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眼中的价值作文(自己的价值作文范文)

我眼中的价值作文(自己的价值作文范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5-13 12:53:57
我眼中的价值作文(自己的价值作文范文)

我眼中的价值作文【一】

我眼中的冬天,有时是美丽温柔的,有时又是冷酷无情的。我对冬天的感情复杂,既充满喜爱,又极力抗拒。

说它美丽温柔吧,有道理!早上一起来,推开窗,看见外面下雪了。雪花柔软美丽,像无数仙女身着白色的舞裙,在空中偏翩翩起舞。晶莹的花瓣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将大地装扮得格外素洁和美丽;像一只只雪白的蝴蝶,飞入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为孩子们展现它楚楚动人的风姿;像一个顽皮的孩子永不疲倦地和人们嬉闹,拍打着人们发热的脸庞,化成水珠。洁白的雪花悄然无声地落下,不大一会儿,整个世界便是银装素裹了。我恨不得“长”出翅膀飞出屋外!

我们扑到雪地的怀抱里,打闹嬉戏,把大人们丢在家里。爬到树上摘冰凌,打雪仗,滑雪。玩得不亦乐乎,浑身上下都湿透了,仍不绝得冷,也不觉得累,一直玩到天黑才恋恋不舍地回家。

说它冷酷无情吧,也有道理!它是一个铁石心肠的人。寒风刺骨地吹着,我的手都冻裂,出了,疼的不敢攥拳,但是寒风依旧在吹,没有可怜我的小手的意思;它还是一个强盗,带走了叶子的生机,带走了花儿的美丽,带走了动物的活力;它还是一个讨厌鬼,大雪封道儿。坚硬成冰,给环卫工人带来麻烦,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不便。

这就是我眼中的冬天,让我欢喜让我忧的季节。

 

我眼中的价值作文【二】

所有的中国人都认为屈原是忠臣,所以每年炎黄子孙都来祭祀他。然而我认为他的忠诚固然可贵,但他的才华也同样不可忽视。

屈原本身是贵族,因而怀王让他担任朝中左徒。纵观中国历史,我们发现宦官外戚掌权的结果基本上都是覆亡,唯有屈原与卫青不同。这只能说明一点:屈原是个十分有才的大臣。《史记》中记载说他“博闻强志,明于治乱,娴于辞令。入则与王图议国事,以出号令;出则接遇宾客,应对诸侯。”这些都足以说明他的政治才华之高。正因为他的政治才华“王甚任之”。

只可惜屈原虽然也有文学才华,但他的这两种才华并没有相结合在一起,并不像韩愈等忠臣那样上书直谏君王的过失。相反,他在遭诬陷后只是自己做《离》来表达内心的忧苦。这一举动,我认为是不明智之举。不过好在《离》的文学成就很高,因此还是受到世人们的赞扬。

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能的出一个结论:屈原的《离》是被逼出来的。我们假设没有奸臣的陷害,那么屈原也就不会诉冤诉苦。换句话说,若不是楚国的那个社会环境,自然也不会出现楚辞。楚辞中的“楚”便有力地证明了楚国国君之昏庸。

我们赞扬屈原是歌颂他作为臣子对国家与君王的忠诚。鞠躬尽瘁的精神是我也赞同的,但是我却不赞同他自尽的这种做法。这种做法表面看起来是与国共存亡,但其实也表现了屈原的软弱:愧对现实而逃避。楚国灭亡之时,他应主动去承担责任。我认为他应这样就更忠于国君了:免官后先隐居不出,等到秦国入侵时便再向国君请愿做官,并表明自己尽忠于国家的决心。这样国君任用他的可能性就大得多。这样,即使楚国亡国了,那么屈原也只是于秦人之手,而非于自己之手。人们就更加认为屈原是尽忠之臣,屈原也能完成自己效忠的心愿了。不过我这一切都是空想,可能没有考虑到当时的楚国社会环境与屈原的心情。而且屈原要是按我所云去做的话,后人也不会用赛龙舟与吃粽子的方式来纪念他了。

屈原确实是伟大的,尽管有些事他做得并不好,但这一点也不能遮住他的忠诚与才华横溢。他应该成为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的骄傲。

我眼中的价值作文【三】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人物。”这来自一千年前的吟唱穿越时空隧道,久久地回响在我的耳边。我闭上双眼,脑海中浮现出这样一幅画面:天地茫茫,烟雨苍苍,滚滚长江向东一泻千里。惊涛拍岸,江边,一位高冠长髯的老者正在对江高歌。这就是苏轼,我心中的苏轼。

在我看来,苏轼不仅仅是中国五千年历史上一颗光照千古的耀眼明星,他更代表着一种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人生态度和处事原则。乌台诗案后的苏轼,经历了人生的一次大起大落,这对他的心灵是何等沉重的打击。对此,他也有过“人生如梦”的迷惘,“早生华发”的惋惜,“十年生两茫茫”的痛苦。但他更多的是以豁达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世间百态,起起伏伏。“一蓑烟雨任平生”说出了他的淡薄,“春江水暖鸭先知”写出了他的坦然,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更道出了他超凡脱俗的姿态。

诚然,在苏轼六十六年生命历程中,坎坷多于平静,打击多过褒奖,但他却丝毫没有动摇过自己与生俱来的人生理想与处世原则。他永远是那个时代的心灵胜利者。所有的不幸,打击与困苦,都在这包容天地,吞吐江河的胸中如烟,如丝,如尘,如风,一吹便消散得无影无踪。他像一位倔强的舵手,任前方风大浪高,他依然高悬白帆,突出重围,成为那个时代最无畏的勇者;他又像一只神奇的不鸟,在经历无数的打击与沉沦后,依然婉转地放歌,痛苦越剧烈,他那天籁之音却更是流传千古;他更像一桶陈年老酒,在那伸手不见五指的阴森冷寂的地窖中,忍受着无边的寂寞;然而,当阳光射入地窖时,那酒香霎时弥散开来,渐染这中国一千多年的历史与文化。

苏轼,这豁达多情,倔强不屈的象征,他给后人留下了一份宝贵的精神遗产,那就是“回首向来萧瑟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人生大境界。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