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怎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怎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5-25 05:53:36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怎么传承弘扬传统文化作文)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一】

随着《中国诗词大会》的热播,关于古诗背诵竞赛的形式是否有助于传统文化的传播,众说纷纭。然而,这种只存活于娱乐秀场上的文化能够弘扬中华民族积淀千年的传统文化的观点,我不敢苟同。

《中国诗词大会》火爆的收视效应羡煞诸多媒体特别是许多电视娱乐节目制作团队。而后,《中国成语大会》《中国好诗词》等等披着“弘扬传统文化”外衣的娱乐节目犹如雨后春笋般攻占了各大卫视的黄金档。可是这些节目的制作人是本着对传动文化的弘扬,带着对传统文化的尊重而去制作这几档节目吗?显然不是,他们只不过是发现了现如今传统文化这块上好的热点材料,所以抓紧时机对其肆意消费。从其单一的背诵,填空的节目内容,多人同台竞争的节目形式中就不难看出这些节目是没有灵魂的,松竹梅傲人的风骨在这些节目中被娱乐油腻的脂粉所掩盖。这样随意消费传统文化的作秀与《我爱记歌词》这种世俗到最终被世俗抛弃的节目又有何区别?

换个角度去思考,为什么这样拿传统文化作秀的形式都能引起群众的一片叫好和阵阵掌声,归根到底是因为古诗词这样的传统文化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逐渐淡去,甚至可以说是日益消亡。在中国,除了中小学的课程及专业的学术研究,古诗词在这个大数据快节奏时代的作用越来越小;日常场合身着一袭汉服,难免也会令人侧目;书信也多用打印甚至通过网络传输的形式进行,文房四宝却难觅踪迹……当今社会,传统文化大多数出现的时候仅是一副失去了风骨的躯壳,用于表演,甚至是用于作秀来博人眼球等刻意而为之。有多少人在观看《中国诗词大会》的时候仅仅是对自己学生时代的回忆,莫不因那是他们记忆力,学习能力的时候。

正因如此,让传统文化怎样能在除了娱乐的秀场之外的更广阔的方面重焕生机成了必须要攻克的难题。而现代诗人郑愁予则给出了我们答案,他最擅长于将古诗词的措词和意境与现代诗自由随意的风格融合起来,让读者在现代诗的形式之中亦能品味到传统文化的韵味。他也曾说过“让传统文化焕发第二春就是要令她在更现实的层面产生影响,具有真正的现实意义”。但这并不意味着人人都要去做郑愁予,而是尝试在日常表达中试着将其融入,这样不仅装饰了你的言语,更雍容了你的精神。

弘扬文化必先要尊重文化,而把传统文化作为可以任意消费从而获得利益的摇钱树,把传统文化搬上娱乐的秀场作秀的行为,在我看来就是对传统文化的极不尊重。传统文化,更应该在书香的课堂中传递,在老少之谈中传承,在日常生活中弘扬。通过今年诺贝尔文学奖的获得者,同是也是风靡全球的歌手的鲍勃?迪伦的例子更是证明了只要尊重文化,传递文化而非利用文化作秀,公共媒体同样能真正的对文化起到弘扬的作用。

让传统文化远离虚假的秀场,融入真正的生活,在一言一行中弘扬传统文化,在一举一动中弘扬传统文化。

传统文化,不需要作秀!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二】

从我们祖先的四大发明,到诸子百家盛况,从“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到“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周恩来,从现在每年的“感动中国”,到齐心共筑的“中国梦”,无一不体现我们的中华精神,无一不激励着我们一代又一代。是啊,我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和弘扬者。

如今传统美德已经深深的植根在我们每个二中人的身上。在我们这个美丽的校园里,文明礼貌无处不在,它像绵绵细雨,滋润着校园,像阵阵微风,吹进全体师生的心田。同学们之间互相帮助,互相理解,团结友爱,尊敬师长,文明之花常开放在我们美丽的校园。

走进我们的校园,浓郁的国学文化气息扑面而来:张贴、悬挂的孔子像,随处可见的国学格言,儒家经典的校本课程……优雅的校园里无处不透着浓浓的儒学气息。“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悌,次谨信……”只要你每天走进校园中,就会立该被校园内传来整齐的诵读声吸引。教室内课前诵读、老师办公室、教学楼前的空地上,我们一边做着整齐划一的动作,一边大声朗诵着《弟子规》。这个最通俗,经典的《弟子规》,无声无息地触动着我们心灵最深处,让我们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四度春风化绸缪,五番秋雨洗鸿沟。老师,这些和我们朝夕相处的人,从现在开始向你们行“鞠躬礼”,是您教导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做人。其实,传统美德就在我们身边:向老师、长辈和客人彬彬有礼地问好的时候;向有困难的同学伸出援助之手的时候;举手整理教室图书的时候;学会向父母表达自己的一份孝心的'时候;学会珍惜每一粒粮食的时候;学会“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时候;敢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的时候;志存高远而又脚踏实地的时候……我们所做的一切,不都是在继承和弘扬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吗!

