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生活处处有音乐作文)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生活处处有音乐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2 03:55:39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生活处处有音乐作文)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一】

一天中午,我在外面玩,突然一团黑乎乎的东西吸引了我。我走近一看,哦,原来是一大群蚂蚁。咦?它们挤在一起在干什么呀?说悄悄话?还是开会?

这时,蚂蚁王站到了蚁群中间,清了清嗓子,说:“女士们先生们,大家请安静。”那些正在交头接耳的蚂蚁们立刻不吭声了,蚂蚁王又说:“今天我开这个会是想讨论讨论这搬家的事,想听听大家的意见。”搬家?蚂蚁们立刻炸开了锅,有的说:“太好了!”有的说:“又要搬家,真烦。”有的说:“住得好好的为什么要搬家?”……“安静,安静!”蚂蚁王大声说,“大家都知道,最近人们要拓宽路面,拔了路边的大树,那挖土机一挖,我们的几十个兄弟姐妹都被一起挖走了。还有现在的环境不好,每天汽车开来开去的,带来了噪音污染,尾气造成了空气污染,这三大污染不仅是我最讨厌的,也是大家最讨厌的。”“是啊,我们应该搬家。”“没错。”“好,下面请大家拿起手中的表决器来选择。”结果大多数蚂蚁都选择搬家……

我看到这儿心想:它们是不是真的要搬家!我得保护环境,让它们留下来。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二】

童话故事中,大部分的结局都是幸福美满的。生活中也会有童话吗?我陷入了沉思……

楼下的老爷爷和老奶奶,虽然早已经上了年纪,但他们每天都一起在楼下手拉着手散步。想到这儿,我心中突然暖暖的,又再次浮现出那天的那一幕:

那天我也在楼下散步,我看到了爷爷奶奶,我忍不住跑过去问:奶奶,你们每天在这里散步,不觉得无聊吗?

听你的声音是个小女孩吧?奶奶看不见,只能陪老伴下来走走,可是老伴听不见这世界的'美妙声音。奶奶说道。我一下就呆住了,原来,老奶奶的眼睛不好,而老爷爷却是耳朵不好呀!

我连忙向奶奶道歉:对不起啊,奶奶,又让你想起这么不愉快的事情了。奶奶微笑着说:没有关系的。

奶奶,那你还记得爷爷的样子吗?

不记得啦!以前还能看得见一点,现在……唉!我刚想要说些什么,奶奶就继续说了下去,不过,只要他的手握着我,我能每天都拉着他,我就知道他一直在我身边呀!说着,爷爷奶奶的手又紧紧牵在一起了,脸上也微微透出幸福的红晕。他们的样子,多像刚刚盛开的花朵呀!我就看着他们这样,静静地,静静地,走下去……

我们相见时是初夏,阳光洒在叶子上,花儿静静地盛开着。爷爷奶奶就像一些童话故事里的主人公一样,他们幸福快乐地生活着……

生活,本身就是童话。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三】

保罗·亨利·朗先生的《西方文明中的音乐》是我最喜欢的一本音乐史书。喜欢的原因主要有3点:

1、信息密度大。学音乐史学到我这个地步也算是入门了,可读起这本书仍然比读一般的书要慢,根本就读不快!如果读一般的书像喝啤酒,那么读这本书就好比喝高度茅台——你只能慢慢品,一口一口咂嗼滋味,而且时不时还得配点下酒菜才喝得下去。信息密度太大了,包括的各类知识层峦叠嶂,有趣的观点层出不穷,厚厚一本书,从头到尾,几乎没有一句话是水的。看来还得是欧洲人写的东西经读,经得起一句一句嚼,反复嚼,常读还能常新;

2、文笔译笔都相当漂亮;

3、这是一个人书写的史书。说起来音乐史写作有这么一个小小的悖论,一方面,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没有人能够成为所有时代的研究专家,所以,一个人写的音乐史在内容深度上、资料丰富上无法与由一群各时期专家合写的音乐史相比,一个人怎么干得过一个团队呢。可邪门的地方也在于此。另一方面,合写的音乐史注定无法成为经典的音乐史,因为音乐史写作中最重要的评价标准、切入视角、资料选择,合著是无法做到真正统一的。更何况,每个人的文笔参差不齐,这个问题根本无解!所以,能成为经典的音乐史著作,注定必须一个人写。

因为喜爱,所以我打算慢慢开始做一个长篇,一个《西方文明中的音乐》的读书笔记。这个笔记有可能是注、也有可能是疏,也有可能是随感,总之,我打算把它做下来。慢慢读,慢慢写。一边读,一边写。

