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作文)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19 04:02:47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打破传统观念的束缚作文)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一】

曾几何时,我们在网上看见过这样一幅画面:餐桌上摆满了食物,可桌边有一个泔水桶和一位服务员,服务员正在清理桌上的饭菜。一盘盘香喷喷的饭菜就这样成了一些垃圾。在这旁边还有几行醒目的大字:剧目前计算,如果全国每人一天少浪费0.5克粮食,就可以让很多人解决吃饭问题。这幅图画被我称为“浪费族的可耻行为”。

这样可耻的行为,怎能不受“光盘族”的唾弃呢?我们再看看下面一个故事。

有一个韩国家庭有三个儿子,有一回亲戚送给他们两筐苹果,一筐是已经成熟的,一筐是刚刚成熟的。如果这两筐苹果不在三天之内吃掉,就会变质。大儿子认为把其中一筐苹果扔了,二儿子认为先拣好的吃,而小儿子微微思考了一下,说:“我们不如把这两筐苹果混在一起,然后分给邻居一些,这样不就不会浪费一个苹果了吗?”

多年后这个选择把苹果分给邻居的孩子当选为联合国秘书长,他就是伟大的潘基文!

图片与故事一比较,也许有些人认为差距只是一些食物而已。可我认为,若人人都能节约一点水,一点米,就能多解决非洲多少饥民的吃饭问题呀!若在节约一些电也许就会让山区更多人用上电了。对我们来说很普通,可对另一些人来说却十分珍贵!

在古时候唐代诗人李绅曾说过:“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他这是在警醒人们勤俭节约。再看我们的伟人,周恩来总理,他虽然住在高大的,宫殿式的房子里,陈设十分简朴,生活也是那样简朴。辛苦的工作了一夜后,夜宵却只是一小碟屈指可数的花生米和一杯茶。我们的伟人都这样勤俭节约,我们作为平民百姓,更应该勤俭节约了。

节约无小事。其实,节约就是我们的举手之劳。如,“安慰”正在哭泣的水龙头;随手关掉不用的电源;节约纸张,节约粮食。节约,是契机下的改变,更是需要坚持的长久之计。

大鹏之动,非一羽之轻也;骐骥之速,非一足之力也。勤俭节约,从我做起。让我们携起手来,做一个合格的节约小公民吧!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二】

记叙文中的议论,主要是在叙述描写的基础上引出作者的感想、认识,直接写出对所写的人物、事件的感受及主观评价。叙述中的议论与抒情应是“点睛之笔”,所以,话不在多,而在于精练。它是叙述与描写的总结与升华,应一语破的,做到少而精,能启迪读者的思考,或引起读者的共鸣,或唤起读者的爱憎,切忌不要长篇大论或肆意议论抒情,以至于喧宾夺主,影响了记叙文的整体表达。不少考生喜欢用一段议论性的文字开篇来总领全文,中间写一段记叙性的文字以承接前文,最后再用一段议论性的文字抒发一些感慨来总束全文。从结构上看,文章层次似乎很清楚,殊不知这恰恰犯了记叙文的大忌。记叙文应以记叙描写为主,如果议论性的文字占了全文三分之一乃至二分之一的篇幅,这就不能再称其为记叙文了。这类文章的文体只能定性为不伦不类。一篇文章的.文体一旦被定性为不伦不类,这篇文章获得的分数也就可想而知了。

规避策略

①在记叙文中所用议论性的文字一定要用得恰到好处,要有画龙点睛之妙,可用可不用的议论性文字尽可能不用。②所用的议论性文字不宜超过全文篇幅的五分之一。③抒发感慨的议论可以通过刻画心理活动的方法揭示出来。④第一自然段最好不要用议论性文字,因为受惯性驱使,如此开篇可能会使考生顺着议论的思路思索,不知不觉地影响到下面的语言表达,也可能会造成特别喜欢看第一自然段的阅卷者的误判。

技巧运用

【原文片段】

自然之美绚丽多姿:有山川的雄壮之美,有草原的宁静之美,有森林的灵秀之美……但那些最美丽的风景都比不上我们生活中的美。一位作家曾经说过,生活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我想起了那一次的深山之行,一次难忘的美的旅程。

