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2022年关于疫情的作文)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2022年关于疫情的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6-17 00:37:06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2022年关于疫情的作文)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一】

以前每到年三十晚上,我们家会依循每年的惯例——在外打工的儿女们回家过年。只要爷爷住在哪个长辈家,那么其他叔叔、伯伯都会携着老小聚集在哪个长辈家。

大年三十,一家人团聚的时光。几杯酒下肚,长辈们聊得最多的就是那些旧时光。他们在以前受过什么罪,尝了什么苦,听得人一下就知道他们是想让我们这些小辈知道过去的那些年,日子有多难熬,也是要我们知道现在的生活来之不易。这样的话题,在这样一个一家团圆的日子更值得探讨。

这就是,年味。

记得小时候,也只有在过年时才能奢望有一件新衣服,并且也只能在大年三十的那一天穿上。年夜饭总是一年里最丰富的一餐,吃饭时,亲大家互相交谈,敬酒。偶尔,长辈们会塞给小辈们一个大大的红包。那时还不会推诿,拿过来就往街上跑,心里乐得仿佛这红包里的十块钱能买下世界上所有东西似的。

这就是,年味。

过年,家里最常做得,就是鸡。舍不得自己养的,就会去挤满人的集市上借着过年砍半天价,买来一只,回来一家人动手。有一次,每年都负责鸡的爷爷突然让爸爸来鸡。爸爸手忙脚乱折腾了一通也没着。爷爷无奈,只能拿上菜刀自己动手——一刀见。之后拔毛,清洗,掏内脏。也就是这时候,家里养着的几条大狼狗能吃到很多肉。

这就是,年味。

然而,这个年……

妈妈问我吃什么时,我道:“随便买点什么吧!”后来,我突然想到在老家时奶奶问我吃什么时,自己却恨不得把所有的食物名称都讲出来。可是,现在……

年味,哪去了?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二】

新年期间,人们一般要走亲戚,回老家,于是,我就跟爸爸妈妈回了老家河南,先去爸爸老家三王庄,再去妈妈老家洛阳。23号我们与其他几个人加行李,满满当当地驾车去了。

经过一整天颠簸,来到了河南新乡三王庄。到家时已是深夜9点多了,一进卧室就看见了我奶奶——我爸爸妈妈。她穿着棉袄,正在暖炉旁暖手,一见我来了就很激动地笑了笑,操着满是河南味方言示意我也暖暖手,一路上天很冷,我就坐下来了,她便问我长问我短,我都一一回答了,有些听不懂我便找驰哥帮忙。晚上,昌昌来了,他比我大一点,一见我便热情地带我出去放炮,老家炮不想城里那样好,小店炮很单一,大一点店也没有什么好看花炮,都是响炮,可我玩津津有味,因为这里人十分好客,虽然生活节奏慢,但却很令很多人羡慕。第二天,我上午十一点起床去走亲戚,大半人我那时是没有什么印象了,但每到一家都是笑脸,很温暖。有一次竟被强迫吃了两次晚饭,使我一连一整天吃不下东西。26号还是27号,我去了洛阳。

到了洛阳,我见了婆婆——我妈妈妈妈。她很慈祥,一见我们先是抱了抱弟弟小雨,可小雨竟然不认得了昔日如此关爱她婆婆,好在我们到来令婆婆很高兴,晚上,二姨回来了,包括她未婚夫,一家人其乐融融。第二天,我去了宝宝家,宝宝是我表弟,我们小时候很喜欢在一起玩,他们家很招待我,我很感谢。除夕,我又回到了婆婆家,晚上看新年联欢晚会、放炮,年都是这样过。第二天走亲戚,虽没有三王庄一样里那么近,可一天下来也忙得够呛,一堆作业都没有做。倒是烩菜挺好吃,那是由一些各种不同菜与肉还有粉丝拌在一起煮,一做出来十里飘香,还有饺子,可让我好好品尝了一顿。

一回家,我就疯了似赶没做完作业。唉,新年就这么过了。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三】

春去春又来,又到了过年日子,每家每户都忙碌了起来,当然,不同地方有着不同文化习俗,身为东莞人,自然会懂得一些东莞过年风俗。

腊月二十三是民间祭灶日子,祭灶,是一项在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负责管理各家灶火,被作为一家保护神而受到崇拜。在这一天,灶王爷就会向玉皇大帝汇报这一家人善行或恶行,玉皇大帝根据灶王爷汇报,再将这一家在新一年中应该得到吉凶祸福命运交于灶王爷之手。因此,对一家人来说,灶王爷汇报实在具有重大利害关系。由此就有了“送灶”仪式。在这一天,我们家就会烧香拜佛,在桌子上摆上许多小吃,像糖冬瓜之类。

