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以自己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以自己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0-30 07:57:42
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以自己为话题的作文300字)

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一】

踏着暗黄色的落叶,走在暗花色的铺满伤感的路上。我明白,秋来了。它让我感到天冷了,花谢了,草衰了,心中也隐隐有些酸楚。

朋友问我:“你是不是厌恶这个季节?”

我说:“不,不是厌恶,是憎恶。”

想想也怪,我不去厌恶那刮着刺骨寒风、飘鹅毛大雪的冬天;不去厌恶那忽冷忽热,乍暖还寒的春天;不去厌恶那蚊虫漫天飞舞的夏天,偏偏地厌恶这个季节,它总是在我的剧中扮演悲情主角。

五年前的那个秋天,期末考试的又一次失利无情地走到我面前,也曾告诉自我:不要哭,站起来。但泪水却夺眶而出,我失望了,放下了,堕落了。人们都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在秋的挽歌中,一切都是沉甸甸的,就像我收获的那些沉甸甸的泪水。

也曾想避开老师、同学的话语,在自我的天地里,活出一个新的自我,但我举棋不定,不知下步该如何出棋。也许我上步走错了,只好全盘皆输。我怕再错一次,我只能沉沦。

那一年,我用青春买下了一片茫然,也许“优异”太过昂贵。

也许“优异”与我无份,“高雅”与我无缘。就这样,我认命地背着“我是差生”走了两年。

那一段,我用睡觉来填充我的空虚,我明白醒着是一种痛苦的折磨,因为要应对现实。之后,就是此刻的我。

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二】

黑色的人潮,太拥挤,看不见北斗星。当曾经的美好都像烟灰一样随风飘散,只余得唇齿间淡淡的苦涩,两颗心,早已陌路。在下一次擦肩而过的时候;她,是两个人,他,还是一个人。

烟花不堪剪,那些轻狂的时光,那些褪色的温存,被我一次次亲吻,直到烫了手才发现,原来,只剩下了烟蒂……懂抽烟的人才会知道,抽烟一点也不快乐,不论吸得多深,吐出的,永远是一抹淡蓝的忧伤。烟,像是痛苦的回忆,背上了,就永远放不下。

我不愿说“爱”这个字,因为,我人生中的`一切都是未知数,我没资格去说。但是,现在我只好这样告诉自己:我,爱错了。

往往就是这样,刚刚受伤流的时候,不痛,抑或者是不很痛,可当伤势已被遏制住的时候,那疼痛,可堪砭骨。伤她的时候,心中只有些许自责,可当自己真正明白“爱”错了,不值得去“爱”的时候;眼泪,才刚刚决堤。

一个人,从有心到无心;一个人,从有情到无情。终于发现,我的世界,还是一个人,简简单单的一个人;寂寞了

——只有香烟陪我一起哭泣

以走出来为话题的作文300字【三】

在我们这个少有雪花的城市,那天晚上终于下起了飘飞的大雪,使每一条街道,都铺上了薄薄的白毯。

我双袖紧扣,缩着头快步走向公交车站,抱怨着气温骤降。忽然,我的目光聚集到了银白的雪地上极不

相称的粉色小囊。我俯身拾了起来,刚欲要开,一道闪亮的灯光刺向我,正是回家的公共汽车,于是我将小袋子往口袋胡乱一塞,忙上了车。

投币后,我正靠前门坐下,车开了不步一个与我年纪相仿,但矮我一头的小女孩正追着大叫:“叔叔停一下!”车停下来了,她上来。但我疑惑车还不开,原来她遍翻了红棉袄上的上下口袋,也没摸出一分钱来,她急得满头大汗,头发贴在了额头,司机不大耐烦了,说:“算了算了,你上来坐吧,大家都赶着回去,下次记得带。”

我正拿着那小袋子,似乎摸到了纸,打开一看,原来全是块儿八角的零钱,我抽出两张,看着她仍急着翻找,已经找到衣内口袋了,但她突然紧盯住我,我怔住了,朝我大喊:“啊,这就是我的钱袋,我妈妈做的!”我急得满脸通红,手缩回来,这一刻,我便脱口而出:“谁说的,这是我装零钱的,小袋子方便,你不带钱还讹我。乘客也议论纷纷:“这小孩子,都说了不用投了,人家还愿给她投,她反咬一口,父母怎么教育的?”

她急哭了,又愤又恨地跳下车去,一个人在雪地里找了起来,司机失去耐心,关门便走,我紧摸钱袋,不是滋味,在车上望着她焦虑的背影。

回家后,我关上房门,拿出钱袋,这才看清,粗麻布上却绣了些锦线,口折得很好。倒出来,才发现不仅有零钱,还有一张照片,背后写着:奶奶,城市读书很好,不用担心。正面是个慈祥的老人,黑白照。

我不禁想起她是否仍在雪地找,也想起她在城市的艰难,更想起她的奶奶热切的期盼。

假如那一刻可以重来,我一定要心平气和地与她道歉,她会坐在我身旁,我们有说有笑的;我一定会抛却面子与狡诈,结成朋友;我一定会鼓励他,让她更加自信和尊严。如果那一刻可以再发生,我现在一定不会如此惭愧,她也可以舒服地回到家中

我不能再想下去了,我收好钱和照片,系好小囊,出门坐了很晚的车回到那里,雪依然在下,只是不见了红色的身影,雪地上有着来回零乱的足迹,也快被雪埋没了。

我仰望天空,只希望那一刻,她的心不会像我一样冰冷,她能一直开心地生活在我们城市中。

点评:本文构思新颖,情节安排一波三折,小女孩的无助、“我”的惊慌都很真实地反映出两个孩子童稚的一面,些许理解、些许惋惜,更多的是对小作者勇于忏悔的赞许。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