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我想重新认识我自己800字作文)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我想重新认识我自己800字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1-24 17:14:20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我想重新认识我自己800字作文)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一】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school myself into a habit of attention; i would let nothing come between me and the subject in hand. i would remember that a good skater never tries to skate in two directions at once.

the habit of attention becomes part of our life, if we begin early enough. i often hear grown up people say, “i could not fix my attention on the sermon or book, although i wished to do so”, and the reason is, the habit was not formed in youth.

if i were to live my life over again, i would pay more attention to the cultivation of the memory. i wou

ld strengthen that faculty by every possible means, and on every possible occasion. it takes a little hard work at first to remember things accurately; but memory soon helps itself, and gives very little trouble. it only needs early cultivation to become a power.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cultivate courage. “nothing is so mild and gentle as courage, nothing so cruel and pitiless as cowardice,” says a wise author.

we too often borrow trouble, and anticipate that may never appear.” the fear of ill exceeds the ill we fear.” dangers will arise in any career, but presence of mind will often conquer the worst of them. be prepared for any fate, and there is no harm to be feared.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look on the cheerful side. life is very much like a mirror: if you smile upon it, i smiles back upon you; but if you frown and look doubtful on it, you will get a similar look in return.

inner sunshine warms

not only the heart of the owner, but of all that come in contact with it. “who shuts love out, in turn shall be shut out from love.”

importance of learning very early in life to gain that point where a young boy can stand erect, and decline.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school myself to say no more often. i might write pages on the doing an unworthy act because it is unworthy.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demand of myself more courtesy towards my companions and friends, and indeed towards strangers as well. the smallest courtesies along the rough roads of life are like the little birds that sing to us all winter long, and make that season of ice and snow more endurable.

finally, instead of trying hard to be happy, as if that were the sole purpose of life, i would, if i were a boy again, i would still try harder to make others happy.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二】

唐君毅从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活的本质为自觉的自己支配自己,超越现实的自我,从而显示出道德自我的尊严。然而,唐君毅进一步思考,这道德自我的根源在哪里?这样,他就开始了对本体论的追寻。一般来说,追求本体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主客两分的方式,一种是主客合一的方式。单波先生认为,唐君毅“显然采用了主客合一、天人合一的追寻方式,去探寻‘心之本体’,而且是由道德实践而进入的。”

首先,唐君毅对心之本体的追寻,是从思考“什么是世界?我们当前的现实世界是否真实?”这个哲学上老问题开始的。他经过反省发现这个现实世界“是虚幻、是妄、是梦境”。最显著的理由在于它呈现于时间。时间中的一切事物都是流转,是无常的。唐君毅反复思考,还是觉得“一切存在者必须消灭,时间之流水,如在送一切万物向消灭的路上走。一切的花,一切的光,一切的爱,一切人生的事业,一切我们所喜欢之事物,均必化为空无”。由此可见,唐君毅对现实世界空无的无奈,让他多次想逃脱这样的感受,可是越觉得它逼迫他,所以发出了“此现实世界是根本无情的”哀叹。进而,唐君毅看到现实世界永远是一自其所生的过程。人生每一活动所有的价值与意义都是唯一无二的,所以其消灭与过去,都是一可悲的事,这样的无可奈何再一次让唐君毅感受到“现实的世界,是一残酷而可悲的宇宙”。

其次,唐君毅并没有落人佛家的空幻之中,他反省到对现实世界的虚幻、残忍不仁及不完满有一种不满,他要超越现实世界,向上追求真实的根源。唐君毅说:“我现在相信了’在我思想之向前向下望着现实世界之生灭与虚幻时,在我们思想之上面,必有一恒常真实的根源与之对照”。而此根源,不能在我自己之外,“当即我内部之自己”,“此内部之自己,我想,即是我心之本体”。唐君毅明白了之所以对现实世界不满,就在于我内部的自己,原是恒常真实的,但与所见现实相矛盾。由此可见,唐君毅先是怀疑现实世界的不仁,转而对于此怀疑心灵的肯定。此过程颇似西方哲学家笛卡尔论证“我思故我在”的过程。然而,两者的思想过程还是有区别的。笛卡尔所肯定的心灵,是一理智的心灵,而唐君毅所肯定的心灵,是一道德的心灵。笛卡尔由于我思所以证明“我”在,但唐君毅由于我不忍见世界的不仁与虚幻,以证明有要求仁与真实的“我”、“心”在,可谓是“我感故我在”。