序言里朗主要谈了他的修史观以及写作本书的意义。并不长,目测2000字左右,但写得非常精彩,很多句子经过几十年大浪淘沙都已成为音乐学领域的经典名言。我恨不得把它从头到尾抄一遍。

朗一开始就谈到了音乐的特殊性,认为尽管时代精神会反映在艺术中是毫无疑问的,“但是,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存在某种统一的时代精神,它固定不变地表现在每门艺术中,并传达给我们相同的内容和意义。相反,我们发现,我们寻找的是各类不同艺术的意义总和,它们的综合才能构成时代的艺术精神本质”。在朗之前的将近一百年,汉斯立克曾经说过类似的话,他抨击的是黑格尔,自以为有一个自上而下的美学体系,就可以解释所有的音乐问题,错。音乐有着它太多特殊的美学问题。汉斯立克抨击黑格尔,是在为音乐美学辩护。而朗谈到他的修史立场,毫无疑问是在为音乐史做辩护。音乐史既不是某种美学的附庸,也不仅仅是某个大时代的附庸,音乐有它自身的发展历程,而这样的发展历程,才构成了艺术史和艺术精神的一部分。朗的这句话,已经成为今天音乐史学界的共识。

关于音乐史家该做什么,朗说,“历史学家的任务是,解析横亘在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各种因素”。于是,朗谈到了两种常见的音乐史研究的对立,一种认为音乐史主要是研究音乐形式,另一种则主要解释一些形式之外的周边。朗认为,“然而,在公正的评价中,两种方法必须始终保持平衡。”从这一段话中,我想起了杨燕迪老师的一些文章和句子,比如《音乐的质量判断》……很明显,杨燕迪老师的写作深受朗的影响,不仅是内容,还包括形式。

在没有任何衔接的情形下,朗突然就谈到了艺术家和时代之间的关系。“时代绝不会只产生一种风格。某个伟人支配同代人,但如果仅仅被这一伟人所束缚,我们也许会失去整个时代的重要意义。考察个别人物,追循他的发展,但如果没有更远大的目标,就会损害对艺术发展的真正理解。”接着,他举了那个著名的例子,“歌德逝世之际,瓦格纳已近二十岁;佩格莱西的喜歌剧为音乐开辟新的远景时,巴赫仍坚守复调的信念,并为复调音乐的力量作出最后的证明;贝多芬翱翔在古典交响乐大厦顶端之时,韦伯正在开创德国森林和夜景童话恐怖气氛的浪漫主义风格。贝多芬、舒伯特和韦伯同时生活在19世纪头三十年。我们为了方便起见,将贝多芬和海顿与莫扎特放在一起,把这三位个性迥然不同的艺术家称为‘维也纳乐派’。规定了贝多芬的地位,我们随后才可能称另外俩人为‘浪漫主义者’——其中一人辞世只比贝多芬晚一年,另一人甚至比贝多芬还早一年。”

艺术家和时代的问题,朗没有收手,花了很大的篇幅接着谈,基本上涉及了从远古到19世纪的各个时代。可是朗却并没有直接用文字解释他为什么要谈这个问题。如果简单理解的话,这个问题毫无疑问是音乐史研究中最重要的问题之一,所以朗在这里谈。但如果要解读一番,朗通过这个问题真正要谈的,是音乐史本身的复杂性和音乐史理解容易出现的误区,以及由此体现的音乐学的价值。就拿刚才这个例子来说,我们学的音乐历史告诉我们,贝多芬是古典主义者,韦伯是浪漫主义者。从风格上讲这样的划分是对的,是不错的,可是这样的划分却遮蔽了历史的事实,它把贝多芬和韦伯变成了两个时代的人。事实上韦伯比贝多芬还早一年呢,时间关系上这两个人可完全是同一个时代!可是那怎么办呢,音乐史可以不划分时代吗?不可以。那么怎样做才能够两全呢?要想平衡地“解析横亘在我们和艺术作品之间的各种因素”谈何容易!

正因为这样的复杂性,朗谈到了很多对过去发生的音乐历史容易产生的偏见和误区,当然,确切地说,其中也包括音乐史写作的误区:“虽然可以用技术术语勾勒发展的线索,但是得到的画面却可能支离破碎。”“绝不能把这些音乐家从他们的环境中孤立出来,随后讨论他们的奏鸣曲形式或者管弦乐法”“因此,人们称中世纪音乐为原始的和欠发达的艺术”“……我们的音乐知识和趣味过分狭隘,因此如果试图理解‘巴赫之前’的音乐和其他艺术,便会陷于迷惘”。