美德在我们心中,美德代代相传,让我们手拉手、心连心把文明美德传承下去,让美德之花开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三】

中华传统美德立足于现实的人、立足于你我他组成的社会。中国人从来相信,每个人都要讲道德,道德跟每个人有关;天道与人道从根本上说是一致的,人能够“与天地合其德”。例如,孝是“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是则之。”这一方面赋予道德极高的权威性,另一方面将道德深植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人们能够通过加强自身修养,做到“尽心知性”,甚至可以“知天”。这就树立了人的道德主体意识,增强了人的主观能动性。

中华传统美德以处理道德与利益的关系为基点,认为“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在承认人不能离开“利”、应当“义利双行”的同时,强调要“义以为上”“重义轻利”;强调守住“以义制利”的红线,做到“见利思义,见危授命”。如此“重义”,最根本的原因是“义为利本”“义以生利,利以丰民”。中华传统美德强调,一切有道德的人特别是政治家,都应“因民之所利而利之”“兴天下利”“利济苍生”。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处理个人与集体、公与私的关系,认为“公私相背,善恶所由”。也就是说,一切道德上的问题都是由于公私的对立引起的,“善恶生于公私”。人们道德水平的高下也体现在处理公私关系时的不同态度,所谓“君子小人趋向不同,公私之间而已”。此外,如何处置公私关系还决定着个人甚至国家事业的成败,所谓“一心可以丧邦,一心可以兴邦,只在公私之间耳”。中华传统美德一直认为“公”是最高境界,“天下大同,圣贤至公”。因此,人也应“至公无私,大同无我”。在日常生活中,个体应坚持“破私立公、克己迁善”原则,通过省察克治,做到“公重私轻,公而后私”,达到“公耳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这种集体主义精神贯穿于中华传统美德的一系列道德准则和规范中,如仁义礼智信、勤俭诚敬和等。

中华传统美德注重知行合一,在重视道德认知的同时强调行,认为“口说不济事,要须实践”。也就是在重视人的道德教育和培养的同时,努力促进道德意识的实践和力行。这不但是因为“知之非艰,行之惟艰”,更重要的是实践是检验真假对错的标准:“事莫明于有效,论莫定于有证。空言虚语,虽得道心,人犹不信。”

综上可见,中华传统美德充满了真善美,教会了历代中国人怎样立德做人、怎样治国理政,在我国社会发展的历史实践中发挥了巨大作用。不但如此,中华传统美德还为今天的伦理道德建设奠定了深厚基础。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蕴含着丰富的中华传统美德精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如何做到不随物流、不为境转、不为名利而动心、不被假象所迷惑?从道德修养的层面来说,需要我们从中华传统美德中汲取丰富营养,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信。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四】

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近年来,我们有幸接受越来越多的感恩教育,这是公民道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份。要进行道德教育就无法离开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

中华文化的最高境界是和谐,要和谐就要顺应自然,尊重自然,而不是去破坏自然,去“人定胜天”。我们把天地比作父母,感恩大自然赋予了我们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感恩大自然赋予了与人类生生不息、和谐相处的`万物。有了这份感恩之心,我们就会赞美天地、赞美万物,懂得与自然和谐相处。这是我们人类长久生存的金钥匙。1988年,75位诺贝尓奖得主在巴黎发表联合宣言:21世纪的人类要生存,必须从两千多年前的中国孔老夫子那里汲取智慧;二十世纪70年代,英国大哲学家汤恩比教授说:要解决21世纪的人类问题,只有孔、孟学说。这些世界顶尖级的人物,懂得我们中华先祖留下的文化是安身立命、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慧与大道,而我们更应感念祖恩,以中华文化之精神,重视我们的地球,重视我们的家园。

念及恩情,大莫过于父母的生养之恩。“大爱无疆”、“大道至简”、“大恩不言谢”;要真知和践行感恩,莫过于孝。如果说一个人对自己的父母都不能尽孝,那么很难相信他能对别人真诚。没有真诚就谈不上信用。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就是告诉人们要从真诚开始,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践行人性向善、择善固执、止于至善。孝,要有一体的观念,懂得孝就是要懂得感恩,把一体的观念落实到生活、言行中就是孝道。我们从对父母开始尽孝心,然后推广开来,对兄弟姐妹、对所有的亲人也有这样的爱心;对老师同学、对领导同事、对社会大众,不管到哪里,都用这种爱心对待所有的人。宇宙万物与我一体,爱别人就是爱自己。孝是感恩,孝是仁爱。真正懂得孝的道理,懂得感恩的情怀,就懂得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