再者,既然肯定此道德的心灵,那如何证成我之心体的恒常、真实、善与完满的?唐君毅认为“我的心体之超临于时空之上”,因为心体虽然不可见,但心之用即思想可以说。思想可以思考整个的时间空间,这样思想的“能”跨越其上而超临其上。在时空之上,本身必不生灭,生灭只是时空中事物的性质。思想在生灭,只是在我回头看时,思想的表现而已,所以不是思想之“能”的消灭。这样,心体就超越时空,是恒常和真实的。在此基础上,我们再回头看现实世界的生灭变化,因为我不满残忍不仁的现实世界,我善善恶恶,那么这个念头的根源的心之本体,决定是至善的。并且,唐君毅发现一切道德心理都源自我们能超越现实自我,这说明超越现实自我的“心之本体”是至善的。这里的超越现实自我就是道德自我。同时他深信心之本体是完满的,因为它跨越无穷的时空之上,涵盖时空中的事物,必然是完满无缺的。

其四,唐君毅认为“我的心之本体,即他人之心之本体。”因为我的心之本体是至善的,通过道德心理而命令现实的我,超越现实的我而视人如己,这就表明现实的人与我有共同的心之本体。进一步说,他人的心之本全由我所置定,就可证明他人的心之本体不外于我的心之本体。从现实世界看,我始终与平等相对,所以不会陷于唯我论。我与他人在现实世界中,认识活动也是互相交摄,就在超越的心之本体处相合。唐君毅认为此意即同于刘蕺山所谓“身在天地万物之中,非有我所得而私”及“心在天地万物之外,非一膜所得而囿”。

最后,唐君毅进一步认为,“人我共同之心之本体,即现实世界之本体”。因为心之本体涵盖了现实世界。在这里,唐君毅从能觉且队类思维能力的无限性和超越性来论证心之本体的涵盖性。唐君毅印证了陈白沙所说的“人只争个觉,才一觉便我大而物小,物有尽而我无穷”。纯粹能觉是我本来就有的,只要我一觉,他便在。因此唐君毅最终认识到“我心之本体确确实实是现实世界的主宰,我即是神的化身”。 三、精神上升之道

唐君毅对心本体的追寻,采取了把形上本体与形下世界先分开再合的路子,得出现实世界的物质和身体都是心之本体的表现的结论,不过这样就容易引起人_种形上与形下、心灵与身体物质对峙的情调。所以唐君毅在探讳心之本体表现于文化生活各方面时,改为了把形上与形下,心灵与身体合一的路子,并指出“形下之身体与物质世界,即所以表现形上之心灵,形上之心灵实遍在于人之各种活动中”。也就是说,这是从人生来谈道德自我之建立。在这里,唐君毅提出了“精神实在”的概念代替“心之本体”,表示心之本体与现实世界是合为一体的。诚如单波先生所分析的,“他由人生的当下活动谈道德自我之建立,透视表现于这些活动中的形上心灵,不仅贯穿了道德实践的意味,而且把本体论引向与人相关的世界、人的生活世界,这就为他以后把道德自我推扩为生命存在打下了基础。”虽然唐君毅到晚年,他所建构的“心通九境”哲学系统,是把“道德自我”扩展到“生命存在”,但“最终仍归趋于超越的、理想的道德价值,守住了他的这一中心观念,并使之系统化、体系化”。