腊月二十四就要贴了,在这一天,我们家都会将准备好对联贴上,其实不止是对联,还有在房子各个地方贴上写有“老少平安”、“招财进宝”等等或红或橙字条。

腊月二十八则是大扫除,在这两天里,一家大小都行动起来,将家里里里外外打扫干净,迎接新一年。孩子们在这一天都特别开心,因为感受到了劳动快乐。

除夕夜,每家每户都团圆在一起,一起吃着年夜饭,等待着新年钟声响起。这一夜,是多少子女回家夜,是多少为生活外出奋斗人们,享受幸福夜……

大年初一,我们早早起床,放鞭炮,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按照书上说,一出门向什么方向出发,出门行大运,接着就去喝茶,中午那顿大概是不吃,这一天,孩子们是最开心了,他们可以收到爸爸妈妈与亲朋好友红包,这一天红包大概也是最多,因为我们都会到处去拜年。

大年初二,就是开年了,这一天也少不了放鞭炮,虽然现在禁止放烟花爆竹,但人们违背不了习俗。也把大门大开,在门前放一桌食物,旁边还放凳子,据说是给逝去祖先吃。

到了正月初八左右,家里都把剩菜倒在一起,再用糯米粉与水弄成丸子,与剩菜一起煮,叫做“咸圆”,这应该是他们处理剩菜最好方法了。

元宵节,这是过年最后一天,家里煮元宵,吃元宵,有花生味,还有芝麻味,到了晚上,孩子们与爸爸妈妈一起,把过年期间收到红包都拆开,看看都收到了多少,这或许是孩子们最期待了。

这是我们家乡过年,但是随着时代变化,我们好像越来越感觉不到过年气氛了,我们都希望,过着最有气氛年,心里奔放着一朵朵希望花。

关于2020疫情年味作文【四】

当我踏上回济的客车,窗外的大红灯笼仍旧高悬在门楼,亲人不断地向我挥摆着手,震耳的鞭炮声让离开的心情变得愈加烦躁,也更鲜明地衬托出了离家的不舍。一如春节前回家的匆忙,这次又要匆忙地离开,或许应该把这些不舍与烦躁归因于春节假期的短暂。

今年的主题征文活动定为“过年那些事”,春节前总想起笔写下些什么,但都因思绪短路告终。记忆中过年的那些事,长大后都成为了一种习惯、一道程序,美食、新衣、烟花俨然已不能引起我们足够大的兴趣,结婚、生子、收入成了必谈的话题。年,貌似成了一次炫富会、炫福会,亲朋好友坐在一起总要比出个高低,又要唏嘘哀叹一番,年味,便也逐渐淡了下来。

印象中的小时候的年味要比现在浓许多,刚入小年大家便都从四面八方赶回家,29、30才回家的少之又少,没有回家过年的更像是犯了忌讳;买年货、买新衣、大扫除、贴春联,这些需要全家总动员的过年项目更平添了几分乐趣;在那个以黑白电视为主的年代,年三十央视的春节联欢晚会变成了一家人的文娱大餐;大年初一的家族团拜更彰显了一个家族的人丁兴旺。幼时的年味之所以浓,是因为在幼小的心里年就是年,没有其他的意义。

渐渐地长大了,社会发展的.步伐加快,工作生活的节奏加快,除夕回家亦或是过年不回家都习以为常,穿不穿新衣变得无所谓,放烟花成了小孩子的玩耍,春节联欢晚会可以在电脑上看重播,逼婚、问收入、催生孩子成为谈论的话题,一切都变得平淡起来,又觉得低俗,甚至又令人厌烦。长大后的我们厌烦过年,是因为正是过年让我们又大了一岁,意味着责任多了一份、担子重了一份;正是过年让我们在没有结婚的情况下被一次又一次地催促。

正是过年让我们清楚了亲朋好友家的孩子已然飞黄腾达,自己仍旧平庸落寞。也正是过年,才让我们真正懂得了生活的压力、生存的艰辛。长大后的年味之所以淡,是因为我们自身情况对过年的一种自信的削减,长大后的年不再是单纯的吃喝与穿衣,或许更多的是代表了一种生活的状态。

长大后,过年是一道关卡,让我们懂得了在忙碌一年后要做个总结与计划;过年是一种矛盾,让我们在回家的自卑与自信中纠结;过年是一番记忆,让我们忆起了逝去的人、遗失的事。长大后,体现在外表上的年味淡了,更多的是来自心底的年味。过年意味着回家的兴奋,无论在何方,无论有多远,在外的游子都会背起行囊不问路途艰辛;过年意味着离家的不舍,短暂的假期,众多亲朋的走访,匆忙的行程后才发现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最少;过年意味着思乡的心切,坚守在岗位不能回家的游子,或许也只有在这一刻才最心酸。

年味,或许真的不曾离我们远去,当我们恪守对于家的思念与不舍时,已然烙印在心底。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