孝的延续,不仅爱现在的大众,还要爱未来的大众。我们要关照未来,不能因为眼前的享受而把子孙未来的资源糟蹋了。如果为了眼前暂时的利益,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大自然的资源被破坏,将来吞咽这些苦果的必然是我们的子孙后代。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要长久发展,就要对自然有恭敬心、感恩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心存感恩的心,感恩自然,感恩父母、亲人,感恩社会。孔子的门人曾参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何谓“忠恕”?尽已之为忠,就是要竭尽自己之力认真对待每一件事,善待同学、同事、亲朋好友;“恕”寓意“如心”,就是推己及人,将心比心。我们在工作和生活中有了“忠恕”之心,就能认真对待工作,处理好各种关系,就能够“团结干事”。如此,我们才能更好地自立于社会,成就于和谐。


弘扬传统文化艺术作文【五】

尤溪文公高级中学(以下简称“文公中学”以朱熹谥号命名,办校以来即以朱子文化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和鲜明特色,始终围绕“弘扬朱子文化,培育核心价值”主题开展工作,极大地激活了传统文化的基因,使青少年传承中华文脉,蓄积正能量。

一、四项实践

根据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的要求,文公中学确定“围绕主题、精心运作,各方努力、务求实效”的原则,从四个方面大力推进朱子文化的传承。

1、认真学习,掌握基础知识。一是请专家到校指导。组织在尤举办的福建省“朱子文化理论研讨会”的与会人员到学校参观座谈,邀请县朱子文化研究会的专家到学校开设《朱子文化基础知识》《朱熹的教育思想》等专题讲座;二是派师生校外听讲。组织部分师生到县里听取厦大教授高令印、朱人求等朱子学研究专家的《朱子学概说》《朱子书院教化与当代社会》等专题讲座;三是编辑校本课程。组织编委会认真阅览《四书集注》及朱熹其他著作,选编《朱熹警句》,将朱子重要言论摘编注释,做通俗翻译,印发师生学习研读。通过三项举措,全校老师和部分学生对朱熹生平和他的.主要思想有基本的认识,为建设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打下良好基础。

2、营造氛围,优化人文环境。一是宣传校徽含义。文公校徽中间是一轮火红的太阳从公山升起的形象,寓意朱文公出生尤溪公山南麓,文公中学在浓厚的朱子文化氛围中,如日东升,因此在学校楼堂显要位置设置校徽、在学生校服上绣上校徽、在有关材料上印上校徽,让师生常见常领悟,并产生对学校的由衷热爱,对朱子文化的自愿尊崇。二是建造进贤亭。取朱熹文章中“必进疏远之贤而用之”的寓意,在校园中心位置建造敬贤亭,亭的四周种植花草树木,亭柱上刻有“泉清堪洗砚,山秀可藏书”“兑门前一汪活水,育园内万千英才”等,激励师生热爱校园、见贤思齐、勤学苦读;三是美化一路一廊。在2公里的环校道路路灯灯杆上设置灯箱标语,展示朱子名言,在学校教学楼至图书馆的一楼走廊边、墙壁上设置广告牌、宣传栏等,以各种方式宣传《朱熹家训》《朱熹读书法》《中学生守则》《白鹿洞学规》《文公中学办学理念》等内容,使学生不论是行走在校园的那个部分,都能感受到朱子文化的氛围。三项举措不仅美化了校园环境,而且使校园弥漫着中华传统文化的馨香,令人心旷神怡。

3、组织活动,突出主题宣传。一是召开学习《朱熹家训》主题班会。每学年第一个月召开一次,将《朱熹家训》与《中学生守则》结合起来,每次从一个小主题切入,进行思想教育,这一班会课成为富有特色的“文公中学第一课”,近日,县教育局组织全县中小学、幼儿园分管领导到校观摩,研究推广;二是开展文艺活动。开展“朱子书画展览”、“中华经典诗词朗诵”、朱熹名言学习心得征文、文公中学汉字听写大赛等活动,收看县电视台《朱子文化纵横》栏目和《三明市家风家训文艺演出》等专题片,使师生在活动中受到熏陶;三是社会实践。组织学生参观朱子文化园、参加朱熹祭祀大典、参与学生行为规范检查评比等活动,让学生切身感受朱子文化的魅力。