一大清早,我们老老少少一行人便出发了,目的地是位于偏远深山中的仙居阿姨家。因为路途遥远且多为山路,所以我们决定早去早回。其实我知道,大家都是很期待大山里的所见所闻的。

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一丛丛娇艳欲滴的野花,一排排巍峨笔挺的大树,一片片令人眼花缭乱的绿意,我的心被大自然的美彻底俘获了。想不到,看过了太多城市中灯红酒绿的这双眼,经过了太多城市中纷繁杂乱的这颗心,现在突然要来重新审视与感受这生活中的一草一木、一花一叶,我竟然有些不知所措了。看来,生活中并不是缺少美,只是缺少了许多双本该可以发现这些美的眼睛。

【评析】

这是一篇学生习作《深山行》的开头三段,就题目而言,《深山行》应该写成一篇记叙文,这篇作文试图这样做,但由于记叙和议论运用的比例严重失调,这个开头已经变成“大头娃娃”了。毫无必要的议论,已经淹没了记叙的魅力,使得文章显得繁芜杂乱。

【升格片段】

一大清早,我们老老少少一行人便出发了,目的地是位于偏远深山中的仙居阿姨家。因为路途遥远且多为山路,所以我们决定早去早回。其实我知道,大家都是很期待大山里的所见所闻的。

看着车窗外闪过的一丛丛娇艳欲滴的野花,一排排巍峨笔挺的大树,一片片令人眼花缭乱的绿意,我的心被大自然的美彻底俘获了。

【评析】

修改后的文字比较干净纯粹,没有多余的议论文字,一开始交代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记叙要素,清晰而明确,同时,为下面的具体叙述张本,让人情不自禁地陶醉于文章的意境之中。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三】

时间就像一个作者,在生命长长的段落里安排不同的剧情,每段路、每个人、每个故事,你完全不知道它会如何给你一个意外的邂逅,一个糟糕的剧情。在后知后觉后,清楚地认识到青春是一本太仓促的书,却依旧含泪,一读再读,如此深刻的表述总是牵动那些在青春里苍老了的心。

偶然爱上一首诗的结尾“21岁我走出青春的沼泽地”。在后青春时代,我们才从理智地认识到青春是一片沼泽地,若总是困顿在那里做着盲目的挣扎,只会越陷越深,开始对这个世界开始厌恶和窒息。所以我总爱在一本本厚重的书里寻找某些字句,某种共鸣的心情,某种类似故事的痕迹,渐渐领悟自己的青春她们也曾这样走过,懂得如何自我救赎后,一步一步地走出青春的沼泽地。

从《用我一辈子去忘记》开始阅读柴静,一个清瘦而眼神执着的女子,每当午夜思绪缓慢的刹那,仿佛倾听到她在《夜色温柔》里散发地每一句言语,轻盈地抚慰一个城市浮躁、漂泊,寂寞的心。二十二岁,执一份梦想北上,她描述自己的未来用了一个词——面目全非。而于她现在的成就,再往回翻看她走出的青春,不得不承认青春是一片荒凉的沼泽地,只是她用清澈的心出淤泥而不染般长成一朵清莲,没有高姿态,没有娇媚,有的只是傲然挺立的坚持与守望。

从白岩松的《痛并快乐着》中懂得没有哪一代的青春是容易的,他的青春亦如是。当他的青春渐渐剥落,褪去了年轻的光芒后,沉淀下的是岁月赐予他的深邃和睿智。当站在二十出头的我,在青春所剩不已的风口,当带着某些心情去了解林徽因、三毛、柴静、触摸着她们成长的每一个足迹,才知道那每一个脚印的深度。似乎可以带着某些了解去读懂三毛《妩媚的花园》里的祈愿:“来生做一棵树如果有来生,要做一棵树,站成永恒,没有悲欢的姿势。一半在尘土里安详,一半在风里飞扬,一半洒落阴凉,一半沐浴阳光。非常沉默非常骄傲,从不依靠从不寻找。”当留下她品尝过生活种种不可预料和命中注定后,这个女子背负着生命不可承受之重。在结束自己的生命前的她只是这样期许着,做一个不悲不喜的树,从不依靠,从不寻找。

