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鸡冠洞景点作文500字)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鸡冠洞景点作文5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08-08 23:35:15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鸡冠洞景点作文500字)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一】

暑假里我和爸爸去栾川重度沟旅游,给我印象最深的要数鸡冠洞了。

下午,我们跟着讲解员一起进了洞,首先看到的是聚仙宫。一看到这个名字我就猜想里面一定有很多神仙,进去一看,果然不出我所料。石头的形状,千奇百怪:有的像矗立的宝塔,有的像翻滚的海浪,有的像银白的雪花。我忙问讲解员:“这是谁刻的呀?这么细致、光滑,栩栩如生。”讲解员说:“这不是人刻的,因为这个地方潮湿,到处都有水,这些石头因为这里的生态环境,自己长成这个样子的。我们根据它们长成的形状分别给它们起了名字。”随着讲解员的讲解,我们接着往前走,又看见了一尊尊石像,讲解员告诉我们这是“八仙过海”。我仔细观察:还真是像呢!其中一尊石像是何仙姑手持一朵荷花,还有一尊石像是手持花篮的蓝采和,其他的石像也都非常逼真。我们再往前走,忽然我一扭头,看见了“西天取经”四个字。孙悟空的旁边还有三尊石像是猪八戒、沙僧、唐僧。我都看得出神了。啊!大自然真像有一双神奇的手,塑造出了这么多美妙的雕像!

天黑了,我们恋恋不舍地离开了鸡冠洞。这次来鸡冠洞真是不枉此行啊!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二】

国庆假期,我和妈妈去栾川游玩,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鸡冠洞。

鸡冠洞位于栾川县城,它因所处的山头很像“鸡冠”而得名“鸡冠洞”。它是一座典型的天然石灰岩溶洞,已开发洞长1800米,观赏面有23000平方米。洞内景观,姿态万千、形象各异、惟妙惟肖。堪称北国第一洞府。

我一路小跑登上了三百多个台阶,来到鸡冠洞洞口。我朝里望去,里面很暗很暗,只有几盏小彩灯发出星星点点的微光,但空气凉爽极了。

走进洞中,光线稍微亮了一些,一个个石笋、石柱、石旗、石盾映入眼帘。它们的造型、姿态各不相同,在灯光得照耀下溢彩流金,目不接暇。是著名的“天狗守月”它可是整个溶洞唯一的天然通风口,没了它后果可想而知。再继续走,就会看见“鳄鱼拜寿”和“鲤鱼跳龙门”展现在我的眼前。最值得一看的就是“中华第一柱”,它有两米多高呢!。它可是支撑着整个溶洞的大柱子。

鸡冠洞――大自然神奇的艺术之宫,以后我一定还要来玩!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三】

一天下午,我、妈妈和大姨去河南的鸡冠洞游玩。

进鸡冠洞之前要爬一大堆楼梯,我们爬得很快,所以过了一会儿我们就进了鸡冠洞。鸡冠洞里最好看的是中华第一柱,下面我就来介绍一下它吧。它是一个生长了几亿年的石幔,导游说:“大家看它的顶端,有很多龙须,还有龙头。”我抬头一看,果真有龙头和龙须,而且还很像。我说:“真漂亮呀!”它有黄、绿、蓝、橘黄等很多种颜色。参观完中华第一柱,我们又参观了千年一吻、叠罗汉等景观,然后我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鸡冠洞。

我们玩得真开心呀!

去洛阳鸡冠洞作文150字【四】

栾川一行,最有意思的莫过于鸡冠洞了。

鸡冠洞,位于河南洛阳栾川伏牛山。因鸡冠洞在鸡冠山上,便得名鸡冠洞了。鸡冠洞,因钟乳石而出名。这里有着生长了千百万年的,奇形怪状各不相同的钟乳石。

刚进洞,我就看到了一只大乌龟。导游介绍说,这只大乌龟是由几块巨石天然架在一块而成的。有一块长长的石头,这是乌龟的脖子,石头上有突出的部分,是乌龟的眼睛。乌龟的背有几块巨石架在一起,就是找不到小尾巴了。我看这乌龟底下的几块石头,有点像烧火的支柱。难道这是巨人们在烧烤乌龟?那根小尾巴已经烤熟被他们吃掉了?

再往前走,我看到石壁的高处有一块石头,这块石头上的眼、耳、鼻都特别清楚,导游说,这是观音菩萨。观音菩萨?我左看右看,都看不出来这哪一点像观音菩萨。一点都不慈祥,还有点张牙舞爪。那耳朵,严重畸形,嘴巴里还露出了尖牙,真像《西游记》里的妖怪,又像《指环王》里的半兽人。

跟着导游走啊走,左看看右看看,突然,我眼睛一亮!“哇,好大的柱子呀,真是中华第一柱啊。看看下面的简介,名字就叫中华第一柱。”这大柱子,直径大约3~4米,高7-8米,分为一层一层,每一层都有许多小石笋组成,层层递进,真是壮观呀!

“妈妈,看,哪儿有一个宝塔!”一个小男孩向她的妈妈用手指到。我顺着他指的方向看去,只见在一座高山边上,有一道起伏的丘陵,丘陵上耸立着一座宝塔,还是一层一层的呢。我数了一下,是座七层宝塔,这宝塔依山傍水(钟乳石形成的山和地下暗河),再配上远处的石笋,真像是一幅美丽的画呀,这神来之笔,恐怕也只有大自然能画出来吧。

移步前行,我又看到了一簇簇的石花,这石花,有的像菊花,竞相开放,有的像雪花,晶莹透亮。真让人忍不住拍手称赞。

鸡冠洞,真好玩,下次我还会来的。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