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作文)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作文)

首页话题更新时间:2023-12-04 15:38:59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既要埋头赶路也要抬头看路作文)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一】

我们家乡的二月二龙抬头这天可是很讲究的。

早上起床,奶奶就开始忙活着摊煎饼,煮玉米粒。这东西可有些讲究,我们的煎饼与山东煎饼完全是两回事。它的主要原料是小米,把小米在水里泡涨,然后拿到小巧的石磨上反复碾磨,就会流出乳白色的小米汁,摊煎饼前还要在小米汁里放上花椒、盐等调味品。摊煎饼用的是特制的煎饼鏊子,鏊子的形状很怪,其他地方的人大概从没见过。它的大概形状有点象古代将军的头盔,且能够四平八稳地立在火口。与头盔相异的地方是它的顶部,它的顶部有碗口大小,中间凸周边凹,似乎真有个脑袋顶着。摊煎饼的时候把米汁用勺子舀在鏊子顶上,然后扣上一个摸样更古怪的盖子,待个三五分钟,一个黄灿灿、香烹烹的小米煎饼就出鏊了,浇米汁前还可以现在鏊子上放点花生,浇了米汁可以再加点鸡蛋,这样口感更好。

吃煎饼总要喝点稀饭,这稀饭就是煮玉米粒。它所使用的玉米粒是把玉米蜕皮打小之后的袖珍玉米,颗粒充其量不过绿豆大小。熬的时候里边放有花生,红绿豆,柿子皮等辅料,成品有点类似八宝粥,甜腻润口,不过多了玉米一味。

在这天,玉米除了给人吃,还得拿去喂乌鸦。一般家里有小孩子的才会这样做。给孩子一碗煮熟的玉米粒,让他们插在房子附近的树枝、圪针上待乌鸦吃。这一做法的由头是乌鸦吃了谁的玉米谁就聪明,日后是能做状元的。不知道我考大学是不是小时侯贿赂了乌鸦的缘故。

中午大部分人家都吃饺子,我们这地方,饺子就是节日主食,凡过节,其必不能少。观晋东南一区,大多也是这一习俗。我想晋菜未能跽身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二月二龙抬头。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二】

二月二,龙抬头。每逢农历二月初二,传说是天上的龙王抬头的日子,从这天过后,雨水会逐渐增多,是五谷丰登的象征。根据“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的特点,每个地区的人们都会做不同的事。就说说我的乡下老家——商丘睢县的人们都是怎样过的吧!

听妈妈说,在每个家庭中,只要有生肖是龙或蛇(蛇是小龙)的人那么每个人都不能动刀动剪子,连缝衣针也不能动,以免伤了龙身,给家中带来霉运。为了防止家里人误伤龙身,大姨在前一天晚上特别把家里所有的刀具都收到了一起,锁到了一个连苍蝇都飞不进去的柜子里。那么你可能会问你听了食物怎么办呢?总不能都点外卖吧。在前一天晚上,家人们都开始准备“二月二”的食材,所有的要切的东西都要提前切好,要削成丝的也要提前准备。如果有什么菜没有切,到了第二天就很尴尬了。

在以前,村子里的人们都用自己家里做饭的柴火烧成的灰(草木灰)围在粮仓旁边,在粮仓中心放一些五谷杂粮,盼望龙王给家中带来好运,在新一年中风调雨顺,让粮食有个好收成,“大仓满,小仓流”。在这之后,村里人经常会吃一些“龙食”。比如,水饺被称为“龙耳”,春饼被称为“龙鳞”,面条则是“龙须”,米饭是“龙子”。还有“龙眼”——馄饨。谁要是谁吃了,就算是“小龙”了。村里人把龙“吃”了,是不是很有趣呢?

不过,随着社会的进步,随着科技的发展,这一天的民俗文化有了很大的变化,在农村里也不一定能见到。不过,“龙抬头”这一天的核心还没有变,还是一个生机勃勃,欣欣向荣的节日。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三】

我国民间传说,每年的农历二月初二,是天上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的日子,此后,地上的雨水会增多,民间就成这一天是春龙节。关于这个节日,民间有这样的传说。

很久很久以前,东海龙王生了三个龙太子,就缺一个龙女。龙王很想再有个公主,以为那时候的人都觉得儿女双全才是幸福的事,东海龙王也不例外。

不久,东海龙王的心事被王母知道了,王母就给了龙母一颗仙丹吃。没过多久,龙母就再次怀孕了。到了第二年的二月初二,龙母分娩了,果然生下一个白白胖胖的女儿。东海龙王这才兴高采烈起来。

