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描写家乡风情的作文)

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描写家乡风情的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4-25 11:33:03
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描写家乡风情的作文)

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一】

我们全家来到码头,买好了票,一起坐船往龙头滩前进。

呀!这一路上的景色可真美啊!看两旁那连绵起伏的青山,是多么的高啊;看那匆匆的河流,是多么的`绿啊;看那奇形怪状的石头,是多么的奇怪啊;看那成双成对的白鹭,是多么的飘亮啊……咦,怎么在这青山绿水的地方,河边的树枝都“披”上了五颜六色的垃圾朔料袋呀?我正纳闷呢,突然,我看见和我们同船的一位大姐姐把一个用了的朔料袋随手扔进了河水里,哦,原来是这样!我明白了:来这里的游客们都不讲卫生,把用了的朔料袋扔到河里,然后朔料袋就顺着水流向下飘,就被河岸边的树枝“拦下”,变成了河流的一个不卫生的“风景线”。我的激情减消了一大半,我想:“如果大家都这样,那这条河不就成垃圾河啦!”我鼓起勇气对大姐姐说:“大姐姐,你看这河水多清澈呀,可你却乱扔垃圾,破坏环境,多不好呀!”可大姐姐说:“又不是我一个人这样,有什么关系!”我又说:“但是大家都这样的话,一人扔一个,那就严重破坏了自然环镜了。”大姐姐不好意思地说:“你说得对,我不应该乱扔垃圾,是我不对,我以后再也不乱扔垃圾了。我们以后会多注意的!”我高兴极了,说:“大姐姐,你能知错就改就好了!”船上响起了一阵阵笑声。大家都夸我是个爱护大自然的好学生,一位老爷爷说:“这位小姑娘说得对,我们要从个人做起,爱护花草树木,保护自然环境,让地球更加年轻!”大家都叫好鼓掌。

今天旅途中的见闻,让我懂了一个道理。朋友,你懂吗?

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二】

七月三十号爸爸妈妈带我去山东曲阜孔府,泰山旅游!第一天游览著名的三孔(孔庙、孔林、孔府)知晓了它们以丰厚的文化积淀、悠久的历史、宏大的规模、丰富的文物珍藏以及科学艺术价值而著称于世,我不仅感叹孔子的伟大,也感叹曲阜孔庙这座祖先给后人留下的宝贵财富!

第二天我们游览了泰山,我对泰山有一种神往,登上泰山一直是我的一个梦想。今天终于有机会实现了。书中常说:“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我们来到泰山脚下,导游介绍得特精彩:泰山以“拔地通天之姿,擎天捧日之势”,巍然屹立在齐鲁大地上,海拔1545米,被称为五岳之首……说实在的我恨不得马上爬上泰山。

一路上,有的人扶着栏杆费力地向上爬;有的人拿着拐杖,艰难地挪动着脚步;还有的人爬一会儿歇一会儿,边走边喘大气……路旁的参天大树,葱葱郁郁,苍翠挺拔;远远看见了那连绵不绝的山峰和山路。泰山的十八盘非常险要,让我难以忘怀,它就像一架陡梯直插云间让我胆战心寒,我爬到十八盘,峰上云雾缭绕,山径蜿蜒曲折,像一条彩带从云间飘落下来。途中,我累得想过放弃,但转念一想,爸爸妈妈不是经常教导我做任何事要坚持不懈吗?最终我好强的坚持了下来。这段路十分艰险,每盘有200节石阶,几乎上下垂直,怎么往上爬呢?每一层阶梯都放不开一只脚,为了保持平衡我只能扶住铁栏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爬到了山顶。我们终于爬上了山顶。一看下面,仿佛要倒下去似的,也仿佛伸手就能触到云!回想刚才劳累的情景,真是值得呀!

我在心中佩服自己:通过爬山我懂得了做什么事都要坚持不懈,不要放弃,就一定能成功!

关于家乡见闻趣事的作文【三】

夏天,这里成了小朋友的乐园。一到半晚,小朋友放学回家来,。就直奔到小河边。有的还脱掉衣裤跳到河里像一条小鱼一样活泼,在水里快乐的用水泼别别人,弄得身子湿淋淋的。有的小朋友在河边捡骡狮,有的在河边抓鱼等等。

河上还架着一座古老的.桥,桥全是用木板做成的非常结实、美观。桥上还加了盖使下雨天来的顾客也一睹桥这座的风光。这座桥有上百年的历史,非常悠久。也有许多顾客来观看。顾客一来到这里,就走上桥顶看着远处树上叽叽喳喳的小鸟,听着小河演奏的歌曲,非常舒服。

这条河也是让农民走向富裕的道路。河里有很多鱼有鲤鱼、草鱼、鲫鱼等等。农民就是靠这条河里的鱼才会慢慢地走向富裕之路。每天都会有许多农民拿着鱼网和水桶来捕鱼。先在网里撒点鱼食如:面包等鱼爱吃的物品,鱼一闻到这香味扑鼻的味道就一约而同钻专进了网里上了渔夫的诡计,让农民晚上可以饱吃一顿了。

用钓鱼杆钓鱼的农民就更有趣了。先用马铃薯、面包等食物挂在钓鱼钩上,鱼儿一会儿就会上钩了。农民把钓来的鱼拿回家给自己吃或拿到市场上卖掉有很多人会来光顾哦

河的旁边还有几棵树有上百年的历史非常古老。树枝起码有几“百”米长,比一条河还要长好几倍。

夏天,人们坐在岸上休息身子觉的很凉快。有些调皮的孩子还在河边抓螃蟹,非常有趣。

经过我的讲解可能你们还不怎么了解我的家乡,但是我的家乡的确很漂亮有机会也去去哦!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