领”化。也可见在文化可陈的今天,“娱乐圈”都已经被我们拿来充当“文化圈”了。而单就从“文化人”的角度看,著名学者钱理群都豪不客气地说“我们这一代最没文化”,可想而知我们“君子固穷”的程度。其实,他说的“这一代”,也多包括了比他年轻的一代又一代。

美术家韩美林说过:“没有文化的文化是可怕的。”而文化和经济又是相辅相成,彼此融合的,所以说我们现代的经济也是“没文化”的。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许嘉璐不是说过吗:“没有文化的经济再发达也是建在沙滩上的高楼大厦。”这句话形容现在的中国经济那可是“天衣无缝”。现在中国的楼房耸立得是够高的,可那是终究只是建立在“沙滩”之上的高楼大厦。一句真话的力量,抵得上整个世界。

透过“真话”和2007年的文化“足印”可以“以管窥豹”,看出在人心浮躁的现代社会,所有人都已被名利蒙上了“海市蜃楼”般的面纱,生活在世俗的假像和权力的保姆的怀抱之中,可以看出我们的文化体制存在着种种穴,我们的文化基因也存在着种种缺陷,但是对于那些爱管文化的“文化官”却春风得意的满以为“文化风景这边独好”的状况,我想起了马季先生的一句相声来形容当今中国的“文化”和“文化人”:吹牛的人,上嘴唇着天,下中嘴唇接地。

事实上,在这个一见噱头、一听炒作,“fans”团们可就会喜滋滋乐呵呵屁颠颠地掏出上百元钱去影院观赏“大片”的年代,谁还可以被称为真正“有文化”的“资深”者呢?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二】

传统节日:不应消逝的文化记忆

——小议“传统节日与中国文化”

作为民族文化中的精华,中国传统节日蕴含着丰富、深邃的人文内涵,是炎黄子孙共有的精神财富。然而,随着农业社会向现代社会的快速转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发生了改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不再强烈:曾历经千年而不衰的文化积淀逐步流失,仪式感日渐淡化,节日正演变为简单的假日,或是商家吸金的噱头。在众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次消逝的今天,如何善待每一个节日,让传统节日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应成为我们关注的问题。

节日不仅仅是假日

从20xx年1月1日起,清明、端午、中秋增设为国家法定节假日,翻开了中国传统节日保护的新篇章。这一改变固然对保护民族传统节日起到了积极作用,却也面临着“鸡肋”的尴尬境地:文化传承的断层,导致增设假日的初衷并未真正实现,节日出现了“假日化”的趋势。

对于传统节日“假日化”的情况,中国文联副主席冯骥才指出,节日和假日是不同概念:假日是为了实现公民休息的权利,是一种福利,不包含特定的文化内涵。节日则大有不同,如春节,意味着全家团聚,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所以含有避邪、迎福的内容。又如中秋节,表达了人们对团圆的渴望。增设传统节日为法定假日,是为了创造条件让民众更好地度过这个节日,而不仅仅是增加了休息日那么简单。

被“瘦身”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节日习俗多种多样,如春节的`祭灶、扫尘、放鞭炮、贴春联、挂年画,端午的祭祀、划龙舟、悬艾叶菖蒲,清明节的踏青、插柳等,人们通过这些行为表达愿望、敬畏自然、亲近缘、怀念祖先、体现价值观,它们也是节日文化的重要支撑。然而,在现代文明背景下,节庆活动的简化导致仪式感淡漠,节日文化内涵大打折扣。

城市化进程令大多数百姓住进了鸽子笼似的高楼,赏月的理想环境已不复存在。至于七夕,被扭曲为“中国情人节”;重阳,对于年轻人来说越发陌生……无怪乎有人惊呼,中国传统节日似乎就剩下饮食文化了,中秋节、端午节更是被戏称为“月饼节”、“粽子节”。

对于一个民族来说,传统节日具有增强凝聚力、树立核心价值观、加深文化认同的重要作用,是集体的文化记忆。如何拯救这些流传千年、意蕴丰富的文化记忆,让它们在新时代重现活力,是近年来包括专家学者、普通百姓在内的全社会关注的问题。

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陶思炎说:“节日文化产业的发展与传统节日风俗的传承可以并行不悖,不一定构成前者对后者的破坏,而是一种对节日文化生活的适时补充。把‘产品’、‘产业’与‘传统节日’相提并论,既顺应了时势的需要,也体现了文化创新精神。”

拓宽民众了解节日文化的渠道,也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据调查报告显示,超过八成的被访者主要通过“老一辈说的”这一途径了解中国传统节日,选择“媒体上了解”的仅占四成;同时,近七成受访者呼吁,网络、电视、报纸、杂志、书籍等媒体要担起文化责任,加大宣传力度和广度,营造更积极的节日气氛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三】

