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优秀作文范文大全)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优秀作文范文大全)

首页写景更新时间:2024-05-23 08:09:01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家乡的习俗优秀作文范文大全)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一】

喜羊羊与灰太狼之懒羊羊外传,里面的懒羊羊和灰太狼都有超能力,我非常羡慕他们。

假如我有超能力,我会让自己飞到彩虹上,在彩虹上游玩,快乐地嬉戏。还让小朋友们一起上来享受彩虹之旅。

假如我有超能力,我会回到古代,飞上天宫把嫦娥送回人间,和后羿团聚。我还会让王母娘娘亲自把织女送回人间,跟牛郎团聚。

假如我有超能力,我会让一家人长命百岁,快快乐乐;还让一家人永远年轻、健康,让爸爸永远帅气,让妈妈永远美丽!

啊!假如我有超能力,那该有多好啊!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二】

哇,盼望已久的春节,最终又到了,人们是多么高兴啊!新的一年来了,我早早起床,穿上新衣和新裤子,还换了新鞋,洗好脸,怀着兴奋的心境和大人一齐去燃放喜庆的烟花炮竹。之后,就是吃年早餐了。

过年的早餐与平常的不一样。心境自然是很高兴的,再有大人们是不让我们乱说话的,否则不吉利。记得前三年,妈妈还用纸擦过我的嘴,那样,说错话也就百无禁忌了。此刻我长大了,昨日,妈妈提醒了我,所以我今日早上异常地乖,每吃一样都说了一句好话。吃一颗红枣,说句“上学天天起得早。”吃上圆圆的鸡蛋,说句“今日我们一家大团圆。”端着肉丝长面,说了“吃了长寿面,长命百岁。”哥哥也是和我一样乖巧。其实不只是我家,我们这儿家家都一样。就算今日小孩犯了错,长辈都原谅了,决不会骂,更不会挨打。

今年的春节,有外公、外婆和我们一齐过的。吃好了早饭,外公和外婆都给我和哥哥每人一个红包,说:“你们大一岁了,又比以前更懂事了,祝你们在新的一年里有新的气象。”我和哥哥早就准备了一对喜娃,回敬给两位老人,以示双双对对,和和气气,幸福百年。堂前的桌上,摆着在苏州工作的舅舅为外公捎来的水晶玻璃酒杯和水晶玻璃的酒罐子。我仿佛看到了舅舅全家人对我们的祝福。

喜庆的欢乐充满了整个大年初一。人们都穿着崭新洁净的衣物走家串户,三五成群地诉说一年里劳动的收获;有的玩牌,打麻将取乐;有的听音乐,唱歌;我和村子里的小朋友们点放鞭炮、爆竹为节日增添欢乐的气氛;各家各户的彩色电视机都全天播放着精彩的节目,有全国各大剧种的戏曲,有各省市的联欢晚会等等,我最爱看中央一台重播的《春节晚会》了,那精彩的小品,常常逗得我捧腹大笑。我在这一天里发现有些人家里,来了陌生人,那些肯定是来拜早年的客人。

到了晚上,妈妈和外婆为我们准备了一桌丰盛的晚餐。有年年有余的红烧鲫鱼、带鱼、鳜鱼;有红烧肉片、清炖猪肉;有烤鸡、腌鸭肉;还有做成我叫不出菜名的各种豆腐品,各种各样新鲜的蔬菜看得我眼睛都花了,津津有味的美食填饱了我的肚子。

欢乐喜庆的夜宴结束了,大年初一的夜空也正别有一番景象。明明是繁星满天,然而四周围的夜空确是“闪电”不断。我看不见其它村庄人们欢乐的情景,可他们的祝福的火花和我们这儿庆祝的焰火却一齐腾向蓝蓝的天空,普天同庆这欢乐无限的春节。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三】

小狗每天都会带着香喷喷的蛋糕跑到山那边,因为山那边住着狼外婆,小狗每天都会送给狼外婆一个蛋糕作为礼物。

狼外婆的眼睛看不见,狼外婆的孙子被猎人捕,狼外婆不知道自己的孙子已经了,它一直认为小狗是它的孙子,而小狗也很喜欢狼外婆。

小狗和狼长的很像,所以狼外婆一直都没有察觉出来,小狗像往常一样坐在火炉边取暖,狼外婆说:“快过来,我的好孙子。”

小狗跑到狼外婆的怀里,狼外婆拿出了一份礼物送给自己的孙子,并说:“小狗,生日快乐!”