首先,唐君毅从“人是什么”这一问题出发,来论证人的一切活动是精神的。在唐君毅看来,从外面看,人是现实的物质界存在,人就是他的身体。身体存在于空间并与外物相对而存在,未来是否会存在无法保障,因为它只在时间中随物变化流转,所以是有限,不自由的。从内面看,人当下就是精神界的存在,是超时空的精神存在,这样的主体、活动主体,是永远在活动中求进展,并继续不断的要求新经验开辟,不是有限,有自由。通过这内外两方面的对比,唐君毅认为“人在根本上是精神、是自由、是无限,而非物质、非不自由”,因为从外面看人是物质,仍然是精神在看。我看我自己和他人的身体都是物质,这说明身体只是我与他人精神认识的极限与边沿,“所以从根本上看,人之身体亦是为精神所渗贯,而含精神性”。这样,人的身体成为人之精神与他人精神交通的媒介。在唐君毅看来,真正的人我精神交通,不仅身体是媒介,连我们身体所关联的一切外物都成为人我精神交通的媒介,这样看来,整个物质世界都是人我精神交通的媒介了。因此,从整个宇宙看,人的宇宙是一群精神实在,通过身体动作,互相照见彼此共同之形上的精神实在之存在,从而形成了“精神之交光相网”。

其次,唐君毅认为,只要人人反省,都知道人在根本上是精神的。精神的目的在于超越现实的限制,成为自由的精神,体现形上的实在。因此,唐君毅说:“人的一切活动,都可说是精神活动。”由此唐君毅分析了“求个人生存的活动”、“男女活动”、“求名求权之活动”等十二种活动。唐君毅认为,由这此活动所代表的人类一切活动,都是精神活动,都是精神实在的表现。这些活动虽然从“量”上看人人各不同,但就“性”而言,都是人人具有的。他们之间的不同,只是高低次序的不同,只是精神表现的纯粹程度及表现方式的不同。由此可见,“一切人类之活动,都是属于同一的精神实在,只是同一的精神实在表现其自身之体段,一切人类之活动,在本质上是互相贯通、互相促进、互相改变的。”

通过对这些活动的分析,唐君毅认为人性根本上是性善的。因为,求真、求美、自尊等都是人类公认的善之活动。即使是个体求生存或男女之欲,也都是间接实现精神活动。因此唐君毅说:“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人之不断发展其善才可能。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了解人类之崇高与尊严,而后对人类有虔敬之情。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我们对于人类之前途之光明有信心。我们必须相信人性是善,然后相信人能不断的实践其性中所具之善,而使现实宇宙改善,使现实宇宙日趋于完满可贵。”

再者,如果我们深信人都是求向善、求精神上升的,怎么这个世界有恶呢?唐君毅顺着孟子及宋明儒家的理路说:“罪恶自人心之一念陷溺而来。一念陷溺于饮食之美味,使人继续求美味,成为贪食的饕餮者。一念陷溺于男女之欲,使人成为贪色之淫的荡者。”人世间的罪恶可以善为工具,在于一念之陷溺。人精神的本质是无限的,但如果这一念陷溺于现实的对象而求其无限,便成为人类无尽贪欲的泉源。由此可见,唐君毅之所以把罪恶归因于一念之陷溺,就在于他深信精神的表现是善的,“恶只是源于人之精神之一种变态”。然而,我们这里就要反思,如果人精神是向善的,怎么又会因一念而陷溺于现实对象呢?对此问题,唐君毅认为,人精神上的沉堕,仍是求其上升,人犯罪仍是实践善。因为犯罪的人,在他最内在的自我要实践善,又不知道如何实践善,所以不得不经过精神下堕的过程,走向一条间接的路,即“人的精神之会陷溺沉堕于现实世界而犯罪,即是为的实现:“改悔罪恶、否定罪恶之善”。选择这条间接的路,回到正路上来,必须感受巨大的苦痛,才能够真正回头。既然恶之源,在于一念之陷溺,那么一念自觉之反观就是求精神超升最直接的方法。唐君毅说:“当相信当下一念,即可转移我们之一切罪恶。因为我们说一念陷溺,即通于一切罪恶;反面即是说,只要我们一念不陷溺,即通于一切之善。”

