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7-01 05:21:40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一】

或许在一个月以前,除了学习外,我没有与小y说过一句话,但就是因为那天,我才发现,原来我和他之间有如此多的共同话题。

那天晚上,我偶然间在手机消息中发现,他来向我要那天的作业,我告诉了他,我以为我们会继续说下去,可我们之后并没有想我所想的那样。那天是周五,写完作业的我躺在床上,手里捧着个手机,无聊透顶。没有好朋友陪伴聊天,简直是度日如年。我想让他陪我聊聊,但总又开不了口,毕竟,我几乎没有和他说过话。但憋了许久,我还是开口了:你。可以陪我聊会儿吗?我把这句话打到输入栏中的,但又忍不住删去,就这样,反反复复了许多遍。

可,在那一刹,我发出去了。

或许是因为我手滑,但我感到我释然了。我想要撤回,可小y已经看见了,羞涩的只回了一个字:嗯。那时,不知为何,我仿佛觉得他就是我的好朋友。我开始和他一起聊起天来,我也是从那时才知道,我与小y之间竟然有如此多的共同话题。我们一起聊班级里最近的八卦,影视娱乐圈里的绯闻,还有班级里同学们每天给老师起的外号……我们聊得很欢,也没有让其他人知道。

那天以后,我们常常在一起聊天。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家里。我们之间从一般都同学关系变成了好朋友。或许,在那一天,如果我没有一不小心,如果我没有发出那条消息,我与小y之间便不会有这么多的共同语言。甚至,还可以说是那一天的一不小心,而创造了我们如今的友谊。

人生的路很长,该表达的时候不可犹豫,千万不要让人生充满遗憾。或许只是含蓄委婉的表达。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二】

天边的夕阳渐渐隐去,散发出生命最后的薄光。那麻雀,那一只,两只麻雀,却掠过黑纱,在浓墨中飞翔。我愿化作一只麻雀,同它们一起前往故乡。——题记

偶的几生鸟叫,将我从重返故乡的梦中唤醒。念念不舍的睁开合了一夜的眼,条件放射似的伸了个懒腰,便爽爽的哼起了曲,伴着鸟鸣,起了床。

风吹飘了帘,迎面扑来,清香的气息,微微的光线,还有依稀的鸣叫,没错,那风已经融合了光,融合了鸟鸣。我已抑制不住好奇,打开窗帘,一抹浓雾,不清晰。仍能看见树梢摇晃,鸟声依旧不断,但不见鸟影。

我们去散步。这儿像个林间小道,来了半年了,但却仍不熟悉,也从未注意到周围的鸟,或许是太少的缘故。我抬起头,四周环顾,几片新发的树叶飘落下来,也正因此那一只,两只鸟便飞了下来,轻啄着树叶,仿佛在说对不起,又如在对这新生树叶柔弱生命的惋惜。仔细看看它们:麻灰的毛,灰黑的嘴。再想认真看一下时,却发现了我们,唧的几声飞走了。大爷说,那是麻雀。抬头仰望,它们已经灵活的飞走了,不见踪影。飞去哪了呢?回家了!仔细寻找,却没能找到过鸟巢。它们的家在哪儿?在遥远的天边嘛?

我的家也在天边,在很远的地方。那里也有鸟,多的数不胜数:青鸟、红色的嘴,甚是妖娆;斑鸠、他是灰色,代表朴素;喜鹊、有黑有白,古灵精怪……最常见的便是麻雀,灰黑双色,神秘质朴。素有偷食专家的“美称”。大人们并不爱它,而小孩子就喜欢它那“贪心”的脾气,抓起来容易多了。将它握在手里,感到了生命的律动……不久,便在爷爷的“命令”下放走了它,看它飞走了,飞向了遥远的天边。

如今,在这离故乡遥远的天边看见了麻雀,稀稀疏疏,却分外亲切。我养成了个习惯,会隔三差五的撒上几颗米粒在窗台,静静地看它啄食。发出熟悉的声音,完后,它唧唧——鸣谢,我多想将他捧在手里,靠近我的心脏。让我听它,让它听我,“怦怦”的心跳。