小狗惊讶的看着狼外婆,小狗惊慌的.说:“我是小狼啊外婆。”

狼奶奶笑着说:“你是小狗,其实我早就知道你不是我的孙子了,我虽然眼睛看不见,但是鼻子很灵敏,你身上的气味和我们狼身上的不一样。”

小狗伤心的说:“那你不要我了对么?”

狼外婆温暖的抱着小狗说:“你永远都是我的孙子。”

小狗度过了一个最幸福的生日!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四】

我的家乡坐落在连州的一个小山村,一出门就会看见一座座郁郁葱葱的小山丘再配上那一把把风力发电的大风扇,有时候风扇还会发出嗡嗡的叫声,就犹如勤劳的小蜜蜂。我们家乡的人非常热情而且直爽,老妈常自嘲说那是“开门见山”的缘故。

在我的家乡有个非常非常热闹的习俗,那就是中秋节的舞“火龙”,要说这火龙它却不是真龙。它的龙珠是由柚子与龙香组成的,龙头与龙身是由稻草和龙香组成的。而所谓的龙香用料则是平时人们祭拜的那种香的原料,它只是做得比别的香更大些长些,因为这样舞龙的时候才会更耐烧,不用时常的换龙香。

中秋舞龙时间为三天,八月十五吃了中午饭,村里有经验的中年人就开始着手准备了。搬来割稻谷时准备好的稻草在村里门楼的大树底下就开始编龙了,先把龙头弄好。接着编龙身,这龙身的编法其实就跟女孩子编辫子是一样的,可别着简单要编出二三十厘米宽,十几米长的“大辫子”还是挺费手劲的,如果舞龙的时候不小心拉断了可是要倒霉的。

吃过晚饭大概七点钟的时候,咚咚咚咚锵,罗鼓声喧天而起。这时只见十几个早以准备好的赤膊青壮年,大声喊道:“舞龙咯”,他们把准备好的龙珠、龙头、龙身等,先在一头插上一根直径五厘米左右的小木棍,以便舞龙时操作。龙身一般是九至十三人,取其吉祥之意,舞龙的青壮年们迅速的把香点着再快速的把香均匀的布满在龙珠、龙头、龙身上。

一切准备这时指导员一声令下,十几个赤膊青壮年齐刷刷的把龙举起,那龙珠上下翻动,那龙头摇来晃去,那龙身则是S形的,那龙香发出的光芒是火红火红的,表示生活定会红红火火。仪式开始要先祭拜村里的祠堂、水井,这时的鞭炮声是小量的。

祭拜完了也就即将进入高潮了,只见那龙珠像个圆圆的大火上下翻飞,逼真的龙头也跟着摆动,龙的身躯也跟着一摇三摆的出现了。“嘿哈”舞龙者双臂用力龙舞动着,活灵活现生动极了,更像一条真正的火龙在半空腾跃。

咚咚咚咚、锵锵锵,锣鼓喧天,人们的情绪顿时高涨,只见天上有紫色、红色……各色的烟花,光彩夺目。还有的观众把鞭炮往舞龙者的身上扔,别看他们打着赤膊,可他们并不害怕把鞭炮烧伤,据说挨的鞭炮越多来年的生活也将越红火。

这就是我们家乡带有传奇色彩的中秋节,据说舞火龙能避邪、祈福、来年风调雨顺。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五】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

走进腊月,年的味儿渐渐地浓了起来。这味儿是从家乡喷香的腊八面里溢出来的。提起腊八面,现代都市里的人恐怕很少知道,拂去记忆的尘埃,往事便会清晰地浮现眼前……

在我家乡,腊月里最重大的节日就是腊月初八,也叫腊日。每年腊八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做上一大锅香喷喷的腊八面。家乡有句俗语叫“红白萝卜似疙瘩,母亲叫你吃腊八”,“疙瘩”是家乡的土话,意思是说吃腊八面先要做好的是“腊八臊子”,这是展示姑娘、媳妇心灵手巧、烹调手艺高低的平台。家乡的“腊八臊子”做起来非常有讲究,是将猪肉、红萝卜、白萝卜、白菜帮子、豆腐等八种蔬菜切成小拇指大小的方丁(也叫“疙瘩”,然后佐以大葱、蒜苗、茴香等调料,用文火烩炒在一起,其味醇色佳,别有一番滋味。

