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欢度元旦作文1000字)

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欢度元旦作文1000字)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0-27 02:49:55
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欢度元旦作文1000字)

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一】

又是一个辞旧迎新的夜晚,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客中守岁》:守岁尊无酒,思乡泪满巾。始知为客苦,不及在家贫。畏老偏惊节,防愁预恶春。故园今夜里,应念未归人。

除夕的中午,无论城镇和乡村,家家户户都要贴上大红的.对联,大多是为了祈求吉庆,赞美春光。“金*报喜,快乐多多,财源广进。逐年高升,永盛旺旺,生意兴隆。”这是我家的对联。寄托了全家人祈盼“春满人间福满门”的美好心愿。

晚上,吃过年夜饭,我到电视机前看《春节联欢晚会》,看到一半突然觉得这样很没趣,太过平凡罢。于是独自一人走到家里的楼顶,端着咖啡坐在椅子上,眺望远处的风景。我想追寻热闹气氛中属于我自己的那一份宁静。又是一个星晴夜,繁星点亮除夕夜的精*,悄悄向世人诉说新春的故事,将天上的祝福洒向人间。月牙儿笑弯了嘴,叫人去感受嫦娥的欢欣。一切都是静的,却从那星星调皮的眉目传情中,洋溢出不平静的喜悦与心动。

当悠扬的钟声刚响过12下,在中华大地上,不管是城镇还是乡村,都要打开大门迎接财神。“噼里*啦”的鞭*齐声轰鸣,万家竞放。真是“爆竹声声辞旧岁,鞭*阵阵迎新年。”爷爷把成捆的*竹在家门口围成圈,点燃了黑*的引线,过了一会儿,只听雷鸣般的声音响彻长空,然后在似乎与天相近的地方骤然开放。霎时,黑夜如同白昼,天空中金雨纷纷,银花朵朵,仿佛是碧波银浪,雪里红梅,又像巨龙腾飞,金蛇狂舞,一会儿,一根根细如柳红;一会儿像夜空开放的昙花;一会儿成了密密麻麻的芝麻……瞧!远处那户人家又把烟花点燃了,那焰花绚丽多*,变化多端。似乎是满天繁星,银光熠熠。又像一朵牡丹,光*照人。天空出现好多**,红的似火,白的像雪,绿的似玉,粉的像霞,黄的似金……令人眼花缭乱。远处的鞭*、烟花双管齐下,一个个直冲夜空,在空中翩翩起舞,这边的声音弱了,那边的又起来了,声音此起彼伏,连绵不绝。鞭*声、*仗声汇成一股欢快*的交响乐,为这无边的夜景又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望着五*缤纷的夜幕,我不禁想起了安徒生笔下的卖火柴的小女孩,在除夕之夜里因寒冷和饥饿而。我们有无数难忘的日子,最难忘的是年年的除夕;无论有多少快乐的日子,最快乐的是年年的相聚。春节是“时间和希望的大门”,无论过去怎样,我坚信明天清晨我的家乡贺州会像初升的朝霞一样灿烂!

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二】

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了,不知不觉中,新的一年已经到来,回顾旧的一年,有欢乐也有悲伤;对于新的一年,我们充满希望的继续往前走。

在旧的一年,我从二年级升上三年级,认识了新同学和新老师,课业上也繁重了许多,但是,我上课的专心度,还是有待改进,希望在新的一年里,能有一个全新的开始。

在旧的一年中,我最高兴的事情是去武汉玩,这可是我第一次出远门呢!希望下次我表现良好时,能再去别的好山好水走走。但是,在这一年,我的奶奶离开了人世,虽然舍不得她,我会好好记得她对我说的话,做一个好孩子,我也会永远怀念她。

当灿烂的烟火照亮天空时,我知道旧的一年已经离去,充满希望的新的一年已经到来,我也信心满满的迎向挑战,要做一个全新的自己。

辞旧迎新欢度元旦作文【三】

说起我们江苏苏北的民俗,就不得不提“打囤子”。

打囤子的“囤子”是一个圆底方口用蒲草编织而成的蒲包,蒲包上面是两根麻绳,便于提在手里,里面装着石灰,囤子往地上一顿,石灰就从蒲包眼里渗出,印在地上就是圆圆的囤子。有时候,一些人家还会将囤子顿成不同形状,有元宝形的、小麦形的、梯子形的、风车形的……它的寓意有两层,一为团团圆圆,一为新的一年粮食丰收装满囤。

奶奶告诉我,她小时候的除夕日,一到傍晚时分,她和兄弟姐妹就聚集在一起。只等大人们往袋里灌上石灰粉,扎紧袋口后,孩子们就会一拥而上,都想抢到最大的那个。待人手一份时,孩子们就学着大人的模样,高高地提起袋子,重重地砸下去。顿时,地上就显现出一个漂亮的花纹来。孩子们可高兴了,不停地把囤子提起又砸下、提起又砸下,院里、院外、田边、河畔、甚至是猪舍旁,都是白茫茫一片。大人们催她们回家吃年夜饭,可她们玩兴正浓,哪肯放下手中的蒲包,一直到玩累了才善罢甘休。吃完年夜饭,有的孩子又偷偷到院子里打囤子,打到密密麻麻、没有一点空隙为止。大年初一,早晨起来一看,村上每家每户的门前、院中,全打满了一个个“囤子”,有大的、有小的,预示着今年粮食大仓满、小仓流,五谷丰登。

关于打囤子,奶奶告诉我家乡还流传着一个传说:老百姓听说皇帝有诺,家家有“仓囤子”就可以三年不缴税银,相互一串,家家都在门口用青灰画“仓囤子”,每个“仓囤子”里放几粒五谷杂粮。宰相张玉书奉旨迅速到乡间查访,看到家家门口全是青灰打的“仓囤子”,“仓囤子”里的确有五谷杂粮。皇帝听了张玉书的禀报,惊诧不已,因为自己说过家家有“仓囤子”就不缴税银,这样他只好免掉老百姓的三年国税。

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中国幅员辽阔,地域不同,风俗亦有不同。打囤子只是苏北民俗中的一种,我们家乡还有“腊月二十四送灶”“除夕夜迎灶”等很多的民风民俗,下次再慢慢道来。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