最后,由上面分析可见,唐君毅旨在说明“人之精神根本是要求上升,以致他之犯罪,我们都说是出于精神上升之要求”,这就是一条精神上升之道。但这条道不能离开现实的物质身体世界,换句话说,人的精神必须表现在物体身体世界。精神实在所要求的,就是表现在现实世界,其表现于现实世界,就可以成其精神实在。因此,“精神实在即现实世界之本体,现实世界即精神实在之表现或妙用。”这样,我们就不会视现实世界的一切活动为卑下,在我们最平凡的日常生活中,都可以赋以神圣崇高的意义与价值了。并且,在现实中,由于人的身体结构气质和环境不同,各人就会有不同的精神上升之路。只要我们对自己的生活自觉保持不陷于现实对象,最终都会走向共同的最高理想人格即圣。

综上所述,唐君毅从道德实践指出道德生活之本质为自己自觉地支配自己,超越现实自我,进而从怀疑现实世界的虚幻出发,追溯道德自我在宇宙中的地位,发现道德自我的根源是心之本体。他探寻心之本体的理路就是“在道德实践中一念自反自觉,肯定道德自我,心之本体的形上性。心之本体的无限性是在对有限现实世界的超越破除中显示出来的,因此,超越性的形上自我必返回现实中,表现于现实世界,将现实的一切对象置于‘应该意识’之下,使一切生活道德化,使人的世界变成形上的‘精神实在’”。唐君毅把心之本体置于人之内,视本体为主体,开辟了一条“人生之路”。只要我们每个人有求人格上升的真实态度,互相欣赏人格之美,以助各人实现至善,使各种人的人格以其心量互相贯通涵摄,就是一条统一的精神实在的至真至美至善之实现的道路。我们从完成我的人格之念出发,也要求完成他人的人格,从事应有的文化政教的活动,帮助完成其人格,就会实现理想的人格世界。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三】

从那天起,我一直不肯搭理他,谁让他那么“乐于助人”呢。那一次却让我重新认识了他。

那时气氛十分凝重,考试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我聚精会神地写着,钢笔却突然没水了,不仅暗暗哀叹了一声:“真倒霉!”我回头望了望,准备向邻桌借,手却在半空中停了下,心里暗忖:他这么小气一个人,才不会借给我呢。那又该问谁借呢?王昳淼她离我坐得那么远,怎么借呀?一时间我有种孤立无援的感觉,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想着想着把目光移向了同桌,可我却始终拉不来脸面问他借,毕竟是我先不理他的。

内心焦灼之际,一支墨囊出现在我的眼前,我猛地一怔,他怎么会借笔给我。我带着探究的目光,向他望去。他一下子心领神会地说:“大家都是同学,互相帮助是应该的”。我像是重新认识了他,一股羞愧的情感油然而生。

这时,“咯噔”一声,有支钢笔掉了下来。我原本准备置之不理,脑海中忽然浮现出了什么,我弯下腰。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四】

来到游泳馆,教我的教练是很严肃的人,我穿好救生衣,废话不多说,跳进水里。因为我经常来游泳馆,看过别人游泳,回忆起别人练的动作,果然有用。

但是天有不测风云,谁知我憋气憋不住了,身体也失控了,接着就手忙脚乱的'拍打着水,有点落在小河里的鸡。教练看见我这副模样,知道了我现在的处境,游到我旁边,把我举起来,把我举到岸边。那些游泳高手都捧腹大笑起来,之后就纷纷下水游泳。看他游到岸边只用了30秒,上岸后,他们双手交叉,好像在说:“要超过我们还要100年呢!”自此之后我决心要超过他们。

于是,我勤学苦练泳技,暑假差不多每天都去学。我学会了蛙泳、狗刨式泳,还有蝶泳。

不久以后,我和他们比赛。比赛规则是看谁做的花式蝶泳最优美。我先和叫明丽的那个人比,他的花式蝶泳是他的弱点,我一下子做了一个高难度的动作,他就败下阵来了。下一个和一个叫张聪的人比,他是副队长,结果我们好多次打了个平手,最后我赢了,打败了他们。他们脸都红红地说:“我们全军覆没了,我们让你当队长。”我也很高兴。

我进步了!

