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09 04:57:05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一】

语文素养是语文能力和语文知识、思想情感、语言积累、语感、思维品质、品德修养、审美情趣、个性品格、学习方向、学习习惯的有机整合。

那如何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呢?结合本人在平时中的教学主要有以下三要:

一、要明确方向

方向的问题是根本的问题,心中有方向则明,无方向则乱。提高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千法万法,归根到底无非就是做三件事:写好字、读好书、作好文。

二、要强化基础

为什么我们有些教师公开课上得很好,可一调研考试班内学生成绩就不理想?不考虑其他原因,课堂上所表现出的空和虚恐怕是最为关键。

教师要从最基础做起,从最常规的习惯开始养成。从我做起,从小做起。上好三课“写字课”“阅读课”“诵读课”。加强学生作文训练,坚持让学生写日记、周记。尤其要加强学生选材及表达的训练,使学生在语言表达方面能有所提高,还要注意书写和正确运用标点符号等常规训练。

三、要重视课外延伸

常言道: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语文素养的提高三分课内,七分课外。要培养孩子对广博读物的阅读兴趣,大力推进课外阅读应作为我们语文教师重要的基本职责。要在培养兴趣,教会方法上下功夫,还要研究提高阅读的速度。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二】

在现实生活中,知识和智慧往往会被划上等号。很多人认为有了知识,就比别人聪明,就充满智慧了,其实这种理解和认识是错误的。知识和智慧没有必然的联系,智慧可以超越一切知识。

我们学习的目的不只是要汲取知识,而更重要的是要学到智慧。一个人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地学习知识、增长知识,知识使人知道了很多东西、明白了很多道理。知识可以靠记忆和背诵,然后利用大脑这个U盘把它存起来。而智慧是要用大脑去思考、用内心去感悟出来的。有了智慧,就可以把所掌握的知识在工作和生活中正确地进行运用,知识学得再多,如果不能很好地加以利用,把它转化为智慧,这些知识就体现不出它的价值,从而失去它的价值,反而成为身心发展的沉重负担,更有可能影响大脑的灵性、阻碍智慧的闪现,最终成为垃圾。

一个学富五车的博学家,不一定有很高的智慧,而一个有很高智慧的人,也不一定都是博学家。北大、清华毕业出来的\'人,也不一定都是企业天才、社会精英。象“造节”的马云——阿里巴巴的创始人,只是杭州师范毕业的;马化腾——腾讯的创始人之一,也只是深大毕业的,这两匹“马”可谓是千里马。他们能有今天的成就,和他们具有灵活的头脑、聪明的才智,以及对事物的深刻认识、敏锐的嗅觉、卓越的判断力是分不开的——这就是智慧。一个人智慧的高低不是看他拥有多少知识,而要看他头脑的思维能力如何,是不是头脑灵活善于学习知识、运用知识和创造新知识。

成功的人生就在于不断地把掌握的知识,智慧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更加充分、有效地利用它的价值,发挥它的作用。充满智慧的头脑,往往可以使人事半功倍。“磨刀不误砍柴工”的道理,就是要告诉我们:不要做只顾砍柴而忘记磨刀的人。

总而言之,“知识”是的,是属于别人的,是前人在生产实践过程中总结出来的认识和经验,我们只是借过来用而已,不过,只要你借到了就不用还了。而“智慧”是活的,是真正属于自己的,是聪明才智,是你对各种知识的一种逻辑思维能力、一种运用解决能力、一种发明创造能力,是别人借不走的,永远属于你自已。

归根到底就是:知识很重要,智慧更重要!一切财富属于既拥有丰富知识而同时又拥有至高智慧的人!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三】

我想,大多数人都会选择能力。在这个社会上,一个人能力的大小似乎是一个人地位高低的关键。在能力这个巨大的诱惑下,道德似乎变得微不足道。这是因为能力的光环蒙蔽了我们的双眼。其实,对于一个人而言,最重要的始终是道德。

有一则引人深思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在法国留学的人。他拥有名牌大学的金字招牌,并多次在重要报刊上发表很有见地的论文。一天他发现了公交系统的.漏洞,于是开始经常性地逃票,期间只是偶尔被人发现而被抓。学业完成后,他开始向一些跨国公司推销自己,却因为有三次公交车逃票记录而遭到拒绝。在这个国家甚至整个欧盟,他都不可能找到雇佣他的公司。一个人才的大好前程,就这样毁在了那被大多数人忽视掉的道德底线——诚信上。

“无诚则有失,无信则招祸”。文中的他正是因为不遵守规则而失去了诚信,得利于一时的省钱,失去了在跨国公司工作的机会。同样的,那些践踏诚信的人,也许能得利一时,但终将作茧自缚,自食其果。诚信是做人、立业之本,我们每个人都有义务从自己做起,恪守诚信。只有诚信做人,才能得到他人的尊重。如果失去了诚信,你的良心就会受到谴责。

