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4-07-25 15:43:59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一】

本文标题先声夺人,不仅能准确切中材料最佳立意角度“自由”与“约束”,而且能体现考生以独到的视角来审视我们如何对待中国民族文化和传统文化,展现出考生对文化的深刻认识。论证过程中,考生能紧扣文题材料辩证地就提出的问题展开深入论述,立意深远,且具有一定的启发作用。同时,以莫言“接地气”而成“大器”与当下“漠视传统文化”的现象展开对比论证,反复强化文章的中心论点:心怀着民族敬畏感,用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带着镣铐舞蹈,有效增强了文章议论的气势。此外,文章虽为考场作文,但文句大气磅礴,且不失深刻意蕴;引用恰如其分,文采斐然,是一篇名副其实的考场佳作。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二】

这是第一本让我这么靠近儿童的书,它让我看到了关于儿童内心世界的种种,从书中的每个事例中都能让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那些孩子们的生命状态,能看到在爱和自由这个环境中成长的儿童的专注和认真,能看到在成人们以“爱”的名义压制下的儿童的痛苦和无助,这些都是我之前从未看见过但却真实存在的儿童心理。

从书中得到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我们真正爱孩子,就做孩子精神上的支持者、服务者,没有毁灭,没有必须,让孩子自己的想法、语言、动作得到释放,这些行为无关对错,是孩子们与生俱来的表达方式。我们只需要保护这些纯粹的天分,而非去干涉儿童的本性。每个孩子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都已然蜕变成了一个独立的整体,有自己的灵魂,自己的思想动作,自己的存活方式,我们爱他们,爱的是当下的他们,而不是把我们思想里所认为的“为孩子好”强加给他们。孩子有他自己的成长,他是自然的一部分,希望不要让儿童的天分在我们的强制过程中丧失殆尽。每个孩子的本性都是自然而生,而成人所谓的道德理论对错与孩子本身并没什么关系,但成人却时常拿着自己的经验去干涉孩子的自然秉性,而没有人想着让孩子去做他自己,成人们大概都不觉得孩子也是有感知力、创造力、有自己思想的独立的人。

不过只说要给孩子爱和自由很简单,要做到确实是件不太容易的事情。毕竟都是在中国式家庭中长大的孩子,我们大都被传统的教育文化所局限,那些根深蒂固的教育方式让我们大多时候没办法真正做到给孩子爱,我们大都以为管教孩子那就是爱,强制孩子学各种知识那就是爱,甚至打骂都变为爱的表达……没有谁去在意孩子的内在需求和想法。在接触这本书之前我也是其中之一,用着强压管制的方式去对待我的弟弟妹妹,我一直认为他们小孩子什么都不懂,就是该说教他们才会变的更好,看这本书我边读边内疚我给他们带来的伤害,现在我有必要向我的弟弟妹妹深深地道个歉,(我愿此刻开始用我满满的爱和温暖补偿他们!

也有很多家长打着爱的名义让孩子学习好一点,学的多一点,是为孩子好吗?还是满足成人的虚荣心呢?在外人面前说:看啊,这就是我的孩子,他懂得那么多知识,他多棒啊!是真的棒吗?如果孩子成绩差一点,或者某方面不如其他孩子,有些家长就开始念叨了:你看人家那孩子怎么就那么优秀……我从小就有一个对手,而且是我永远也比不上的对手,就是“人家那孩子”。其实孩子不用每件事都比别人做得好,他可以没那么棒!孩子并没什么错,他就是他自己。

给孩子足够多的自由,才能让孩子最大限度的了解一切事物的规律,孩子才有机会深入的去认知,这就是充分发展潜能的自由!当然世界上不存在绝对的自由,自由是建立在一定的规则的基础上的。然而,在蒙氏教育理念里:纪律必须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因为是自己的主人,当你是自己的主人的时候,当你自动遵循某种生活准则的时候,那你就有了自我控制能力了,人的这种自我控制能力称之为纪律。但在现实生活中,大部分人理解的守纪律,就是听爸妈或者老师的话,很乖很安静地坐在那里。其实儿童是非常愿意遵守规则的,他们常常在游戏中自发的约定一些规则并且很好的遵守它,但这些规则都必须是和儿童的内在发展和谐的,是儿童在生活中、在与同伴游戏中自己建立的,是和幼儿的内在需求没有冲突的。对待孩子最好的态度就是让孩子按照自然的状态去发展,给孩子足够的空间和理解,让孩子能在自由中发现规则,他们会自然的把规则带进自己的生活里,在自然中与生活和平相处。这时候规则对孩子来说大概不是一个约束,是大家一起建立起来的平等基础。