某天,在朋友面前歇斯底里地抽泣,泪汹涌无力,我把自己所不能承受的委屈倾泻般一一交代,而她只是安静带怜悯般小心用纸巾把那一滴滴泪抹去,然后叫我把微笑换上。等我平静了一点,她语气缓和地说着:“其实吧,这个年纪眼泪不该那么轻易地表露在你最明显的部位,代表着你的不成熟。而你所承受的委屈往往是你自己在添加重量,往往一件事情的开始和结束就在于你如何看待,每一件事情都有很多角度去看,如果你总是往它的背后暗淡的部分看,你永远看不到阳光……”就只是这样,我问她是如何做到如此平和的一颗心,她说她爱看书,喜欢在书里安慰自己。还记得柴静《看见》访谈姚晨时,姚晨顶着微博被关注千万位居第一的光环被更多人聚焦时,她却这样地表述自己,她说她总爱自卑,不聪明,总是做一些笨重的事情。她没有太多的言辞去放大的自己获得的成就,仅仅是做这样一个简单的比喻,人就像一个球,人们往往看到的是光鲜亮丽的那一面,而对阴暗的背面一无所知。而生活亦如此。

寂地《踮脚张望的时光》有这样的描述,“年轻的我们心脏都是比较小的。一点苦难放进去,都显得大。长大了的人,心脏就变大了。即使更大的悲伤装进去,也照样可以冷漠的离开,平静的遗忘。所以忍耐吧,有天我们的心脏会长得比悲伤大。”而周国平则是以另一种思考方式来理解这个原本残缺的世界,《把心安顿好》中这样写着“身陷任何一种绝境,只要还活着,就必须把绝境也当做一种生活,接受它的一切痛苦,也不拒绝它仍然可能有的任何微小的快乐。”微小的快乐,就是别把悲伤放大,而是发现那微小的快乐,让阳光一丝一缕渐渐馥郁你的心房,黑暗自然而然无迹可藏。

站在所剩青春不多的二十出头,就像是站在时间的荒野里,看着呼啸而过的风,要么蹲下蜷缩停止前行,要么逆着风匍匐前行,可如果停止前行,我的世界也许只是那片荒野,在那开不出任何骄傲的花儿。我想,一个人最好的样子就是对生活不恐慌吧,当遇见人生中的各种意外,会发现一个人的成长并不是一直否定以前的自己,更不是以成熟的姿态去嘲笑那时自己的无知,而是渐渐知道,在别人质疑你的时候,你至少可以对自己说,虽然我走的每一步都走的很慢,但是都不曾退缩过。别等青春斑驳后,才洗去身上的泥土,走出青春的沼泽地,你会收获一片明朗的未来。

走出传统生活的误区作文【四】

毛泽东很推崇“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学习方法。既然我们主张要做读书笔记,对这个说法自然是赞同的。但这个说法很容易让人产生一个误解,就是“读书”和“动笔墨”必须同步进行。事实上,边读边记的方法,很可能是一个大坑。为什么这么说呢?

首先,边读边记的方法,对场景和环境要求太高。想象一下,采用这种方法,一本书、一个笔记本、一支笔总是必备的吧。要摆放这三样东西,你至少还需要一张不太小的桌子和一把椅子。这个要求看起来不算太高,但是对于大部分朝九晚五的上班族而言,要找到符合这些要求的读书环境,真的特别难,否则碎片化阅读也不会这么流行了。我们需要的是更加灵活的阅读方式,而不是给画地为牢的阅读。

其次,边读边记的方法不仅耗时太多,而且很可能妨碍理解。难道静下心来慢读不是应该有助于加深理解的吗?其实不是。很多的书,尤其是比较有深度的书,可能就是要看过第四章才能理解第一章的内容,如果在前面卡住了,又在那里“勤奋”的磕,很可能陷入个别的词句、段落中无法自拔,最终只好感叹“这本书太难了”,无奈放弃。

所以,最好的方法不是“边读边记“,而是“先读后记”,做到该快的时候快,该慢的时候慢,真正把一本书吃透。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