4、融入机制,体现教育实效。一是融入教学内容。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主动融入朱子文化内涵,特别是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和语文、历史等文科的教学,注重朱子文化的积淀和弘扬,做到由古到今、由此及彼;二是融入日常管理。制定《尤溪县文公高级中学积分制管理办法》,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核心,着力体现朱子文化的内涵,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学习锻炼化为可操作的细节,引导学生自觉践行或有所禁忌;三是融入校园建设。学校在校园规划、景观设计、活动组织等方面着力体现朱子文化内涵。这样,从宏观规划到具体项目,从学校管理到师生教学,都能围绕主题,让朱子文化发扬光大。

文公中学近年来开展朱子文化进校园工作,用传统文化加强青少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主题明确、方式途径较多,取得明显成效。但是,离县委宣传部、县教育局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学习知识多、实践体验少,场景布置多、阐释说明少,传统方式多、创新方法少。成绩与问题都有,挑战与机遇并存,文公中学必须认清形势,采取措施加强或改进。

二、几点思考

去年教师节期间,到北京师范大学视察,提出应该把古代经典诗文嵌在学生脑子里,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的基因;今年,我省高度重视朱子文化的学习传承,全力打造朱子文化品牌。这是文公中学建设以朱子文化为特色的校园文化的重要遵循、强大动力和雄厚背景。今后,文公中学要根据上级要求,结合自身实际,着重从以下三个方面下功夫。

1、认真分析取舍。朱熹出生于尤溪,在尤溪度过童年,以后多次回尤省亲会友、讲学著文,留下许多传说故事和人文古迹。其学术成就集中国传统文化之大成,成为我国1311年至1910年600年读书人的必学经典。其内容博大精深,如不认真分析取舍,难免不知所措,或囫囵吞枣。因此,一要根据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活动的要求和去年教育部印发的《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从宏观上选择取舍,把朱子文化中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结合,又能为青少年接受的内容宣传贯彻;二要注重本土文化,将学习朱子文化与了解朱熹在尤活动和尤溪乡土人文相结合,不仅仅背诵记录名言警句,而且要领会其中意义;三要与学生的思想学识结合,要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和现有的知识水平,确定相关内容。这是基础工作,又是重大工程。它是宏观的,要把握儒家八目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24字要求的传承关系和切合点,引导学生积极学习践行;又是具体的,要提出将价值理念化为实际言行的体现和要求。

2、精心策划组织。朱子文化的教育应当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如果单纯的读古文、学名句、讲传说,青少年就会觉得古板单调,因而不感兴趣。因此要根据青少年的特点,精心策划和组织各种教育活动。一要尊重传统做法,组织引导学生参加读书阅报、听取知识讲座、举办知识竞赛等,发挥图书报刊和传统媒介的作用;二要巧用新兴媒体,以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传播,开展网络阅读、微信介绍,制作微电影、表演情景剧等;三要注重实际教育,根据不同的情况采用不同的办法,特别要根据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从学生的课程要求和学校的实际出发选择内容和方式。为使活动不仅具有思想性、教育性,而且具有系统性、趣味性,建议开展诸如“一周一名言”“一月一名篇”“一期一经典”活动并持之以恒,组织诸如集中收看“感动中国”电视节目、观看反映劳动者艰苦创业的电影(晚会,等等。

3、注重规范引领。对朱子文化的教育应体现在每个人的言行中。一要加强《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落实,注重《朱子家训》与《中学生守则》的有机统一,把各项要求具体体现在《积分管理制度》中,在传承传统文化中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树立学习的榜样,做好中国好人和劳动模范先进事迹际宣传,同时评选先进班级、学校“文公之星”,树立身边的典型;三要注重氛围的营造。对朱子文化的学习宣传活动,要做到校园广播有声音、楼道布置有色彩、教学活动有渗透、文化娱乐有专题,使学生在浓厚的氛围中生活和学习,互相促进。这些活动实际是学生的实践活动,首先要明确目标,知道有所为有所不为,这就与开头的学习宣传联系起来;其次要知道怎么为,对青少年来说,榜样很重要,要下载一些专题节目或购置一些专题片(例如尤溪县电视台制作的《天南地北尤溪人》组织观看;再次要知道做得对不对,对青少年的言行及时的评价、及时的表扬和批评是引导和促进学有所成的重要方式,必须抓紧抓好。

教育学生做品德优良、积极上进的好人,不仅是家长的要求,也是党和政府的希望。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注重修身养性,历来教师首要的任务就是“传道”,培养德行好有作为的学生。依此,文公中学建设朱子文化的实践乃是传承历史、顺乎时事、造就未来的大事,应当不断努力,多出成效。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