曾经在微博中看到过一个故事,在一所幼儿园里,老师在和孩子玩扔球的游戏,老师扔了一个球给孩子,孩子没接住,这时老师说:“笨了,连个球都接不住!”接着是孩子把球扔给老师,结果,老师也没接住。于是老师就说:“笨了,连个球都不会扔!”这个故事一直记在我心里,看过之后心疼了很久,心疼故事里的那个孩子。我不知道该怎么样才能拯救那些在被成人各种压制的孩子,在这个环境里,孩子有什么错?爱、自由、规则、平等,在这里孩子什么都没有,长大后让他怎么做一个平等的正常的人。真心的希望每一个孩子都能快乐的成长。

我们要真正的学会爱,就要先放下心中的假设和期待。没有你的预料,事情按照它的发展轨道去发展,不要在孩子还没摔倒的时候,你就一下把孩子抱到一个安全区域去,并吵骂他不让他去危险的地方玩。所以我们需要不断的用生命去感知,知道孩子的内在想法,给孩子他真正需要的爱,让孩子在爱的环境中健全的成长。爱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宽容和理解。

作为一名刚刚踏进幼教领域的工作者,遇见这本书对我来说无疑是一个特大的幸运,它让我得到的不仅是固有观念的转化,更多的是让学会了该如何去爱。爱你如是,非我所愿。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三】

“如果地球失去引力,我就会变成流星,无依无附在天宇飘行。”倘若完全失去了束缚,纵使远走高飞,灵魂也将因觅不得归宿而深深地叹息。何妨带着镣铐舞蹈?让心灵有所依,有所属。

诚如卢梭所言:“人生而自由,却无往不在枷锁之中。”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将文学创作的根基牢牢地系在高密乡的沃土中,皈依大地,收获了脚踏乡土的`厚重感。

“接地气”的莫言成了“大器”。在这个浮躁的年代,多少人背井离乡,接受都市文明的洗礼。而他,始终带着镣铐舞蹈,他的心始终为故乡的一切所牵绊。正是那份浓郁的乡土情结,使他的作品始终扎根在人类精神生活的深厚土壤中,伴其在故乡的土地上聆听思想的足音,寻找精神的出口。

当下,我们正遭遇“漠视传统文化”的精神尴尬,洋节受热捧。民族节日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倘若完全割断与民族文化的联系,挣脱传统文化的束缚,我们便成了断线的风筝,随风漂泊,何以觅得心灵的归宿?在价值溃散的今天,多少人深陷信仰危机,而我们更应带着镣铐舞蹈,怀着民族敬畏感,用心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

哲学家维特根斯坦曾言:“我站在地面步行,不在云端舞蹈。”拒绝于云端跳舞的轻佻,我们尚可选择带着镣铐于地面舞蹈。

功利之风盛行,物质欲膨胀的今天,唯有怀着孩子般的单纯与执著,方可增加自身的定力,为心灵寻觅归属。这样的人不与世风同流,不追名,不逐利,以宁静的心态,带着镣铐舞蹈。他们重塑新时代知识分子的尊严,执著地践行自己的理想,而后“消磨绚烂归平淡”。

克里尔说:“灵魂没有庙宇,雨水就会滴在心上。”诚然,一旦完全失去束缚,灵魂将无处安妥。何妨带着镣铐舞蹈?没有束缚即没有归属。如将生命融入乡土的莫言,“变成一段树根,深深扎进地层”,心怀敬畏,守护我们的精神家园。何妨带着镣铐舞蹈,让心灵有所依,有所属。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四】

看了孙瑞雪的《爱和自由》感受很多,这是我第一次接触蒙氏理论的书,拿到书后才一翻,就马上被吸引住了,一边看一边打心眼里认同,合上书本,内心充满了接触到真理的激动。

都说只有切身感受的事物才会特别认同,现在却已经想不起来到底是书里哪些案例和说法触动了自己,只知道一边翻阅一边忍不住幻想:如果自己从小能在“爱和自由”的教育理念下成长是多么的幸福,甚至有一种冲动,恨不得把书上的文字腾印到父母的脑子里,告诉他们当年那种传统的教育方法是怎样伤害和扼了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总之,由此“爱和自由”的理念已经深深扎根在心里,看着孩子们无邪的笑脸,作为老师的神圣使命感再次升华,看着孩子的脸,在心里对她们说我也要“让我的爱象阳光一样包围着你们,而又给你们光辉灿烂的自由。”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不求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是包容,凡事相信,凡是盼望,凡是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书中是这样的定义“爱”的。“不动怒、相信、盼望、永无止息的等待”是打动我最深的字眼。