做好了“腊八臊子”还要擀好腊八面。在家乡,新媳妇或小姑娘不会擀面是要被人笑话的。首先面要和的均匀,软硬适中,擀时要拿稳放平,用力要匀,先松后紧,先慢后快,富有韵律地一推一压,将面团擀成一张薄薄的面片。然后在摊开的面页上撒少许面粉,一层一层均匀地折叠。用刀切时,刀尖不离案,刀把缓缓抬,伴着“咯噔、咯噔”的节奏,面可以被切成长条形也可以切成菱形。然后,水开下锅,捞出面来,盛在碗里,再浇上提前炒好的“腊八臊子”,这样,一碗碗色香味形俱佳、冒着白生生热气的腊八面就能上桌了。若再往碗里滴上几滴红艳艳的油泼辣子,更会让你垂涎三尺,吃起来酣畅淋漓,吃完后意犹未尽。

“母亲叫你吃腊八”说的是腊八这天,嫁出去的姑娘无论是十里八里、无论是忙还是闲,都要赶回娘家吃上一顿母亲做的腊八面。这天,在乡间的道路上,你会不时地看见穿着一新的姑娘、媳妇们高高兴兴地回娘家。腊月天寒地冻,为了迎接女儿回来,往往是做一大锅腊八面,初八一整天都吃它。这天全家人端着一大碗腊八面边吃边唠着闲话,围坐在热炕头或是灶火前,温暖而惬意。

吃完面后,母亲还叮咛儿女们给猪儿、猫儿、狗儿留下一碗,给树上、粮仓等地方挂上面,据说,这样会五谷丰登、六畜兴旺、树木快长,人的身体也会更健康,这也寄托了家乡人追求平安、向往幸福的情愫。

多想再吃上一碗家乡的腊八面啊!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六】

春节在人们忙忙碌碌的身影中拉开了帷幕,随着日子的一天天推进,过年的氛围也也越来越浓。进入二十几号,人们已经开始收拾房子、购置年货了。在这种热闹的气氛中,让我们成为生活的DV,去留意每一个独具风味的瞬间吧!Let’sgo!

“二十三祭灶天,二十四写连对,二十五做豆腐,二十六割年肉……”这种过年的顺口溜我们这儿的小朋友都会说,也正体现了我们这儿年前的风俗。阴历腊月二十三是中国传统的祭灶王爷的日子,在这一天人们都会摆上灶糖供奉灶王爷,相传是为了让灶王爷在玉皇大帝面前美言几句,以求得来年的兴旺和富裕。腊月二十四就要贴对联了。这天一大早人们就开始忙着打浆糊、贴对联,使整个家内外一新,红红火火,还要把“福”字到着贴,寓意“福到”。等到二十五、二十六,人们就忙着购置年货,而且年货中一定要有鱼,寓示着“年年有余”。

转眼间到了除夕。除夕夜守岁是最重要的习俗。它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曾关,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到了晚上零点,大家都会拿着烟花、鞭炮到院子里去放,欢庆新年的到来,在一片爆竹声中给没能归来的亲人打电话问候。这真是“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旧的一年已经过去,只要在这天晚上开开心心,来年就一定能事事顺心。

“初一初二磕头儿”,大年初一的早晨,人们早早起床,穿上新衣,整装齐发,去走亲戚串门儿,给各位长辈们拜年。当然,这也是孩子们最高兴的时刻,因为有压岁钱啊!大家聚在一块儿,叨叨家常,说说知心话,别提有多幸福啦。大年初二则是“闺女们回娘家”的时候。这一天是母亲们最开心的日子,出家的女儿回娘家,即使再远,女儿们在定会赶回老家,与父母团聚。

“初三初四耍球儿,初五初六跳猴儿”不用说这几天出门游玩的时刻。一家人一起出门,逛逛庙会,玩玩游戏,一家子在一起真是“乐亦无穷”啊!

这样浓的年味儿大约要持续到元宵节,过了正月十六,过年的氛围将会慢慢黯淡下来,人们就会重新投入到新一年的工作、学习中。

“春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在这几天里,人们一年的收获会有一个总结,新年的理想也会重新树立。人们会在每年的春节中,有更好的收获,更高的理想。愿大家在新的一年中更上一层楼!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七】

远处飘来阵阵清香,似草又似花,无声无息。雨中散着清新,恍若那片深绿,荡涤在我的心中。——题记

初春的时节已过去了,天空不再阳光明媚,慵懒的春光好似倦怠了许多,悄无声息地躲到灰蒙蒙的云层后,遮住了那绯红的面庞。

天灰沉沉的,雨如珠帘般撒向大地,细如牛毛,脆如银丝,滋润着万物。“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点也不错。清新的空气扑面而来,艾草团子的清香弥漫在微润的空气中,凉凉的,甜甜的。

