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美丽的鄱阳湖小学生作文400字)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美丽的鄱阳湖小学生作文4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7-10 01:59:17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美丽的鄱阳湖小学生作文400字)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一】

淠阳湖公园位于霍山县经济开发区经六路及高庙河以西、花园路及幽芳河以东、淠河东路以南、迎驾大道以北,占地约43万㎡,其中湖水面积21.31万㎡。

从文峰学校那边(不同方向走进淠阳到的地方不一样)走进淠阳湖公园,首先你可以看到凉亭,凉亭的作用是给走累的人歇歇脚。有一次,我门一家从家走到淠阳湖,结果下雨了,妈妈好累好冷,我们在凉亭歇了一会,妈妈就好多了,凉亭作用可真多呢,不紧可以歇脚避暑,还可以避雨抗寒呢!

在走一会儿,你会看到一片沙滩。沙子细细柔柔,石头很少,只有一些碎石子,你可以脱掉鞋,在沙滩上奔跑,跳跃,真舒服呢,还有按摩的功效呢!

其实最美的要数晚上的喷泉了!那一束束喷泉,仿佛是一束束鲜花,在尽情的绽放。喷泉随着音乐在跳舞,时而像绽放的菊花,时而像含苞的荷花,时而像一群小姑娘在翩翩起舞,时而像淘气的小男孩儿东奔西跑,时而还像顽皮的小猫上蹦下跳……当这首曲子放到最后的时候,所有的水柱全部往中间汇成一股柱,喷向高空,又突然飞泻下来,真是“飞流直向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我们家乡的淠阳湖公园美吗?我诚心的欢迎你来我家乡看看,来淠阳湖公园看看!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二】

我的家乡在宁波,这里盛产杨梅。我非常喜欢吃家乡的杨梅。

春天,杨梅树在沙沙的春雨中慢慢地苏醒了,抽出了新的枝叶,随后一朵朵红色的杨梅花慢慢开放。过了几天,杨梅花凋谢了,杨梅树结出了一个个浅绿的小杨梅。

到了初夏,渐渐地,杨梅开始泛红,从淡红到深红,再由深红到紫红,这时杨梅已经成熟了,红得鲜艳欲滴,紫得黑红发亮,大得如乒乓球,在阳光的照射下,像黑珍珠一样发亮,见了真让人垂涎三尺。我轻轻咬一口,顿时,果汁溢了满嘴,甜津津的,夹着一丝酸味,味道好极了。宁波杨梅吸引了叔叔阿姨们纷纷来这里买杨梅,摘杨梅。热情好客的果农总会摘下最甜的杨梅,让他们吃个够。

收下来的杨梅,有的运到全国各地去,有的留在家里,用白酒制成杨梅干,这种杨梅干颜色鲜,味道甜中带酸,非常好吃。

朋友,欢迎您到我的家乡——宁波来,和我一起品尝汁多味美、甜酸爽口的杨梅吧!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三】

夏天,晋阳湖的水变得更清了,湖水请澈见底,像是过滤过似的。由于天气炎人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湖边果园里硕果累累,梨金灿灿的,好像一个个小葫芦挂在树上;苹果就像是小朋友的脸蛋儿,红红的。把树枝都压弯了,它们好像在说:"快来摘我呀!

不然我就掉了。"这时,晋阳湖在秋风吹拂下微波粼粼,显得更美了。

冬天到了,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吸引了许多人来滑冰。大雪过后,晋阳湖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白的棉被。这里又成了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的乐园。

晋阳湖的四季都很美丽。我在晋阳湖边长大,我爱晋阳湖。以后,我一定要把晋阳湖建设得更美。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四】

我的故乡在江南,我爱故乡的杨梅。

细雨如丝,一棵棵杨梅树贪婪地吮吸着春天的甘露。它们伸展着四季常绿的枝条,一片片狭长的叶子在雨雾中欢笑着。

端午节过后,杨梅树上挂满了杨梅。

杨梅圆圆的,和桂圆一样大小,遍身生着小刺。等杨梅渐渐长熟,刺也渐渐软了,平了。摘一个放进嘴里,舌尖触到杨梅那平滑的刺,使人感到细腻而且柔软。

杨梅先是淡红的,随后变成深红,最后几乎变成黑的了。它不是真的变黑,因为太红了,所以像黑的。你轻轻咬开它,就可以看见那新鲜红嫩的果肉,嘴唇上、舌头上同时染满了鲜红的汁水。

没有熟透的杨梅又酸又甜,熟透了就甜津津的,叫人越吃越爱吃。我小时侯,有一次杨梅吃得太多,发觉牙齿又酸又软,连豆腐也咬不动了。我才知道杨梅虽然熟透了,酸味还是有的,因为它太甜,吃起来就不觉得酸了。吃饱了杨梅再吃别的东西,才感觉到牙齿被它酸倒了。

我爱家乡的鄱阳湖作文300字【五】

人连到一起.

夏天,晋阳湖的水变得更清了,湖水请澈见底,像是过滤过似的.由于天气炎人感到轻松愉快.

秋天,湖边果园里硕果累累,梨金灿灿的,好像一个个小葫芦挂在树上;苹果就像是小朋友的脸蛋儿,红红的.把树枝都压弯了,它们好像在说:"快来摘我呀!

不然我就掉了."这时,晋阳湖在秋风吹拂下微波粼粼,显得更美了.

冬天到了,湖面结了一层厚厚的冰,吸引了许多人来滑冰.大雪过后,晋阳湖好像盖了一层厚厚的白白的棉被.这里又成了我们堆雪人打雪仗的乐园.

晋阳湖的四季都很美丽.我在晋阳湖边长大,我爱晋阳湖.以后,我一定要把晋阳湖建设得更美.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