在爱孩子的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早已过时。”曾经,我也认同一个家庭里的孩子至少要怕一个人,要有个人“镇”得住他;认同孩子小的时候讲不通道理的时候,至于道理,长大了就会懂了;认同一个凌厉的眼色使过去,孩子就噤若寒蝉的“威严”……因为,我们就是在这样的教育中成长的,我们从小按着“乖孩子”的模式去听话、不惹事、好好学习、不贪玩,就是好孩子。

我们从来没有或者有过却没有答案去问自己:我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人生?眼前这些就是我想要的吗?我们的身体已经成熟,我们的心智却停滞不前,面对纷扰的社会,我们内心的惶恐不安远远大于自尊自信,这就是传统教育带来的后果。为什么一代一代的父母都对自己的处境不满意,拼命把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要孩子“按我说的去做,但不要学我”?为什么父母以自身的经历和教训教导孩子却不能使孩子走上一条属于自己的自强自立的人生道路?

我们了解自己开始,了解生命的意义,了解成长的规律,认识到并尊重每一个新的独立的个体,蹲下来,时刻关注自己和她的成长,用真正的、无限的、无条件的爱滋润彼此的心灵,让“内心的小孩”和现实的孩子一起快乐、自由地成长!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五】

爱,是包容。他要我们有海纳百川的胸怀,包容孩子的一切错误与失败,接纳他们所有的创造与破坏。

爱,要不忘初心,学会等待。等待孩子在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环境中自我成长、自我蜕变,完成生命的自我创造!

爱,是理解与尊重。正如孙瑞雪在他的《爱和自由》中所说:“我爱孩子们,始终小心翼翼地仰视他们。”她用“仰视”一词将对孩子的尊重与理解推向至高无上的境界。

爱,是相信。相信我们的孩子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是不可复制的,是有能力成长的,是比我们更强大的!

爱,是平等。我们没有权利命令与干涉,即便是我们的孩子。从他生命诞生的那一天起他与我们就是平等的,他有独立的人格与思想,而不是附属于某个生命。要尝试着蹲下来感受孩子的世界,不要让孩子仰视我们,请相信我们的每一个或好或坏的举动都会在孩子的心灵产生巨大的影响。

“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儿童成长的一切”,无论你知不知道什么是爱,它就那样简单而又复杂的存在。我没有更多的财富留给我挚爱的尚尚,我这一生唯一能给予他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六】

三月的蓝天之上已是风筝满天,铃声一响便跑出教室,看低年级同学在操场放风筝。

刚过了放风筝的年龄的我们是多么羡慕飞翔在蓝天里的风筝啊,享受着人们的仰望,自由飞翔。像雄鹰那样,搏击长空,是禁锢在校园里的我们的梦想。

无奈上课铃声响了,我们只好匆匆走进教室,唉声叹气中还得坐下来,握住笔写画起来。

铅笔行走在草稿纸上,任凭人的操控,不由得让我遐想联翩,凝视手中的铅笔,它似乎从来不觉得自己有何长处,它只是谦和地被人握于手中,行走在满载希冀的白纸上。它默默走出的炫美,是执笔人挥洒汗水、播种希望换来的一点慰籍。

他更没有像风筝一样借住风的力量,一心想挣开风筝人手中的线,去赢得更多的自由,它似乎从来未曾想到过自由。

为了更好地书写,它受尽了刀锋的削切,却无怨无悔,只求更加完美。因为它深知,没有牵制,便不会成功。

因此它不像风筝一样,追梦之旅还未开始,就已被抛弃,因为风筝忘了,让它触摸梦想的,是放筝人手中的线。

风筝因想得到绝对自由,最后埋葬了自己;铅笔因学会了约束自己,最终辉煌了生命。

想到这里,我豁然开朗。

面对生活中的种种不如意,有人受不了,选择放纵自己,狂废年华,有人扛住了,选择束缚自己,精彩人生。

锁住你的与贪念,你会比别人少很多拦路虎,系住你的空谈与幻想,你会更加踏实脚下的基础。

成功,不会落在任何一个不会自制、对自己没有要求的人身上,梦想不会实现于任何一个没有上理智之锁的人心中。

带着一颗上了理智之锁的心,牵住那美好而危险的,你会发现前方,是那么豁亮!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七】