我愿伴它们飞翔。

我愿化作一只麻雀,前往故乡。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三】

前不久是教师节,大家没想怎么感恩老师,只是想:教师节放不放假?如果放假,去哪儿玩儿?和谁玩儿?甚至,在操场上说的那一句:“老师,您幸苦了,谢谢您,老师”都只是为了应付而已。

此时,大家难道不羞愧?老师为了我们在放假期间都要批改作业,而我们此时却在玩儿,根本不关心这些,老师,却连一个开心的假期都没有······

大家不是说:老师是辛勤的园丁,灌溉着我们,使我们成长;老师是燃烧的蜡烛,照亮我们,燃烧自己。老师是伟大的,没有老师,我们将一事无成;没有老师,我们不懂人情世故,不懂亲情和友情。

书上说:老师如再生父母,既然如此,我们为什么不想对待父母那样对待老师呢?尊敬老师,感恩老师,关心老师,爱戴老师······

所以,让我们真心的对老师说:

老师,您辛苦了,谢谢您,老师!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四】

1、顺叙就是按照事件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叙述。顺叙易于组织材料,文字条理清楚,其缺点就是容易陷入平铺直叙中,让人觉得枯燥呆板。

2、倒叙一般有两种情况:一是先将故事的结局或故事中最突出、最动人的片段提到前面,然后再按时间顺序依次叙述故事。如2010年江苏高考一考生满分《绿色生活──奶奶的心事》,开头一段写三叔重返村子见到白杨林而痛心忏悔的场面,很自然地引起对往事的回忆,然后按时间顺序叙述了白杨林失而复生的经过,结尾段中“三叔一声不吭,沉重的双膝已诠释了一切”一句照应开头,结束对往事的回忆。这样写,使读者急于追根溯源,探求原委,从而增强了故事的吸引力。二是文章的开头部分不涉及具体的内容,作者由眼前的某一事物引起联想,通过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导入对往事的回忆,然后再将准备的故事按时间顺序原原本本地讲出来,最后以一段议论或抒情性的文字呼应开头,总结全文。这样写的作用是造成悬念,增强感染力,使故事情节波澜起伏。运用倒叙时,要交代清楚起讫。倒叙与顺叙的转换处,要有明显的界限,还要有必要的文字过渡,做到自然衔接。

3、插叙是在叙述的过程中,由于表达的需要,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与之有关的其他事情的叙述,插叙完毕,再继续原来的叙述。插叙一般有三种情况:

(1)映衬插叙,即在叙述的过程中,插入涉及到另外的人和事,对表现主要人物起着铺垫映衬作用,从而达到以美衬美、绿叶衬红花的作用。

(2)解释插叙,即在叙述的过程中,对人物活动或事件产生、发展的某些原因,作出一些必要的解释和说明,消去了读者的某些疑虑或猜测。

(3)对比插叙。即在叙述的过程中,追忆过去的有关人物或事件,从而形成强烈的对比,以增强其鲜明感和突出感。运用插叙时,要注意插叙前过渡要自然,插叙后衔接要紧密,不能断线。

4、补叙,就是指在叙述过程中,插入少量文字对人物或事件作简短的补充说明。这种文字,一般并不发展原来的情节,仅仅是补充原来叙述的不足,丰富原来叙述的内容。在形式上常采用“原来……”或“后来听人说……”等来表达。如2010年高考浙江一考生的佳作《角色转换之间》叙写了教师“老王”角色转换之间(校长要他提前退休)而征求儿子意见的故事。文章开头这样写道:“老王就坐在村口的大枣树下,抽着烟,坐在石墩上。他平常不抽烟,可今天这烟是好烟,更何况,今天儿子回家,他心里高兴。”接着补叙了“好烟”的来历:校长为了让离退休还有五年的老王提前退休“亲自登门,送来两条中华烟”。有了这段补叙,使文章情节铺设更加跌宕起伏、引人人胜。运用补叙,一要对叙述的内容有深刻了解,从而确定该补叙不该补叙。二是交代要明白清楚。尤其是补叙的内容要和原有叙述的内容相互衔接,过渡自然。三要注意详略。

二、描写就是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把人物或景物的状态具体地描绘出来。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表达方式。描写分为人物描写和环境描写两类。