写音乐史,难哪!面对错综复杂的人和事,既要做选择题,又要做判断题,最后才是论述题。

朗的意思大约是,在音乐史的写作中,作曲家、音乐(主要指形式)、时代三者不可偏废。偏废任何一个都会伤害我们对音乐历史的理解。如果只谈时代,就伤害了音乐;只谈音乐技术的发展,则会让我们看不清技术;如果只谈作曲家,与真实的事实又是不符的`。正确地做法是,在大时代之下看音乐,在音乐之下看作曲家。当然,这意思完全不是说时代最重要,作曲家最不重要。恰恰相反。这样一个顺序审视历史,就是为了更好的看清毋庸置疑地伟大的作曲家们。

但!前面所有说的这一切,没有音乐学家的工作,我们就根本看不清楚。我保罗·亨利·朗写这本书,就是希望让我们把这一切看得更清楚。我前面写的这句话,就是本文最后部分的中心思想。坦率地说,朗从第二部分衔接到最后部分的写作方式不是特别好,他把写作的话题从远古中世纪直接引入音乐学容易引起误会,让人看不清他前面是要谈音乐史写作还是音乐史本身。

我最喜欢结尾部分的两段话,读过不下十次了,每每读来都分外感动。“正值此时,现代音乐学到来。它希图拯救、发掘、解译和说明过去的音乐,并用现代编订版本使之为现代公众所知。过去几代人里程碑式的研究工作,由众多学者参与,体现了人类的独创和博学。我们的任务是,利用所有这些劳动的成果,以教徒一般的虔诚态度履行职责,从中得到精神财富。”“这是一部有关音乐怎样参与西方文明进程的编年史……我总是在寻找伴随史实和艺术成就所出现的泛音,力图看到每一个细节背后所有创造的心灵为了清晰表达和情感表现所作的搏斗。一个活着的人企图去接近一个时空遥远的陌生灵魂深处,他发现自己有了明确的线索,借此他重新构筑起过去时代的景象。”在这两段话里,我读到了音乐学家的神圣职责,还看到了一个伟大音乐学家的高大背影。

简单地来说,如果要我解读朗格的这篇序言,我觉得他就谈了三点,音乐史家要做的工作是什么,这份工作有多难,但这份工作又有多么的伟大。写到这里,平胸而论,我脑海居然浮现出了范冰冰那句话“你经得起多大的诋毁,就经得起多大的赞美”……

我们生活中的音乐作文【四】

生活中有许多令人感动的事,它们像一颗颗海底的珍珠,藏在我们的心中。今天,我就挑选一颗最闪亮的珍珠给你们瞧瞧吧!

这是几周前的一个早上,因为前一天我和一位同学发生了矛盾,因此心里不太开心。我迈着沉重的步伐走进了教室,却发现大家都用一种诡异的眼光注视着我。我心里慌,于是询问了一位好友。当我知道真相时气坏了,因为昨日我处于气愤,把所有与争执有关的事告诉了问我作业的龚原,没想他却把这件事说出去了!这可是大秘密呀!我顿时火冒三丈,想也不想,一口气冲到正在宣传的龚原身边,大喊了一声:“讨厌!你这个可恶的大嘴巴!”说完,便气呼呼地走了。班里的同学都不说话了,龚原呆呆地伫在那里,一动也不动……

我再也不理他了!我心里一直这样重复着!下了早读,我一个人坐在座位上生气。哼!太不讲信用了!我越想越气,一下子哭了。“喂,你过来一下!”我仰头一看,哼,你还有脸来见我!没错。正是龚原,他正笑嘻嘻地看着我。但在我心中,简直是黄鼠狼给鸡拜年!“你可不可以出来一下?”他平和地说。我本想说不,但又想:看他有什么花招,我出去瞧瞧,反正他有不吃了我!于是,我起身和他走出了教室。他把我带到走廊的一边,这儿人不多。我紧张起来了,他想和我打架吗?遭了……只见龚原笑着从口袋里掏出一个折了几次的小纸团,样子神秘兮兮的。“说好了,要等我走了才能看,一定哟!”他小心翼翼地把纸团给了我,我刚一接过来,他就飞快地闪了。他有什么阴谋?里面是不是画了一只老鼠呢?还是一封恐吓信……我双手发抖,慢慢打开了纸团。每打开一层,我的心就狂跳一下。终于打开了,我一看,傻了眼。天呀!上面写了大约800多个“对不起”,每一个书写都那么工整,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整张纸。我的泪水又涌上来了,不过它是快乐的。

后来,我给了龚原一个写满了“没关系”的纸团,他笑了笑,仿佛在说:“你终于原谅我了!”我也笑了笑。

这件事真使我感动。虽然我与龚原没有太多对话,但是友谊的天使在我们之间搭起了桥梁,使矛盾解开了。我会永远保存好这珍贵的友谊,毕竟它是比珍珠更美的东西。

直到今天,我想这件事,仍然深受感动,一股热流温暖了我全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