小公主一天天长大了,每天东看着龙宫的五光十色,珠光宝气,她觉得厌倦极了,就渴望去人间寻求真正的幸福。当母亲的当然知道女儿的心思,龙母就劝公主说:乖女儿啊,咱们龙宫里生活如此幸福,无忧无虑,要什么有什么,你为什么想要去人间呢?可是公主已经下定决心去人间看看,龙母见女儿决心已定,知道即使挽留,女儿也不会留下的,值得悄悄把她送出龙宫,还给她佩带了一个锦囊。龙公主依依不舍的告别了母亲,离开东海,飞过了九十九条河,越过九十九座山,来到一座大山下,扶危济困,帮助了好多贫困的穷人。最后嫁给了一个人间的`青年小伙子。从此过上了幸福的生活。

这时龙宫却乱成了一锅粥,龙王知道女儿出走的事情后,非常恼怒,天天发脾气,搞得身边的人心惊胆战,他还不让龙母去看女儿。龙母没法出宫,有天天想念女儿,所以每到阴历二月初二那天,龙母就浮出海面,抬起头来朝着女儿离开的方向痛哭一场。龙母的哭声变成了雷声,留下的眼泪化作了春雨。

从此,每到农历二月初二这天,天上的雨水就特别多。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四】

“二月二,龙抬头。”农历二月初二前后是六十四节气之一的惊蛰。据说经过冬眼的龙,到了这一天,就被隆隆的春雷惊醒,便抬头而起。所以古人称农历二月初二为春龙节,又叫龙头节或青龙节。故这一天人们便到江河水畔祭龙神。《中华全国风俗志·寿春岁时记》云:“二月初二日,焚香水畔,以祭龙神。”人所共知,龙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信仰的图腾。所以我们自豪地宣称:炎黄子孙是龙的传人。千百年来,人们把龙视为带神秘色彩的吉祥物。“二月二”是龙抬头的日子,就自然而然地成为民间一个重要节日了,许多习俗也多与龙有关。实际上“二月二,龙抬头”此说和古代天文学有关。中国古代用二十八宿来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断季节。

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组成一个完整的龙形星座、角宿恰似龙的角。每到二月春风以后,黄昏时龙角星就从东方地平线上出现,故称“龙抬头”。二月二春龙节由来已久。留下许多风俗。明人沈榜的《宛署杂记》中云:“二月引龙,熏百虫。……乡民用灰自门外委婉布入宅厨,旋绕水缸,呼为引龙回。用面摊煎饼。熏床炕令百虫不生。”《明宫史》载:“初二日……各家用黍面枣糕,以油煎之,或以面和稀,摊为煎饼,名曰熏虫。”清人富察郭崇在《燕京岁时记》中也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其中一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80年代中叶,在豫北一带还保留着吃黍米的风俗。二月二早上,家家户户都要煎黍米糕,群众称之年糕,还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二月二,煎年糕,细些火,慢点烧,别把老公公的胡须烧着了。”中午皆吃“老龙布蛋”。即玉米蜕皮俗称玉黍米加面条。其实,人们关心“龙抬头”用各种形式进行纪念,根本原因是与农业生产有关系。正如这首民谣所云:“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因为二月正是农作物播种的季节。在科学不发达的时代,百姓们通过各种纪念活动,寄托了祈龙赐福、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的强烈愿望。

在民间还流传着这样一首打油诗:“二月二,龙抬头,天子耕地臣赶牛;正宫娘娘来送饭,当朝大臣把种丢。春耕夏耘率天下,五谷丰登太平秋。”朝廷老子率满朝大臣都参加春耕生产,足见春耕不误农时之重要。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五】

我的班主任是于云玲老师,一头黑发下有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既有妈妈般温柔又有老师的严厉。她心地善良,和蔼可亲。每次上课之前她都会花许多心思去弄一些预习资料给我们,让我们提前了解知识,养成课前预习的好习惯。上课时,她会把自己多年以来总结的规律教给我们,让我们能轻松地掌握每堂课所学的知识。

于老师从来不以学习成绩来看待每位同学,在注重学习的前提下使每位同学的思想、品德各方面同时发展,对每一位同学都一视同仁,像对待自己的孩子一样,细心的教导。上课铃声响了,同学们陆续走进教室,已看到于老师早就在班上等待着上课了。于老师那清脆悦耳的声音在我们的教室上空回荡。有时,几位同学在讲话、玩游戏,于老师用严肃的目光看着他们,他们立即安静下来,认真听课。

