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厦门下潭尾湿地公园作文)

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厦门下潭尾湿地公园作文)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3-11-17 14:33:03
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厦门下潭尾湿地公园作文)

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一】

今天是个愉快的日子,天空在微风的吹拂下显得格外美丽、晴朗。妈妈带着我和姐姐一起去了湿地公园。一走进湿地公园,一幅美丽的画卷立刻印入我的眼帘:一条小河穿桥而过,水面上映出了太阳的七彩光芒,微风轻轻地吹,像一双温柔的小手抚摸着我们的脸颊,水面乏起了条条波纹,波光粼粼。像在河中洒下了一把碎金。

在河的两边长着高大挺拔的柳树,在远处看,好像一个个身穿绿衣服的小姑娘,正对着镜子梳妆打扮,在微风的吹拂下,在小河的衬托下,柳树姑娘披散开它那迷人的长发,显得十分美丽。草丛中的小草多调皮呀,从泥土中钻了出来,为了快点长大,贪婪的喝着春天的甘露,小草喝饱了,摆了摆强壮的身子,可爱极了。忽然,小草的头上长出各种各样、五颜六色的花,它们争先恐后地展现自己的美丽,还释放出沁人心脾的花香,引来了许许多多的游人和蜜蜂,蝴蝶。

看!放风筝的人也有许多,那五彩缤纷的瞬时飞满了天。艳丽多彩的风筝你追我赶,想一群群可爱而又顽皮的'小精灵。看,那“蝴蝶”风筝的翅膀上下摆动;那“蜻蜓”风筝的眼睛骨碌碌地直转,好像在想捉虫的好办法;那绽开彩屏“孔雀”风筝多神气呀;那“龙头蜈蚣”风筝张着盆大口,口中还含着一颗正在燃烧的火球,真像一条遨游长空的火龙。

夕阳仿佛被着美丽的画面吸引了,久久不愿离去。最后,它依依不舍地给大地留下了一丝余晖,消失在地平线上。我们也恋恋不舍地回家了。湿地公园真令人流连忘返呀!

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二】

泰州的溱湖湿地公园远近闻名,那里的风景如诗如画,是一座不可多得的生态公园,一个令人流连忘返的旅游胜地。

进入湿地公园,我们首先来到一个大厅里,准备乘船前往湖心岛游玩。经过二十几分钟的等待,大船终于来了,这大船是由木头做的,飞檐翘角,古色古香,宏伟精巧。步入船内,又分明感受到现代的气息。一排排椅子上坐满了乘兴而来的游客,他们个个神采奕奕,目不转睛地望着充满诗情画意的溱湖。溱湖广阔无垠,湖面碧波荡漾,波光粼粼。湖水深不可测。远处湖心小岛郁郁葱葱,令人向往。船在湖上平稳地行驶着,人就如同在画中一般。

不知不觉,船靠岸了。我们好像小鸟一样,飞向了小岛的怀抱。沿着河上的木头小桥向前走,我们来到了一片树林之中,那里的树一棵比一棵挺拔。树下有茂密的芦苇,还有很多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野草,它们高低错落,装扮着这一片小岛。快看,那里有几棵个子矮小的草,近看,原来是香蒲草,那香蒲草绿油油的,几只蝴蝶飞过来,它们绕着香蒲草翩翩起舞。“唧唧喳喳”,是谁唱着这样动人的歌,我飞快向前跑去,只见林子的深处有一只身穿花衣的小鸟它正唱着歌呢。仔细看,树林间、芦苇丛中还有很多鸟儿翻飞的身影,凝神谛听,各种婉转的鸟叫声交织在一起,就像一支交响乐队在演奏一曲美妙的乐章。我想,这儿真是鸟的天堂呀!

伴着鸟儿的啼叫和溪水的“哗哗”声,我们来到了捕禽园,坐在树下的长椅上我们看鹅戏水。木桥下,野鸭成群、天鹅浮游,丹顶鹤在湖中散步,鸬鹚在湖中捕鱼,让人仿佛走进了田园,来到了乡村,沉醉不知归路。沿着小路,我们来到一条小河边,河水清澈见底,水里的鲤鱼数不胜数,五彩缤纷,有红的,有蓝的,橙的……可爱极了。我拿来一块饼干,捏成小粒洒进河里,小鱼们的嘴飞速接过小饼干,好像几百年没吃食似的吃光了!我们还想继续喂食,可是时间不等人,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与小岛告别,登上了回去的末班船。

湿地公园风光迷人,水产丰富,在这里我们可以尽情享受自然,亲近自然,感受世外桃源生活的快乐。

厦门湿地公园迷宫作文【三】

清明假期,我和爸爸去湿地公园玩。我想那里的春色一定很美。

我们到达时已经是下午了。太阳红红的,天空有些灰白。刚下过雨,岸边的树上开着各色的花朵,红色、粉色的是桃花,黄色的是迎春花,白色的是梨花,把我的眼睛都看花了。柳树上也长出了嫩绿的新芽,草地上冒出了一颗颗小绿“星星”。河水稍稍有些浑浊,土地上带着水气。整个公园感觉烟雨蒙蒙的,像一幅江南水墨画。这让我想起了白居易的《南湖早春》:“风回云断雨初晴,返照湖边暖复明。乱点碎红山杏发,平铺新绿水萍生”。

我走到岸边,这里也真是热闹,像个鸟类大聚会。喜鹊在树上喳喳的叫个不停,给大家报告春的消息。水里的野鸭整理着自己的羽毛,要把自己打扮的最漂亮。还有一种水鸟,叫不出名字,它在空中飞行,看到要捕捉的猎物,就像一支箭一样俯冲下来,整个身体都扎入水中,不见踪影了。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河水也涨潮了,岸边的芦苇杆已经被河水没了一大半,风也越来越大,吹着我们往前走,感觉有些冷了,今天的行程也该结束了。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