一年之中,最期待的节日,除了春节,就是清明了。这节虽说不免有些凄清,但总是“万物皆洁齐而清明”。只是凄凉而不乏期望。家乡过清明时,家中总少不了艾草团,除了扫墓,最独特的就属它了。

我的外婆是个勤劳能干的人,每逢清明,必做此团。我则乐在其中。因为艾草团也做起来也简单,只须将艾草洗净与糯米粉充分混合再揉成团,上锅蒸好即可。每到此时,家里便漫着淡淡的艾草清香,好不舒服!

揉好后的艾草团对我来说,即是橡皮泥,只是全都是绿色的罢了。我拿着它捏成各种各样的形状,外婆不说什么,只是笑着望我,偶尔给我讲过去的故事。黄昏的残阳下,一个老人,一个女孩;坐在一齐,女孩揉着艾团,傻傻地冲着老人笑,老人则一边不动地坐着,安静地看着女孩,身边散着淡淡的艾草香多么完美祥和的画面,女孩是我,老人是外婆,淡淡的艾草香弥漫在金黄的大地上,是多和谐的一幅意境画呀!

伴着蒙蒙的细雨,屋顶上全笼罩着一层薄烟。放眼望去,只见艾草在雨中摇曳,随着微风,在朦胧间显出那一片深绿,透出那沁人心脾的清香。像艾草团,软软的,甜甜的,伴着我进入梦乡

清明总是有阴阴沉沉的湿雨,从清晨至黄昏,在弥漫的烟雨中,总有几个孤影,蹒跚独行,渲染出一片无尽的哀思。有谁想过在如此寂的时节,会有绿得发亮,青得刺眼的艾草,会有这样一丝期望。在静想灵魂世界时,有谁停下匆忙的脚步,驻足凝望那片深绿,轻轻地嗅一嗅着清香,感受艾草团的轻柔?

因为它,改变了这个时节。

或许这是最坏的时节,是抑郁的时节,是寂的时节,是黑暗的时节。但这也是最好的时节,是开朗的时节,是充满生机的时节,是光明的时节。家乡的艾草团,一向镂刻在我心。

远处飘来的幽香,是艾团的清香,是外婆的味道,是家乡的味道。雨依旧不停地下着,艾香依旧弥漫着在微润的空气中,艾草依旧携着那片深绿驻足在世界中,就像家乡依旧在我心里一样。

外婆的艾草团,家乡的风俗。

超简单的家乡习俗作文【八】

中秋节到了,我们福州的习俗可多了,有摆塔,吃鲤鱼饼,还有“捡月光”。

摆塔,是把各种各样的塔摆在一个台上,展示给台下的观众们看。传说,曾经有一位将军打完胜仗来到福州,刚好就是中秋节,福州在当时又是一个多塔城市。所以老百姓们为了获得好运,就各自拿出自家的塔摆在门口,获得好运。现在福州出名的只剩白塔和乌塔了,其他塔呢?它们都经过时光的流失而消失了。

“吃月饼了!”我们福州吃的可不是常见的月饼,而是鲤鱼饼。做成两条鲤鱼形成对称,代表着福州人给亲朋好友送去“年年有余”和“鲤鱼跳龙门”的意思。福州人还把像鲤鱼饼的挂饰戴在儿女身上,愿儿女的学习像“鲤鱼跳龙门”一样红红火火。鲤鱼饼的味道可美了,两条鲤鱼并在一起,就像一个月亮,吃一个美滋滋的,你想不想尝一个鲤鱼饼呢?

最有意思的要数“捡月光”了。传说每当中秋节时,月亮上会掉落下一个月光,只有心地善良的孩子才能捡到它,谁捡到它就等于捡到了好运。所以孩子们一吃完晚饭后就会出来急急忙忙地找月光,8点过后月光就消失了,孩子们也就各自回家了。

这三个风俗各有各的风趣,中秋之夜,你有没有过这三个风俗呢?这就是我和爸爸、妈妈一家三口过的中秋节。这时,我突然想起在加拿大的外公、外婆和在澳大利亚的爷爷、奶奶,他们真是“独在异乡为异客”,而我又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啊。

查看全文
大家还看了
也许喜欢
更多栏目

© 2022 zuowencangku.com,All Rights Reserved.