汉斯是个穷学生,中学考试时他没有通过数学和生物,为了能继续上大学,他为自己写了一份合格证书,毁掉了不合格的文本。虽然他后来获得了博士学位,但十年前作弊的阴影始终挥之不去。他的中学老师布朗先生为了给他一个惊喜,以汉斯中学考试作弊为由要他补考,实际是参加祝贺他拿到博士学位的聚会。而汉斯却为了保护他的美好前程袭击了布朗先生。结果可想而知,汉斯当年作弊的事情虽然计划得完美无缺,但是最终因为虚心而露出了马脚。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四】

寒假来临,在家拜读了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文章,觉得陶公虽已离开了我们这么多年,但他的思想放在我们今天还是非常实用的,他在转化后进生的问题上颇有独特见解。

陶行知曾经说过:要蹲下来和学生说话,要和学生做朋友。确实如此,作为一名教师,如果不走进学生的心灵,就无法和孩子沟通,更无法真正的让学生掌握知识,尤其是对后进生,这一点就更为重要。

我们班有一个姓张的同学作业完成的非常慢,每次交作业,他都是最后一个,而且要老师和组长三番五次的催,他才会慢吞吞的做完作业。有时他不想做时,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也好,严肃批评也好,他就是无动于衷,好像任何批评表扬都与他无关,你越是急他就越是慢。静下心来我决定不再盯住他,开始几天,他照例不能按时完成作业,后来,发展到什么作业也不做了,我估计他这样做是为了引起老师的注意,于是,一天放学后,我把他带到办公室,和他聊聊天,问一问他最喜欢干什么,说实话,这孩子见我跟他笑眯眯的,一点都没有以前催作业时的严肃样,他完全放松了警惕,像朋友一样的和我聊起了天,此后,我一有空就找他聊天,上课也多找他的闪光点,并不适时机的当众表扬他,渐渐的,他的作业再也没有拖拉的现象。

让后进生体验成功。陶行知有句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里与爱迪生。的确是这样。每个孩子都有自尊心,可是好学生与后进生相比,好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和同学的赞扬要更多一些。而后进生就经常成了被人遗忘的对象,在他们的内心深处,他们更渴望得到老师的理解和呵护,他们如同一棵小树,被风吹斜了、被雨淋湿了,如果经常有温暖的阳光照耀,他们定会和那些好学生一样,会成为有用之材。我在上课时,经常提一些简单的问题,只要他举手,就喊他回答问题,即使回答错了,也要给他一些鼓励。经常会对后进生说:“你真聪明!”“再想想,你就会想对的”“你的进步真大!”“你真棒”……

班上有一个女生上课时不是走神,就是做小动作,因为长期养成了上课不听讲的习惯,久而久之也在后进生的行列中。但是她很聪明,只要认真动脑筋,成绩就会上升。一次,在辅导作文时,我说我们写作文时尽量用跟作文有关的\'学过的字词句,如:描写秋天的小河,用《北大荒的秋天》中的一段,我让她背那一段,她很快就背出来了。我说:我们今天的作文就可以用这一段。在让学生们试写过后,我让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站起来念作文,然后再让她站起来念,结果,她真得把描写小河的那一段写了上去,我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说:“你们看,某某同学真聪明,她真会活学活用。”她听了,喜悦之情溢于言表,从此,上课比过去进步多了。

给后进生制定学习目标,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一个称职的老师像磁铁一样把学生吸引到他的周围,一起走进知识的殿堂。我让后进生制定学习计划,课前做好预习,课后做好复习。这样他们上课时心里有了底,我讲课时尽量讲的生动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在做作业时多面批,帮他们分析错误的原因,批语多用褒义词,用老师的热情去融化他们的心,让他们在学习中找到乐趣。我坚信,只要老师积极想办法,耐心帮助,以火热的情感去温暖他们,再发动周围的同学帮助他们,组成“一帮一”的小组,后进生一定会有所进步的。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是陶行知先生的座右铭,也是他一生献身人民教育事业,寻求探索中国教育之光明大道的生动写照。作为一名新世纪的教师,在新课改的推动下,我们要学习陶行知先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以高度的责任感和敬业精神做好后进生的转化工作,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尽心尽力,使自己成为心灵世界的开拓者,智慧田野的播种者,人类文明的传递者。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五】

每班精心挑选了八位选手参赛。只见选手们纷纷走向操场,又专心地聆听游戏的规则。游戏规则分五个项目,还要计时,比比谁的速度快。随着体育老师清脆的一声令下,同学们像脱疆野马向前飞奔,到第一个目的穿裤子和鞋子。眨眼间,场上六条绳子像彩环一样飞舞起来。我们班的.依灵同学表现得可出色了。只见她脚下像生了风似的,刚冲上前穿上鞋子和裤子,又飞奔到下一个环节跳绳,她轻轻一抬脚,绳子就从她脚下一闪而过,她跳得飞快,那姿势像雄鹰展翅,轻如燕飞。一完成任务,她快步上前去穿好衣服,拔脚冲去戴红领巾和校章,又动作利索地跑去踢键子。你看她轻轻纵身,曲右脚,将毽子踢起,接着飞速转身,左脚从后面恰到好处地将毽子翻了个身。虽然时间紧促,但一切动作都那么不慌不乱,有条不紊。她为我们班争取了不少宝贵的时间,真是我们学习的好榜样。

