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孔子九思作文800字议论文)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孔子九思作文800字议论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3-29 12:04:54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孔子九思作文800字议论文)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一】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春秋战国时期鲁国陬邑人。还是中国著名的大思想家,大教育家。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的风气。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在《论语》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孔子学识渊博,人称孔圣人,但孔子依然虚心好学,不耻下问。有一回,跟随当时鲁国的乐管师囊古琴,学的是《文王操》。孔子专心学了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孔子觉得不够,又继续学。一段时间后,师囊说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又过了一段时间,师囊认为真的可以了。可孔子仍觉得不够。直到孔子能够再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觉得真的可以了。"

在跟师囊学古琴,弹奏《文王操》时,师囊曾三次对孔子说:"可以了。"但孔子始终觉得自己还得再学,直到能够在乐曲中表现文王的形象,孔子才罢休。又有一回,孔子去太庙祭祖,见到新奇的事物就向人问这问那。有人笑着说:"孔子学富五车,懂得礼仪,怎么还要问别人?"孔子听了后回答说:"对于不明白的事,每事必问,有什么不好?"

通过这两个故事,我们知道了孔子是一个虚心好学,不耻下问的人!

这就是我心目中的孔夫子。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二】

从古至今,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以及西方的哲学家都层出不穷。但在众多的圣杰之中,最令我们敬佩的依然是我们的东方圣人:孔子。

孔子名丘,字仲尼,是我国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号称弟子三千。"四书五经"中的"四书"有《论语》一书。《论语》,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由孔子及其再传弟子编撰而成。

首先,我认为孔子是一个不耻下问的人。我们也知道,孔子有许多的"导师"。有的导师小到《两小儿辩日》中的孩童。从两个孩童的辩论中,孔子也明白了许多道理,甚至向两个孩童请教。从此点我们可以看出孔子不耻下问的特点。

其次,我认为孔子是一个把生置之度外的人。孔子从四十岁开始讲学,一生弘扬仁、义、礼、智、信,以礼治国。为国,他可"毁三都",为国,他可亲自率兵,可鲁国君上为了自己的利益,将孔夫子赶出鲁国。不过幸而孔夫子并未放弃,并和弟子在漂泊途中,依旧努力宣传。有许多次差点因此丢去性命。可这并不会阻挡孔子宣传仁、义、礼、智、信。也许,这才是真正的为国堪忧,强大无畏。

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也是孔子爱人,爱己,为国分忧,无私无畏的特点。就像古人说的"士不可弘毅,任重而道远"。孔子不愧为真君子,而他的弟子也将仁、义、礼、智、信,传遍了天下!这就是我心中的孔夫子:东方圣贤!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三】

理想,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有人把理想,比喻成航船到达彼岸的灯塔。凡是有成就的人都有伟大的理想。有些人,家境富裕得不会去考虑什么生计的问题,以致本来就很虚幻的理想在他们的眼里会更飘渺。一般认为,只有迫于生计的人才会有远大的理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宏伟的。他任中都宰一年,就能使得“四方皆则之”;他以大司寇代理宰相,陪同鲁定公与齐景公会于夹谷,他既有文备,又有武备,他有理有据,针锋相对地坚决斗争,捍卫了国家地尊严;他了“鲁大夫乱政者少正”;他治理鲁国三个月后,“粥羔豚者弗饰价,男女行者别于途,途不拾遗,四方之课至乎邑者不求有司,皆予之以归。”司马迁大大的赞赏了孔子“政治家”的风度,而在我看来,他简直就是一个英雄。

确实,时代和环境造就英雄,英雄和常人的不一样的气概,其不一样就在这“理想”二字。

史记中的孔子的作文800字议论文【四】

孔子的思想——一颗闪耀在文化精神领域里璀璨的恒星。他的生平事迹第一次被东汉司马迁以“记实”性的笔调完整的记载了下来,并作了适当的评价。作者以充满敬仰的心情,对孔子一生的流离坎坷、困顿不遇寄予了极大的惋惜和同情。

现在读这篇文章,我深深的被孔子的精神所包围着。

孔子被尊为“至圣”,为后世人所推崇,他那渊博的学识和为人师表的精神为人所津津乐道。现代的人喜欢把具有某些特殊才能的人称作“天才”。天才何意?先天之才能也。所以,能力也被赋予了时代的新解:认为是与生俱来的。既然是“天生”的,那么,某人不是“天才”,也不会成为天才,便不屑别人的才能,这是种自命清高得多少有点“酸葡萄”境界的状况。所以,难怪也有人如此惊异于孔子的学识了。可事实是什么呢?

孔子曾在齐国与师襄子学琴,废寝忘食,弃而不舍;在为整理古代的文献付出了巨大的努力;晚年学《易》时竟会“韦编三绝”;他先后整理了《书传》、《礼记》,整理了《诗》、《乐》,使“《雅》、《颂》各得其所”,他写了最足以使自己感到欣慰和自豪的《春秋》,被司马迁称为是“周公第二”的大学者。说别人是天才,其实是一种自己懒而又不愿承认的表现。天才是怎么产生的呢?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