1。人物描写的手法主要有:

(1)肖像描写,也称外貌描写,就是对人物外形(包括人物的身姿、容貌、神情、服饰以及随身器物等)的描写。描写人物肖像时,既可以对同一人物不同时期的肖像进行对比描写,也可以对不同人物的肖像进行对比描写;既可工笔细描,也可以简笔勾勒,还可以与环境、语言、行动、心理等结合起来写。但都应注意描写的角度与顺序,不可杂乱无章。如2009年高考江苏一考生的佳作《品味时尚》,从“时尚”的“发型”变化切入,故事随描写发型变化而展开:“一个清爽爽的平头就‘新鲜出炉’了。”“一阵风吹来,分头前的发梢飞扬,映射着一张张帅气的脸庞。”“他的头发是竖着的毛毛头,直指着天,像一根根‘线’。”“班长剃了个平头,我们觉得他做作业时挠着平头的样子很酷,而且一挠那个‘平头’顿时停滞的笔又飞快起来,而且不用常洗头。”主旨在描写“发型”中体现出来。

(2)行动描写,即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的\'描写。作文时,或描写人物富有个性特征的习惯性动作,以此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或描写人物连续性的动作,使描写富有动感,以此传神;或捕捉人物细微的动作,以此反映人物的心理;或与其他描写方式结合起来写,以此更好地反映人物的心理,刻画人物形象。如2009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佳作《踮起脚尖》运用总分总结构,以时间依次为经,以细节为纬,展现了一幅幅“别开生面”的慈母爱子图画,以状写人物行动为开端,中间也借助各个人物行动来突出人物性格,结尾重扣人物行动,再加上画龙点睛式的人物神态、人物语言,凸显了“母亲踮起脚尖为我撑一方爱的晴空”这一深刻的主旨。

(3)心理描写,即对人物在一定情境中心理活动的描述,如思想、感情、愿望、体验等。常见的方式有:一是内心独白法。从作品中人物的角度,来显示他的内心世界。常用第一人称自我叙述的方式来展开故事情节。二是心理剖析法。作者从全知全晓的角度洞悉人物的内心并对其进行细腻的剖析。一般常用“他想”之类的词由外部描写切入内部展示。三是幻觉呈现法。即通过对人物幻觉的展示,来刻画人物的心理,揭示文章的主题。四是间接显示法。不直接写人物心理,而是通过环境、景物、氛围等透露人物的特定心境,或者通过对人物语言、行动、举止、表情的描写,让读者揣摸到隐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思想感情和心理活动。进行心理描写时,必须注意两点:一要真实,二要有层次。

(4)语言描写。语言描写可以是人物的个人独白,可以是两人的对话,也可以是几个人在一起谈话,其中以对话运用得较多。人物对话的描写一般有四种形式:一是后引式:××说:“……”,一般用于舒缓语气的对话。二是前引式:“……”××说,多用于急促语气的对话。急于将话告诉别人,要先话后人。“说”后面加句号。三是分引式:“……”××说,“……”,多用于较长语气或改换语气的对话。前个引号内最后一句末尾往往用逗号,“说”字后面一定要打上逗号。四是省略式:“……”,用于表示连续不间断的对话,有两种情况:①说话者的名字不言而喻,只写对话内容,这样的引语方式显得紧凑;②写众多人七嘴八舌的对话,分不清谁说的,也无需分清,只要把说的话写下来即可。

2。环境描写主要有两种:

(1)社会环境描写,作文时,有关社会环境的直接描写比较少见,它往往隐含在自然环境之中,体现在人物与人物的关系之中。

(2)自然环境描写,写作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要选好写景的时机和写景的角度;二要善于抓住景物的特征来写;三要处理好人物感情与景物的关系;四可采用象征手法及对比等多种方法写景。如2010年高考全国卷Ⅱ甘肃一考生的满分佳作《犹忆书香》的结尾“捧着书香,看着窗外嫩绿的枝叶,在书海中,渐行渐远”几句,作者通过描写“窗外嫩绿的枝叶”,有力地凸显了文章的主旨——对深阅读的理解和喜爱之情。