作文我又重新认识了你800字【五】

我信步于居民区内。现在正是晚饭时间,空气中弥漫着饭菜的香味。我的嗅觉并不是很灵敏,但对于吃的总是要敏感一些的:这家吃红烧肉,这家有咖喱土豆,嘿,这家的糖醋叉扁鱼闻起来真不错……我沉浸在了这些美妙的香味中,然后想到了自己的晚餐,真是糟透了。我家那位老太太确实年纪大了,耳聋眼花,原本不错的厨艺也日益退步:鱼是淋淋的',汤里忘了放盐,饭也是夹生……不过,今晚我还是吃下了这顿有史以来最糟的晚饭,没有抱怨。因为我了解她心情很坏,坏到有些失魂落魄了。今天是老太太的80岁生日,她一大早就忙活开了:打扫房间,买菜……忙得不可开交,脸上却异乎寻常的泛着红晕。我知道她在期盼什么,她觉得她儿子一定会来。儿子似乎是她这辈子最大的骄傲,逢人便提,他很有出息,生意做得很大,忙得从来没有回来看过老母亲,只是偶尔来两个电话,所以连我都没见过他。但今天毕竟是老太太的80大寿啊,我也觉得她儿子怎么得也会来的。不过,他终究还是没来,取而代之的是一张高额支票。老太太没有任何表情,我在一旁眼睁睁地看着她用颤抖的双手把支票撕得粉碎,漫天的碎纸片像断了翅膀的鸟儿。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一边想一边走,不知不觉走到了七桃家,决定去看看他。七桃是我的朋友,一只得了自闭症的猫。他从前也是像所有的猫一样活泼可爱,讨主人欢心的,因为身上有七个桃子形状的花纹而得名七桃,主人也因那奇特的花纹而特别宠爱他,我又能做什么呢?

可后来他也像所有的猫一样很快的老了,毛皮失去了年轻时的光泽,叫声变得凄凉,身手也不再敏捷,无法再精准地跳到主任怀里。于是主人不在喜欢他了,渐渐地他成了可有可无的角色,后来干脆被关在了楼底下的车库里,那里终年没有阳光。从此以后他便不再和别人交流了,只有我常去看他,不管怎样,他还是一个很好的听众。今天,我照例爬上车库高高的铁窗,望向里面。直到眼睛习惯了黑暗才看见七桃趴在一只破竹篮里,身体因为寒冷而瑟瑟地发着抖,他怀里抱着一团塑料袋,爪子轻轻地抚摸着它。“七桃!”我唤他,但他没有抬头,眼睛仍呆滞地注视着那团塑料袋。我没有再叫,心里一阵酸痛,我又能做什么呢?

我继续走着,天已经黑透了,但我还是决定去老王那儿吃顿夜宵。老王是一家大饭店的厨师,记得一年前的一个晚上,我因为经不起食物香味的诱惑而误打误撞地闯进了他们的厨房,老王并没有像其他厨师那样嫌恶地赶我走,而是给了我许多好吃的,从此我便常去他那里。老王不爱说话,我也不曾看见他笑,他只会用油腻的大手摸我的头。不烧菜的时候,他就靠在窗边抽烟,被油烟熏红了的眼睛茫然地望着远方。可今天我来到厨房却没见到他,我开始有些不安,到处去找,最后远远的看见他站在一张餐桌旁,桌边坐着一个胖男人,趾高气昂地说着什么,满脸的横肉不停的抖动,老王在一边点头哈腰的像是在道歉。听到两个服务生的闲聊才得知是客人抱怨鱼子酱不新鲜,硬是要找厨师来。谁都知道那些有钱人只是生活空虚,借故发挥。可怜的老王!可我又能做什么呢?

从饭店出来,夜深了。我抬起头,望着满天的星斗,从未有过的悲哀。“喵~”我能做什么呢?我真的又能做什么呢?

我只是一只猫啊。

(点评:本文用猫的眼睛来反映生活中的三个方面:子女如何尽孝,如何对待动物,如何尊敬他人,构思独特,颇具匠心,最后才点出“我”是一只猫,似在意料之外,却又在情理中。)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