上下五千年,中国一路风尘仆仆走来,脚下踏的是深厚的文化底蕴。但在今天,一提及中国传统礼仪,大多数人并没有什么清晰的概念,甚至以为这种传统礼仪文化是过时的东西。因此,中国礼仪文化正在遭受着史无前例的不屑。

然而,中华民族传统礼仪文化是中国人民几千年处理人际关系的实践结晶,是人与人间行为规范的准则。

杨时与他的学友游酢为求的正确答案一起去老师家请教。时值隆冬,天寒地冻,来到程家时,适逢老师在打坐养神,杨时二人不敢惊动老师,就恭恭敬敬地立在门外,等候老师醒来。老师一觉醒来,从窗口发现侍立在风雪中的杨时,只见他遍身披雪,脚下雪已有一尺多厚了。此后,“程门立雪”的故事就成了尊师重道的千古美谈。

礼仪是律己,敬人是一种规范,是表现了对他人的尊重。古人云“不守礼,无以立”,文明礼仪不仅是个人素质、教养的体现,也是个人道德和社会公德的体现。

东汉黄香仅仅九岁,就懂得尊老爱幼,孝顺父母。在冬天严寒之时,就用自己的身体将父母的被子温暖后,再请父母就寝;在夏日炎炎之际,则用扇子给父母扇凉驱蚊,以侍奉父母就寝。黄香温席是中国传统孝之礼仪,孝顺父母,从小事坐起。

近百年来,由于种种原因,一些优秀的伦理道德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今的人们已经有了更为雄厚的经济基础来孝敬老人,心已经没了,孝敬父母不是有心无力,而是有力无心。

唐朝贞观年间,西域回纶国是大唐的藩国。一次,回纶国为了表示对大唐的友好,派使者带一批珍宝见唐王,其中最珍贵的是白天鹅。途中,白天鹅不慎飞走,使者只拔下几片鹅毛却没能抓住白天鹅,使者在担心害怕之下把鹅毛献给了唐太宗。唐太宗并没有怪罪他,反而觉得他忠诚老实,不辱使命。从此“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的故事干为流传开来。

中国传统礼仪,应是体现精神价值的生活方式,传承它可以使我们的礼仪发扬光大。

传统礼仪毕竟是中国传续了几千年的脉,若脉堵塞,中国只能被称为是一个现代国,而不能称为中国了。中国传统礼仪文化博大精深,它是中华民族重要的凝聚力,没有它,国人将迷失自我;没有它,中国便只剩下一个空壳。

关于中国文化的作文议论文开头【四】

难忘那些品读诗词的日子:一个人,站在小区弧形的拱桥上,赏着这一方宁静,借着月光,凝望着平静如镜的潭面,不禁想起诗人刘禹锡的“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遂即跌入了诗词的幻想。

诗词是中国文化的纽带,贯穿古今。

做客李白,迷迷糊糊间悟到了他那“一人饮酒醉”“今朝有酒今朝醉”的对饮酒的狂爱。我知道:那是一种无伴也欢欢喜喜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是一种不醉不归的热情豪迈;那还是一种属于放荡不羁的游子的仗剑天涯;那更是一种一瓢葫芦、一把长剑的一曲长歌一剑天涯,在酩酊大醉里仍书写着千古绝唱,这究竟是怎样的一种情怀?那醉酒的青莲剑仙仿佛又是那样接近,我仿佛又被他“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的万丈豪情所撼动。

问道杜子美,从“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中细细揣摩,终于品出了那家破人亡的凄凉,生于这个安史之乱、战火纷飞的时代,子美,这个苦命的“诗圣”,作的诗可谓论不尽的哀愁、道不尽的忧伤。八月,秋风怒啸,卷起了他屋上层层茅草,悲惨的是,仍有“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的酸楚。就是如此可怜的子美,也有“白日放歌须纵酒”的酣畅淋漓,不愧为唐的著名诗人。纵观杜子美,他的一生,不正好映证了李清照的“凄凄惨惨戚戚”吗?

却看苏轼,他绝不仅仅是开创了北宋文坛的豪放派,更是胸怀大志,当他40多岁之时,仍能写出“为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这是何等的狂,词人仍欲像汉代羽林军一般“锦帽貂裘”,一展英姿,一展宏图。苏轼的豪放、视野广阔,气象恢弘豪放,不拘格律又恣意汪洋,处处都透露着他的一种英豪之气。

中国,这个名副其实的诗歌王国,孕育了千百年的中华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传承者,我们应取之精华,去其槽粕。诗词这条中国文化的脉源远流长,诗词如纽带,把中国历史文化结合在一起。古往今来,诗词总能承前启后,开创又一方天地。诗词作为一条纽带,真是必不可少又不可替代!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