比赛在激烈的加油声中落幕了,虽然我们班只得了第四名,但是我们拥有一颗不灰心、不失望的心。我想这次比赛让我看到了我与同学之间动手能力的差距,我回家要好好锻炼自己,培养较强的自立自我能力,争取下次自己也能够参赛,为班里出力,取得好成绩。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六】

第一位出场的选手是“光头”铅笔小龙,只见他冷静地坐在椅子上,敏捷地写着文章。不一会就写好了,但在他检查时,发现不是标点错了,就是字错了。但是,他没有擦的功能,他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汗水大颗大颗地流下来。可时间到了,他只好硬着头皮把文章交了,无精打采地回到座位上,脸上没有一丝笑容。

第二位选手是橡皮擦小白。他只能擦,不能写,怎么办呢?他想:“如果我把‘光头’铅笔的`文章擦掉,我就不是第三名了,也可以展现一下自己才能。”想到这里,他便飞快地跑到交卷处,推开保管员,拿起“光头”铅笔的文章就擦,嘴里还唱着:“我擦、我擦、我擦、擦、擦!”等“光头”铅笔反应过来,他的文章已经成了一张白纸,惹得观众哄堂大笑。

第三位选手是“戴帽子”铅笔小花,只见他胸有成竹地坐在椅子上,很有信心地写起来,有时写错了,他就用粉红色的帽子擦掉,很快,一篇语句通顺、文笔优美的文章写好了。

最后,“戴帽子”铅笔小花得了第一名,他站在高高的领奖台上,心里甭提多高兴了。而台下的“光头”铅笔小龙和橡皮擦小白则唉声叹气地说:“如果我们能取长补短,那该多好呀!”

四川省安岳县李家镇小四、一班 李佳聪

知识转化为能力作文【七】

一九一七年,梁漱溟考北大落榜。时任北大校长的蔡元培欣赏梁漱溟的才华,特聘梁漱溟为北大讲师。梁漱溟果然没有辜负蔡元培的希望,他刻苦钻研,后来以《中西文化及其哲学》一书轰动学术界,终成大名鼎鼎的教授和学者。

试问:如果梁漱溟没有碰上“不拘一格降人才”的蔡元培,碰到的是一个只看分数,不看能力的主考,他还能成为北大讲师吗?想必又要成为“唯分是举”的牺牲品了。

分数等于能力吗?我思索着。

纵观历史,我们可以发现:青史留名者极少有高中状元的,连中三元者更是寥寥。也许大家还记得,姑苏城外,寒山寺旁,落榜后的张继彻夜难眠,写下了家喻户晓的《枫桥夜泊》。可是,又有谁会记得那年金榜题名,独占鳌头的状元是谁呢?

“聊斋先生”蒲松龄一生历经无数科举,却屡试不第。然而,这并不妨碍后人对他能力的认可。“写人写鬼技高一筹,刺贪刺虐入骨三分”,便是后人对他作品最中肯的评价。

由此可见:能力强的人不一定是那些分数高的人,那么分数高的人能力就一定强吗?也不尽然。

美院教授陈丹青欲自主出题招考研究生,原因是她发现学校招考的研究生英语水平很高,而绘画水平却平平。面对连一篇文言文都翻译不下来的研究生,上海某大学历史教授惊呼:“我们需要的是能用历史知识解决现实问题的人才,而不是只会背历史课本的庸才。”

“高考奇才”张非,曾在四年间两度考上北大,一次考取清华,却因迷恋网络被北大、清华开除。一个能在高考中“叱咤风云”的人,却不能抵挡网络的诱惑,这到底是张非个人的悲哀呢?还是我国人才选拔标准的悲哀呢?

如同“金钱不是万能的,没有金钱是万万不能的”一样,对当代的中国学生而言,“分数不是万能的,但没有分数是万万不能的”。然而,分数到底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反映一个人的能力,怎样使每个人的能力最大限度地通过分数表现出来,应该成为被一个教育者积极思考的问题。

诚然,能力强不一定分数高,分数高不代表能力强。但是,如果我们的教育部门能够对选拔标准做一些调整,使能力能够最大限度地表现在分数上,相信对于人才的选拔还是大有益处的。可喜的是,有关部门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新课标改革正在各地进行,高考的命题趋势也正由重知识向重能力转化。我们有理由相信: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我们的人才选拔标准将逐步变化,我们的人才素质也将不断提高。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