??爱和自由》读书笔记范文

《爱和自由》终于读完了。整本书下来,从一开始的无比崇拜到慢慢有质疑再到最后勉强看完,竟然会在一本书的阅读过程中有如此变化,是我没料到的。

孙瑞雪的蒙氏幼儿园的确造福了很多中国孩子。但也可能的确是因为这个民族的孩子成长得太艰辛了,她才如此强调,甚至夸大爱和自由的重要性。蒙氏的原作我还没有时间看,但已经听说,爱和自由并不是蒙奶奶所强调的内容。我想,孙瑞雪这也是在因地制宜吧。她说蒙奶奶的理论不必为不同的文化而改造,是仿佛马克思主义般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但她仍然不自觉地做了改造。

不过在我看来,这都不算什么,只要真正给孩子们带来福利,真正让中国的家长们停止因为儿时成长的创伤和压抑带来的新一轮“折磨”,无论如何,我们都应该感谢这样一个人。

一开始读的时候,我认真的用荧光笔画出来很多句子。当时带给我挺震撼的效果,因为是第一次接触到。我并不是说,她说得跟我平时所想到不一样,我就一定要跟在后面点头称是。我自然而然滋生出来的崇拜之情,是源自我做母亲的敏感和直觉。我的直觉立刻告诉我,原来是这样啊,的确是这样的。一路读下来,她给我的不是一个理论,一个新理论那么简单。我得到的不是“鱼”,而是“渔”。也就是说,她说到的问题我不见得遇到,但我遇到新问题,我一定不会再像以前那样不知所措游移不定左右摇摆。我明明白白的知道了,这个世界上没有速成的解决方案,可以直接从别人的类似案例中拿来就用。做母亲,是不可能偷懒的,我是说精神上。遇到具体问题,妈妈必须靠自己结合实际来解决。

只是这样一本书,一本或许“误读”了蒙氏理论的书,如果每一位中国的家长都能认真读一读,他们心里的很多迷惑都将解开,他们的孩子都或许能多少受益。

自由和约束作文事例【八】

自从读了《爱和自由》,孙瑞雪老师教育理念,让我作为老师还是作为孩子的家长都有好大的触动之处。

我相信作为孩子的家长,都希望把自己的小孩子送到最好的幼儿园里面来上课,接受最好的教育。我觉得《爱和自由》详细进述了蒙氏教育知识理念,怎么去理解孩子,怎么看待孩子的各种表现,还应该怎样去处理他们的表现。

孙瑞雪老师从中认为:孩子6岁前,他们的自我成长更依靠自我教育,而不是来自成人的,但是我们成更多的就是给孩子塑造一个积极向上的信息环境,让孩子接收积极信号,还说了在6岁之前我们要多给孩子充分的自由快乐,孩子也不会因为这些自由而反变得毫没有组织与纪律,反而让他们自由到极致了,也变得自律与顺从老师的话了。孩子在一个充分自由与爱的环境里,认识的是真理也不会是畏惧强权,迷失真正的自我。而迷失了真正的自我,人的一生,都不可能幸福。

《爱和自由》,书中用精辟理论和大量的案例深入说明了什么是爱,什么是自由,也同时纠正了成人对于爱和自由一些错误理解。书上写了《爱和自由》的重要性更是被提高到对中国人来说史无前例高度、纪律、独立、智慧、道德……这些我们值得去学习的地方和品质,都取决于我们给孩子怎样的.爱和自由。

但是我感觉成人可能觉得爱是简单的,只要发自内心就可以。但这是主观误区,俗话说:“美国心里学家弗洛姆说:‘爱同我们掌握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如果不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精神建构过程,就无法给我们孩子他们所需要的爱。”

同时蒙特梭利说:“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孩子的发展环境和条件提供,接受这个观念,像发生一场内在革命,也意味我们会因自卑、压抑而感到产生自大。其实儿童弱小,他内在藏着一种强大精神能量和潜能。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