三、抒情,就是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抒情的方式很多,这里重点介绍借托与咏叹。

1。借托的特点重在一个“借”字,可借“事”“物”“景”来寄托作者的某种感慨,来抒发和表现作者的感情。借事托情,即在记叙了某件事情后,作者的情感有所触动,进而抒发自己对这件事情的感受。借物托情,亦称托物言志。关键是要选好借托的对象,即“物”。如何选好借托物呢?首先,要确立所要抒发的“情”,使事物的外部和内部联系合乎逻辑;其次要抓准“情”与“物”的相似点。如高考湖北一考生的《站在十八岁的门口》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感情充沛,由生活到学习到思考到觉悟,由少年到青年到成年,由个人到时代到家国,都情寄其间,感奋动人。作者尤其注意借“风铃”“大海”“帆”“风”“桨”“浪”等来抒发内心的情感。借景托情,就是触景生情。要能做到景和情在作文中的和谐统一,作者平时对景物的观察是很重要的。观察景物,不仅要观察景物的静态和动态,发生和发展,而且要观察到景物的内在意义。2。咏叹法是作者在文章中对所记叙的人物或事件,直接进行歌咏、感叹的手法。它往往直接而鲜明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倾向、态度等。咏叹式抒情有几个特点:一是感情经历:大喜大悲,起伏跌宕;二是所记之事:刻骨铭心,永世难忘;三是抒情方式:直抒胸臆,畅快淋漓;四是语言表达:震慑人心,感人肺腑。如高考福建一考生的满分作文《只待蓦然回首》是一篇抒情浓郁,诗意盎然的散文。文章以文采取胜,善用修辞手法,有些句子采用“陌生化”手法,富有意蕴,字里行间流露出强烈的感情色彩和鲜明的个性色彩,读来醒目,引人深思。

四、议论,就是对客观事物进行评论,以表明自己的观点和态度。但记叙类文章中的议论不像议论文那样要有充足的论据和严密的论证,它是在叙述、描写或说明的基础上,直接表明作者对人物、事件的看法,在文章中起画龙点睛的作用。如2010年高考湖南一考生的满分佳作《早》叙写了两件“早”事:母亲早起扭开台灯在缝纫机上加工手套和“我”早起打开台灯“朗读英语课文”。文末写道:“‘早’便是希望,让处在贫穷中的我和母亲看到启明的晨星,‘早’便是希望,让母亲告别那永远处在绝望中的地方。”几句中肯的议论,言简意赅,揭示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旨。

表达悲伤愤怒的小作文【五】

曾经,我在一篇日记中这么写着:在云淡风轻的日子里,一切都那么惬意,那么和谐,那么温馨。牵着你们的手,我一路向前。有时我蓦然回首,才发现史上最重要的是有你们在身边。感谢你们——我的父亲,我的母亲。

当我为理想欢歌,为青春快乐的时候,你们在我身边,告诫我未来并非一定海阔天空;当我为人情所伤,世故所扰,你们在我身边,亲舔我换身的伤痕;当我为挫折所困,自怨自艾的时候,你们又在我的身边,抱紧我蜷缩的身躯,抚平我一心的愁绪。

在学校里,我学会感激友谊,甚至对它敏感到一个眼神,一个抬眉一个点头,我心中漾满了甜蜜;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感激老师,重视到一个微笑,一句鼓励,一声关怀,我梦里充满了美好;在学校里,我学会了感激社会,一次演讲,一张证书,我眼前充满了希望。

有一天,我发现我在上学前,父母在窗口关切地注视我骑车远去的身影,我明白了为什么我每次打不开锁时,母亲总是第一时间带来她的帮助;每一天放学回家,我听见父母的窃窃细语中,不知他们在说什么,因为,他们怕吵到我影响学习。

我曾经遗漏了生命中那么多令人感到深情的时刻;原来我和父母都依然彼此深爱着。我的身影是帆,他们的目光是海;我的梦想是白云,他们的真爱就是天空。

朋友啊!请回头注视你们的父母,记住那些欢乐的日子,更要相信,伤痛了有人抱紧的时候,未来还有什么路不好走……

莫忘感恩,爱需要我们的表达!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