每当同学们之间有矛盾的时候,于老师总是耐心地教导同学,使同学们知道自己的问题所在,互相理解很友好的解决了矛盾。

当我们有学习上不明白的地方,于老师都会一遍遍的教我们,直到我们学会为止,在于老师的谆谆教导之下,我们有了很大的进步,从一个个小孩子一步一步的成长为青春期的大孩子。

于老师,谢谢您!有了您的精心教导相信我们一定会成为国家的栋梁,做一个正直的人,不管将来成长的路上有多大的困难,有您的鼓励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辛苦了!于老师。

既要低头也要抬头作文【六】

最早起源于伏羲氏时代,伏羲“重农桑,务耕田”,每年二月初二“皇娘送饭,御驾亲耕”。到周武王时,每年二月初二还举行盛大仪式,号召文武百官都要亲耕。

明清时把这天称之为“龙抬头”的日子,因为农历二月初二正值“惊蛰”节气前后。蛇、蚯蚓、青蛙等很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了不吃不喝不动的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了。等到了二月二前后,天气渐暖,一些昆虫动物好似被春天的阳光和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节令名为“惊蛰”。百姓传说中的大龙实际是没有的,那种龙就是在蛇、蚯蚓等基础上,我们祖先想象加工出来的。二月初二前后,春回大地,人们期望龙出镇住一切有害的毒虫,期望着丰收。这就是“二月二,龙抬头”的说法。

在北京民间,二月二有很多习俗,比如说“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老百姓要在这天驱除害虫,点着蜡烛,照着房梁和墙壁驱除蝎子、蜈蚣等,这些虫儿一见亮光就掉下来被消灭了。这一天民间饮食还多以龙为名,以取吉利,如吃水饺叫吃“龙耳”,吃米饭叫吃“龙子”,吃馄饨叫吃“龙牙”,蒸饼也在面上做出龙鳞状来,称“龙鳞饼”。这一天妇女忌动针线,为的是免伤龙的眼睛,就连小孩剃头也叫“剃龙头”。

唐朝人已把二月初二作为一个特殊的日子,说这是“迎富贵”的日子,在这一天要吃“迎富贵果子”,就是吃一些点心类食品。宋代宫廷在这一天也有专门活动。宋人周密在《武林旧事》中记述南宋时,二月初二这一天宫中有“挑菜”御宴活动。宴会上,在一些小斛(口小底大的量器)中种植生菜等新鲜菜蔬,把它们的名称写在丝帛上,压放在斛下,让大家猜。根据猜的结果,有赏有罚。这一活动既是“尝鲜儿”,又有娱乐,所以当时“王宫贵邸亦多效之”。不过,唐宋时的这些“二月二”活动并没有和“龙抬头”联系在一起。

到了元朝,二月二就明确是“龙抬头”了。《析津志》在描述元大都的风俗时提到,“二月二,谓之龙抬头”。这一天人们盛行吃面条,称为“龙须面”;还要烙饼,叫作“龙鳞”;若包饺子,则称为“龙牙”。总之都要以龙体部位命名。

元朝以后关于“二月二龙抬头”的各种民俗活动记载便多了起来。人们也把这一天叫作龙头节、春龙节或青龙节。清末的《燕京岁时记》说:“二月二日……今人呼为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食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目也。”这时不仅吃饼吃面条,妇女还不能操做针线活,怕伤害了龙的眼睛。《辽中县志》记载民国时当地二月二的民俗说:“二月二日,俗称龙抬头。晨起以竿敲梁,谓之敲龙头,意谓龙蛰起陆,盖时近惊蛰之期。农家咸以粗米面作饼及馒首而为早餐。妇女于是日为童孩剃头,盖取龙抬头之意云。”这是辽宁地区的民俗,清晨要用长竿敲击房梁,把龙唤醒。同时也制作一些面食吃。

除了吃面食外,还有引水入宅的活动。清人《宛署杂民》说:“都人呼二月二为龙抬头,乡民用灰自门外蜿蜓布入宅厨,施绕水缸,呼为引龙回。”这种活动是在节日清晨,人们把草木灰、谷糠等自河边、井边一路撒来,直到家中的水缸边,以求风调雨顺。仅仅有降雨还不放心,必定要把水引入家中,让雨降在自家的田地里,方才如愿。这正是小农经济意识的反映。有的地方还有耍龙灯的活动,也是求雨之意。讲求在这一天剃头,是很多地方的习俗。

明清以来,在二月二还增添了“熏虫”、“炒豆”的活动。明人的《帝京景物略》中说:“二月二日曰龙抬头……熏床炕,曰熏虫,为引龙虫不出也。”清康熙时的《大兴县志》记载,“二月二,家各为荤素饼,以油烹而食之,曰熏虫。”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